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來訪,演示后問得剛勁否?我說,未得也。剛勁者乃氣力和順所致,非努力、努氣能成,努力、努氣者不能得剛勁也。 我在前面短文“剛之真”一文中曾談到:神空,意靜,氣穩,骨實、筋長、形真、同動、梢堅,此八者無論急緩,無論體用,無論切磋還是搏斗,恒而不易,不離須臾。此乃孫氏拳中剛勁之基礎。而獲得這八者的切入點就是養氣。 養氣者,純剛。 那么如何養氣? 在拳中,氣力和順自然而已。 要想獲得剛勁,行拳時不可有一絲拙力、努氣參雜其中,練剛勁必須從無力入手,以整齊、和順為要。 剛勁練成,胳膊并無格外粗壯之形。近代以來以剛勁稱著者,皆生得瘦小枯干。如孫祿堂、楊少侯、尚云祥、李書文、齊公博等。 孫祿堂先生二十多歲時已造剛勁之極境,其丹田之氣能行于周身各處,行止坐臥周身各處撲人于尋丈外無時不然。以后更臻感而遂通之境地。 楊少侯先生雖練太極拳,但專打剛勁,其勁短而剛,拳勢快速緊湊,與其弟楊澄甫風格迥異。又因講究出手快速、剛猛,人稱“千手觀音”。 尚云祥先生之剛勁罕有人及,其腹大如鍋為儕輩冠,而四肢并不粗壯,腹皤皤氣實其中,鼓動之,擋者無幸勝者也,謂之丹田腹打。 李書文先生不僅亦生得瘦小枯干,而且一條腿還有殘疾,其小腿肌肉萎縮了,但其剛勁亦盛,其猛虎硬爬山一式,鮮有能當者。 齊公博先生,其身高與尚云祥類同,其瘦小枯干,更甚于尚,但其剛勁不在尚云祥先生之下,尚先生亦贊嘆齊公博“碰不得!” 以上所舉的五位前輩,皆生得瘦小枯干,而身材中等乃至高大者亦有深得剛勁者,如孫存周先生,如支燮堂先生等。剛勁與身材無關,乃養氣的成就,這是當代體育及生理科學難以解釋的。 而且剛勁皆以心氣穩靜為前提,非當代爆發力能同日而語。看現代著名拳擊手泰森,其兩臂粗壯,根據他的自述,其爆發力的發揮需要通過吸毒刺激神經,來喚起爆發力的沖動。而剛勁的發揮則恰恰相反,無須任何刺激,僅心氣穩靜而已。由此可見中國武藝的卓越。 剛勁不同于一般所講的爆發力,其與爆發力有相似的部分,但并不完全等同。相似之處是,剛勁也是身體內外機能協同作用的結果。其不同處是,剛勁比爆發力的協同程度更高,身心參與協同的層次更多更深,協同的過程也更自然。 此外兩者最大區別是現代拳擊、散打的爆發力是由練力入手,其發揮需要刺激神經。而剛勁是由養氣入手,其發揮以心氣穩靜為前提。 因此,練習中國傳統武藝與練習拳擊、散打方法與效果都是不同的,練習中國傳統武藝,非甘愿享受寂寞而不能至。自古能練出剛勁者就寥寥無幾。成材率低。而練習拳擊、散打,人人可為,練習力氣的作用比養氣要容易得證。因此成材率高,但其境界和功用不能與中國傳統武藝同日而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