![]() 黃老道 黃老道:其名源自古代學術的一個主要流派——黃老學,“黃”指黃帝,代表古代“神仙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老”指老子,代表道家的思想。 樓觀道 樓觀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道教素有“夜觀星象”的傳統。樓觀道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形成于北朝北魏時期,流傳至隋唐間。 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時代與老聃齊名的道家關尹。《莊子·天 下》將其與老聃并列,嘆為“古之博大真人哉”!關尹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做人要“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隱仙派 隱仙派,全真道支派。又稱隱派或猶龍派。歷史記載隱仙派源于老子,后由老子傳關令尹子﹙喜﹚開派,關令尹子傳麻衣道者李和,麻衣道者傳陳希夷,陳希夷傳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傳張三豐。尊明初道士張三豐為祖師。 天師道 天師道即五斗米教。五斗米道,亦稱“米道”、“鬼道”。中國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據《三國志·魏書·張魯傳》注引《典略》記載:“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實無益于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后角被誅,修亦亡。”《后漢書·靈帝紀》亦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秋七月,巴郡妖巫張修反,寇郡縣。”〈注〉引劉艾《紀》曰:“時巫人張修療病,愈者雇以五斗米,號為五斗米師。” 靈寶派 靈寶派是道教教派。始創于東晉末年。道教經典中,“靈寶”一詞最早見于《太平經》,原為神靈寶貴之意。隆安中,葛洪族孫葛巢甫附會引申,造作《靈寶經》30余卷,并臚列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傳經系統。至南朝宋時,陸修靜“更加增修,立成儀軌,于是靈寶之教,大行于世”。 上清派 上清派是道教宗派中極有影響力的一個派別。上清派約形成于東晉時期,以專門傳播習煉《上清經》而得名。上清經是由《黃庭經》而衍生出的道經系列,也稱《大洞真經》。上清派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 茅山宗 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南齊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陶弘景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他繼承楊羲、許謐所傳上清經,悉心搜求散失的楊、許手書上清經訣真跡,編纂了專門記述上清派早期教義、方術及歷史的《真誥》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二百余卷道經,弘揚上清經法。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實際上,當時茅山已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來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 神霄派 神霄派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產生于北宋末,流傳于南宋至元明。 “神霄”之名,來源于《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該經根據古代天有“九霄”、“九重”之說,指認其中最高一重為“神霄”。并對之作了如下的描繪:“高上神霄,去地百萬。 太一宗 大道之祖太上老君,萬化之師,歷代以來,應時垂教,無世不出,周昭王二十七年,老君下降于四川云臺山演經說法,傳授太一大道,老君曰:“道之始,混沌虛空,太一真氣,分布清濁,開辟乾坤,天地成象,品物俱備,是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者,大道之源,萬化之始。” 又曰:“天常清,地常寧,皆太一之道也:::天有太一萬物生焉,人有太一五行用焉。”老君乃建立法度,弘法天下,創立太一宗,傳授云臺正治官圖治山灶鼎,是時萬民悉化,咸歸太一之道,道德之風普揚。周昭王二十七年,下詔老君為太一宗第一代大宗師。 全真道 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鐘呂傳教,開宗于輔極帝君王重陽 。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宗旨,并逐漸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創建者王嚞,道號重陽子,陜西咸陽人。早年曾應武舉為武狀元,入仕,后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相傳為漢鐘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其中龍門派祖師丘處機以74歲高齡,自山東昆崳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亞機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明末著名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嚴”,整頓教門,開創“龍門中興”,促進全真道復興。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箓、丹藥等道家文化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成為幾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全真教始終代表世界道教正宗。當今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即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觀。 妙真道 妙真道,中華道教經典派的代表,道教重玄派中莊子思想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奉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祀天尊,行三臺五階,契三品,貴“無知、無言、無名、無形、無心、無己”,崇尚隱逸,守清樸,惡顯達,超然世外,真正體現了道教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凈明道 凈明道,為正文道教教派。亦稱凈明忠孝道。始見于南宋紹興年間。據道教傳說,當時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遜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等;“凈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劉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凈明”為教派名稱。主要經籍《凈明忠孝全書》,收于《正統道藏》太平部。 閭山派 閭山派,又稱閭山道、閭山教等,是一個華南道教重要流派,以福建為中心。相傳其發源于閩江之底的神秘世界閭山,流行于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江蘇、湖南等地,與海外的臺灣、東南亞。 方仙道 方仙道一名最早見於《史記·封禪書》∶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都是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戰國時,燕齊一帶的方士將其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的陰陽五行說揉合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企圖長生求仙。其所謂「方」指不死的神方,所謂「仙」指長生不死的神仙。 清微派 清微派,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始于南宋,流傳于元至明初,清初間亦有傳承。該派自稱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為名。又謂其教在元始天尊傳法后衍而為真元、太華、關令、正一四派,至十傳乃由祖舒元君會四派而為一,始立清微宗派。清微派著有道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樞奏告儀》等皆為著作。該派以行雷法為事,主天人合一,以內練為基礎,輔以外法。強調誠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內,方能發于外。后于明中葉衰落,自清朝后銷聲匿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