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名聯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山東省
濟南趵突泉(一)
石韞玉
畫閣鏡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飛泉云外聽,寫成山水清音
泉在濟南城西門橋南,泉水從裂縫中分三股涌出,聲若隱雷,浪花飛濺,宋代始稱趵突泉,名列濟南廿二泉之首。上聯:彩繪的樓閣,倒影在明鏡般的池水中,仿佛幻化成了一片神仙福地,極言景色有如仙境一般美。神仙福地,即洞天福地,指神仙居住之處,亦喻名山勝景。下聯:噴涌的飛泉,聲傳天外,宛如譜寫了一部天籟的樂章,極言泉聲的悠揚悅耳。云外,白云之外,多指極高極遠的地方。山水清音,晉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寫,指抒發,宣泄。上聯寫閣,下聯寫泉,而以“福地”“清音”為喻,把人們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巧妙地聯系在一起,頗能傳出“趵突”之神韻。(蔣竹蓀)
濟南趵突泉(二)
佛腳清泉,飄飄飄飄,飄下兩條玉帶
源頭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此聯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趵突泉“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時的逼真情景。兩個動詞“飄”、“冒”的反復重疊以及頂針修辭的使用十分傳神。“玉帶”和“珍珠”分別比喻泉瀑和水珠,十分貼切。佛腳,大明湖畔有千佛山,趵突泉在其下。源頭活水,化用宋代朱熹《觀書有感》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吳關鏞)
濟南趵突泉濼源堂
趙盂頫
云霧潤蒸華不注
波濤聲震大明湖
趵(音bào)突泉,在山東濟南市西趵突泉公園內,泉自地下涌出,高或數尺,《水經注》有“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語,為古濼水之源。該泉北側的濼源堂因此而名。華不注,即華不注山。對聯具體而生動地表現了趵突泉的氣勢:泉水上涌,浪花四濺,升騰起云煙霧氣,把高高的華不注山都潤濕和籠罩了;泉水自泉眼噴出,聲若隱雷,震動了碧波蕩漾的大明湖。聯語自然明快,氣勢恢宏,有聲有色,筆墨十分傳神。 (謝燕華)
濟南大明湖歷下亭(一)
風雨送新涼,看一派柳浪竹煙,空翠染成摩詰畫
湖山開晚霽,愛十里紅情綠意,冷香飛上浣花詩
大明湖位于濟南市舊城北部,《老殘游記》稱城內“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歷下亭在湖中的小島上,始建于北魏。今存為清代建筑。上聯寫雨中之景。和風細雨送來了陣陣涼意,放眼一看,柳枝搖曳,竹含煙霧,雨幕中蒼翠欲滴的景色好似王摩詰的一幅名畫。
“浪”字描繪了柳枝在風雨中搖曳的風姿。“煙”字表現了雨打竹林,霧氣升騰,一片迷濛的景象。摩詰,唐代詩畫家王維的字。下聯繪雨后風光。雨止之后,叢叢綠樹,簇簇紅花,在夕陽中更加嫵媚多姿,有如五代時詩人韋莊《浣花集》里一首首動人的詩歌。此聯用古代著名畫家的畫和著名詩人的詩來比歷下亭雨中雨后的美景,與傳統的說法“畫是無聲之詩,詩是有聲之畫”相通。 (王明珍)
濟南大明湖歷下亭(二)
有鶴松皆古
無花地亦香
聯語用律詩工對的手法,贊美古國名亭的秀美:上聯謂此地有古松鶴舞,環境清雅古樸;下聯極寫此地景色富有雅趣,不需要再以香花來增添芬芳。聯語文字簡練,雋永有味。 (何以聰)
濟南大明湖歷下亭(三)
何紹基
山左稱有古歷亭,坐覽一帶幽燕之盛
當今誰是名下士?不覺三嘆感慨而興
上聯寫登亭所見。說亭上可縱覽自古以來幽燕一帶人文薈萃的盛況。山左,太行山之左,為山東別稱。幽燕,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唐陳子昂《感遇》詩:“自言幽燕客,結發事遠游。”下聯寫登亭所感。“當今誰是名下士?”是針對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句“濟南名士多”而問。因時勢日下,“名士”不多,故作者“三嘆”之余且叢生無限“感慨”。本聯氣韻老成,言簡意賅。因對仗關系,“幽燕一帶”作“一帶幽燕”,這是倒裝句法。 (張君寶)
