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撒歡之個人管理系統初階版1
引子:
關于信息的定義:以適合于通信、存儲或處理的形式來表示的知識或消息。
借用關于雜草的定義:雜草是指生長在有害于人類生存和活動場地的植物,一般是非栽培的野生植物或對人類無礙用的植物。
所以,根據每人的感興趣的領域不同就需要人為的篩選出對自己有益的信息,而對自己無用甚至有害的信息統稱為信息雜草。
一、個人管理
參考書目:《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google時代的工作方法》
《筆記女王手賬活用術:1、2、3》
《筆記女王的超效率時間管理攻略》
《別告訴我你會記筆記》
《晨間日記的奇跡》
《記事本圓夢計劃》
《考上第一志愿》
《青小鳥的圓夢實踐手帳術》
感謝李公子無私的分享《智慧提升術一二三》,本文基礎架構基于此,再次致謝。
(一)目前所遵守的信息管理的基本指導思想
標準化、系統化
方向--方法---堅持三原則
把工作和生活融為一體,而不是追求平衡
(二)知識來自于哪?
1. 學習的方向在哪里?
關于此指的就是基本指導思想中的方向。相信各位對此都不陌生。本人以前也是覺得此太簡單就是目標,然后執行就好。后來,碰壁無數,才慢慢了解,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將有限的精力分散到無限的目標中。正因此,后來閱讀涉及到很多哲學類的書,至今仍在不斷的反思自己。
關于知識管理一定要有目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需要選擇。有很多教導如何篩選的書,就不再贅述。如果你看到此說明你對個人管理很感興趣。
只建議最簡單的一點,分析你每天在什么事上花最多時間,那其實就是你最感興趣的。
分為三類:
基礎知識-----你所在地域的文化和社會層次的知識
行業知識-----你感興趣和謀生的專業知識
宏觀知識-----明白自己所處的社會和歷史發展階段,能夠借勢
記得看過李青原在優米網上的訪談節目,她將人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自然人、社會人、歷史人。同樣與知識也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PS;說句題外話,價值觀非常關鍵。一個人是否受限,其實跟人的價值觀關系最大。哲學書讀了點,感觸最深的就是生活中的很多常識其實是有很大誤區的,可是,大部分時候卻茫茫無所知。今年花了很多時間糾正自己的價值觀,不過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2、怎樣學?
方法論:
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本領域內的經典書籍,一般閱讀20本左右,即可了解大概。推薦有時間的話,一網打盡,盡可能找到所有書進行閱讀。可以參考豆瓣打分系統。
了解該領域最新的知識——訂閱互聯網上活躍的博客主。如何尋找?根據谷歌或百度搜索關鍵詞,查詢搜索引擎50頁左右的網頁,基本能確定。其實訂閱多了就會發現,雖然信息看似繁雜,曝光率最高的總是那幾個博客。
線下活動——本人線下活動參加不多,希望有機會能結識更多的好友。
分享——讓我們一起給后來人一個肩膀!
工具:
首推RSS訂閱——谷歌訂閱,五星級評價,在手機端安裝GRead客戶端,隨時隨地看資訊;(配合ifttt+WIZ或ifttt+evernote,實現加星標文章自動存儲功能);備選方案,有道閱讀+有道云筆記,適合小白同學。
手機端——網易云閱讀,由于很多精品門戶網站不可能全部訂閱,所以,可以使用網易云閱讀訂閱部分網站、雜志的資訊。(PS:配合有道云筆記保存收藏文件)
百度閱讀器——如果要在電腦端看TXT、PDF文檔,可以使用百度閱讀器,簡單省心。(PS:配合搜狗輸入法的截圖功能+WIZ或evernote,可以實現做筆記功能)
搜狗輸入法截圖:右鍵—擴展功能—截圖,QQ輸入法同理,兩個輸入法均可設置快捷鍵。
WIZ筆記——為知筆記,可以綁定微博,看到優秀微博轉發@mywiz自動收藏(關于WIZ的使用,以后將單獨列文)
———————————————————————————————————————
李撒歡之個人管理系統初階版2
如何消化掉知識?
