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如果說上一篇提到的滬造克虜伯75毫米山炮是中國從0到有,是劃時代的第一種自產山炮,是中國山炮的開山鼻祖。今天要說的日本41式山炮,則是民國初期到抗戰結束之前國軍各派系部隊山炮的中堅力量,也是我國自產數量最大的山炮。下面就聽老薩來說一說。
日本火炮簡史
日式41山炮,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裝備的三種主要山炮之一,其中九九式山炮口徑高達105毫米,不屬于傳統意義的山炮,真正的山炮還是41式山炮和后來改進的94式75毫米山炮。
日本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火炮,戰國時期所謂的鐵炮指的是火繩槍,所謂大筒也不過是大號火繩槍而已。
在壬辰倭亂中,日軍投入了15萬精銳部隊,而明軍僅僅派出3萬多人。在兩軍主力第一次交手的平壤之戰中,日軍被明軍重創。防御平壤的日軍戰將小西行長的1萬9000人被明軍李如松部打的全線潰敗,根據朝鮮歷史記載,日軍僅有十分之一僥幸逃出,余者全部完蛋。
此戰中,明軍的騎兵和大炮都發揮很大作用。日本戰國時期的騎兵極弱,不但士兵不擅長馬上作戰,連馬也只是大號驢子一樣,根本無法和明軍縱橫西北的強悍騎兵對抗。
至于明軍大炮更是日軍是所沒有見識過的,光挨打無法還擊,更摧毀了日軍士氣。后來日軍只要聽到明軍大炮聲音,就放棄陣地潰敗。
日軍當時其實也并不強大,他們的盔甲技術落后,很多都是竹子制造,弓箭射程近,穿透力弱,也遠遠不如明軍。
日軍的優勢在于火繩槍和專業武士近距離肉搏!
火繩槍的威力較大,當時明軍沒有這類武器,只有火銃。而日本專業武士正式上戰場之前已經受過至少10年的專業訓練,又經過戰國時期多年戰爭洗禮,相對明軍的步兵有一定的優勢。
壬辰倭亂隨著豐臣秀吉的暴死結束,失敗的日軍看到明軍火炮的厲害,也曾經有過模仿。他們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了少數的火炮,但并沒有正式裝備部隊,僅僅在德川家康徹底控制日本的關原之戰用了用,也只是壯壯聲勢而已,戰果幾乎沒有。
倒是在戰國時期的收官戰中,德川家康使用了一些大炮將大阪攻下,徹底消滅了豐臣家族!
隨后就是漫長的江戶時代,200多年的和平時代,讓這些大炮都留在古堡里面生銹。
到了美國軍艦入侵,日本被迫簽訂神奈川條約的時候,他們才發現火炮技術已經和發達國家天差地遠!
而明治維新開始后,日軍立即仿造西方軍隊組建了炮兵部隊,發展的也很迅速。
日本早在慶應2年(1866)請來法國陸軍炮兵教官,模仿法軍編制了2個野戰炮兵隊,武器就是從法國進口的四斤野山炮。此種類炮從明治元年的鳥羽、伏見戰役開始投入戰斗,一直用到明治19年。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使用四斤野山炮的法國慘敗使用克虜伯80毫米野炮的普魯士。克虜伯火炮的射程和威力都遠強于法國火炮!日本人瞬間舍棄法國大炮,全部換裝德國人的。從明治4年到明治6年,分兩次進口了36門克虜伯80毫米野炮。
明治9年11月,日本又以3650美圓采購了1門最先進的克式70毫米野炮,此炮后來又采購了24門,大多裝備近衛野炮兵隊。
當時的日本還很落后,自身還背著不平等條約,直到甲午戰爭開始,日軍還沒有自行生產火炮的能力,所用的都是進口火炮。
甲午戰爭勝利以后,日軍獲得清政府巨額賠款,有資金和時間開始火炮的自產工作!
在著名的有坂成章大佐(三八大蓋發明者)的主持下,日本先從克虜伯公司購買220個炮身、400個炮身半成品,施耐德公司購買炮架400個,由東京炮兵工廠開始組裝,命名為31式速射山野炮。
這算不上自產,僅僅是組裝,最終于1903年2月全部組裝完成。
31式速射山炮口徑75毫米,理論射速每分鐘7發,實際射速每分鐘2到3發,采用分裝式彈藥最大射程2800米,采用五馬馱載。
由于當時日本技術力量薄弱,光是組裝也花費了很久時間。這種山炮沒有能夠趕上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
侵華期間,日軍仍然使用從法國和普魯士進口的火炮!
到日俄戰爭之前,日軍才開始大量裝備自己組裝生產的31式山炮。
在日俄戰爭中,基層日軍對老舊的31式山炮極不滿意。這種山炮屬于19世紀末期過時的產品,雖然也采用后膛裝填,卻沒有制退機構,這導致炮的射速極低,每分鐘僅僅2,3發。
而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山炮都采用了先進的退管裝置,每分鐘射速高達10發甚至更多。
火炮的射速是非常重要的,31式火炮射速還不到敵人火炮的三分之一,豈不是3門炮才能抵得上別人一門好。
除了射速低下以外,31式火炮各方面技術都已經落后,射程極近,經常被不知道哪里飛來的俄軍炮彈擊毀,火炮重量偏大,炮彈威力偏小,看來被淘汰是必然的了。
31式山炮在日俄戰爭中,相對俄軍的三英寸火炮不占任何優勢,也從未在炮戰中占過上風。要知道,俄軍因為是固守,火炮的數量是遠遠不如日軍的,就這樣尚且無法取得炮兵上的優勢,如果雙方勢均力敵又該如何?