濟南大明湖歷下亭(四)
方萱年
獨上高樓,是山色湖光勝處
誰家畫舫,正清歌美酒良時
上聯從靜的角度寫,登上高樓,俯瞰全景,把干佛,厶山色、大明湖湖光,盡收眼底,突出了歷下亭的秀麗。下聯從動的角度寫,畫舫穿行,滿載著清歌美酒,不負良時,這就構成了流動畫面,使游人的聲音笑貌。仿佛都浮現了出來。上下聯高下相映,動靜咸宜,把歷下亭的美寫得濃淡適度,恰到好處。讀者可以透過楹聯筆墨,窺見作者獨上高樓時的拔俗氣概和借問畫舫時的灑脫神情。 (何以聰)
濟南匯泉寺薜荔樓
孫星衍
地占百灣多是水
樓無一面不當山
薜荔樓在山東濟南大明湖旁,登樓可盡覽大明湖名勝,遠眺千佛山風光。上聯寫水。大明湖由于歷年失修,泥土淤塞,形成許多港灣,成了一個水澤之地。百灣,指許多港灣。下聯寫山。大明湖畔有重巖疊嶂的千佛山,登樓眺望,被群峰團團環抱。聯語繪景如一幅素描,寥寥幾筆,即勾畫出大明湖風物的特征,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吳關鏞)
濟南李清照紀念堂(一)
馬公愚
載酒江湖,人比黃花更瘦
校碑欄檻,夢隨玉笛俱飛
堂在濟南趵突泉公園內,有廳、亭、軒、廊等建筑,庭院幽雅宜人,1956年修建。李清照,山東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著有《漱玉詞》。玉笛,李清照常以秦穆公時愛吹簫的蕭史比丈夫趙明誠,以自己比為愛吹簫的弄玉,玉笛象征兩人的共同愛好。上聯化用李清照《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意,概括她后期艱辛境遇,漂泊江湖,無奈而借灑澆愁,人比黃花(菊花)顯得更加憔悴。
下聯回顧前期幸福生活,校碑于書齋,樂趣無窮,連美夢也隨著笛聲起伏回蕩。全聯以“欄檻”對“江湖”,點明不同時期的不同環境﹒反映李清照經歷南北宋之交、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慘痛變化。“夢隨玉笛俱飛”一句,寫得恍惚迷離而神采飛動,甚為感人。 (蔣竹蓀)
濟南李清照紀念堂(二)
郭沫若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漱玉集,指南宋詞人李清照所寫《漱玉詞》,金石錄,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將所藏金石拓本按序編成目錄,并作了考訂,名曰《金石錄》,李曾參與其事,寫了《金石錄后序》。后主,五代時南唐后主李煜,長于作詞。遺風,前人傳下來的風格。上聯描繪李清照故居的位置及其周圍景色;湖、泉、柳,備極幽雅。下聯概括其創作成果,評說其藝術風格。作者題《故居》詩:“傳誦千秋是著書”。李詞清新委婉,頗有李后主作品風格。此聯不用典故,語言明白。從地、人兩個角度,把題目應有之義寫足。 (商啟予)
濟南千佛寺漱玉泉亭
翻飛千尋玉
倒瀉萬斛珠
漱玉泉亭在濟南千佛山千佛寺旁,亭前有噴泉。上聯寫清泉自地下涌出,水盛時翻飛出地面近半米之高,水涌若輪,騰躍不息。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下聯寫泉水跳躍奔騰時如噴雪濺玉的壯觀景象。斛,古代計量單位,一斛為十斗。全聯描繪泉水噴濺的動態聲勢,形象生動美麗,比擬貼切傳神,抓住了事物的特征。 (吳關鏞)
濟南千佛山笑佛
笑到幾時方合口
坐來無日不開懷
千佛山在山東濟南市南,古名歷山,傳說帝舜曾耕于此,故又名舜耕山。上聯脫口而問:笑到幾時?賦石佛以生命,非常幽默。
下聯描寫石佛安坐,無時無刻不心曠神怡,“開懷”二字,十分生動傳神。聯語借佛閑靜自得、笑口常開的形象與游客中有人追名逐利、愁眉苦臉的行跡作對比,含有警勸之意。 (張一)
濟南千佛山興國寺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津人
興國寺在濟南市南千佛山的山崖下,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因寺內有佛雕多尊,又稱千佛寺。這是一副宣揚佛法無邊的對聯,也是一副警世醒人之作。“暮鼓晨鐘”“經聲佛號”概述寺院眾僧日常生活場景,而收尾一用“驚醒”,一用“喚回”,旨在表明佛法的高妙,要那些追逐名利,沉迷苦海中人趕快回頭。苦海,佛教用語,指俗世的苦無涯際。聯語明快流暢,對仗亦甚工穩。 (張君寶)
濟南千佛山北極臺
