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24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天文學家希爾頓(Ian
Shelton,1957.03.30-)在智利北部的南天區拉斯孔帕納斯天文臺,用折射望遠鏡尋找變星和新星。當他沖洗最近拍攝的一張大麥哲倫星云的天
文照片時,發現相片邊緣處一個不明顯的地方,有一顆超新星。為了確認發現,第二天晚上,希爾頓更換了望遠鏡,對這一天區重新拍了一張照片,證實了此前的發
現。與此同時,該天文臺的另一位科學家,以及其他幾個天文臺的觀測者也有人獨立發現了這顆超新星。這顆超新星距離地球大約17萬光年,爆發亮度是原來亮度
的幾千萬倍,地球上裸眼也能觀看到,如此近距離的超新星爆發自1604年以來還是第一次。這
顆超新星的發現引起了全世界天文學家的極大關注,人們紛紛使用各種手段對它進行了連續觀測和研究。美國、蘇聯、西歐和日本安放在地下礦井中的中微子探測器
都探測到了兩次超新星爆發的中微子,時間間隔很短。美國的兩位物理學家還通過中微子波的實驗證明,超新星的爆發是由于恒星中心塌縮位一顆中子星的劇烈反應
過程而產生的。
超新星并不是新產生的星,而是一顆恒星瀕臨死亡的一次大爆發,因而又稱為“超新星爆發”。它所呈現出來的極高亮度只是恒星垂
死時的一次回光返照。恒星維持發光的能量源是來自內部的核聚變,當聚變燃料消耗殆盡,熱運動壓力不足以維持恒星自身質量所產生新引力時就會出現一次“大塌
縮”。如果一顆恒星質量足夠大,那么整個恒星不會完全塌縮,而是一分為二。在核心部分劇烈塌縮的同時,外殼部分猛烈爆發。爆發的部分成為星云,內部塌縮的
部分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可見,超新星的觀測研究,是人們研究恒星演化趨勢的一條重要途徑。正是借助于對超新星爆發等天文現象的深入研究,現代人類
已經基本認清了包括太陽在內的恒星演化的序列。
中國人很早就對超新星爆發進行了觀測和記載,如1006年、1054年、1604年等許多重要記錄,中國古人稱超新星爆發為“客星”。
東西合璧
1731
年,英國天文愛好者用望遠鏡在南方夜空的金牛座發現了一團云霧狀東西,因為形如螃蟹,故取名“蟹狀星云”。后來觀測表明它還在膨脹。到1920年,人們利
用1731年和1920年蟹狀星云大小一比,就倒推出了蟹狀星云出現應該是1060年左右。此時
人們已經認識到,蟹狀星云應該是超新星爆發拋出的氣體殼層。
據《宋會要》記載;北宋至和元年(1054),天關(金牛座)附近白晝可見客星,亮過太白(金星)歷時23天,直到嘉佑元年(1056)這個客人才隱沒。——精彩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