在20世紀最初幾年,世界火炮技術突飛猛進,德國美國英國都研發最新式的退管式山炮,日本自然也不能落后于人。
日俄戰爭結束后不久,明治38年(1908年),新式山炮的研究工作交給了日本最有名的大阪兵工廠,由炮兵上校島川文八郎負責。
島川文八郎負責是著名武士家族后代,當時已經44歲。他是炮兵出身,曾去德國法國比利時留學多年,學習兵器制造技術,回國轉為軍火工程師。
他曾經東京炮兵工廠板橋火藥制造所長,制造日本歷史上最初的無煙黃色炸藥。由于能力出色,在日俄戰爭爆發前,他被提升為大佐,并且任命為野炮兵第3聯隊長。
日俄戰爭中,島川文八郎作為一線炮兵指揮官,深感日軍火炮的落后,恨得咬牙切齒。島川文八郎雖然是留學的高材生,但此人性格粗暴,談吐粗俗,在戰爭期間經常用臟話大罵國內火炮設計人員。由于火炮精度不夠,射程有限,浪費了大量炮彈,又補充不上,他一邊罵罵咧咧,一邊號召部下,無論用什么辦法都要去撿到炮彈殼,交回部隊,以方便后方提高炮彈產量。炮兵在實戰中,炮兵保命尚且困難,誰還管炮彈殼,沒人去拾。無奈之下,這個家伙只得自己掏腰包一個炮彈殼3錢,讓士兵收集起來交給兵站部。
換成一般人早就破產了,好在他是著名武士家族,家產頗豐,還是應付的了得。
在戰爭后期,日軍高層找到島川文八郎,希望他負責制造新式山炮,飽受落后山炮之苦的島川文八郎立即表示同意。
島川文八郎是一個軍工生產大師,有豐富的設計經驗,加上他又做過炮兵,對火炮的問題非常熟悉,對部隊需要什么樣子的火炮也最為了解。
經過長達4年的研究工作,又參考了西方先進火炮的設計,直到1911年,也就是明治41年才大體定型。由此,這門火炮被叫做41式山炮,也就是明治41年的意思。
這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款真正自產的山炮。
不過,定型以后,卻發現性能上還有種種不如意之處,島川文八郎為此大發雷霆,要求項目組立即改進。日本人的一個民族性就是精益求精,這個設計組在島川文八郎的每天咒罵下,又用了長達6年時間完成的細節上全部改進,并且在1917年正式批量裝備部隊。
1917年也是大正六年(明治已經掛了),所以該炮也有個別稱叫做大正六年式75山炮,其實都是同一門炮。
站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41式山炮是一門性能非常優秀的山炮,絕對是世界第一流水平。
它采用了先進的液壓機械復合制退機構技術,火炮的射速高達每分鐘10發,后期采用更先進的一體式炮彈射速更高達每分鐘20發,相比31式火炮提高了6,7倍之多。
火炮射程也增加到6公里,當時世界主流山炮,如克虜伯之流射程也就是5公里左右。
41式火炮的其他結構和31式大體類似,但又做了簡化,大大減輕了重量。山炮可以分解成6塊,由6匹馬進行背負,以適應山地作戰。而山炮全重僅為540公斤,拆卸以后平均每塊也就100公斤左右。
當時日軍引進西方和阿拉伯先進的馬種,負重150公斤還可以跨越較寬的障礙,這100公斤不算什么!
山炮初速360米每秒,這個初速在當時還是很不錯的,使得火炮威力較大,彈道性能也良好,非常低平,炮擊很準確。
日軍方面對41式山炮做了仔細的測試,最終認為該炮性能完全可以滿足實戰需要,所以大批量制造和裝備部隊。41式火炮早在1917年開始大量生產,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還在日軍中大量使用,甚至朝鮮戰爭期間志愿軍還裝備了一批,換句話說,這種火炮使用時間長達30多年,是相當了不起的!
而日軍對于41式火炮和彈藥的加工技術非常講究,質量關把的很嚴格,堪稱用盡心思。所以這也大大增加了41式火炮的口碑。它的一些炮彈在中國倉庫中存放到70年代,只好儲存了30年之久。在處理彈藥,拆卸彈體的時候,卻發現銹蝕并不嚴重,可見質量之好。
而島川文八郎也因為此炮得到日軍高層的認可,從大佐提拔為少將,最終在1919年4月,成為技術軍官的頂峰,也就是陸軍技術本部長,并被任命為大將。
這對于島川文八郎其實極不容易,如果不是成績如此輝煌,他怎么也不可能爬上去,因為此人粗暴的脾氣讓幾乎所有上級都受不了!
他成為大佐以后,還曾經扛著獵槍到鄰居的田地里面偷偷的打兔子,被發現以后居然惱羞成怒的毆打鄰居。結果雙方一頓互毆,鄰居胳膊險些被打斷,而島川文八郎兩個眼睛都被打的烏黑,半個多月不好意思去上班。上級對此極為痛恨,卻因為他掌握著41式山炮的研究工作,沒法中途撤換,只好向新聞界維護他說:島川文八郎是武士后代,性格有豪杰遺風!小小事件,不用深責!
41式山炮理論上性能不錯,沒想到實戰性能更佳。只是日軍自一戰青島戰役以后,沒有大規模的作戰,進入西伯利亞也算不了什么。
在1931年9月入侵中國東北的戰斗中,由于張學良公然違背國民政府抵抗令,擅自撤退,日軍輕松占領東三省。但在黑龍江等地,日軍還是遭遇部分東北軍的抵抗。
日軍在918中自然是進攻一方,而東北軍固守陣地,往往是修建過時的堅固工事。即使沒有堅固工事,由于東北天氣非常冷,只需要用泥土石子加上木頭搭建簡易工事,再澆上一層水,一旦結冰也就堅不可摧了。
當時日軍還沒有裝備后來大量使用的92步兵炮,擲彈筒又打不動,一度無可奈何。
此時41式山炮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本來41式山炮是師團炮,也就是配屬日軍師團(相當于國軍的軍)使用的支援火炮,但實戰中發現它非常使用用于一線支援部隊作戰,就下發到聯隊(相當于國軍的旅)一級使用。
戰斗中,41式山炮僅有500多公斤的重量,讓兩個強壯的炮兵就能夠推著做短距離的移動。平時用6匹馬背負的機動性很高,基本人能走的,山炮都能到。如此,11個炮兵班和1門山炮組成的小組和也隨時可以跟隨步兵營或步兵團前進,直接可以在最前線作戰,非常適合在一線步兵的火力支援。
而且該炮射速高,炮彈威力大,又非常精確,完全可以作為直瞄火炮使用。
41式火炮在918中,往往被日軍推到1,2公里上開炮,直接在近距離打擊東北軍的工事。
東北軍則由于裝備較差,依靠射程幾百米的輕武器根本無法還擊,所以很難守住陣地。
但41式山炮當時并沒有防盾,這容易導致炮手的傷亡,后期就增加了一個。
隨后41式山炮又參加了熱河戰役,長城會戰,128戰役。這些戰斗中,41式山炮更是發揮極大作用。在熱河長城的山地,上海附近水網縱橫的環境下,野炮行動不便,一線炮兵幾乎完全依靠輕便的41式山炮。
日軍利用輕便又有很大威力的山炮,將只有輕武器的國軍完全壓制。在長城會戰中,一些地方國軍被日軍山炮卻無力還擊,一戰下來傷亡是日軍4,5倍。
由此,41式山炮的名氣就越來越大了。
但到了30年代,隨著世界火炮技術的迅速發展,已經服役20年的41式山炮開始變得落后
,日軍在1934年退出了更為先進的94式山炮,開始大量裝備部隊。
不過,以內41式的性能還足以滿足實戰的需要,所以在94式75山炮大量裝備的同時,41式山炮也沒有全面淘汰,仍然大量裝備部隊,只是逐步有師團一級,將為聯隊一級。
當時日軍聯隊都下轄一個山炮中隊,裝備4門41式75毫米山炮,這是聯隊一級口徑最大的支援火炮了,聯隊的總人數大約是3800人。
而師團一級也不是說全部淘汰了41式山炮,很多師團的炮兵聯隊,還是裝備36門41式山炮!
