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印鑒
印雖小道,卻可見大千世界。只有深入學習優秀傳統,創作才不是無源之水。臨摹的作用不僅僅對于書法,于篆刻也是一樣;不僅是對于初學者,對于篆刻大師也是一樣。創作實際上是臨摹的升華。通過臨摹,暗合古賢之心,將前賢技法薈萃于胸。
秦漢印與明清流派印是中國篆刻史上并峙的兩座高峰。秦漢印質樸、雄渾、大氣,是一種真實、自然的美。明清流派印則是另一種境界,具體風格取決于篆刻家主體的變化。秦漢印以實用為主,皆為印工所鐫。明清流派印因文人的介入而成為抒情達意的手段;諸多篆刻大師以自己一生的時光來實踐,創作出眾多的精品力作。秦漢印與流派印可結合起來學,因為流派印大師都是回歸秦漢的。他們以自身獨到的眼光對秦漢經典做了多角度闡釋,以自身獨特的篆書風貌打造了獨特的篆刻風貌。在篆刻臨摹中,可先選擇相應的篆書來臨摹。比如臨摹吳昌碩篆刻,可先臨習吳派《石鼓文》;臨摹鄧石如、吳讓之篆刻,可先臨鄧石如的篆書(吳讓之篆書亦屬 下面我們將對流派篆刻大家鄧石如、趙之謙、吳讓之、黃士陵等人的代表作進行歸納分析,找出他們各自的技巧、風格特征以及相互之間存在的差異、相互之間的繼承與變革,以達到掌握并運用到自己創作中的目的。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是明清流派印轉型期的重要人物。流派印發展前期,像何震、朱簡等領軍人物在創作上仍有某些作品不可避免地沿襲元人習氣。鄧石如提出了“印從書出”的嶄新理念,開拓出新的疆域。 圖一“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印為鄧石如經典之作。其章法布局“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臨摹時宜體會細節。“流”、“聲”和“斷”三字部分筆畫屈曲盤繞,但并不覺得別扭,反而使整個印面在疏密關系表現上更加突出。整個印面筆畫流利勁健、舒展婀娜,體現了鄧氏篆書的風格特征。此印邊欄除“江”字處稍有殘破外,其余皆很整飭。臨摹時,運刀以沖為主,切忌硬削,以免筆畫板結。最后要注意的是,印文筆畫與邊欄的粘連以及筆畫之間的粘連都要自然而然,不能太刻意。 圖二“意在三代兩漢六朝之間”印是一方典范之作,雖然沒有前一印名氣大,但兩印藝術水準在伯仲之間,各有千秋。此印在文字形態處理上更隨心所欲,臨摹此印時要注意體會字形大小不拘、一反常態的手法。此印將鄧氏印章早期章法安排失當等不妥之處一掃而光,機妙甚多。印文十字做三行安排,中間一行所占空間比例稍大,一字一態,盡得風流。“三”字筆畫做波折處理;“漢”字三點水中間筆畫與“六”字粘連,以保持字形不下墜。該印筆畫形態皆以圓轉為主,部分筆畫適度夸張變形,如“漢”字右邊四點適度拉長。此印也一些地方存在有筆畫夸張變形方面的過失,臨摹時要做適當調整。如“朝”字中“”可再增大一些,這樣就更自然了。臨摹印作時,一方面要遵循原貌,盡量避免過于隨心所欲;另一方面,對印章本身存在的優劣處要胸中有數,長處加以借鑒,短處避而改之。 圖三“新篁補舊林”一印乃鄧石如44歲時所作,此時他正處于一生藝術的巔峰。此印從筆畫、章法、字法和刀法等諸多方面來看,均堪稱上上之作。臨摹此印可從幾個方面著手。在筆畫上要注意表現剛勁利落的趣味,切忌拖泥帶水。此時鄧氏之印不再像前一時期多以圓轉為主,而是方中見圓,流利中見剛健。在章法上,他所遵循的仍然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原則。如將“林”字單獨置于一行,部分筆畫分別向上下兩端收,留出中間空面;“舊”字二橫畫被拉長,以增加筆畫密度。從整體上看,“篁”、“舊”二字最密,“新”、“補”二字稍疏,而“林”字處最疏。此印沖刀洗練,給人以月冷霜河的感覺。不足之處在邊欄破殘上,“林”字左邊欄處破殘不理想,有些過頭兒,臨摹時可稍加修改,不必謹守其貌、一成不變。 圖四“半千閣”印乃鄧氏早期作品。將此印列出,有與“新篁補舊林”印對比之目的。一個成功的篆刻家應該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創作風格,做到不變中有變化、變化中有不變。此印筆畫所體現出來的書寫意趣是臨摹時所要表現的重點。從章法上來衡量,此印稍嫌松散,“閣”字左邊欄殘破乃明顯之不足。“千”篆書隸化,風姿綽約,十分動人。臨摹時,在筆畫起收筆處還要多留心。(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