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9年12月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南陽漢畫館新館,位于南陽市臥龍崗南段的“龍首處”,整個景園區占地八十畝。背依氣勢巍然的臥龍崗,面臨碧波蕩漾的白河風景區,北臨茂林修竹的武侯祠。館前一條長265米、寬45米的大道直通車站南路,館北有漢畫路與臥龍路相連。 ![]() 進入大樓,就來到了迎賓大廳。廳內四個巨型大理石立柱巍然聳立,高大的穹窿屋頂由透明玻璃封蓋而成,明亮空曠。大廳正面粗礪古樸的石墻上懸掛著一幅巨型仿青銅壁畫(寬15米,高7米),名曰“德漢雄風”。內容采用了南陽漢畫像石中具有代表性的畫面: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御飛虎乘祥云的雷公雨神、巡游天界的朱雀玄武……內容奇幻,場面宏大。在壁畫下面,對峙而立著一對大型漢代圓雕石刻——天祿和辟邪。二獸虎頭鳳尾,鱗身雙翼。它們原是東漢汝南太守宗資墓前的神道雕塑,傳說此神獸置于墓前可驅鬼辟邪,陰魂升天。千余年來,雖歷經滄桑,已被侵蝕漫渙,肢體有損,卻依然神采飛揚,氣勢逼人。
與此廳相互應,在接下來的各個展廳的基本陳列也以突顯漢畫像石“古拙雄渾”的時代風格為陳展設計特色。每個展廳的陳列都以漢代社會崇尚的紅色為主基調,采用半封閉的采光(將自然光和人造光源相結合),在深紅色的背景布的映襯下,沿著紫紅色的廊廡展線,用展品下部明亮的射燈所營造出的暖色效果,創造出一種幽冪暗紅的時空氛圍,使觀者仿佛置身于歷史的時空之中,從而深切地感悟漢畫像石藝術的獨特神韻。同時也淡化了畫像石灰冷笨拙的缺陷,其滄桑古拙的石質魅力得到了完美的突現。 ![]() 在展柜形式上,此次陳列改變了過去老館舊有的壁嵌式和玻璃展柜式的陳展形式,以一種全新的仿漢代廊廡式建筑裝飾形式將展品陳列展出。獨特的漢代斗拱、古樸的木質長廊,都是漢畫像石展品中有關建筑方面的內容里尋找到的靈感。此外,根據館藏量豐富的優勢,展臺設計簡潔,易于展品的隨時移動、更換。同時結合漢畫像石淺浮雕的雕刻方法,將以往那種以拓片蒙在畫像石上的展覽方式變為畫像石全部裸露在觀眾面前,還文物以本來面目,觀眾可以伸手觸摸展品,直接感受微微凸起的畫像,流動飛揚的線條和被歲月磨光的棱角,在潛移默化中細細品味附著漢畫像石上的深厚濃郁的漢代歷史文化信息。
![]()
![]()
![]() 為避免展線的單調,設計者盡量采用多樣化的陳列形式。例如:在序廳的入口處,赫然矗立著一對仿漢石闕,闕的兩邊與厚重粗礪的石墻相連。在石墻的后面還隱約露出一顆“古樹”,一下子就把觀念帶進了那古樸遙遠的漢代。又如在序廳內的兩幅畫像石墓的分布圖,是繪制在粗糙堅韌的牛皮上,與漢畫像石厚重粗狂的風格完全一致,相得益彰。在展線的兩端,特意按原狀設置了兩組有代表性的完整的畫像石墓墓門。墓門規模宏大、畫像雕刻精湛,門旁仿制的參天古樹發出細小的嫩芽,給陰森冰冷的墓門融入了生命的氣息。
此外,設計者還在展廳內擺放了一些鮮花、小草。每個展廳的“標石”都被放置在生機盎然的綠草叢中,顯露出大自然的情趣。標石的形狀天然渾樸,其上面的標示采用了流行于漢代的隸書字體。而各個展廳的單元說明牌,是由透明玻璃裝飾而成。輕盈靈秀,與厚重粗狂的展石共處一室,對比強烈,營造出在清新雅致中去透視歷史的感覺。 為克服漢畫像石展品單調、僵硬的弱勢,使內涵豐富的畫像石“活起來”,增強展覽的吸引力,在完成展品基本陳列的基礎上,增加了多種多樣的輔助展品的陳列。設置了與畫像石內容相關的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牌、大型圖片、生動的雕塑、立體的墓葬模型和明晰的平面地圖等。 ![]() ![]() 例如,在畫像石陳列的前邊專門增設了一個序廳,在序廳的入口處仿制一對漢代石闕作為序廳的大門,門闕與兩邊的石墻相連,石墻上鑲嵌著“漢畫館”及“漢畫館創修記”兩塊石碑,向人們介紹 漢畫館的創建發展史,穿過闕門,步入序廳,在左側展線上設置了中國漢畫及南陽畫像石墓的分布示意圖,從中可以了解到漢畫像石在全國的出土情況。在右側展線上,設置了早、中、晚期三座典型畫像石墓原狀模型,使觀眾能直觀地認識南陽漢畫像石墓的分期特點及發展演變。在展線的末端有一組雕塑,在一大堆尚未雕刻畫像的石塊中,一位赤裸上身、肌肉結實的石匠正手執工具雕鑿著石塊,這組雕塑形象地再現了漢畫像石的雕刻制作過程。在雕塑上方的石墻上,懸掛著兩幅巨型“南陽漢畫像石(彩繪)墓”的彩色照片。照片圖像清晰,上面被施有彩繪的畫像石顏色鮮艷無比,令人稱奇。序廳內設置的這些輔助展品直觀地、形象地、立體地、全方位地向游客介紹了南陽漢畫像石墓的概況。