這樣一直到戰爭結束,沒有太大的變化!

-----------------------老式的31式山炮,這種山炮最初連防盾都沒有,日軍用木頭防盾代替。這是日軍第一款組裝的山炮,通過組裝他們學到很多東西。31式山炮射程只有2公里多,彈藥威力小,射速慢,很快被淘汰了。但沒想到抗戰中,日軍大量在中國增兵,一些部隊山炮數量不足,也就將庫存的31式山炮拿出來湊數。反正國軍也沒有山炮,31式還是能發揮一定作用的!

中國的仿造和引進
本來日本的火炮跟中國有多大關系?看起來似乎完全無關,其實不是這樣!
日本作為東亞的強國,一度也是軍火出口大國。早在清末日本還沒有自產軍火能力的時候,就開始做中間販子,將西方美國的軍火走私到中國。到了民國初年,中國軍閥混戰,更是日本的很好機會。西方為了制止中國的內戰,對中國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武器禁運。但日本并不在乎這個禁運,仍然通過各種手段對中國軍售,一度成為中國軍火的第一進口國。
而日本除了賺錢考慮以外,更像《戰爭之王》里面的老軍火商西蒙一樣,試圖通過軍售以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他們有意的對部分軍閥進行大量軍售,妄圖扶持這些軍閥成為中國利益的代言人,擊潰英美支持軍閥在中國的控制。
所以,41式火炮很快也就傳到了中國。
而41式火炮在中國主要由三個軍閥生產,第一就是奉系軍閥張作霖。張作霖早在1922年就用重金和出賣部分東北的權益,從日本購買了全套的火炮生產設備,開始生產先進的41式75山炮。
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北奉天兵工廠(也叫沈陽兵工廠)!
不過,張作霖生產的火炮種類眾多,包括山炮野炮榴彈炮,甚至還有還有日本38式150毫米榴彈炮這種大家伙,所以山炮并不算主角,處于次要地位。
1925年奉天兵工廠通過購買全套日本設備加上從日本進口核心部件(諸如炮管),完成了41式山炮的自產,取名為遼14年式75毫米山炮。但生產了6年時間,也只生產了75門而已,平均每年不過13門,平均每個月1門。
而與此同時其他火炮生產數量則較大,諸如遼13年式75毫米野炮生產105門(仿造日本38式野炮),仿制奧式21倍口徑100毫米輕型榴彈炮生產300門(其實大體是零件組裝),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各種型號火炮,總數也有200門左右!
所以,這區區75門41式山炮也算不了什么。中原大戰中損失一部分,1928年,奉軍退出關外,當時奉軍還有兩個團的41式山炮。
后隨著918東北軍潰敗,山炮部隊也就丟了大半,到了抗戰初期已經損失殆盡,這兩個團已經淘汰剩余的少量火炮,全部換裝了從蘇聯引進的76.2毫米野炮。
第二個軍閥就是直系的吳佩孚。
吳佩孚在當年是比張作霖還要厲害的軍閥頭子,他們的直系也是國際社會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
直系也比較注重武器裝備的生產和外購。當時他控制了中國兩大兵工廠,也就是漢陽兵工廠和金陵兵工廠。
早在1921年,漢陽兵工廠仿造41式75毫米山炮,造出了漢10年式75毫米山炮。它的性能和41式一模一樣。
不過,漢10年式75毫米山炮的產量較少,到抗戰前僅生產68門!
而直系因為作戰頻繁,僅僅第二次直奉戰爭就損耗了大量武器裝備,這區區60多門山炮到直系滅亡時候也所剩無幾了!
而中國仿造41式山炮的最大軍閥,就是大名鼎鼎的山西王閻錫山。
閻錫山是日本士官軍校的高材生,對日本的軍火裝備和戰術都非常了解。
從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為山西督軍,到1949年太原會戰敗給徐向前,離開山西,前后控制該省長達38年之久。
閻錫山是個軍閥,也是民國歷史上僅次于張作霖第二個厲害的軍閥,是一個少有的實干家。
辛亥革命以后,閻錫山成為山西督軍,實力卻是非常弱的,僅有1個旅2個團。
閻錫山有心擴大兵力,卻畏懼實際控制北方的軍閥領袖袁世凱的威懾,只好裝傻充愣,暫時保持晉綏軍現有規模。
直到1916年袁世凱被氣死,段祺瑞無力有效控制山西,閻錫山這才開始大量擴充部隊。晉綏軍瞬間增加到4個旅又7個團,另外還有一個炮兵團和一個騎兵團,總兵力突破2萬人。
部隊增加了好幾倍,遺憾的是戰斗力卻沒有相應的增加。
在民國各派系軍閥中,晉綏軍是公認的戰斗力平平的部隊。歷史上除了脫離晉綏系的傅作義35軍以外,晉綏軍沒有什么大的勝仗,所謂的勝仗基本也就是打比自己更弱的對手。
閻錫山對晉綏軍很了解,他知道晉綏軍戰斗力較弱,并非就是訓練,組織什么的原因,更多是山西人的特點。
山西這個地方的人,有本事的老百姓大多以經商為榮,閻錫山自己也曾是一個小商人,后來因為賠光了本錢沒辦法才去考了軍校。
一個地方一旦商人多,民風必然比較溫和,重享受,不愿意隨便拼命。山西人為民還不錯,精明能干,為兵則不行,打起仗來不狠不兇,官兵多惜命,往往打不了硬仗。
其實這也并不是山西一個省如此,全世界都是這樣。以日軍為例,日軍最厲害的第六師團,編組地在九州的熊本,這個山區非常貧困,民風好斗,男人古代多以當兵為生。所以日軍第六師團的戰斗力在日軍中數一數二!
而第二師團編組地是日本北面自然條件較為艱苦的仙臺,也就是魯迅留學的地方。這個地方的民風也相對比較兇悍,所以第二師團戰斗力比較強。在918初期以區區半個師團就敢深入東北軍10多萬大軍內部四面出擊!
而同樣裝備和訓練的其他師團,就不如第六師團和第二師團。以最早編組的第1師團為例,這支名義上的老牌勁旅比起第六師團就有很大差距。因為第1師團編組地是東京,這個商業城市的民風溫和,在江戶時代200多年都是這樣。所以控制東京的日本古代大名往往都不屑于在本地征兵,而在東京附近比較貧窮的長野縣招兵。
晉綏軍也是這樣,在抗戰初期打的很爛。諸如大同戰役,和日軍一碰就垮了!日軍因為此戰隊晉綏軍極為蔑視,甚至說:在山西難打的是中央軍,至于晉綏軍,只要用木棍挑著鋼盔晃幾下,就會把他們嚇跑了!
