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天慶大錢——遼錢中名譽品  天祚帝天慶年間(公元1111——1120年)鑄國號連年號大遼天慶錢。大遼天慶舊譜有錄,是遼錢中的大名譽品。目前,金、銀、銅、鎏金各種材質大遼天慶都有發現,雖說是遼錢中的名譽品,但比較多見。今發一品青銅質大遼天慶大錢請泉友鑒賞。直徑103mm。天禧通寶背陰刻文鎏金大錢鑒賞  天禧通寶為西遼文顥帝耶律直魯古天禧年間(公元1178——1211年)鑄錢。今發一品天禧通寶背陰刻契丹文鎏金大錢請泉友鑒賞。直徑90mm。咸豐元寶背五百鐵錢鑒賞  咸豐元寶鐵錢少見, 昨日發咸豐元寶背星月二百鐵錢,今日再發寶泉咸豐元寶背五百鐵錢請泉友鑒賞。注:譜載寬緣、滿文出頭寶咸豐元寶背五百鐵錢一品,鉛質咸豐元寶背五百一品。是品直徑55.5mm。咸豐元寶背星月二百鐵錢鑒賞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咸豐通寶、重寶、元寶錢。在寶泉局鑄咸豐錢中有一種背星月紋重寶、元寶錢,居史料記載為咸豐四年克勤郡王鑄幣。譜載咸豐背星月紋幣質黃銅、紅銅,當五十重寶錢有鉛質一品,其它材質錢未見。今發一品咸豐元寶背星月二百鐵錢請泉友鑒賞。注:直徑45.2mm。小豐版。洪武通寶背桂五———新品鑒賞  
下圖:譜載洪武通寶背桂五拓圖。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1年始鑄大中通寶,1368年建元洪武后,又在各省設寶泉局,與中央寶源局同鑄大中、洪武通寶五等錢,并規定五等錢的重量依次自一錢至一兩。因當時各局鑄量不等,所以存世多寡懸殊,如廣、桂局的鑄量就少。洪武年間,因推行大明寶鈔,各鑄局旋設旋停,至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后,完全禁用銅錢,鑄錢停止,民間多將銅錢窖藏起來。
洪武通寶背桂五錢存世不多,華譜標二級。值得一提的是,洪武通寶背桂五錢拓圖自《歷代古錢圖說》、《中國古錢譜》一直沿用到《中國古錢大集》,可見著書之抄襲盛行,按當今新說為“盜版”侵權。 今日發洪武通寶背桂五請泉友鑒賞。此錢鑄工精整、修穿干凈利落,與諸譜所載洪武背桂五錢不同。 篆書建炎通寶(長冠寶)小平———待考新品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至四年(公元1127———1130年)鑄建炎元寶、通寶、重寶錢。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種;錢文真、篆、隸三書體。譜載篆書建炎通寶小平錢有多個版品,但寶字“長冠”未見。今發一品篆書長冠寶建炎通寶小平請泉友鑒賞。博友張海松曾發此版篆書建炎通寶小平,但未注規格。本人愚見此品疑似未鑄行鐵母或試樣錢。注:赤峰筒子錢,直徑25.7mm,厚2.7mm。圖2為博友張海松所發。南北兩地相距幾千公里都有發現,可見此錢史上有鑄。
