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榜珍惜圣賢文字的遂寧分水字庫白塔
分水鎮位于遂寧市西大門,與資陽市的安岳縣,樂至縣相鄰,國道318線貫穿全鎮,距安居城區28公里,鎮上有一座市級保護文物清代白塔。 分水白塔位于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分水鎮東端,為字庫塔,清同治十三年(1874)借文星之名而建,用意在于振興文風,祈求當地學子文運昌盛。白塔的結構,內為磚砌,外抹石灰,呈六邊形,下用條石砌成正方形塔基。第一層有地門洞,高0.4米,兩側書有對聯:千篇勿棄文昌字,一庫盡藏倉頡書。二至四層為實心,西面造有壁龕,大小不等,均供有神像一尊。每層六棱皆飾有翹角,翹角上掛風鈴,微風吹拂,銅鈴擺動,響聲鏗鏘悅耳。每層檐下有精美的花草圖案。塔剎為相輪寶珠式,全塔高15米。 字庫塔,四川叫“字庫”或“惜字宮”,其他地區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爐”等的,它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筑。據史料記載,字庫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了。字庫塔通常被建造在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梁旁邊,還有些大戶人家則建在自家院里。塔龕中多供奉倉頡、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應的楹聯、吉祥圖案等,別致精巧。 從外觀看,字庫塔具有不同風格與造型,大多采用六角柱體或八柱體,也有的建成簡樸的四柱體。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圓或倒U形,字紙便從這里投入。塔頂及塔身裝飾風格各異,大都雕梁畫棟,特色突出;有的則非常古樸,青磚碧瓦,未加更多修飾。 古人為什么要將廢棄的字紙放到專門修建的塔中焚燒呢?這是受我國傳統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觀念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習俗。舊時,讀書人廢棄的字紙是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之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民間有種說法,糟蹋字紙會生瘡害病、瞎眼睛,受到懲罰并禍及子孫等,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并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過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還組織有“惜字會”,除了自愿外,人們義務上街收集字紙,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書籍在其老祖宗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后,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后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后,再點火焚化。 流沙河先生在其《故鄉異人錄》中講:家有良田百畝的何老太爺患有眼疾,視物模糊,每日背著寫有“敬惜字紙”的竹簍,提著鐵柄火鉗,沿街拾字紙于簍中,再背到南街字庫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見光明。 字庫塔的興起除了先人的文字崇拜外,還與科舉考試的盛行分不開。古代百姓要想升遷致仕,只能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公務員”行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讀書人,進而演變為對文字的崇拜就順理成章了,字庫塔自然就逐漸成為了文字和文化的載體,人們因而頂禮膜拜,祈求金榜題名。(張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