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說健身養生術
—— 身心、動靜、內外三雙修
首先說說身心雙修
身心雙修,重在養心。圓滿無憾的人生必然是身體健康、家庭溫暖、事業有成、親友和善、安享天年的人生。而要想安享天年,首先要康健,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而生理健康又取決于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環境,與他人、與自己內心保持和諧;才能家庭和睦、親友和善、事業有成,健康享天年。
要遠離疾病,安享天年,第一要素是“康商”,其次是“情商”與“智商”。“康商”中最重要的是能包容、從容與寬容,無此難有快樂與健康。健康與快樂不只屬于有錢有權人,而更屬于有心人。有心致力于健康與快樂的人才有可能獲得。快樂是人生追求的目標,可又很難獲得,因為人總會有很多煩惱。煩惱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要的東西太多,貪欲太強。無論是誰,掙不脫名韁利鎖,長期處于患得患失的焦慮煩惱之中,總會引起情緒劇烈波動或長期壓抑,總會難免得病,影響安享天年。都知“知足常樂”,可又總難知足,因為造物主賦予人無休止的欲望。人常互相對位比較權力、財富、名位、家世、容貌……,可比出快樂與威風的不多,比得垂頭喪氣的不少。因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結果都是自討煩惱。所以聰明人都善于錯位比較:你有權,我比你有錢;你有錢,我比你有閑;你有閑,我比您有樂;你有容貌,我比你有氣質;你有氣質,我比你更健康長壽……。這樣換個角度看看,后退一步想想,眼界、心胸就會豁然開朗。
莊子曰:“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即“名是實派生出來的次要的東西。我怎么能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呢?”名利比起人的尊嚴、人格、生命本來就不是最主要的,人為了一時的名利出賣自己的尊嚴、人格乃至健康的體格絕非明智之舉,名利畢竟是身外之物。人們之所以放棄實實在在的而追逐虛無縹緲的,都因為虛榮虛妄心作祟。所以,人為了健全的人格與體格,必須格物祛妄。“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個因果句的意思是:想如此,必須格物;如格物致良知,必然能如此。明朝王陽明解讀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想如此是志向,格物是踐行。現在,人們的失落感與惆悵心都源于不愿格物祛妄,多想得到而又不愿付出,黃粱夢做得太多太好。無論是唐.沈既濟的《枕中記》,還是以后衍生的“南柯夢”、《黃粱夢》、《臨川四夢》、《紅樓夢》等中國的夢文化,都如《紅樓夢》的《好了歌》與《〈好了歌〉解》詮釋的那樣,始終“猶是黃粱夢里人”或“不異南柯一夢中”。夢想越多越美好,醒來后的失落感越強,怨氣越大。只有通過格物祛妄,降低欲望與貪念,讓自己的頭腦清醒,讓是非曲直分明和內心平衡,讓自己待人處事能夠真誠,能夠斷善惡,長智慧,才能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把自己的國治理好,才能讓大千世界包括自己的內心世界充滿和諧與安泰。“祛妄”是佛教的概念。不論五戒、十戒還是菩薩戒,都有“不妄語”。實事求是也是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和毛澤東思想的三大基石之一,更是黨的三大法寶之一。試想,人若經常妄想、妄言與妄為,順境時必然頭腦發熱,逆境中必然心灰意冷,內心總難安寧與快樂。無安寧與快樂的人生,很難健康與長壽。人沒了,健全的人格與體格都沒了,還有什么呢!