后來平型關戰役(非中共平型關戰斗)晉綏軍打的還可以,但在最后關鍵時候沒頂住,功虧一簣,沒有能夠殲滅或者重創日軍第五師團!
而在1916年的閻錫山心里很清楚,他不可能短期內改變山西的民風,所以很難改變晉綏軍士兵戰斗力較弱的特點。
那么,現階段唯一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部隊戰斗力的方法,顯然只有一個,就是裝備更先進的武器,要超越其他軍閥。
不過,在當時,山西卻根本沒有這個條件。
山西在當年的華北屬于普通省份,并不算很窮,但也絕對不富裕。全省適合耕地的面積不大,全部集中中從大同到太原的一系列盆地里面,商業雖然相對發達,但都是老式的商業,比較票號,錢莊,絲綢,茶葉,食鹽等等,進入民國以后被西方洋鬼子的經濟入侵幾乎搞垮。
至于工業幾乎沒有,軍工業就更別說了。
當時山西只有一個軍工廠,就是滿清傳下來的山西機器局。這個山西機器局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山西巡撫胡聘之主辦的。
最初僅僅用白銀銀480兩,買了308畝和廟宇房屋,也就是為了胡聘之自己博取一個搞實業的名頭,便于升官而已。
所以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殺入北京,慈禧狼狽逃到陜西的時候,這個所謂的兵工廠只能修理一些槍械,另外只能制造洋鼓、洋號、大刀、長矛等莫名其妙的玩意。
雖然軍工生產不行,主管的官員卻非常擅長拍馬屁。
史料記載:在太原期間,慈禧護駕衛隊的槍只需要修理,山西機器局奉旨挑選技術精湛的工匠,對槍只進行了精心修理,為此,工匠徒弟都得到了獎賞。慈禧太后當場將一件“團龍馬褂”賜予建造廠房的監工陶慶春。
黃馬褂不能改變山西兵工廠一窮二白的現狀,到了閻錫山接手的時候,該兵工廠已經辦了16年,雖然表面上有翻砂、鐵工、木樣、機器等四廠,工匠200多人,卻還造不出一桿新式步槍,只能造早就被淘汰的滿清抬槍!
閻錫山這個家伙有千般不好,卻有一點是好的。這個人極為務實,而且精打細算,一旦決定干什么,絕對不開空頭支票,也不亂花一分錢,而是下苦功夫去干。
1914年(民國三年),閻錫山將山西機器局改組為山西陸軍修械所,隸屬山西督軍署軍械局,隨即開始了兵工廠的大規模建設。
只是此時袁世凱還沒死,閻錫山不敢動作太大導致被袁盯上,所以一切都是暗中做,仍然以修理槍械為主。
到了1917年袁世凱翹了辮子,閻錫山開始大張旗鼓的公開做了。他和漢陽兵工廠達成協議,由他們代為培養技術人員,并親自選派山西大學優等生張書田等10人赴漢陽兵工廠學習制造槍砲技術。同時,閻在財政極為緊張的情況下,籌款10萬元擴建陸軍修械所。
隨后逐年投入,到了1921年,工廠從200多人擴大到900余人,從十幾部破爛機器發展到182部先進機器。當時手榴彈月產1萬枚、步槍子彈月產2萬4千余發,甚至還有一條生產線用于生產軍用罐頭,這在當時還是軍閥里面的第一個。
1923年到1925年晉綏軍第二次大擴軍,規模增加到4萬多人。
擴軍需要大量武器裝備,兵工廠自然也隨著擴大。
1923年,工廠職工增加到1840人,機器320部,除了生產彈藥和步槍以外,甚至仿造成功了重機槍。同年,從1920年就開始籌劃的炮廠正式成立,第一款火炮是晉造12式75山炮。這種火炮是仿造德國克虜伯公司的產品!
其實晉造12式75山炮與其說是自造,還不如說是組裝,因為所有零件全部都是德國進口的,一年內組裝了30門。后來陸續組裝了一批,到抗戰前,一共組裝了約200門。
其實,閻錫山早在10年前就表現出對火炮的極度需求,只是當時沒有這個能力。他在1918年前后利用參戰借款向日本購買41式山炮12門、三八式野炮12門,花了不少的錢。這批日式火炮對于缺乏炮兵的晉綏軍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后來閻錫山斷斷續續向日本購買了一批41式山炮,裝備了一個炮兵團!
購買外國貨花錢太多,財政吃不消。
閻錫山從來就說:我們山西底子薄,張作霖是10塊錢當1塊錢用,吳佩孚是2塊錢當1塊錢用,我們是1塊錢當做10塊錢來用。
所以火炮自然還是以仿造為好,至少比較省錢!
所以,晉造12式75山炮也是閻錫山翹首企盼多年的產物。
晉造12式75山炮的性能平平,在20年代已經屬于落后的火炮,根本不能讓閻錫山滿意!
閻錫山是日本軍校畢業,深知炮兵對于軍隊的作用。而山西全是山地,山炮是晉綏軍最需要的武器,自然給予百分之二百的關注。
于是,從1924年開始,閻錫山引進了日本的技術,開始仿造先進的41式山炮,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山炮之一。
閻錫山給它的名字是晉造13式75山炮!
相比晉造12式75山炮完全依靠進口,只是在山西組裝。晉造13式75山炮開始實行了一定程度的自產,由于山西工業能力很弱,所以炮管等核心部件仍然需要重金從日本進口。
不過畢竟部分零件無需進口,省了很多錢!