洪武通寶背北平折五白銅———少見的洪武錢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鑄洪武通寶錢。譜載洪武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背紀地、紀值或紀重等。幣質青銅。洪武通寶錢評定一、二級品極少見,三至五級品較多,但無古錢大名譽品。
一些錢幣愛好者奉錢譜為教條,把譜中無載或“孤品”、“僅見”視為鑒泉寶典,千年不變。洪武通寶白銅錢諸譜未錄,今發洪武通寶背北平折五白銅錢請泉友鑒賞。是品直徑37.8mm。 開元通寶(南唐)銅范鑒賞
 唐初,仍沿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錢,鑄開元通寶,每十文重一兩。開元通寶錢文為唐初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并書,文字端莊凝重,在隸書中別具一格。初唐及盛唐時代的官鑄開元通寶多數大型精美。其中元字第一筆特別短的稱“短一元”,因多見唐早期墓中,泉家斷為初唐所鑄,元字第一筆較長的精美品為盛唐時期所鑄。
南唐李璟襲位(公元962年)后,鑄保大、永通泉貨、唐國通寶、大唐通寶與開元通寶。南唐鑄開元通寶鑄工精好,錢文分篆、隸二體。隸書開元通寶寬緣字小,是其與唐鑄開元通寶主要區別。 今發南唐開元通寶銅范一品請泉友鑒賞。尺寸:70x68.5mm。
五銖銅范鑒賞  南朝陳文帝天嘉年間(公元560——566年)改鑄五銖,泉家稱天嘉五銖,一當十枚鵝眼小錢。天嘉五銖的具體形制如何,實際尚有爭議。史籍上均稱陳文帝改鑄五銖,“改”字包含著改用一種新式樣的意義,泉家認為應該是一種有內郭、鑄工精美的大型五銖。
譜載天嘉五銖有兩種,(一)式面無內郭,外緣較寬。(二)式,鑄工精整,肉好俱周郭,錢體較厚大。但諸譜所載(二)式拓圖從《歷代古錢圖說》一直沿用至今,未錄新品。今發五銖銅范一品請泉友鑒賞。此品五銖雖與(二)式天嘉五銖相似,但不盡相同,故暫定(二)式天嘉五銖銅范。 注:1、篆書“五”字第一筆高于內郭,且兩邊出頭,與譜載不同。 2、尺寸72.5x72.5mm.
 大泉五十銅范鑒賞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鑄大泉五十。大泉五十版別繁多,有重輪、四出、傳形、合背等。大泉五十與五銖并行,一當五十五銖錢。 今發大泉五十銅范一品請泉友鑒賞。尺寸:82x80mm。“明四”圓錢兩版品———戰國晚期燕鑄幣 
 戰國中晚期出現了一種方孔圓錢,其鑄地主要有秦、齊、燕等地。這種方孔圓錢分有郭、無郭兩種,后世相沿之方孔圓錢定制即源出于此。有人認為銅錢的這種形制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但首見于文籍的是晉代魯褒的《錢神論》:“錢之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戰國晚期的古人是否有這種觀念我們現在還不能肯定,但這種方孔圓錢的形制被長期固定下來在偶然性中也有其必然性。
方孔圓錢中一刀、明化、明四為燕國鑄幣。《歷代古錢圖說》著述中稱其由燕“召刀”(明刀)演化而來,有一定道理。而現在俗稱一刀、明化、明四。其中明四比較少見。 今發明四三品請泉友鑒賞。注:(1)、圖1直徑30.8mm,圖2直徑30.4mm。(2)、圖2中兩品同版,穿上有陰刻文。