一、關于讀書
參考書目:《越讀者》
《如何閱讀一本書》
《十倍影像速讀法》
《杠桿閱讀術》
也看了關于不少速讀類的書,甚至也買個一些課程。其核心在于訓練眼球對于信息的整塊捕捉能力。不過,直到現在自己也沒實現所謂的快速閱讀。
不過,其理念倒是對的,就是整塊閱讀。
理念:
一定要在同一段時間,集中精力看同一領域的書籍。一般在15-20本左右,這樣一般讀過十本以后,另外的十本自然而然就達到速讀的目的。這是自己親身實踐出來的。因為一本書讀的快與慢其實是跟人類大腦的理解有關。對一個領域的理解越是透徹,那么讀更多的書,更多的是尋找不同和自己的知識盲點,想不快都不行。
閱讀技巧:6W1H閱讀法--針對學習類書籍,而非小說
首先快速通讀全書,了解整體架構。(而對于同一主題的書,一般在十本左右時就已經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架構----也就是強調的系統理念)用不同顏色標注新知識、擴展知識。
6W1H--任何事都能通過這個來分析 why 為什么?--為什么寫這本書?
what 什么? --主題是什么?
who 人物是誰?
when 什么時候?
where 在什么地方?
which 哪一個?哪一些?
how 怎樣,多么,如何?方式
最后形成思維導圖(或稱為腦圖)----用來鞏固自己的知識。(關于思維導圖,以后會進一步詳解。思維導圖推薦手繪,雖然有很多不錯的軟件。目前自己的思維導圖主力軟件是Mindmapper)
讀書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復述。
二、關于信息碎片
由于現在信息碎片化嚴重,自己的時間也破碎的厲害。曾一度信息失控,就像和菜頭講的微博碎片化影響到了思考。其實,不僅僅是微博信息短小,快速,大量,類似博客類的長文也往往是碎片化的。一度谷歌閱讀積累數千條信息沒閱讀,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壓力。
理念:將信息整體化、系統化。(類似于讀書技巧)
信息碎片閱讀技巧:
目前自己的主力信息來源于谷歌閱讀的訂閱,手機采用的是GRead客戶端同步,配合IFTTT,加星標自動同步到WIZ為知筆記。(關于軟件的配置,會后面詳解。)
利用碎片時間,手機打開Gread,同步。
快速瀏覽篩選文章,判斷有價值或感興趣的文章就加星標。一定要不求甚解。(文章已自動同步到WIZ里的“我的郵件”)
晚上利用幾分鐘時間,在電腦上將今天的收集到的文章進行再次分類。比如建立“知識管理”“科技”“歷史”“故事”等文件夾~最好配合自己的系統化管理。---此步驟仍以分類為主。切不可花太多時間。
積累2個星期甚至1個月,就會出現專題的文章累積。抽出一整塊時間1-2h進行主題閱讀。(參照上文的閱讀技巧)
對于同類主題分析出最新的知識進展,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樹。
PS: 這樣節省出的其他時間用來做什么?
思考。
這也是自己實踐個人管理的總結。如果把大量的時間用于資訊的接受和閱讀,缺擠占了思考的時間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好像很多事都明白,但實際卻不能復述其精華,只是不斷在增長一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卻并沒有帶來思考能力的提高和生活的受益。
技巧:建立一個5分鐘、10分鐘、20分鐘思考的題目和可以做的事。
平常隨身帶個本子。有空的時候就可以去看看題目,擴散自己的思維。
(PS:建立這個博客其實就是自己的平常構思好的。然后按照已有架構來快速執行的。比如:用什么系統的博客?博客的主題要分享什么?為什么要建博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而這個習慣也可以幫助自己不會在有網絡的時候迷失掉自己。)
———————————————————————————————————————
李撒歡之個人管理系統初階版3
如何保存知識?
一、知識篩選
理論—三個標準:
對我的目標和發展是否有價值?
保存的內容是什么?要經過自己的過濾和吸收。
未來會用到的知識和有保存價值。
不要把自己當做資料庫,試圖把整個互聯網搬回家。除了滿足自己的收集嗜好外,并不會對自己的成長有明顯幫助。更重要的是面對海量信息會加重自己的壓力,導致拖延。
二、知識系統化
建立文件命名系統——包括儲存文件夾、谷歌閱讀訂閱、WIZ(或evernote)、Onenote等
根據人的五個維度設計,五個根文件夾分別為夢想(精神層面)、成長(感興趣的領域及不斷學習)、立世(人際關系)、術業(工作相關資訊)、生活(個人健康、閑情逸致等)
文件命名規則:年月日+文件名+關鍵詞
可以根據自己對個人理解進行調整,但同層次并列不要超過9個,相同類別不同層次不要超過5個
工具:儲存分為本地+云同步
本地——根據命名規則在除C盤以外的硬盤建立個人管理文件夾。(以防重裝系統文件丟失)
云端——文件儲存(互聯網上的碎片信息、個人使用的文件)——常用的文件使用WPS文字處理文檔云儲存,碎片化信息使用WIZ為知筆記(或evernote)存儲,圖片及其他信息使用快盤或者360云盤存儲
三、如何快速找到知識?