出門一瞧,數十里圖畫屏風,請看些梵宇僧樓,與丹楓翠柏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
歸臺再想,幾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門黃閣,和白屋蓬扉接壤:名者爭名,利者爭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
北極臺在濟南市區南面干佛山上。上聯登臨繪景。濃縮《老殘游記》第二回里一段:“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梵宇僧樓,點出“干佛山”特點,在丹楓翠柏掩映點綴下更平添秀雅清靜之態。火紅,指丹楓;碧綠,指翠柏;雪白、靛青,指梵宇僧樓。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圖如在眼前,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下聯歸臺寄慨。從歸臺后的思索寫來,追溯歷史,評點古今人物。朱門黃閣,泛指官宦及富貴人家,白屋蓬扉,泛指尋常百姓人家。那些官紳富豪爭名逐利越顯出他們是庸俗之輩;而世上平民百姓與世無爭不求榮華富貴益顯出他們是圣人君子。此聯是一登臨寄慨佳作,使人在觀賞名勝古跡中得到啟迪,明快暢達,意味深長。 (吳關鏞)
淄博蒲松齡故居
老舍
鬼狐有性格
莢罵成文章
蒲松齡,清代文學家﹒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山東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為蒲松齡誕生地,并有他的書房“聊齋”。聯語出句贊美了蒲松齡筆下的鬼狐都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對句化用黃庭堅對蘇軾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贊語,概括了《聊齋志異》的特色。上句寫人物形象,下旬寫藝冰特色。
語言精當,簡潔明快。 (王明珍)
曲阜孔府
紀昀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曲阜孔府,在山東曲阜縣城內,舊稱衍圣公府,為歷代衍圣公的宮署和私邸。此系曲阜孔府內的一副名聯。聯語極力頌揚孔府的尊貴顯榮,贊其府第安定、庫藏充裕、地位崇高、名望顯赫,可與國家一起同享福祿;頌其高尚的道德、鴻篇巨作,其文可以與天地日月共存。安富尊朵。《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聯語文辭端莊典雅,氣魄雄渾。 (謝燕華)
泰安泰山南天門
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南天門又稱三天門,在泰山十八道的盡處,過此即至山頂天街。
《泰山圖志》:“磴道盤空,一關獨啟,而朝天有路矣”,因名南天門。此聯以南天門為立足點,從向上仰視與向下俯視兩個角度,對泰山頂的壯麗風光作了生動的描繪。上聯說,南天門開辟了通向九霄的道路,登山到此,抬頭漫步,就可欣賞天上無窮勝景。九霄,天空極高處。三天,道教稱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為三天,泛指天上世界。
下聯說,計算來程,已經歷了萬級臺階,可真險峻,俯看周圍,不難領略干峰百嶂都拜倒它腳下的奇觀。聯語以概括而夸張的語言,突出南天門仰視顯其高、俯察顯其奇的特點,使人聯想到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句的意境。 (唐音)
泰安泰山晴光閣
九州積氣峰前合
萬里浮云杖底來
晴光閣在泰山之巔。對聯氣勢恢宏,運筆粗獷簡練,氣韻生動。
寫出了登閣所見的泰山勝景:高聳、雄偉、險峻、云封霧繞,氣勢磅礴。九州,《書·禹貢》將我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個州,也有不同說法。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積氣、浮云,都指山的上下霧氣煙靄。杖底,指游人腳下。上聯寫遠眺之景,下聯寫鳥瞰之景,表現出作者豪邁不凡的氣度。 (陳永泉)
泰安泰山樓
彭玉麟我本楚狂人,五岳尋仙不辭遠