![]() ![]() ![]() ![]() 又如在社會生活廳內有一幅精品畫像石“投壺圖”。配合此石,設計者在此展品對面的墻壁上增設了一個文字說明版面。版面仿古代窗欞形狀,古色古香。上面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簡單介紹了“投壺”這種流行于漢代社會的飲酒游戲,同時又在其旁邊依墻而設了一個展臺。展臺根據有關的漢代建筑風格設計成“廳堂”形式,廳堂內放置有一組仿制的“投壺”游戲用具。來賓可以親身體驗一下這個流行于一千多年前的古老游戲,領略漢代社會的古韻風氣。同時,在舞樂百戲廳內則設置了仿古樂器——編磬,游客可以親手敲擊演奏,聆聽感受漢樂古韻。此外,本廳又專設了一個“仿漢歌舞演奏廳”,作為附廳。附廳的設計模仿漢代樂舞表演場地的格局。在這里,身著漢代服飾的藝人們會演奏一套仿漢音樂舞蹈,那些定格十千百年前凝固的畫像:七盤舞、建鼓舞,長袖舞等等畫面如同被神奇之手點化一般,剎時舞動鮮活起來,漢代繁盛多彩的舞樂百戲藝術在此得到了盡情生動的再現。
![]() ![]() 在角抵廳則增設了一組“人與牛斗”雕塑。野牛隆脊奮爪,揚蹄翹尾,向武士猛抵,面對動物的獸性與狂燥,武士弓步推掌,扭腰發力,表現得優美、穩健,顯示出一股能駕御一切的力量之美。野牛的騷動不止、武士的傾力一擊,強烈地顯示出漢代人威武勇猛的英雄氣概。在展覽中,“天文與神活廳”是陳列設計中最具特色的一個展廳。結合古代天文學原理,整個天文廳被設計成環形大廳,周邊共有十二根巨形斗拱立柱支撐起大廳上方的圓形穹窿頂,宛如十二根“擎天柱”。穹頂上繪制了在漢畫中出現的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彗星等天文星象。展廳內的色彩燈光設計依據展品內容也采取了相應的變化。象征天空出穹頂樁涂上了現代裝飾材料藍色熒光粉,在紫光燈的照射下,蔚監色的天空瑩亮剔透,群星閃爍,瑰麗奪目。與繁星閃爍的蒼穹相對映,展廳內陳列的畫像石展品也依據漢代天文神話而放置。東南方有后羿射日,西北方有嫦娥奔月,中間有日月同輝。神秘奇幻的犬象、浪漫美麗的仙人,借漢畫之筆,在蒼茫深遠的宇宙中盡情恣縱馳騁、舞動飛翔。顯示出漢代人“上下與天地同流”的浩然之氣。
![]() ![]() ![]() ![]() 南陽漢畫像石的出上量很大,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含蓋了漢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如政冶、經濟、思想、文化藝術、民風民俗、科學技木等等,是一部形象化的漢代史料,堪稱漢代社會的—面鏡子。因此,新館展覽就以半個多世紀以來本館發掘出土的兩千余塊漢畫像石為基礎,精選出其中史料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極高的珍品二百余塊,根據畫像石所反映的不同主題,按畫面內容分廳分類進行展出。依次為:生產勞動、建筑藝術、歷史故事、社會生活、天文與神話、角抵、舞樂百戲及祥瑞升仙八大部分,從不同側面反映漢代社會。
1、生產勞動廳:漢代的農業,普遍采用牛耕,大量制造并使用鐵制工具,興修水利,促進了漢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南陽漢畫中關于生產勞動的畫像較少,展出的有關畫像石僅三塊,主要內容有“耕耘”、“耕車”及“罟魚”等,這些畫像,可以使我們對漢代農業生產有一個大概的直觀了解。 2、建筑藝術廳: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發展時期,南陽漢畫中的屋宇、樓閣、亭榭、闕和橋梁等建筑畫像,較為全面地體現了漢代建筑的形式和風格特點。同時,漢畫像石墓作為仿陽宅建筑的特殊形式,模擬再現了漢代人的生活環境,電是漢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展出的畫像石有“樓閣”、“廳堂”“闕”等。 