之所以要系統化儲存知識,其目的在于使用的時候能夠快速找到。
工具:
本地——推薦神奇的快速輕量級小工具——everything,速度快,使用方便(命名規則越系統,能找到目標文件速度也越快)
云端——WIZ(everynote)都自帶強大的搜索工具,十分方便;如果使用谷歌閱讀,則其積累了很多關鍵資訊,通過谷歌閱讀的搜索也能快速搜索到所需文件。
谷歌、百度搜索技巧(網上都有詳細介紹,值得花1-2h專門學習,提高自己的搜索技能)
PS:云端工具的使用也可以大幅度利用碎片時間。比如可以將一篇文章存入WIZ或evernote,在手機同步即可看。或者在網絡上看到精彩的文摘可以使用稍后閱讀,或者直接分享到WIZ,用電腦查看。
———————————————————————————————————————
李撒歡之個人管理系統初階版4
如何分享知識、沉淀知識?
一、如何整合分享知識?
原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系統化知識然后學以致用。
自己曾經一度陷入收集知識的怪圈,甚至不停的看了很多書。后來看到了一句話感觸頗深“不要走的太快,等一等你的靈魂。”用在知識管理領域就是,不要盲目的單純的吸收消化知識,還要去整合輸出知識。如果知識沒有經過內消化,沒有輸出,那么知識還是別人的,你只是看見了而已。這也是自己為什么要開這個獨立博客的原因。
步驟:知識樹原理
基礎建設——前面提到主題閱讀(20本書左右)——很容易建立自己理解的知識結構。——推薦使用軟件mindmapper或者mindmanage,建立屬于這個專題的單獨思維導圖
擴容——結合平常收集的最新的相關資料進行庖丁解牛,不斷完善屬于自己的思維導圖
定期整合——資料中肯定有很多相同的理念但是表述方式有差異的導圖分支進行整合,用自己的語言輸出整理
交叉輸出——每個分支豐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整合輸出文章。與大家一起分享。
PS: 為什么要運用思維導圖?
①因為思維導圖非常的直觀,而且通過自己去思考建立完善,能明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②思維導圖的最大優勢在于打破書籍本身的結構,進行了知識的個人優化重組。對于同類主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能找個屬于自己的架構才最容易記憶。主題閱讀也好,知識樹也好,都有同樣一個理念就是整體思維。書籍、信息因為其包含的信息本身是割裂的不完整的,而通過這項工作可以讓其不斷完整。
③從個人經驗推薦自己制作思維導圖,最好是手繪思維導圖。因為這種方式對知識的理解最深刻。
二、如何重新創造知識?
原則:用互聯網的熱門詞來說就是“微創新”。
就像全球的人類文明進化不一樣,各個行業的發展速度也不一樣。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借鑒效果。可以借鑒先進行業的經驗來運用到自己所工作的行業中,從而解放行業的生產力。
創新工具:奧斯本檢核表法
奧斯本的檢核表法
1能否他用
現有的事物有無其它的用途、保持不變能否擴大用途;稍加改變有無其他用途。
2能否借用
能否引入其它的創造性設想;能否模仿別的東西;能否從其他領域、產品、方案中引入新的元素、材料、造型、原理、工藝、思路
3能否改變
現有事物能否做些改變?如:顏色
聲音、味道、式樣、花色、音響、品種、意義、制造方法;改變后效果如何
4能否擴大
現有事物可否擴大適用范圍;能否增加使用功能;能否添加另部件;延長它的使用壽命,增加長度、厚度、強度、頻率、速度、數量、價值
5能否縮小
現有事物能否體積變小、長度變短、重量變輕、厚度變薄以及拆分或省略某些部份(簡單化)?能否濃縮化、省力化、方便化、短路化
6能否替代
現有事物能否用其他材料、元件、結構、力、設備力、方法、符號、聲音等代替;
7能否調整
現有事物能否變換排列順序、位置、時間、速度、計劃、型號;內部元件可否交換
8能否顛倒
現有的事物能否從里外、上下、左右、前后、橫豎、主次、正負、因果等相反的角度顛倒過來用。
9能否組合
能否進行原理組合、材料組合、部件組合、形狀組合、功能組合、目的組合
利用9種途徑可以達到知識的發散性思維的目的。
其他的建議:擴大自己的接觸領域。尤其是藝術領域。人只有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真的理解藝術。雖然自己沒有達到一定境界,附庸風雅總是好的。藝術領域的發散思維非常明顯,也是非常明顯的創新。而這些都可以用來借鑒到知識管理領域或者其他的領域。
———————————————————————————————————————
李撒歡之個人管理系統5——工具的使用之為知筆記篇
一、如何選擇工具?