晉造13式75山炮是晉綏軍炮兵的主要力量,所以生產數量最多。
到了1928年,在軍閥混戰中,41式山炮表現出射程較近的缺點,閻錫山下令將射程增加。遺憾的是,工廠沒什么設計能力,最終只增加了1公里的射程,該火炮和之前的晉造13式75山炮幾乎完全一致,但閻錫山仍然命名為晉造17式75山炮,不過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一般都還把他當做之前的型號。
晉造13式75山炮的生產數量比較大,從1924年開始,生產到1930年閻錫山因為中原大戰下野,平均每年100門左右,到了1931年一共生產了700門。
其中1927年,該兵工廠進入鼎盛時期,閻錫山也將將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改名為太原兵工廠。全兵工廠職工人數猛增為15000余人,擁有各種設備3800余部。兵工廠每月生產能力為:山炮30余門、迫擊炮100余門、機關槍30余挺、沖鋒槍90余枝、步槍3000枝、迫擊炮彈9000余發、子彈約400余萬發。
自然,所有炮管以及特種鋼材等核心部件仍然是從日本引進的。
隨著大量火炮的制造,晉綏軍連續兩次擴軍,在1927年因為參加北伐撈到很多好處,兵力增加到8個軍,另有8個炮兵團,超過了13萬人。
1929年,閻錫山在桂系和中央軍,西北軍和中央軍的激戰中隔岸觀火,同時又吸收了一些中小軍閥,晉綏軍達到歷史上的高峰,兵力擴充到10個,另外還組建了4個保安縱隊,騎兵和炮兵也進一步增強,使總兵力達到了20萬。
需要說明的是,閻錫山發展兵工廠幾乎沒有擾民。開始他試圖通過增加稅收充實財政,沒想到瞬間引起學生運動,學生們沖入政府打砸抗議。閻錫山被迫宣布停止增加稅收,改想其他辦法。
當時民國初期,民間除了鈔票以外,還大量使用銀元和銅幣。比如魯迅寫的一點小事里面,他抓了一大把給車夫的就是銅幣。
山西盛產煤礦和銅礦,但當時煤并不值錢,但銅如果作為礦賣,也不之前。閻錫山左思右想,最終決定通過鑄造銅元來擴充財政收入,來搞兵工廠。
這其實是一個好辦法,鑄造銅幣和發行鈔票有一定的不同。閻錫山當時本身使用晉票,不能在外省流通,你發行越多的紙幣,其實就是在搞垮本省經濟,撈一點錢也是暫時的,長久以往是死路一條,更別說學生還虎視眈眈,恨不得再砸一次政府。
而發行銅幣則可以流通全國,增加的銅幣對于山西省來說也許很多,在全國來看也就沒什么了。
于是,閻錫山用了7年的時間,以區區10萬元投資,鑄造了6800枚銅元,獲得了360元的利潤(一說1200萬元),這筆錢可不是小數字。
除了通過銅元撈錢,閻錫山甚至把錢投入金融期貨領域搞投資,據說這樣也賺了200,300萬。要知道,閻錫山的膽子可真大,當時期貨極為動蕩,上海幾乎每天都有投資商跳樓自殺,估計他也是被逼急了!

-------------------晉綏軍的炮兵陣地,這是百靈廟戰役。在軍閥混戰中,各派系軍閥大部分只有迫擊炮,所以擁有10個炮兵團300多門火炮的晉綏軍具有極強的打擊力,一般軍閥根本不是他的對手??上诒惨藖碛貌判?,最終強大的炮兵被中央軍在中原大戰中擊潰!

抗戰顯威風
閻錫山為什么投入如此之大也要建立炮兵,其實原因并不復雜!
這些炮兵讓本來戰斗力虛弱的晉綏軍脫胎換骨!
在中原大戰期間,晉綏軍殺入山東,和原屬西北軍,先聽命于蔣介石的韓復榘軍大戰。韓復榘有6萬之眾,戰斗力在西北軍中屬于相當厲害的。沒想到,在實戰中,僅有迫擊炮的韓復榘部隊根本抵抗不住晉綏軍炮兵的猛攻。韓復榘的主力部隊從6萬被打成3萬多人,一度支持不住,韓向蔣介石表示要率部放棄山東省,在蔣介石的嚴厲勸阻下才勉強留住。但山東的中央軍因為缺少炮兵,也不是閻錫山炮兵的對手,德州,濟南先后被晉綏軍占領,韓復榘和中央軍幾乎崩潰。直到中央軍在青島全面登陸,這才避免了全面的失敗。
不過,1930年以后,閻錫山就沒有再制造什么火炮!這主要是晉綏軍在中原大戰潰敗,兵力銳減到10萬左右,現在的9個團炮兵已經足夠,再增加似乎沒有必要,只需要大量生產炮彈即可。
所以晉綏軍在抗戰爆發前,共有9個炮兵團,其中1個團裝備晉造18年式88毫米野炮(仿蘇羅通式88毫米野炮),1個團裝備從日本購買來的原裝41式山炮以外,其余7個團全部裝備晉造13式75山炮。當時每個團是36門,每個連4門!每團人數一千余,馬三百余匹,槍三百余支。
抗戰很快爆發,作為華北堡壘的山西省自然成為日軍重點進攻目標。閻錫山雖然知道日本不可能放過他,卻也不想徹底把本錢拿出來拼掉,所以一開始沒有大規模使用炮兵部隊。
沒想到,大同戰役中,只有輕武器晉綏軍和日軍一接觸就潰敗,晉北大同地區很快淪陷。閻錫山一面向蔣介石要求幫助,一面開始調兵遣將。在隨后平型關戰役中,國軍其他派系部隊開始和晉綏軍并肩作戰,一舉造成第五師團近萬人的減員,但最后因為側翼被攻破,被迫放棄了平型關。
平型關戰役中,閻錫山仍然藏私,對于炮兵的使用限于營連規模。
到了日軍攻破雁門關和平型關,直接殺入閻錫山的核心地盤忻定盆地,再退就是太原了。閻錫山見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只得破釜沉舟,在忻口會戰中使用了晉綏軍全部炮兵部隊,共9個團,200多門山炮和野炮。
對于此戰炮兵的作戰,老薩新抗戰系列有專門的描寫,摘錄如下!
由于第五師團在忻口會戰中連遭重創,傷亡很大卻沒有進展,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沒有辦法,一再向華北派遣軍司令寺內壽一大將求援。寺內此時已經抽調2個旅團加入戰場,現在手上實在無兵可用。無奈之下,他只得調動在河北后方駐守的中國駐屯步兵旅團第2聯隊!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是地方衛戍部隊,本來是不應該到前線作戰的。此次到了這種地步,也就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
日軍以第2聯隊為基干,增補了大量坦克,工兵,騎兵,組成了近萬人的一個萱島支隊,火速增援到忻口一線。
這是日軍第三次增援了,這三次增援規模都在1萬人以上。
萱島支隊在10月24日投入忻口戰場,但仍然進展非常緩慢。整整10多天內,日軍在忻口以蝸牛速度前進,還付出了巨大傷亡。
鑒于如此的困境,日軍惱羞成怒,居然開始使用大量毒氣彈,并且發射大量燃燒彈,但也沒有什么戰果。
也許有有些朋友奇怪,為什么日軍進攻如此不順利,主要還是國軍防御頑強,地形適合防守,另外就是國軍的火力是日軍進入山西以來最強大的。這主要是國軍炮兵和空軍的功勞!