其次說說動靜、內外雙修
以上說的是身心雙修,精神健康,具體到動靜內外雙修,即通過穴位按摩與周天功修煉,以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我總結成四句話:
六泉三三俞海關,池溪耳谷會三丹。
少食香甜摩胸腹,周天萬步享天年。
這里的“六泉”指按摩六個穴位:涌泉、極泉、水泉、陰陵泉、陽陵泉、廉泉。穴位中為何“泉”這么多呢?因為泉為水之本,水是生命之源。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即孟子說:“從源頭里滾滾涌出的泉水,日夜不停,注滿坑洼后繼續前進,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這樣,孔子就取它這一點罷了。如果沒有本源,像七八月間的雨水,下得很集中,汪洋恣肆,溝渠皆滿,但其干涸也很快,立等可待,轉眼皆逝。”“泉”中的涌泉穴是長壽穴之一,腎源于涌泉,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水,常按摩能補腎;極泉穴能寬胸凝神,胸寬神寧,百病不生;水泉穴在足下,卻為頭面部的水濕之源;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上的要穴,能防治多疾病,如膝蓋疼痛、糖尿病等;陽陵泉為筋氣聚會之處,《難經·四十五難》云:“筋會陽陵泉”,故是防治筋病的要穴;廉泉穴并非一穴,而是舌根下之泉脈,陰維、任脈之會,津液外泌孔道(故稱津竅),有利喉舒舌、消腫止痛作用。“三三”指:足三里、手三里、三陰交。足三里也是長壽穴之一,主管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是人體能量的源頭,能扶正祛邪,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力,煥發精神等;手三里別名鬼邪,能安神,防治良性腫瘤、糖尿病、胃弱等;三陰交穴,是十總穴之一,主管脾、肝、腎機能的三條陰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闕陰肝經)交會的重要穴位。“俞海關”中的“俞”指背部督脈上的俞穴,所有臟腑都有相應的腧穴(圖一)。“海”指氣海穴和血海穴。氣海穴就是下丹田;血海穴能運化脾血,化血為氣,按摩能使血糖下降,《金針梅花詩鈔》中說:“緣何血海動波瀾,統血無權血妄行”。“關”指內關、外關、關元穴。內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長壽穴,能調節心臟功能,堪稱心臟的保護神;外關穴,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能防治心血管、消化系統及運動系統疾病;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按摩此處。
“池溪耳谷會三丹”也是指按摩的穴位。其中“池”指曲池、風池、陽池穴。曲池穴能疏通經絡,活血祛風,為強壯穴之一,能控制血壓、血糖等;風池穴能疏肝利膽,清肝明目,壯陽益氣;陽池穴可以恢復三焦經的功能,將熱能傳達到全身,迅速暢通血液循環。“溪”指太溪、陽奚、后溪穴。太溪穴有很好的補腎作用;陽奚為“滅火高手”;后溪穴是奇經八脈的交會穴,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耳”指按摩耳朵,腎開竅于耳,按摩耳輪能補腎。“會”指百會穴、會陰穴。百會穴,督脈上的要穴,諸陽經交匯處,能鎮靜安神,平肝潛陽;會陰穴,是陰經交會處,任脈上的要穴,長壽穴之一。百會與會陰,一上一下、一陽一陰、一督一任,是通周天的要道。 “三丹”指任脈上的上中下三個丹田穴。上丹田在兩眉之間的印堂,為藏神之府,是開發智慧,保全性命之處;中丹田在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為藏氣之府,是化生能源,攝取能量之處;下丹田在臍下三分的氣海穴,為藏精之府,是培養真氣而固先天之本之處。精氣神乃人之三寶。任脈的三個丹田與它們對應的督脈的尾閭、大椎、玉枕三個穴位,是練穴位小周天氣功的要穴。即意守下丹田筑基、聚氣、養氣,氣沖過尾閭、大椎、玉枕三關后,順勢而下經過三丹,逐步由穴位小周天步入經絡小周天而后練成真氣小周天氣功(圖二)
(在博文《中秋說“中”,養生善終——讀〈莊子.養生主〉有感而發》中曾經詳述過,這里不再贅述)。
“少食香甜摩胸腹”中的“少食香甜”,不難理解,就是要少食(七八分飽),少食香甜的食物(好的不多吃,差的不少吃,保持飲食平衡);這里關鍵是“摩胸腹”。它不但包括按摩胸腹部的關元、中脘、天樞、膻中等要穴,而且通過按摩能激活五臟六腑機能與打通大小周天氣。
“周天萬步享天年”。就是每天堅持走一萬步;在走一萬步的過程中,運行大小周天,即邊走路邊運行周天氣功。“走”是形體的動,“氣功”是內在的靜,形動意靜,外動內靜,動靜結合,一動一靜謂之道。實現《莊子.養生主》中說的“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的結果(“盡年”即盡享天年)。
(方法步驟看附后的道家周天功“音像教學片”)
第三說說內外雙修的具體做法
重點說說內外雙修,即從臟腑血脈之外找對應的穴道進行按摩。
(一)腿、腳部位