由于自己也算是一個工具控,經常測試一些比較新的軟件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后來機緣巧合,了解到了GTD的理念,于是就搜尋了不少工具測試來滿足自己需求。
(一)自己選擇工具的篩選條件:
①首先就是可以跨設備、跨系統的云同步
②安全系數要高——畢竟是自己的心血
③簡單、易用,可以滿足GTD的需要。
(二)市面的筆記類應用:
①Onenote
優點:微軟開發的,確實相當強大。功能很多。
缺點:只有在PC上才能使用,而且這款軟件太重了。研究過一陣子以后就放棄了。雖然可以保存文章到skydriver,但是對我來說也是太麻煩了。
②evernote
優點:
大名鼎鼎的evernote,屬于云端筆記,跨平臺,產品優化都非常好,更突出的是有很多軟件商圍繞其開發相應的插件。
國內對其報道可以用海量來描述,最早也是看到新聞才試用,發現其美妙之處。
其奠定了筆記類軟件的很多理念,比如可導出,升級版付費等等。
屬于目前筆記類的龍頭老大。
缺點:
它搬到中國來了,起名叫“印象筆記”。
寫到這里,還心有戚戚焉。當年這款軟件開始流行的時候就買了VIP,用來寫晨間日記(因為看到《晨間日記的奇跡》這本書改變了以前在筆記本記日記的習慣,現在還在堅持),很多GTD
的理念學習等等,都是用這款軟件完成的。直到evernote搞了一個印象筆記后,其同步速度就直線下降,后來看文章寫到是人為降低其國際版的同步速度,用來逼迫用戶轉移至印象筆記,文章博主還很貼心的給出了代理加速的方法。那一刻,我就出離憤怒了~蒼天啊。。然后我就只能棄他而去。
③為知筆記——目前主力云筆記
優點:
其對文章的保存能力異常強大,基本不會出現文章錯亂;很貼心,明顯能感覺對中國用戶做了很多優化,比如,文字編輯的底板可以改成護眼的淺綠色~
插件比較豐富~很多功能可以通過插件擴展
其整合了日歷、微博、任務列表、便簽等等,與GTD 的理念相當符合的小功能
服務很貼心~當時從evernote搬到WIZ時,因為超過1G限額,客戶很貼心的免費提高了流量,順利搬家完成。
VIP價格相當給力!
