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佛塔
5、北方地區(山東、河南)
千佛塔位于山東平原縣以北五里三唐鄉崔家廟村東五十米處,塔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塔前立有石碑一通,為修建彌勒庵及千佛寶塔記載。傳原有趙氏女在此修行,廣行善事,勸導百姓向佛,并每每自稱為彌勒佛化身,教化鄉民。其圓寂后鄉民便募資修建彌勒庵和千佛塔,加以供奉。1988年大修后的平原千佛塔依然保留著原有風貌。

山東平原千佛塔 (網絡照片)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始建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位于山東嶗山東部海濱那羅延山西南麓。慈沾塔位于華嚴寺山門外的塔院中。塔院內有塔三座,中間最大的用青磚壘成的八角七級塔是華嚴寺第一任方丈慈沾大師的藏骨處,建于清康熙年間。

山東嶗山慈沾塔 (網絡照片)
多佛塔矗立在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翠屏山巔的寶峰寺院內西側,建于唐貞觀四年(630),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全塔共十三層,呈八棱狀,用當地青石構筑。重建后的多佛塔,不但大量沿用了原塔的佛雕,整個造型也都保持了唐代佛塔的造型風格。全部施工,從嘉靖元年(1522年)五月至嘉靖六年(1527年)三月,歷時五年。

山東平陰多佛塔 (網絡照片)
亮公和尚塔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西麓道朗白馬寺,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白馬寺曾毀,亮公和尚塔孤立于泰安岱岳區道朗鎮大王莊村果園里。塔為石質,下層基座,二層蓮花座,三層八棱柱,四層塔帽,高約三米。三層陽面碑文為:白馬禪寺;左邊:開山第二代主持;中間:圓寂亮公和尚之塔;右邊:弘治十一年九月十二日立。墓塔現缺上層及塔剎。

山東泰安亮公和尚塔 (網絡照片)
石門坊的半山腰聳立兩座明代建古佛塔,它們位于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石門坊風景區內,一座稱“宣德塔”,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建,是石門坊僧志善覺修和尚為聞口長老所修建,塔高7.5米。

山東臨朐石門坊宣德塔 (網絡照片)
楊寨塔位于山東淄博淄川區雙楊鎮楊寨村東部的小學校內,該塔是原佛教寺院龍山寺的佛塔,始建年代已無從詳考。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志》記有“寶塔寺,舊名龍山寺,元大德六年,僧錄果朗道行碑,邑北二十里楊家寨東。清康熙三年,邑人高司寇珩重修,石刻‘阿彌陀佛’四字,云間沈探花荃筆,邑塔高峻無逾此者。”據以上資料和建筑風格推斷,明代已稱古塔,故約始建于金元時期,清重修。

山東淄博楊寨塔 (網絡照片
崇福寺塔座落在河南商城縣舊城西北隔崇福寺后院,塔以寺名,俗稱北塔,是寺院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塔始建失考,明崇禎二年(1629年)重建。塔體呈等邊六邊形,底層直徑6.4米,通高約22.3米。
河南商城崇福寺塔 (網絡照片)
玄天洞石塔原名龍巖寺塔,在河南省鶴壁市西南郊區13公里處。據塔銘載,塔重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石結構,平面方形,九層,高12米,樓閣式。
河南鶴璧玄天洞石塔 (網絡照片)
臥佛寺塔位于河南新鄭市西關外臥佛寺舊址上。臥佛寺創建于隋開皇十年(590年),唐咸通二年(861年)敕賜興福院。明洪武元年(1368年)因筑室得銅臥佛,遂更此名。明成化元年(1465年)僧圓亮于寺內建筑選佛場前創建此塔。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寺為日本侵華軍炸毀,惟塔獨存。

河南新鄭臥佛寺塔 (網絡照片)
寶蓮寺塔位于原郭村鄉現寶蓮寺鎮西寶蓮寺舊址上,又稱普同寶塔。寶塔位于寶蓮寺東北角,由洪海法師于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修建,是寺院歷代僧人的骨灰埋葬塔。該塔塔身為青磚壘砌,塔基為白石構筑,塔身高5丈。

河南安陽寶蓮寺塔 (網絡照片)
大云寺塔位于河南杞縣城南二十五公里瓦崗村大云寺舊址上,建于唐末,后毀,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重建。塔為磚筑七級八角仿木結構,高21米,青磚迭砌,層層出檐,逐層內收,榫鉚相扣,嚴密堅實。

河南杞縣大云寺塔 (網絡照片)
靈山寺位于河南宜陽縣城西七點五公里處洛河南岸。在寺內大雄殿前臺階下,矗立著七級四面石塔,靈山寺鎮寺之寶,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所建造。

河南宜陽靈山寺石塔 (網絡照片)
寶林寺石塔位于河南鎮平縣城西北約30千米的寺山鄉寶林寺內,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石塔共6層,由塔基、塔身、塔剎等3部分組成,高約9米,為漢白玉雕砌而成。

河南鎮平寶林寺石塔 (網絡照片)
空相寺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李村鄉境內。據載建于東漢永平年間。唐朝兵馬大元帥郭子儀曾奉命重修熊耳山空相寺;唐玄宗封初祖達摩為圓覺,封達摩塔為空觀。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修達摩塔和部分殿宇。清朝乾隆、道光年間,對寺院幾經修茸,但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寺院相繼傾頹。現尚存達摩塔、碑碣和一座僧房。2004年進行了全面的修整。

河南三門峽空相寺達磨塔 (網絡照片)
萬壽塔位于河南延津縣城北街大覺寺門口,塔高28.4米。據延津縣志記載,萬壽塔始建于唐天寶年間,毀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又二年,知縣李元春勸令士民重修,修了兩層因財力不足而停工。隆慶三年(1569年),知縣陳彝募捐續修,又未完成。至萬歷十一年(1583年),知縣郝亦立再次施材續建,因郝奔喪,又未完成。直至萬歷十三年(1585年),才有知縣張光宇捐俸銀命匠合頂,并鑄千余斤重的銅寶瓶(塔葫蘆)置于塔頂,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該塔自破土到完成,共經歷了三代皇帝、十五任知縣,歷時三十六年。

河南延津大覺寺萬壽塔 (網絡照片)
在河南登封法王寺塔院西南角山坡下,有一座清代實心磚塔,為彌壑澧公和尚塔,這也是整個法王寺塔院歷史最短的塔。彌壑澧公和尚塔為平面六角形七級密檐實心磚塔,通高8米左右。塔身其余部分再無任何裝飾。塔剎為石雕,由仰蓮、剎柱和上部葫蘆剎身組成,形成一個厚重完美整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