晉綏軍是國內軍閥部隊中僅有的一支比較強大的炮兵部隊。本來晉綏軍炮兵和張作霖的奉軍炮兵,中央軍炮兵并稱全國三強。但918以后,張學良丟棄了可以制造火炮的奉天兵工廠,奉軍炮兵由此一蹶不振。
晉綏軍就成為全國軍閥部隊中僅剩的一支比較強大的炮兵部隊。
此次忻口戰役是決定晉綏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所以閻錫山破釜沉舟的將9個團全部運到忻口前線,并且命令太原兵工廠將庫存的8萬發炮彈全部拿出來使用,每天都用火車運送彈藥到前線。
由此,忻口前線國軍火力大大改善,炮兵的轟擊也是日軍傷亡3萬多人的重要原因。
晉綏軍炮兵第21團首先趕到前線,剛剛把火炮進入炮位,日軍就開始了進攻忻口,也就產生了抗戰以來,北方戰場第一次大規模的炮戰。
21團官兵回憶,因為日軍炮兵進入山西以后,基本沒有遭受過國軍火炮的射擊,所以日本炮兵從上倒下非常驕狂。我們炮兵觀察員通過望遠鏡看到,日軍24門野炮就在云中河北岸露天放置,沒有做任何隱蔽,甚至連日軍炮兵軍官的肩章和軍刀都看得一清二楚。
21團官兵非常氣憤,在得到上級允許以后,立即開炮射擊。日軍離得比較遠,而晉綏軍的41式山炮的射程僅有6公里,在接近6公里的時候射擊精度不高,實際并沒有給日軍造成什么大的損失。日軍野炮隨即還擊,雙方炮戰一天,晉綏軍炮兵損失大于日軍。
到了晚上,晉綏軍炮兵經過仔細研究,決定將火炮向前推進幾公里,然后在第二天抵近射擊。
此舉也就是將火炮推到了第一線,這對于炮兵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這樣不但會遭到日機轟炸,還有可能遭到日軍步兵攻擊。
可惜此時官兵殺敵心切,顧不上自己安全。他們連夜將火炮前移2公里,第二天天剛亮,晉綏軍21團等幾個團上百門大炮搶先開炮。晉綏軍炮彈雨點一樣砸向日軍炮兵陣地,不但完全壓制了日軍炮兵,還真把日軍轟傻了!
日軍野戰炮兵遭遇這種規模炮擊后,立即亂成一團,炮兵四散奔逃躲避,后方牽馬的輜重兵一再試圖沖上陣地將大炮往后拖,都被晉綏軍炮彈攔截,一次次被轟走,就是上不來。
經過一天轟擊,到了第三天日軍被迫將炮兵全部撤到后方,不敢在放在第一線。第三天開始只有不到開始一半的日軍火炮開炮,這樣導致一線日軍火力大減,當時國軍步兵反攻受到的阻力也大大減小。
防御如此,進攻呢?
以掩護國軍反攻南懷化陣地為例,晉綏軍炮兵前后調用上百門火炮轟擊。每天天一亮就從太原通過火車運來大量炮彈,打到傍晚就全打光了。
當時炮兵們冒著日軍飛機掃射和日軍火炮還擊,從早到晚拼命射擊。由于戰斗緊張,射擊強度大,炮兵們一般全身都是大汗,此時已經是山西的深秋,天氣非常寒冷需要穿棉衣,但晉綏軍炮兵一般脫掉棉衣,甚至赤裸上身操作。
打到激烈時候,連伙夫,馬夫都幫著搬炮彈,擦炮彈。
10月14日下午,日軍汽車20多輛開入南懷化前線。由于不知道晉綏軍炮兵的威力,前面七輛汽車一路沖入日軍一線陣地陣地,被晉綏軍一頓轟擊,4輛卡車被炸毀,2輛起火燃燒,僅剩1輛逃走。
而當時和晉綏軍并肩作戰的中央軍第2師直屬炮兵營的12門日本原裝41式山炮,一次齊射就擊毀日軍陣地上的3輛坦克,擊傷數輛。
10月18日日軍出動主力強攻南懷化外的204高地,雙方步兵激烈爭奪,一天易手13次之多。
期間中,中日炮兵都給予一線部隊炮火支援,由于很多時候中日兩軍進展肉搏,國軍一旦傷亡殆盡支持不住的時候,就呼叫炮兵向他們的陣地轟擊。
晉綏軍炮兵含淚射擊,一頓火炮將不到千米的山頭全部覆蓋,上面上百中日軍官兵全部被炸死。這是比編造出來的所謂向我開炮的王成劇本,更為真實的歷史。
這種打法,晉綏軍炮兵損失也不輕。
晉綏軍火炮數量不少,卻都是射程僅有6公里的山炮,只在日軍中不過是聯隊一級的火炮,也就是大隊裝備的92步兵炮以上一級的火力支援火炮。
而日軍在旅團和師團一級還裝備大量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75野炮和150毫米榴彈炮。
火炮好壞,第一就是射程遠,第二要打得準,第三才是射速快。射程有差距,后面兩個再好也無法扭轉。因此晉綏軍和中央軍的往往被日軍的重炮壓制住。
以日軍旅團裝備的38式和90式75毫米野炮來說,它的射程高達14公里,超過41式山炮一倍有余,對晉綏軍炮兵有著很大的威脅。
而日軍的師團配備的150毫米重炮,不但射程遠,威力也巨大,壓制晉綏軍75毫米山炮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除了火炮以外,日本空軍也非常討厭。由于知道國軍火炮厲害,日本空軍首要攻擊目標已經改為晉綏軍炮兵。當時國軍空軍只有有限的制空權,日軍飛機則肆無忌憚,可以反復的俯沖轟炸掃射,晉綏軍炮兵是無力還擊的,只能轉移陣地。
同時,它們還屢次使用偵察機觀察晉綏軍炮位,修正己方火炮射擊精度,這些都是晉綏軍炮兵不能比擬的。
炮戰幾天以后,日軍炮兵在白天逐步占據了上風,他們用遠射程野炮壓制晉綏軍火炮,同時使用空軍大力轟炸。
晉綏軍炮兵和中央軍炮兵白天一旦開火,立即遭受日軍炮兵還擊,更討厭的是日軍飛機的轟炸,一度遭受很大傷亡。
以晉綏軍炮兵26團第三營為例,他們全營360多名炮兵傷亡230多人,12門山炮被擊毀9門,營長陜文光也受傷了。
這樣打下去太吃虧,由此晉綏軍炮兵開始被迫轉變作戰方法。
一方面他們修筑堅固的防空防炮工事,一方面他們停止在白天的炮擊,轉為夜晚炮擊。
晉綏軍炮兵白天不開炮,而是精確測量敵人所在位置!到了晚上200多門火炮則根據白天的測量數據猛烈開火,殺傷日軍有生力量,破壞日軍陣地。
這樣一來,日軍無法有效還擊,晉綏軍炮兵就安全多了,同時也可以殺傷不少日軍,尤其可以配合部隊夜襲作戰。
這23天時間內,晉綏軍炮兵一共發射了4萬多發炮彈,平均每天發射2000多發。這恐怕是1943年之前,國軍最大規模的炮擊水平了。
一般認為,日軍在前線中損失的3萬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晉綏軍炮兵的功勞。此戰如果沒有晉綏軍200門大炮,日軍傷亡仍然是有限的。

-------------------------------日軍自己也有大量的41式山炮,它能夠適應各種復雜地形!