缺點:
界面簡陋了點,包括安卓客戶端~不過看習慣了也就好了,剛從evernote轉來時不太習慣
對于圖片多了的支持不是很好(因為很多文章有些需要用到截屏功能,明顯感覺圖片放多了會有延遲);
其宣傳滯后了點,網絡上其粉絲好像沒有evernote多,新聞報道的曝光度不夠。
目前為知筆記是自己的主力筆記軟件,目前很滿意。希望它繼續加油! 有想嘗試的可以通過: 邀請碼:35cf56e8
鏈接:http://www./i/35cf56e8
④有道云筆記
優點:
由于本人一直使用163郵箱,對網易的品質比較放心。而且賬號通用比較方便。
其打通了安卓手機端的精品網易云閱讀和網易新聞,可以直接收藏到有道云筆記。而且有道云閱讀的訂閱源非常豐富,可以訂閱門戶、谷歌閱讀、有道閱讀等訂閱源,還有部分圖書。可以看出有道的野心還是蠻大的。
5G容量,在線還獎勵容量,對于文字和圖片類筆記絕對夠用了~
缺點:
目前屬于市場追趕著,有道筆記本身沒有特別出彩之處。屬于中規中矩的產品。
只支持自己格式和evernote格式導入
屬于自己的備選方案,通過手機的云閱讀和網易新聞端,有好的文章就收藏進有道云筆記。然后再導入到WIZ中(從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WIZ團隊的強大,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⑤其他
比如麥庫記事、云筆記、華為天天記事等,沒什么特別出彩的地方就不再介紹了,有興趣可以自己試一下。
二、工具的使用
人不能被工具所困,更多是讓工具為我所用。
根據GTD
的原則來設計WIZ的使用。下面介紹的是自己目前在使用的方法,自己也在不斷摸索、優化尋找適合自己的個人管理方法。目前自己使用的是通過WIZ+筆記本的個人管理術。
(一)收集箱——資訊收集
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分組
注意在每項領域前加00、01、02等來調整順序,當然WIZ也可以通過右鍵直接調整順序。
這里根據的是前面文章所講的,將微博來的(用wiz綁定微博賬號,在微博評論中@mywiz,即可收集)、通過谷歌閱讀(IFTTT+GR方法)等訊息,進行快速分類,一般通過閱讀題目就可以分類,一般花十分鐘左右時間。
待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后,進行統一閱讀。這里可以看到我的00個人管理文件夾已經積累了176篇文章了。
PS:肯定要有人問統一閱讀時花費的時間不會更長嗎?
我個人建議:不要為了資訊而資訊。雖然講現在的資訊鋪天蓋地,但是我看來確是少的很。大部分領域的知識80%左右是死的,也就是變化相當緩慢的,而只有20%左右的資訊進行快速的更新。而20%的資訊中又有80%左右的資訊其實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出現的,這種現象在互聯網中非常常見,所以真正可以帶來革新的是4%的知識。
在你想了解的領域要先讀書再看資訊。比如我想實踐個人管理,我會找到這個領域的經典書籍進行閱讀,閱讀十本到二十本,就可以建立這個領域的知識樹結構。
再進行訂閱這個領域的積極博主的博文。
通過這個方法你就可以達到快速學習的目的。因為各個博主的博文更多的是在細化和優化自己的個人系統,而不是成系統樹式的輸出。一旦擁有知識樹就可以快速過濾哪些是你已經了解的,哪些是你忽略的
(二)行動群組——實踐GTD
夢想板——是用來提醒自己人生的意義。雖然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瑣碎中,但是我們要通過時間將瑣碎連接起來實現一個夢想。
收集目標——想做的事、要做的事統統收進這個文件夾,每天清空
待辦行動——進行行動的分類,篩選出要行動的事
馬上執行——2分鐘行動或者可以委派他人的事
項目執行——長期要做的事
擇日推動行動——未來要做的事,記得通過日歷表進行提醒
周季年回顧整理——人是比較奇怪的動物,往往都只注重眼前的事,所以,需要通過這個文件夾來不斷反思提醒自己,是否偏離了自己的軌道
標準化模板——建立需要自己經常做的事的模板
(三)自我創造
這個根文件夾用來記錄自己的生命中點點滴滴,可以根據人生的六個維度進行分類。
(四)資料庫——儲存文件、互聯網資訊等等
01成長類子文件——記錄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02立世類子文件——人際關系、財富等等
03生活類子文件——常識、購物、生活創意、藝術等等
04術業類子文件——工作相關領域
通過以上四個根文件夾就涵蓋了資訊的收集、GTD行動、個人思考、資料存儲的四個目的。
不斷優化:本人的文件夾也在不斷的刪減調整,通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就會發現有的文件夾內容收集的多,有的收集的少
,就會發現其實自己在這個領域投入不多,當時建立這個文件夾只是一廂情愿,就可以刪除。如果想在此領域發展就是提醒自己注意這段時間對這個領域的投入不多,就要加油啦!
———————————————————————————————————————
李撒歡之個人管理系統初階版6
如何使用筆記本
一、為什么要用筆記本?
