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額寶”是金融創新還是吸血鬼?自從去年以來,以余額寶為首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吸金”規模已達上萬億,在中小用戶為“余額寶”感到歡欣鼓舞的時候。貨幣基金迅猛的發展勢頭不僅令各家銀行倉促發“寶”迎戰,同時也引來了一些質疑。 2月21日,央視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輯兼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在其個人博客中發表題為《取締余額寶》的文章,稱余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通過拉高全社會的經濟成本并從中漁利。 22日,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首席戰略官舒明發表題為《余額寶能干擾市場利率抬高社會成本嗎?》的文章回應此事。他表示,余額寶對接的增利寶貨幣基金,費率只有0.63%,“說余額寶是'吸血鬼’,真是天大的冤枉”。 取締余額寶!(央視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鈕文新) 余額寶的出現確實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當老百姓沾沾自喜于手機賬戶中又多了幾塊錢利潤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想過,自己所在的企業融資成本正在面臨大幅上漲的風險。這事跟你沒關系嗎?我想,至少你的加薪機會已經被吞噬了,而你的工作機會恐怕也會更加風雨飄搖。 我不是危言從聽,更非號召誰退出余額寶,而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重要的經濟事實:余額寶哪里只是沖擊銀行?它所沖擊的是中國全社會的融資成本,沖擊的是整個中國的經濟安全。因為,當余額寶和其前端的貨幣基金將2%的收益放入自己兜里,而將4%到6%的收益分給成千上萬的余額寶客戶的時候,整個中國實體經濟、也就是最終的貸款客戶將成為這一成本的最終買單人。 所以我們強調,余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蟲”。它們并未創造價值,而是通過拉高全社會的經濟成本并從中漁利。它們通過向公眾輸送一點點蠅頭小利,為自己贏得了巨額利潤,同時讓全社會為之買單。具體來說,我們假定余額寶4000億元規模平均收益6%,利潤240億元,余額寶和貨幣基金大約要吞掉80億元(4000億元的2%),其它余額寶客戶分享160億元。 我們都指責商業銀行暴利,但銀行畢竟是通過經營貸款風險之后才獲得的風險收益;但余額寶吶?它們睡著覺就可以從240億元的收益中分走80億元,而且風險比打劫還小,這難道不是暴利?我看更像是“暴力”。 我們當然反對銀行暴利,但消除銀行暴利必須是還利給中國實業企業,而不是分配給“金融寄生蟲”。日本同樣是高儲蓄國家,誰聽說日本允許余額寶的出現。我想,對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對于任何一個還有些智商的金融監管者而言,都應當旗幟鮮明地抑制余額寶。因為它嚴重干擾了利率市場,嚴重干擾銀行流動性,嚴重拉高實業企業融資成本,從而加劇金融和實業之間的惡性循環,嚴重威脅中國的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 現在,銀行被迫加入“發寶”行列,但它們一定心存忌憚。因為,它們不像余額寶,余額寶只是寄生蟲,而不是錢的經營者,所以它們喝起血來可以無所顧忌;但銀行行嗎?銀行是錢的最終經營者,存款成本上升1個BP就意味上億元的利潤損失。所以,它們玩得起嗎?很多人痛恨銀行,恨不得它們全都死去,但我告訴你:銀行死了,余額寶也必死無疑;銀行風險增加,余額寶同樣風險巨大;更重要的是,銀行死了,中國經濟將崩潰。 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基本屬于腦殘,居然對余額寶這樣的典型“金融寄生蟲”無動于衷,把余額寶納入監管到底是要保護它,還是真要監管它?它們美其名曰:怕干擾金融創新。我請問:中國金融創新有沒有標準?應當鼓勵怎樣的創新?抑制和取締怎樣的創新?我認為,在央行大腦中根本就沒有標準。那好,我告訴你,一切可以提高實業效率、降低企業成本的金融創新,才是我們應當鼓勵的,才是符合中央關于“金融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原則的。除此之外,一切金融自我循環,并暴力吞噬社會財富的暴利行為都應當被列入取締清單。 請問:按此原則,余額寶是不是該被取締?我認為,這樣的金融行為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而言,都該是不被容忍的“邪惡金融”行為。那為什么中國在容忍?為什么世界范圍內只有中國出現余額寶? 毫無疑問,我們的主張就是取締余額寶,還中國以正常的金融秩序。余額寶能干擾市場利率抬高社會成本嗎?(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首席戰略官舒明) 近期微博上突然有網友稱,互聯網理財的發展,特別是余額寶的快速增長,將會推高市場利率水平,進而提高包括住房按揭貸款在內的貸款成本,使得廣大居民更加難以獲得和承受住房按揭貸款。 