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當地通用的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的華北方言。與相鄰的山西、北京、河南的方言相接近。石家莊的方言較之普通話差別不算很大,但也有自己的一些個例和特點,我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這也主要是我學習普通話受到影響的因素。 從語音方面來看,我的家鄉話: (1)韻母因輕聲而弱化(芝麻,變zhime;豆腐,變doufe;出去,變chuqi;放下,變fangxie,姑娘,變gunieng); (2)聲母因輕聲而弱化(琵琶、枇杷,變piba;糊涂,變hudu); (3)原音節中減去某個音素(娘們兒,變niamen'er;累得慌,變leideheng;出亂子,變chulanzi); (4)增音(閉上嘴,變binshangzui;把水倒了,變bai shui dao le); (5)替換(流濃,變liuneng;自個兒,變jiger;板凳,變banteng); (6)無規則變調(拐彎兒,變guaiwànr;雪白,變xuèbai;跟前兒,變genqiǎnr)。 (7)混亂的:如尖音(下,念sia;家,念zia;結束,念jiesu;只當,念zidang;塑料,念suoliao)。這些土音,當然不能進入普通話。但是,也有一些土音已形成較大的勢力,如“琢磨”當“考慮”講時讀作zuomo,“正經”讀作zhengjǐng,“鑰匙”讀作yaoshi); (8)當然,礦區方言的最大特點還是兒化音的廣泛運用,幾乎所有的詞語都可以加上“兒”來表示俏皮和某種語氣,這大概是北方方言的共同特點吧。 從詞匯方面來看 詞匯是礦區方言與普通話有最大的不同的版塊,也是我說普通話需要克服一些習慣的最大挑戰。現歸納一些方言詞語與普通話的對照:(合適—吃勁; 舒服——路實; 討厭——敗興; 前 天——前個兒; 太陽——老葉兒; 土豆——模糊蛋; 老二——二的; 喜歡——待見; 好——不賴 扇耳光——扯扯刮; 不好——孬; 曬衣繩——擱條; 月亮——明奶奶; 火柴——取的兒; 餃子——疙瘩(扁食);蟋蟀 ——土知的; 辣椒——辣的; 下小雨——各星; 昨天——夜個兒;被子——蓋的; 褥子——鋪的; 手電——電棒兒; 打氣筒——氣管兒; 貧嘴羅嗦——發侃; 水壺——茶壺; 茶壺——爐壺; 圍裙——圍腰子; 油條——麻糖; 麻花——咯吱的; 蝙蝠——夜百虎; 蜥蜴——蛇出溜的; 螳螂——砍頭螂; 玉米——棒子; 上午——前晌; 中午——晌午; 上面——浮頭; 下午——后晌; 黑夜——黑來; 菠菜——青菜;招待——支應;打盹——瞌睡; 很討厭——討厭煞了;) 此外,還有一些土話是屬于特有的詞語: 一、特有的事物(土特產、飲食),如:豆汁兒、炒肝兒、老豆腐、焦圈兒、芥末堆兒、愛窩窩,老頭樂、毛窩、排子車、拉洋片等;
二、特有稱呼,如:哥楞瓣兒、二爹(叔叔)、轉日蓮、羊蝎子;
三、熟語,如:大概其、好不應兒的、鬧了歸齊、敢情、不吃勁、說出大天來、姥姥! 四、隱諱,如:攤上事兒了、出恭、出虛恭、三只手、夜凈兒; 五、外來語,如:胡同兒(蒙古)、鵝漣(滿)、貓兒匿(回)、哈什罕兒(Hàshihǎr,維,指遙遠之地,“哪怕你跑到哈什罕兒去,也能把你追回來”); 六、俏皮話,如:狗喃八泡屎、肝兒顫、滿嘴跑舌頭、老頭兒鉆被窩兒; 七、四字格成語,如:胡吃海塞、老實巴交、硬砍實鑿、托人弄戧; 八、后綴詞尾,如:綠不英兒、苦不陰兒、溫得忽兒、干絲忽咧;特別有“巴”:試巴、繞巴、緊巴、捆巴捆巴、柔巴柔巴。“咕”:叨咕、塞咕、嘀咕,癟咕?!昂酢保盒昂酢②吅?、咋呼、黏乎,“搭”:甩搭、溜達、扭搭、呼搭?!袄保喊抢澙淅?。等等。 從語法方面來看 首先,在句子的語序和句式方面,語序倒置很常見。舉一些例子對照我家鄉方言與普通話的區別。 方言 普通話 “值不當的” “不值當的” “著多一件衣服” “多著一件衣服”
“你這樣做不可以啊” “你不可以這樣做啊”
“走好啊,你哪” “您走好啊” 這樣的語序倒置往往是用來作為對說話對象的一種提醒,并且此類現象的出現有時會伴有結構助詞“哪,呀,啦,啊”等。 而且,句式常出現雙賓語的句式?!澳隳靡槐緯o我”“你做頓飯給他”,即人賓語位于物賓語之后,且“給”字是常用的標志。 第二,從構詞和詞的形態方面來看。1.重疊式的運用范圍相當廣范,如“嫂嫂”、“叔叔”“豆豆”“盤盤”之類。重疊后表示小稱,有的地方加“兒”表愛稱,如:“帽帽兒 缸缸兒 桌桌兒 鈴鈴兒 本本兒 筒筒兒 輪輪兒 碗碗兒 院院兒 草草兒”等。2.后綴中“的”的使用很常見。以普通話帶“子”的詞語變成帶“的”的為例:“桌子——桌的;孩子——孩的;房子——房的;車子——車的;凳子——凳的;胖子——胖的”。3.后綴“們”偶用于單數。如:“這位是我們家的”(即“這位是我的太太/先生”,這個用法一直讓人覺得有些奇怪;再如,“咱是爺們兒”,“這個娘們兒很霸道”等,都是“們”的單數用法。此外,“們”在普通話里只能加在人后表示復數,但在石家莊方言中用法擴大化了,可以說“樹們”“衣們”等。4.“了”經常出現兩次。方言中一個句子里可出現兩個"了"字,前者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后者作為句末的語氣詞。如:"他吃了飯了",這種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較少見。 第三,“不”字的虛用。在方言中,我們說的“事不有余”的意思是“事??有余”;說“時不常的”意即“時常的”,“不”字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另外,“不”和“別”在我們的方言里常常用“表”來代替。比如“你表說了”(你別說了),“你表高興啊”(你不高興啊/你別高興了)等。
第四,表示被動的介詞比較多。在被動句里,表被動的詞在官話方言中除了用"被"以外,還可以用“給”(他給人罵了)、“受”(小張受人欺負)、“讓”(老鼠讓貓逮住了)、“叫(教)”(我今天叫雨淋了一場)等。 第五,有一個與普通話“來著”對應的助詞“來”。“來”用于句末、分句末或反問名中,表示曾經發生過什么事情。如:“我跟支書說來”,“男的去北京來,女的沒去”“我們學校那會兒有來,這會兒沒了”“那個電影你看來沒有?”等等。而我們表達過去進行時時態的“??來著”,表示“做過??而已”之意,例如“我看過來著”“我講過來著”。 第六,謂語的省略比較常見。我們經常會省略“是”,例如,“明天是星期三”會說成“明天星期三”;“你真是個大好人”會說成“你真大好人”等。 第七,語詞組合上的差異很明顯。例如,“這事辦的粘(zhan)不粘”意即“這事辦的行不行”,“一條香皂”意即“一塊香皂”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