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相當快,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高效生產力工具,雖然強大而且方便,但是還是沒有感覺筆記本來的隨心所欲。
筆記本與科技類工具相比的特點:
感覺。因為從小讀書就是直接接觸的紙本,用筆和本子進行創意、總結等等工作的時候,感覺更加自然和放松。當然下一代就很難說了。尤其是ipad在教育領域的推廣普及工作,也許真的是電子化的一代了吧。
速度快限制少。紙本不需要用電,隨時想到創意可以隨手記下來。
誘惑力小,保證專注力。其中電子類的杰出代表就是kindle電子書,只能看書別無它求。像手機、平板電腦等功能確實異常強大,但是真正去使用的時候就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因為總是有更好看的電影,好玩的游戲,新鮮的資訊等等抓走你的眼球。
提升自我管理。筆記本如果不能保證每天使用,就會留下一段大段的空白。等再拿起來時就會反思自己最近的時間和工作。而電子類產品正因為其存儲信息趨向無窮化、復雜化,反而很容易遺忘掉重要目標。
二、自己的筆記本管理術——全手工打造
我對筆記本的管理就是要求越簡單越好,復雜的事用機器來代替。當然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調整。現在用的這本是8元左右從超市買的小本子(這倒不是為了省錢,是以前在上面花了太多錢,反而更喜歡自己來設計。)。大小以可以方便攜帶為主。本人曾用過一本B5大小的本子,做了很多標簽,用心分了很多類,可是實在是不方便。后來就放棄了。反而是小本子很貼心。
(一)月歷管理
(圖片丟失)
本人目前采用的日歷-主要以統計為主
因為工作需要就每天記錄工作概況,月底統計一目了然
擇日待辦事項等主要通過谷歌日歷來同步手機提醒
當然特別重要的事項也可以寫入月歷中,用來提醒自己
小技巧:
根據筆記女王中的建議學來的,很多人買了筆記都帶有月歷,其實可以用來記錄會議中出現的PPT也是不錯的用法。不過如果主講人PPT超多或者是個中高手就另當別論了。
(二)每月的任務計劃跟蹤——我相信日拱一卒的力量
(圖片丟失)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很多想要培養的習慣,還有每天執行的學習任務。比如說早睡早起、讀書計劃等等。這一頁就是夢想追蹤計劃。夢想再遙遠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日拱一卒,未來不遙遠。最左邊項可以寫上自己的目標、學習計劃(分解出來的執行目標等)。由于涉及個人,所以,僅把我11月份做的空白表格展示了出來,請見諒。
每日完成就涂黑。可以在睡覺前1h,就開始把今天的行動回顧,涂黑已經完成的。抓緊把沒完成的任務完成。配合晨間日記,寫完晨間日記再看一遍要完成的任務項。
每月的重點任務。最右邊是本月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項和項目的本月分解任務。
等到月末回顧的時候,就會很有成就感有木有?
注意:不要在每日完成列表里填太多項目。一定要適可而止。任務數一定要小于7項(雖然我表畫了好多~)。因為每日任務太多就是沉重的壓力,形成拖延思維。一定要把握好度。
(三)每日行動
(圖片丟失)
先記錄日期,也可以順便記上天氣
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我們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肯定有很多事纏身,這樣就必須分出哪些是今天必須要完成的。一定要篩選出最重要的,也是每天最先完成的三件事。
工作內容。一些工作安排。思考。等等,都可以在工作內容項寫。
一般我筆記都是采用頁中折,這樣顯得有規律和方便。不管今天有沒有記錄內容,等到明天開始就從另一豎行開始。這樣筆記就井然有序了。
另外補充幾點:
由于這本筆記本主要是以記錄工作為主,所以,主要還是以方便工作狀態而設計的。各位如果是學習為主,推薦各位用B5左右的本子,采用康奈爾筆記本寫法。有助于回顧分析。
關于時間記錄——推薦手機記錄時間的軟件。比較省心,而且可以自動算出分鐘。這樣就不用自己算時長,比較浪費時間。另外,時間記錄上本人只采用記錄有效時間的方法。
關于財務記錄——推薦手機挖財軟件或者其他同類軟件。原因同上。
日程提醒、安排——推薦谷歌日歷,定點提醒很貼心。
晨間日記——本人采用WIZ筆記, 或者可以用同類的evernote或有道筆記等。(詳情參上)
更多的其他功效,本人更多傾向采用軟件幫忙。我對筆記本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簡單有效。
相信各位研究個人管理的朋友,很容易迷失在工具中,我本人也經歷過那個階段,拼命的去嘗試一些新的軟件,看別人的好的管理方式,但是這就跟鞋子一樣,鞋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和興趣方式,以及個人管理的基本理念就可以設計出一套屬于自己個人定做的管理系統,然后在不斷的使用中調整和優化,這才是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