 超大型殊布當釿背十貨鑒賞———待考品  昨日發超大型“齊法化”三字刀,今日再發超大型長布殊布當釿背十貨請泉友鑒賞。通高289cmm。注:此長布與超大型三字刀、超大型六字刀銅范同出于內蒙寧城縣八里罕鄉。超大型“齊法化”三字刀鑒賞——-待考品 
 昨日發超大型六字刀銅范,今日發三字刀“齊發化”請泉友鑒賞。此三字刀與銅范所自內蒙寧城縣八里罕鄉。通長:355mm。
 
超大型“六字刀”銅范———待考品

 近年,網上常見超大型錢幣,并發現從戰國至清代各朝都有鑄造,究竟是何用途?還沒有一個共識,真真假假,說法不一。尤其是一些古錢“高手”,所謂專家一見到超出自己泉識之外的新品,就會說“一眼假”。原因是錢譜未錄,博物館無藏,依據錢譜、館藏品為標準器,這是因受當今偽專家鑒藏理念之害。古人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古錢收藏鑒賞亦應如此。對于古錢新品的發現,我們應該唯物、唯實,尊重客觀,潛下心來,虛懷若谷,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而不可狂妄自負,輕易定論。因為歷史上任何一貫正確的“高人”是不存在的。就像“馬王堆”千年不腐女尸,“三星堆”青銅文物如果不是國家發掘發現,一貫正確的“高人”也會說“臆造”。
今發超大型“六字刀”銅范一品,歡迎泉友鑒評。齊超大型“三字刀”幾年前網上有見,本人已上手過多枚,但“六字刀”銅范還是首見。此銅范為內蒙寧城縣八里罕鄉出土,同出還有超大型“三字刀”、超大型“殊布當釿.十貨”。注:銅范長x寬(371x9mm),厚(13mm). 國寶金匱銀、銅方孔圓錢鑒賞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鑄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國寶金匱直萬。此式樣奇特、鑄工精美、文字雋秀的錢幣倍受錢幣愛好者推崇,而王莽因此被人譽為鑄錢第一好手。 王莽是否鑄過契刀、一刀、國寶金匱方孔圓錢?通過三十幾年的收藏和所見所聞,答案是肯定的,王莽不但鑄了式樣奇特的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國寶金匱直萬,同時也鑄了契刀、一刀、國寶金匱方孔錢,并非國內錢幣專家及各大拍賣公司所述“刀頭”、“斷柄”。
今日再發銀、銅國寶金匱方孔錢請泉友鑒賞。此銀、銅錢為同模,錢文、內穿、外郭形狀,細微特征相同。例如:錢背穿左下角外郭處都有一溝痕、外郭寬窄形狀一樣。銀、銅兩枚不同時期(相隔二十幾年),不同地區(相距1000公里)收藏,更未見有“刀頭”、“斷柄”痕跡。可見錢幣專家、拍賣師所述有誤。 注:1、國寶金匱銀、銅合背錢亦見。2、《古錢幣鑒藏》一書中稱一刀平五千“斷柄”,《中拍國際》2009年錢幣專場稱契刀方孔錢為“刀頭”。3、下圖為契刀鎏金錢、銅錢(樣錢)。4、最后圖中契刀方孔銅錢不甚精整或為私鑄。



大泉五十大型鑒賞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始鑄大泉五十。大泉五十版別繁多,有重輪、四出、傳形、合背等。東西漢之交的王莽時期是中國貨幣制度極度紊亂的時代。王莽不懂貨幣經濟,卻親自制定頒布了一系列貨幣法令,其本意是通過發行大量不足值貨幣來搜刮天下財富。正是源于此目的首先發行了一當五十五銖的大泉五十。
譜載大泉五十、異品大泉五十多版及特大型大泉五十(拓圖未注直徑,實量拓圖34mm.)一品。今發大泉五十大錢請泉友鑒賞。注:1、直徑35mm,厚4mm。2、與譜載版別不同。 崇寧重寶鐵母兩枚 


 北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鑄崇寧元寶、通寶、重寶錢。崇寧重寶為隸書銅、鐵大錢,鑄量多亦精好,存世尤多。
崇寧重寶(通寶)折十大錢因蔡京建議而鑄,實際上以不足值大錢來搜刮財富,因幣輕物重,改為折五,但私鑄難禁,其后逐漸貶值為當三,大小輕重適中,受人喜愛。而后,按此隸書錢文又鑄鐵錢,但鐵錢大小參差不等。 崇寧重寶鐵錢版別繁多,但鐵母少見,直至《中國古錢大集》僅錄一品。今發兩枚崇寧重寶鐵母請泉友鑒賞。上圖直徑34mm,厚2.8mm。下圖直徑3.18mm,厚2.6mm。


 隸書元符通寶銀、銅小平(鐵母)鑒賞

 北宋哲宗元符年間(公元1098———1100年)鑄元符通寶、重寶錢。元符錢文有篆、行、真、隸四書體,雙配成對。哲宗后期,眾小執柄,政治腐敗,鐵錢鑄量大增,因而元符錢中鐵錢居多。
元符錢中銅質鐵母彌足珍貴,因而備受錢幣愛好者青睞。今發隸書元符通寶銀、銅(鐵母)請泉友鑒賞。 直徑25mm,厚2.1mm。 篆書政和通寶銀、銅錢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