地猶郫氏邑,萬方多難此登臨
這是一副集唐人詩句而成的名勝楹聯,是作者北游山東,經泰安登泰山樓所作。上聯兩句集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楚狂人”指春秋末楚國的隱者接輿,曾諷勸孔子歸隱。湖南春秋時屬楚國。作者以“楚狂人”自況,說明了自己的籍貫湖南。作者因參與鎮壓太平軍有功,一再晉升,官至兵部尚書,身享富貴榮華,但無補于清王朝衰敗沒落的局勢,于是萌發尋仙訪道的念頭。尋仙,歸隱名山。下聯第一句集唐明皇李隆基(經魯祭孔子而嘆之)詩。哪氏邑,春秋后期魯邑(在今山東曲阜東南),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為鄲邑大夫,孔子就生長在這里。泰安距曲阜不遠,所以說“地猶耶氏邑”。因而想到兩干多年前的孔子為魯相三月而國大治的史實,聯系當時清王朝外交失利,內政腐敗,戰禍連年,感慨聯翩,唐詩人杜甫《登樓》詩“萬方多難此登臨”的名句,涌現心頭,就成了這副對聯的最后一句。“萬方多難”四字,反映了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的現實。此聯雖為集句,但文句連貫自然,毫無勉強湊合之跡。 (周 藝)
泰安泰山絕頂亭
蕭髯公
一日無心出
群山不敢高
泰山為我國五岳(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之一,高度不及華山、衡山,然地處東部,傳統認為東方為生命之源,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征,因而古代帝王常來此封禪,泰山遂為五岳之長。孔子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說(見《孟子·盡心上》)。聯語用側面烘托手法。上聯從高空寫,太陽觀測了一下泰山的高度,無心出來和它較量了。下聯從地面寫,群山俯伏在泰山腳下,沒有誰敢說聲我比它高。
全聯十個字,用擬人法,“無心”、“不敢”,寫得生動形象,風趣幽默。杜甫《望岳》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想象從泰山頂俯視群山的矮小,此聯則從地面仰視泰山的高大,可謂異曲同工。 (蔣竹蓀)
濰坊四照亭西廊
劉墉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此聯摘自唐于良史《舂山夜月》詩。掬(音jū),雙手捧取。上聯謂掬水時,將月捧到了手上,想象十分大膽。下聯說玩弄花朵,花香沾滿了衣裳,將不可捉摸之事物寫得具體可感,是為妙筆。 (張 一)
煙臺蓬萊閣
山水有靈,亦驚知己
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此聯極寫蓬萊閣名勝的魅力。上聯寫景,意在言外。山川名勝,如果有靈,一定對游客驚為知己,把山川名勝擬人化了。下聯化用陶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與上聯相呼應,妙在著墨不多,感情白見。詩中有我,則真情在,對聯亦然。 (何禹昌)
兗州盜跖廟
得失乃今古亡羊,任他們為帝為皇為王為霸,大踏步跳出簪纓范圍,說什么柳下圣兄留青史
富貴亦英雄走馬,像俺者不士不農不工不商,小發財坐享早晚香火,也有那花間賢姐唱黃梅
盜跖廟,在兗州縣內,以祀春秋末年奴隸起義領袖柳下跖。一說原姓展,“盜跖”是舊時誣稱。亡羊,《莊子·駢拇》:“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比喻追逐外物而殘生傷性。簪纓,指宮宦階層。柳下圣兄,指柳下惠,亦姓展,春秋時魯國大夫,以善于講究貴族禮節著稱,《孟子》中多次將其與伯夷并列,譽為儒家的理想人物。走馬,喻轉瞬即逝。黃梅,即黃梅戲。上聯說,得失成敗自古以來就殘生傷性,任憑他們做皇帝,稱霸王,不如堅決跳出為宮為宦的圈子,何必提柳下惠名垂青史?下聯說,富貴權勢也不過是英雄亮相,轉瞬即逝,像我不讀書務農,不從事工商,坐享人們的香火供奉,還有那民間藝人唱戲消遣。此聯借盜跖之口宣揚道家一派尊重自然情性,輕視富貴利祿,恬怡適合,養其壽命的思想。寫法上用排比句,造成一種節奏感,且多用俗語,如“大踏步”、“說什么”、“小發財”、“賢姐”等,使雅俗兼容而韻味獨醇。 (張君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