3、歷史故事廳:漢代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為宣揚儒家忠孝仁義的道德觀念,標榜統治者內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具有封建文明教化意義的各種歷史故事以及明君、賢臣、義士、烈女各種形象,便成為漢畫像石的主要內容之一。這些歷史故事對于推行禮教、穩定社會起到下積極的作用。展出的畫像石主要有“二桃殺三土”、“鴻門宴”、“西門豹冶鄴”氐孤兒”等。 ![]() ![]() 4、社會生活廳: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使漢代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在這些畫像中,既有達官顯貴的投壺宴 ,車騎田獵、斗雞走狗各種生活場景,又有奴婢仆從的持戟執盾、捧奩擁彗、瑞燈提壺的不同形象的刻劃。漢代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風貌生動而又直觀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展出的畫像石主要有“擁彗”、“捧盾”、“端燈”、“仕女”、“投壺”、“跽坐賞樂”、“車騎出行”、“斗雞”、“武庫”、“蹶張”、“弋射”、“當射田獵”等。 ![]() 5、天文與神話廳:天象與神話是南陽漢畫的重 要主題。天象圖被刻于墓室的頂部,象征著漢畫像 石墓的天空。這些天文圖像有天文觀測的實際記 錄,如南斗北斗、彗星圖;有天文星象的神話象征,如 陽烏、日月合壁圖;還有對天地構成的哲學理解,如四神圖。它們不僅體現了漢代天文學發展的水平,也還是漢畫神話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天被賦予了神格之后,自然現象、帝王和圣人都被神化,漢畫中的伏羲女蝸、風神雨伯以及后羿射日、嫦蛾奔月各種神話故事,展現了漢代人的諸神觀念和眾神構成,是認識早期華夏文明的重要圖像資料。展出的畫像石有“陽烏圖”、“北斗圖”、“彗星圖”、“麒麟崗墓室前頂天象圖”、“嫦娥奔月圖”、“雷公車”、“河伯圖”、“羿射十日圖”、“蒼龍星座圖”、“牛郎織女星座圖”等。 6、角抵廳:角抵,也稱角抵戲,是漢代百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陽漢畫中的角抵可分為人與獸斗、獸與獸斗、人與人相搏等三種形式。這些畫像的形態夸張生動,富于感染力,人物勇猛矯健,動物野性充沛。在力量與意志的沖突和抗衡中、充分展示了祟力尚武、富于挑戰的時代精神。展出的畫像石有“象人斗兕”、“擊技”、“格斗刺虎”、“斗牛搏虎”、“訓象”、“斗獸”等。 7、舞樂百戲廳:舞樂百戲是南陽漢畫像石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這些畫像中既有倡優伎人專業化的演出,也有賓客主人的自娛性表演,打擊樂、吹奏樂、彈撥樂等五音齊鳴;建鼓舞、長袖舞各展風姿;飛劍、跳丸、沖狹雜技紛呈。畫像形神俱暢,場面絢麗。既展現出兩漢時代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又反映了漢代南陽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展出的畫像石有“舞樂百戲”、“許阿瞿”、“建鼓舞”、“七盤舞”等。 ![]() 8、祥瑞升仙廳:祥瑞升仙畫像在南陽漢畫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漢代天人感應、君權神授觀念的風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被賦予了各種吉兇兆應,憑著讖緯學說而被創造出來的形態各異的祥禽瑞獸,成為統治階級粉飾太平,為帝王歌功頌德的象征。靈魂不滅的升仙思想、主導著漢代人的喪葬觀念,也給漢畫像石藝術創造開辟了一個馳騁想象力的廣闊的藝術空間。展出的畫像石有“逐疫升仙”、“五鵠圖”、“仙鹿”、“神獸”、“虎吃怪獸”、“羽人戲龍”、“仙人乘鹿”、“翼龍”、“西王母東王公”、“自虎鋪首”、“三首神人圖”、“九頭獸”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