1、按摩涌泉穴。涌泉穴(圖三)在足底前部凹陷處。每天晚上邊看電視邊按摩。雙手搓熱(按摩都先將手搓熱,下皆同),一是左手握住左腳五趾,用右掌心或小魚際(圖十三)按摩左腳涌泉穴100次;二是左手食指尖按住左足背的行間穴(圖四,肝經要穴)、中指尖按住太沖穴(圖四,疏肝理氣)、拇指尖端按住涌泉穴,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左腳拇趾根部向趾端捻揉四個八呼(4ⅹ8=32),然后依次按摩其它足趾。用同樣方法按摩右足(邊按摩邊叩齒效果更好)。
2、按摩然谷穴、水泉穴(圖五)。然谷穴又名龍泉穴,是腎經的滎穴,也是升清降濁、平衡水火的要穴,對糖尿病很有益。以兩手拇指指端同時按壓揉捻兩個穴位36次。
3、按摩太溪穴、三陰交穴(圖四)。太溪穴位于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凹陷處;三陰交位于內踝骨尖直上四橫指、脛骨后緣處。用兩手拇指尖端同時按壓左足兩個穴位36次;然后換右足兩個穴位。
4、按摩陰陵泉、地機穴(圖六)。陰陵泉在小腿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中;地機穴位于陰陵泉穴下3寸,地機穴能疏經利濕,健脾理血,常用于糖尿病、消化不良等內臟疾病。用兩手拇指尖端同時按摩左腿兩個穴位36次;然后換右腿兩個穴位。
5、按摩陽陵泉、足三里(圖七)——陽陵泉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用彎曲的兩拇指骨節分別按摩陽陵泉、足三里各36次或握拳用后溪穴處(圖八)錘擊二穴。(孕婦切忌按摩敲擊足三里與三陰交穴)
6、按摩血海穴。血海穴(圖七)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隆起處。右手覆蓋在左手上,用左手勞宮穴旋轉按摩血海穴100次。(按摩幾分鐘后再測測血糖,會有一個驚喜)
7、按摩會陰穴(圖十六)。會陰穴位于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用中指按摩會陰穴或提肛(撮谷道,有意地將肛門括約肌提起)最補腎,可固精益腎、提振陽氣,防治痔瘡、前列腺和性功能等。
(二)手、臂部位
1、按摩指尖。十二正經都起源于手指與腳趾。按摩十個手指與十個腳趾能使血管年輕。方法: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左手拇指指根,向指尖捻揉四個八呼(4ⅹ8=32);五指依次按摩完后換右手。
2、按摩合谷(圖九)。合谷位于手背虎口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用右手拇指尖端掐按左手合谷36次。同樣方法按摩右手合谷。
3、按摩內關穴(圖十)。內關穴在前臂掌面中部,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用一手拇指腹向心性按摩另一手內關穴36次;然后換手同樣方法按摩。
4、按摩曲池穴(圖十一)。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右手四指在左肘下,用拇指按摩曲池36次。按摩右曲池方法相同。
5、按摩手三里(圖十一)。肘橫紋下2寸。按摩方法同曲池穴。
6、按摩極泉穴(圖十二)。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按摩:一是右臂邁過頭頂用右手握住左耳輪向上提拉捻揉八個八呼(8ⅹ8=64次),同時左手手指平展從上向下摩擦右腋窩64次;二是左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腋動脈按揉36次,同時右手大魚際(圖十三)上下搓摩左耳后根部的喬空穴36次。然后換方向同樣方法按摩。
7、握揉手腕(圖十四)。手腕上有陽溪、陽谷、陽池,合稱三陽穴,有清熱祛風,消腫止痛,痛經活絡作用;并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脈都通過手腕,常按摩有很多好處。方法是右手拇指、食指握住左手手腕處環形轉動按摩36次;換左手按摩右手腕,方法同。
(三)頭面
1、按摩百會穴(圖十五)。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心。一是中指壓在食指上,用食指腹按壓百會穴36次;二是用掌心拍打百會和四聰穴(圖十五,百會穴前后左右各1寸的四個穴)。
2、按摩風池、天柱穴(圖十七)。一是用拇指腹按住風池,中指尖端同時按住率谷穴(圖十八,把耳廓向前折,耳尖上方約兩橫指的地方,防治血管、神經性頭痛、耳鳴、耳聾、結膜炎等)按摩36次;二是中指按住風池、食指同時天柱穴(天柱穴乃氣血匯聚膀胱經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陽氣所成,其氣強勁,充盈頭頸交接處,頸項受其氣乃可承受頭部的重量,如頭之支柱,故此得名)按摩36次。
3、按摩太陽、攢竹等穴。太陽穴(圖十九)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被稱為“經外奇穴”。 按摩方法:一是兩手拇指分別按住兩邊的太陽穴,用中指從內眼角睛明穴經摩攢竹穴(圖二十)推至承光穴和由睛明穴經印堂穴推至發際各4ⅹ8=32次(叫“推攢竹”也叫開天門,能開經絡、開穴位、活氣血、調陰陽和祛風解表、開竅醒腦、鎮靜安神、明目,尤其防治遠視近視);二是兩手拇指分別按住兩邊的太陽穴,食指彎曲從印堂穴沿眉骨向外刮摩32次。
