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講究員工培訓的實效培訓作為開發員工智力,提升員工素質的基本手段,已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員工培訓方興未艾,但一些培訓由于重計劃、輕結果;只培訓少數人員,多數員工得不到培訓;只圖短視效應,缺乏長遠規劃;培訓方法簡單,培訓過程不連續等,造成培訓的效果不盡人意。因此,必須把培訓質量作為員工培訓的生命,努力提高培訓的實效。 一、要增強培訓的系統性 員工培訓要與企業的發展實力、經濟基礎和總體目標相結合,做好長遠規劃。對員工進行知識、技能培訓要根據企業目前、近期或長遠目標,做到時間有先有后,內容有深有淺。一般來講,員工的培訓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入職培訓,主要是針對上崗前的新員工進行企業發展史、企業文化、生產經營、行業政策及企業的規章制度等方面的教育,讓剛進入企業的員工對本企業首先有一個感性認識。第二個層次是應知應會培訓,是從事各類各級崗位員工需掌握的應知應會知識和技能,以及崗位變動、職位升遷、績效考核等知識和技能有欠缺者需要加強的基礎性培訓。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建立起以員工職業化為目標的分層分類員工培訓體系,明確不同崗位、不同級別的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第三個層次是提高型培訓,是根據行業發展動態,結合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競爭戰略做出培訓分析,通過培訓,提升員工的能力,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 二、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 員工培訓不能“千人一方”,要“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選擇適當的主題、深度及培訓方式,做到主題明確、中心突出、形式活潑,易于接受。要緊密聯系實踐,形成雙方的良性互動,避免單項灌輸。要圍繞生產經營和服務需要,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努力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實效。要針對不同情況,將脫產培訓和業余培訓、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理論培訓和實踐培訓等有機結合起來,宜長則長,宜短則短;宜合則合,宜分則分;宜實則實,宜虛則虛,靈活多樣,注重實用。 三、要切實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培訓質量的好壞。目前,企業培訓師資的來源基本有兩種途徑:一是外部聘請;二是企業內部人員。外聘人員由于對本企業了解不深,授課通常理論性強、前瞻性突出、比較適合對企業中高層員工的培訓。對普通員工來講往往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因此,在外聘師資時,一定要看培訓對象,不能圖名氣,看頭銜,趕時髦。在企業費用有限的情況下,可以讓中高層員工接受完外聘講師培訓后,再回頭對普通員工進行言傳身教,這是一種經濟實用的辦法。從目前多數企業的狀況看,普通員工培訓應堅持“內部培訓為主”的培訓思路,眼睛向內,把那些有技術、有專長、理論功底深、傳授能力強的員工選拔充實到師資隊伍,由于他們來自基層,對生產經營狀況及員工的技能狀況了如指掌,對員工培訓時就能“對癥下藥”,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把培訓與選拔、使用結合起來 培訓是提高員工素質、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員工培訓必須要與考核、選拔、使用結合起來,與工資、福利、晉職等待遇掛起鉤來,做到在培訓中發現人、在培訓中培育人、在培訓中選拔人、在培訓中留住人,把員工培訓和人事管理作為一個系統,使員工的每一次提升,都必須經過相應等級的培訓;每一次培訓,都為員工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提供一個臺階,這樣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逐步建立起一個動態的育人、選人、用人機制。 五、要建立員工培訓質量評估制度 一是要加強對教學質量的考核評估,可以通過設計問卷調查等形式,讓學員對授課老師的授課水平、培訓內容是否合適等發表看法,為培訓部門改進培訓工作提供參考;二要對員工的培訓效果進行考核評估,主要是檢查學員通過培訓,掌握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是否將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工作中去,提高了工作效率,此類評估可以通過理論、實踐考試和績效考核的方式進行;三是對培訓主體的評估,結合企業短期發展目標和中、長期發展目標,就培訓工作對企業經營結果的影響,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從而調整、確定培訓工作的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