各派系的法寶
918期間東北淪陷,奉天兵工廠被日寇占領,仿造41式山炮也就無從談起。其實就算日軍不占領奉天,該兵工廠也不過是來料組裝,只要和日軍開戰也就無法生產這種山炮。
而抗戰爆發以后,由于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的仿造41式山炮的炮管全部靠從日本進口,此時自然就斷了來源,也就無法生產了。加上太原會戰,閻錫山沒有及時撤退兵工廠,導致相當一部分機器設備被日寇繳獲,所以自產火炮也就無從談起了。
41式山炮由于很適合實戰,被大量用于國軍各派系中。中央軍也有一定的裝備,諸如南口戰役的湯恩伯主力師,就裝備2門41式山炮。
甚至八路軍也有不少41式山炮!
八路軍有一個炮兵團,在1938年正式成立的時候一共配有山炮12門,其中絕大部分是晉造13式山炮!不過,之前都是游擊戰,沒有攻堅戰,迫擊炮足可以完成任務,山炮部隊很難發揮作用,真正的大戰就是在百團大戰。
我黨的資料中詳細的表述了山炮的作用,老薩摘錄如下:
炮兵團受領任務后,立即展開了緊張有序的戰前準備工作。3營營長張福臣率領9連的干部同新10旅偵察分隊一道,進入敵占區現地偵察了作戰路段的敵情、地勢、涵洞、橋梁、車站、碉堡、通訊設施等。與此同時,炮兵團參戰連隊開展了深入細致的戰斗動員,指戰員們抓緊時間認真檢查了火炮、彈藥和裝具等,很快做好了戰斗準備。
新10旅旅長范子俠根據本部擔負的破襲任務,決定戰役發起后,首先摧毀正太路上的桑掌橋。該橋位于陽泉以西,長達300米,是正太路上最長的石橋。敵人在橋東筑有堅固據點守備。為了確保首戰勝利,炮兵團3營9連長趙大滿帶領1名觀察員和2名偵察員連夜趕到桑掌橋偵察地形、敵情。并經過反復做工作,爭取了的當地維持會長,從而獲得了該據點敵人兵力、裝備和碉堡的詳細情報。
8月20日晚,部隊以隱蔽迅速的動作到達桑掌橋后按預定部署立即展開。范旅長親自帶領趙連長選擇炮兵陣地。最開始把陣地選在河灘上,因天太黑,看不清敵人碉堡,判定不出炮目距離,山炮無法裝定表尺瞄準。他們繼續向敵人據點摸索前進,一直摸到了敵人設置的鐵絲網外邊,當即決定把發射陣地選在鐵絲網外距離敵人不到百米的一塊豆角地里。為了不被敵人發現,炮手們將火炮拆開肩扛著部件步行400余米,迅速占領了陣地。此時,日寇亦有所察覺,用機槍向我陣地瘋狂掃射。范子俠旅長立即發出步炮協同攻擊命令,山炮第一次發射,就打啞了敵堡里的機槍。接著三發,發發命中敵褒。范旅長高喊著“炮兵打中了,沖??!” 步兵以迅猛果敢的動作沖進敵人據點,很快,數十名敵人被我干凈利落的徹底消滅了。戰斗結束后,被俘日軍士兵由衷地感嘆我軍炮兵抵進射擊的勇氣和技術,說 “八路軍的大炮上了刺刀!”。攻克據點的同時,工兵徹底炸毀了桑掌橋,我軍首戰告捷!
次日,右翼縱隊乘勝西指,攻打距離桑掌橋7.5公里的坡頭車站。該據點四周有石圍墻,由敵人一個中隊守備。范旅長決心兵分三路,合擊敵人車站據點,并規定以炮兵開炮為攻擊信號。炮兵9連冒著大雨涉水渡河,于午后趕到破頭車站。趙大滿連長決定在車站對面一個有圍墻的果樹園里設置陣地,距敵約400 米。
黃昏時分,趙連長考慮到天黑后火炮瞄準困難,會影響射擊效果,便主動建議步兵營長和教導員,抓緊時機發起攻擊。并說:“我保證炮彈擊中車站,你們帶部隊沖上去,一定能把車站拿下來”。征得步兵指揮員的同意后,趙連長下令開始射擊。第一發炮彈落在票房后院里,修正方向距離后,第二發準確命中站房。又連續4發,均命中目標。敵人在我猛烈炮擊下,頓時亂作一團,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防御。我步兵按照預先規定的信號,在炮聲、槍聲、手榴彈聲中三路合擊,很快全殲守敵,占領了車站,取得了第二仗的勝利。
8月23日,新10旅繼續進攻坡頭車站以西位于山邊的狼峪車站。在車站上方半山腰處有一座高達七、八米的大碉堡,有兩層射擊孔,居高臨下瞰制著車站。范旅長和趙連長經過現地勘察,決定把炮陣地設在敵堡西邊1200米處。敵人龜縮在車站和碉堡里悄無聲息,不知道在搞什么鬼名堂。為了探清虛實,引敵出洞,足智多謀的范旅長心生一計。他命令部隊隱蔽待命,看他的旗號行動。自己換上一身鬼子的軍 服,拿著面太陽旗,沉著地向敵據點走去,一邊走一邊晃動旗幟。守敵發現范旅長的動作時,還以為是救兵到了。紛紛從碉堡中出來窺視,有的拿著旗幟朝范旅長走過來,有的站在碉堡外面等候。雙方越走越近,就在敵人快要察覺事態不對時,范旅長果斷揮旗下令發起進攻。還沒等敵人反應過來,我各種武器一起開火。炮9連以準確猛烈的射擊摧毀了碉堡,車站票房也中彈起火。步兵部隊以猛虎撲羊的氣勢迅速攻入車站,勝利完成了戰斗任務。
我炮兵發緊密配合右翼縱隊,三戰皆勝,陽泉至壽陽段的敵人據點相繼被我攻克,掃清了破路的障礙。接著部隊、民工晝夜奮戰,把這段長30多公里的鐵路、沿線橋梁、車站等破壞殆盡。
我炮兵發緊密配合右翼縱隊,三戰皆勝,陽泉至壽陽段的敵人據點相繼被我攻克,掃清了破路的障礙。接著部隊、民工晝夜奮戰,把這段長30多公里的鐵路、沿線橋梁、車站等破壞殆盡。
與此同時,配屬中央縱隊的總部炮兵團教導營第1連,在團長武亭和營長姜彩斌的率領下,經過長距離行軍到達平定以西地區。戰役發起后,他們首先配合第386旅第772團作戰,攻打平定縣西南的敵重要據點冶西村。22日晨7時,772團以兩個連進行強襲,因敵工事堅固、加之地形于我不利,激戰終日未能奏效,于黃昏撤出戰斗。25日16時,772團第1營再次強襲,兩門山炮向敵碉堡、工事發射27發炮彈,大部命中,步兵在炮火掩護下實施近戰,殲敵30 余名,僅10余敵狼狽向平定方向逃去。至此,除段延、蘆家莊外,壽陽以西,榆次以東之正太路,已完全為我控制。