4、按摩耳。中醫學認為,耳通腦,腦為髓之海,督脈貫脊屬腎,腎藏精,為元氣之海,與人的生長代謝息息相關。經常按摩耳朵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①按摩降壓溝(圖二十二)。兩手食指彎曲抵在耳前,用拇指腹從上向下摩擦降壓溝36次,能平肝熄風、疏筋活血、穩血壓(從下向上為升血壓)。②兩手食指彎曲在前,拇指在后握住耳朵從上向下拉至耳垂,反復36次。③鳴天鼓(圖二十三)。邱處機的《頤身集》描述“兩手掩耳,以第二指(食指)壓中指上,用第二指彈腦后兩骨做響聲”36次。
5、梳頭(圖二十四)。頭部分布許多穴位,經常以手指抓頭撓頭、干梳頭,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疏通腦部氣血,使頭部和全身器官保暖,協調臟腑功能。方法:兩手十指彎曲成耙子狀,從前額發際往后梳神庭、百會、承光(圖二十一)等穴;經枕骨向下至頸椎分開兩手,平展四指繞頸兩側到喉處廉泉穴(圖二十五),反復按摩50次。
(四)胸、腹、腰、背部位
1、揉腹(圖二十六)。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揉腹不但可防病,而且對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等,都有治療作用,所以揉腹是自我養生保健的最好方法之一。按摩方法:端坐或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入靜,放松,自然。①左手掌按在肚臍(神闕穴)上,右手掌放左手背上(男左女右)。以肚臍為中心逆時針由內向外畫圓按摩;下至恥骨上至劍突后轉由外向內,回歸肚臍處,按摩100圈(為補法);②換右掌心在下,同樣順時針按摩100圈(為瀉法);③再同①按摩100次。即左(補)—右(瀉)—左(補)總體為補,反之為瀉。但不可全左或全右按摩。
2、摩胸(二十七)。一個人免疫功能的強弱,取決于胸腺素濃度的高低,對胸腺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健身延年。按摩方法:一是以膻中穴(中丹田)為中心,左掌在下,右掌在上逆時針畫圓按摩36次;換右掌心在下順時針按摩36次。二是兩掌平展,指端向下,兩拇指從天突穴開始,用五指與手掌同時用力推按到恥骨,反復18次。
3、搓腰捶背(圖二十八)。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人體背部有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而且五臟六腑皆系于背,十二俞都集中在背部。適當搓腰捶背,可以強腎,振奮陽氣,疏通經絡,調和五臟六腑,促進氣血運行,增強內分泌與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具體方法:兩掌搓熱后搓腰(以腎俞脾俞、命門尾閭為主),搓至發熱;兩手握空拳,用拳背從尾閭向上捶打背部,到不能再向上為止;再向下錘擊。反復多次。
關于按摩胸腹背,《易筋經》“神仙起居法”說得很具體(原文):
行住坐臥處,手摩肋與肚;心腹痛快時,雙手腸下踞。
踞之徹旁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時,即使家人助。
行之不厭煩,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
搓腰揉腹,還有一個故事。傳說在嘉靖年間,江湖大盜牛某,早年遇異人,授以奇法。年過九旬仍身強力壯,不但殺人越貨,還采花貪色。后被捉。臨刑,監官問曰:“汝年高九十而精力不衰,有何異術?”答曰:“既不聞土成磚瓦木成碳,千年不朽,皆火力也……。”官府許他獻出秘法得不死。后牛某獻方從善,享年152歲,無疾而終。他的秘法主要是揉腹,還有搓腳心、提拉耳,直至通周天。
藥王孫思邈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小勞能使“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以動養形,以靜養神”,是現代人最應該學習的養生之道。為了自己少受罪,為了子女少受累,為了家國少破費,還是不要怕麻煩,費“小勞”,摩摩胸腹捶捶背,周天萬步摩穴位,健健康康活百歲。
最后幾點說明
1、以上按摩搓揉諸法,開始不一定全做,可先揉腹或先按摩涌泉、足三里、內關,干梳頭,見到實效,有了信心,逐步增加,全面鋪開。
2、按摩鍛煉,以早晚為主,但也不拘泥于此,可因時因地制宜;次數由少至多、力度由輕到重,當然適當多做一點更好;方法也可靈活多樣,例如睡覺時用右腳跟內側從左腿陰陵泉、地機、三陰交一直蹬到水泉;累了換左腳。也可用右手拇指從左手大陵、內關、郄門直推至曲澤(圖二十九,也叫開天河),其間包括很多穴。
3、按摩時皆以心臟為中心,由最遠端穴位逐步向心臟方向(為補法)按摩為好;反之為瀉法,用于實癥。
4、貴在堅持。人一生下來就在一步步走向墳墓,這是事實;長壽人的壽命長過短命人好多倍,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為了少生病、少受罪、少破費,要堅持以“小勞”換取大實惠。
5、這是我30多年高血壓、20來年糖尿病的點滴實踐總結,缺乏更多的理論根據,加上想在春節前給好友送上這份新春賀禮,現在是除夕夜,環境很亂,難免有不周或錯誤之處,望見諒,并肯請斧正與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