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鏡像神經元的發現形成的一系列理論假說,對基礎教育改革創新、提高教育質量帶來了一些重要啟發——
首先,鏡像神經元理論告訴我們,眼睛不僅僅是外界萬千事物的“感受囂”,而且由于它與鏡像神經元的直接聯系,變成了一種“理性器官”。眼睛本身即具有判斷和領悟的功能印理性能力,它在“看見”事物的同H寸就產生了對事物內在特性和深層關系的領悟。換句話說,人的視覺具有思維能力,人們所看見的就是他所思維的(“所見即所思”)。由此來看,我們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的視覺和思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現在我們就可以真正理解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了。因為孩子不是在你的說教中成長的,而是在他看見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自己看見了什么,比成人教他什么更重要?!梆B眼”(讓孩子看到美好的、新鮮的事物),應該是“養孩子”的主要功課之一。更孩子們看見的一切。
其次,鏡像神經元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應該有兩種思維方式,即直觀的、直覺的、頓悟的思維,和一般理解的那種抽象的、推理的、分析的思維。前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更為遠古、更為基本、更為重要、更為有效的思維形式,我們把它稱為“母思維”,它在人類幾萬年的進化史上,一直發揮著最要的作用,其作用方式可稱為“所見即所悟”:后一種思維方式,則是在抽象的文字符號出現以后形成的,日漸邏輯化、規則化、技巧化的思維方式,我們將其稱作“子思維”,它在人類幾千年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占據了人類理性判斷的主導地位。不論是就整個人類的發展而言,還是就個體生命活動而言,“母思維”和“子思維”是同H寸發揮作用的,“母思維”是“子思維”的基礎。
我國基礎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投有充分認識到“母思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過早地、片面地、畸形地培養了兒童的“子思維”。在孩子的早期經驗中,感性活動貧乏、視覺意象欠缺,他們過旱進入了主要依靠抽象推理的學科學習。這一方面使得許多孩子面對高度抽象的詞語、定理和公式,由于沒有相應的感性材料作支撐而無法理解,造成“學習困難”:另一方面,更多孩子的思維只會從抽象到抽象,缺乏想象力,更遑論思維的創新。
再其次,鏡像神經元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視覺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都是人對環境影響進行判斷、思考、吸收和反饋的互動過程,都有主體的改變和結果的形成,也就是說都有教育意義。教育作用在孩子“看見”的瞬間就產生了,此即所謂的“所見即所教”,這屬于無聲無息的“首次教育”。而成人、老師在孩子“看見”之后對他們的教育,則屬于“二次教育”。如果“二次教育”與“首次教育”在性質上、方向上是統一、協調、互補的,那自然是好事:而我們常常看到的是二者之間的背離、沖突與矛盾,如此則必然導致孩子的心靈世界產生混亂、沖突或虛偽。
最后,鏡像神經元的存在,使得每一個孩子都無一例外地成為“無師自通”的學習者。這就是說,在他們的身體內部天然地具備學習的生物學基礎,它一旦與外部事物相接觸,就自動“啟動”形成學習機制。孩子的學習成長是預成與生成的統一、超驗與經驗的統一、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統一,兩個方面都不能否定。
中國教育報2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