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個體潛意識理論
耳朵心理工作室
弗洛伊德在70誕辰慶祝大會上公然謝絕對他的潛意識的發現者的尊稱,并說“在我以前的詩人和哲學家早就發現了潛意識” 1895年,弗洛伊德和弗洛伊爾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書,他們對歇斯底里的觀點開始從純醫學生理學角度轉向無意識過程的心理學角度,歇斯底里的無意識原因首次以精神分析的面目出現。 1900年,他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提出了潛意識理論。 1915年,在《無意識》一書中,弗洛伊德詳細介紹了他的潛意識概念 弗洛伊德在早期按心理地形學的方法(定位模式)(topographical model),將人的精神結構劃分為意識(Cs)、前意識(具有變成意識的可能)(Pcs/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cs) ①凡是無意識的,就是未知的 “意識居于一個巨大的、不為人所知的、看來很晦暗的王國的表層” “無論何種心理歷程,我們若由其所產生的影響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時又無從直接覺知,我們即稱此種心理歷程為潛意識。” ②“心理結構主要是潛意識的” 在弗洛伊德關于心理的描述中,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潛意識,潛意識的想法只有通過審查,才能變成意識,如果它通不過,就不會被允許進入意識。在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中,潛意識內容是以性為中心的各種本能沖動,它不存在理性經驗的成分。 “潛意識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礎。潛意識是個較大的圓圈,它包括了‘意識’這個小圓圈;每一個意識都具有一種潛意識的原始階段;而潛意識雖然也許停留在那個原始階段上,但卻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潛意識乃是真正的‘精神實質’——《性愛與文明》” “意識一般說來是一個十分短暫的狀態。意識之為意識,只是一時的現象”(——《精神分析綱要》)。 “心理活動本身是無意識的。意識只能像感官感覺外部世界一樣去知覺它”(——《無意識》)。 意識起源于潛意識,并且是一種使潛意識適應外部世界的工具。 弗洛伊德認為,如果不承認無意識的存在則許多心理現象無法解釋。 “只承認意識的心理學從來沒有能夠解釋明顯依賴于意識之外的其它因素的現象,只是停留在那些被割斷順序的階段上”(——《精神分析綱要》)。 “研究意識的心理學并不能理解精神的正常功能,正如它不能理解夢一樣。心理學所能支配的僅僅是關于有意識的自我知覺的資料,這種資料已經在任何方面都被證明不足以探測豐富多樣、錯綜復雜的心理過程,提示其相互聯系以至認識其失調狀態的決定因素的”(——《精神分析綱要》)。 弗洛伊德強調,③潛意識主要來自于早期生活,特別是童年那些備受壓抑、被遺忘的心理內容,因此,它往往是個人的、經驗的,并總是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被壓抑的“性欲”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