緊接著,炮1連又跟隨385旅陳錫聯旅長攻打落摩寺。陳旅長親自帶領連隊進至落摩寺敵人據點北面近處,這時步兵還沒有到達。遂隱蔽在一塊距離敵人大約200米的玉米地里。炮連只有4支自衛步槍,陳旅長認為時機難得,不顧自身安危當即命令炮兵射擊敵碉堡,首發命中,又連射兩發,碉堡被轟跨。步兵聽到炮聲后立即加快行軍速度,15分鐘后到達戰場投入戰斗,很快拔除了這個據點,殲敵30余名,繳獲架退式山炮一門。
至9月10日,歷時20天的百團大戰第一階段勝利結束。在這一階段中,八路軍總部炮兵團9連和教導營1連先后5次配合步兵作戰,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了步兵部隊首長多次表揚:“這次有你們炮兵配合作戰,對提高步兵的戰斗情緒和完成作戰任務都起了積極作用。”并贈送炮兵若干慰問品以示表彰和關懷。
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雙方也普遍使用41式山炮,而且都在生產山炮的75毫米炮彈。但此時41式山炮早已過時,它的最大問題在于射程太近,僅有6公里。而日本推出新式的94式山炮射程高達8公里多,而抗戰之前國軍引進先進的博福斯山炮射程高達10公里。當時全世界,已經沒有射程如此小的山炮了。只是因為國軍和解放軍的炮兵水平都很低,這才讓41式山炮可以繼續發揮作用!
甚至到了朝鮮戰爭,解放軍仍在使用這種山炮,因為它很適合朝鮮這種山地地形,甚至還參加了上甘嶺戰役。
整個朝鮮戰爭中,解放軍損失晉造13式山炮17門,日制41式山炮57門,損失就這么多,由此可見裝備了多少門41式山炮。早第五次戰役結束時,解放軍還裝備著日制41式山炮140門。當時這些火炮都已經志超使用了10年以上,長則20年之久。

------------------------41式火炮的威力較大,而且非常輕便,1到2匹馬就可以拖動!

胡亂的攻擊
其實很多五毛攻擊國民政府,理由是閻錫山和張作霖都可以批量生產火炮,但國民政府生產的不多,這完全屬于胡扯淡。
第一, 大家可以看到,無論是張作霖也好,閻錫山也罷,別的為了生產這種山炮都投入巨大的財力和時間。光是閻錫山,從1920年開始籌備,直到1924年才開始正式仿造41式山炮,大規模生產則是1927年以后的事情了,前后花費了7年之久。這七年內,山西省內部是完全和平的,根本沒有內戰。張作霖也是這樣,在奉天兵工廠成立的10多年內,東北境內基本和平。而國民政府之前并沒有自己的兵工廠,而在中原大戰勝利之前,也僅僅控制上海,金陵,漢陽,鞏縣兵工廠而已,當時已經是1930年,從此時開始到1937年1月之間,滿打滿算不過7年時間,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根本沒有停止過,上海兵工廠所在地上海被日軍攻占,金陵兵工廠所在地南京這個首都也被日軍威脅,被迫遷都,兵工廠還能好好運作嗎!政府財政也是嚴重赤字,哪有閻錫山,張作霖這樣的巨額投入!
第二, 國民政府接手的后略加調整,1931年漢陽兵工廠每月生產山炮2門,上海兵工廠每月山炮6門,其余兵工廠不能生產山炮,這樣全年為96門,也強于奉天兵工廠的年產26門產量了,至于閻錫山的炮廠已經停產了。而之后幾年,因為國軍尚且無法滿足輕武器的生產,所有主要力量均放在輕武器方面,到了抗戰前已經有長足的進步。這個無數論文都寫了,不多說了。至于重武器,尤其是大中口徑火炮,造價高,投資大,造出來一些過時的火炮,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抗戰前大體保持著之前的規模,沒有繼續擴大。同時通過外購買了一些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其實國府在1936年新投資在湖南株洲建立大規模的炮廠,只是建立一般抗戰就爆發,無功而返。由此,國府著重擴大比較容易生產,一線急需,投資又不大的迫擊炮。兩家主要兵工廠的迫擊炮年產量從800增加到1800門,產量提高了一倍多。
第三, 至于所謂自產的火炮,無論國民政府,張作霖,閻錫山其實都不能自產,全部是來料加工,關鍵部位需要進口,制造鋼材的特種鋼也需要進口。閻錫山太原兵工廠需要的錳鉻等合金鋼無法自產,全部靠進口。1936年太原兵工廠通過自己的育才煉鋼廠自產的碳素鋼修復了幾門損害的山炮。沒想到忻口戰役中,這幾門火炮剛發射一個基數炮管就變形,炮報廢了!至于生產設備也全部是高價從國外進口!其實生產火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購買國外火炮,到自己組裝,就經過了近40年時間,從組裝到自產又有10多年時間。生產中大口徑火炮必須建立在一個國家重工業基礎上,所需要的鋼材,加工機械,加工技術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也無法一蹴而就。閻錫山和張作霖兩個軍閥有這么好的條件,花費10多年也沒有搞定,你能期待國民政府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短短幾年就搞定了?這豈不是癡人說夢!
第四, 抗戰之前,張作霖的兵工廠已經垮了,無法生產火炮。閻錫山在抗戰后,炮管等零件進口路線中止,也完全停止了生產。而國民政府還生產了少量火炮,但因為投資大,見效慢,性價比太差,干脆放棄轉為迫擊炮的生產。這樣一年生產30,40門火炮,相比日軍每年光是大口徑重炮就可以生產800門的能力,又算得了什么。所以,關注迫擊炮顯然是完全正確的,最終抗戰期間生產累計生產了1萬2000多門迫擊炮和550萬發炮彈。這些一線支援型武器,在后來戰斗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實道理很簡單,稍微動腦子就可以理解,只是有些人是不能動腦子,有些人是不愿意動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