2月21日更是有所謂專家發文表示,余額寶“嚴重干擾了市場利率”,“嚴重拉高實業企業融資成本”,“沖擊的是中國全社會的融資成本,沖擊的是整個中國的經濟安全”,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蟲’”,并且最終的貸款客戶將成為這一成本的最終買單人。 小微金服推出余額寶的初衷只是想給大家放在支付寶里的錢提供一種合理合法且穩定的收益。我們沒有想到余額寶的出現受到了這么多用戶的歡迎,特別是讓以前很難享受到理財服務的草根人群能夠零門檻、低成本的享受到適合自己的金融服務,成為一項普惠金融服務。這是我們開始并未預料到的。 但余額寶真有那么大的威力,會對市場利率、房貸利率產生影響嗎?真會拉高全社會的融資成本,并最終讓用戶貸不到款,加不了薪嗎?我們簡單研究一下就能發現,這只是一個有意無意的“誤解”: 一、國內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相對較小,實在無法“嚴重干擾利率市場” 余額寶連接的是天弘增利寶貨幣市場基金。截至2014年1月末,整個中國貨幣市場基金總規模為9,532億元,與47.9萬億的居民存款、103.4萬億的全部人民幣存款總額相比仍然非常小,與居民存款余額之比為2.0%,與全部人民幣存款余額之比為0.9%,不到百分之一。即使與總規模約1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相比,貨幣市場基金也不到其總規模的十分之一。很難想象,規模如此之小的貨幣市場基金會對市場整體利率水平產生巨大的影響,會“嚴重干擾利率市場”。 二、余額寶是市場利率的跟隨者,而不是決定者 根據《貨幣市場基金管理暫行規定》,貨幣市場基金的投資標的主要是現金,一年以內的銀行定期存款、大額存單,期限在三百九十七天以內的債券,期限在一年以內的債券回購,期限在一年以內的央行票據。從實踐來看,目前國內的貨幣市場基金主要投資于銀行間市場的協議存款、債券回購等品種。 目前銀行間市場的參與主體包括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等,其中基金公司作為市場的參與方之一,規模也很較小,而貨幣市場基金作為基金公司中的一種,規模就更小了,很難從整體上影響市場利率水平。 從實際的運行情況看,貨幣市場基金更多的是市場利率的接受者,而不是決定者。從下圖可以看出,余額寶收益率與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的走勢相關度很高,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在2013年6月末和12月末“錢荒”期間,均隨著SHIBOR的走高而出現了上升,而隨后又跟隨SHIBOR的走低而回落。 三、信貸的可獲得性和成本,主要與國家信貸政策、資金環境和金融機構的競爭格局相關,而與貨幣市場基金關系不大 即使拋開余額寶能否拉高市場利率不談,市場利率真的是信貸可獲得性和成本的關鍵因素嗎?從中國和美國的經驗來看,信貸的可獲得性,尤其是住房按揭貸款,主要與國家信貸政策、資金環境和金融機構的競爭格局相關,而與市場利率高低關系不大,更別說一只貨幣基金的影響了。 以中國為例,2008年底,受國際金融國際的影響,中國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為了保持經濟增速,國家出臺了住房按揭貸款利率最低7折的優惠政策,并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住房按揭貸款。2009年和2010年,中國住房按揭貸款出現了快速增長,而同期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卻基本維持在1,000-2,000億元左右的水平波動,二者并沒有表現出關聯。 以美國為例,2004-2007年,受美國房地產市場繁榮的刺激,商業銀行和貸款機構大量發放住房按揭貸款。與此同時,美聯儲不斷收緊貨幣政策,導致市場利率攀升。但即使市場利率很高,也很難阻止商業銀行的放貸沖動。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美聯儲大幅放寬貨幣政策,推出了問題資產拯救計劃(TARP)等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市場利率急劇下降,接近零利率的水平,但此時商業銀行和貸款機構由于嚴重的違約損失,都不敢大量發放住房按揭貸款,按揭貸款余額甚至出現了下滑。而同期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也跟隨市場利率的下降而下降,基金規模出現了大幅下滑,但并沒有對住房按揭貸款產生任何刺激作用。 所以,從中國和美國的例子都可以看出,信貸的可獲得性和成本,與貨幣市場基金的關系不大。認為余額寶會推高市場利率水平,進而提高包括住房按揭貸款在內的貸款成本,使得廣大居民更加難以獲得和承受住房按揭貸款,這顯然是多慮了。 最后,我們看到有專家說,余額寶和背后對接的貨幣基金把2%的收益放入自己兜里。這個數字就更加不知道從何而來了。余額寶背后對接的是天弘基金的增利寶貨幣基金,增利寶是目前市場上綜合費率最低的基金之一,管理費率為0.3%,托管費率是0.08%,銷售服務費是0.25%,三者相加只有0.63%,除此之外再無任何費用了。說余額寶是“吸血鬼”,真是天大的冤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