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均屬中醫痹癥范疇,多由體內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使肌肉、關節、經絡痹阻所致。本病病程纏綿,易反復發作,難以痊愈,尤其是長期處于陰冷、潮濕的環境中,易患風寒濕痹,對這類痹癥,用中藥泡酒內服有良好作用。 正文: 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均屬中醫痹癥范疇,多由體內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使肌肉、關節、經絡痹阻所致。 本病病程纏綿,易反復發作,難以痊愈,尤其是長期處于陰冷、潮濕的環境中,易患風寒濕痹,對這類痹癥,用中藥泡酒內服有良好效果。 方法: 取老鸛草、雞血藤、九節風、黃芪、防風、川芎、紅藤各15克,曬干,放入純米酒或白酒內在常溫下浸泡15天,然后將浸液濾出,分裝瓶內,置蒸鍋內隔水蒸30分鐘備用。 每次服用15~20毫升,一日二次,15天為1療程,一般為2~3療程。 本方對于關節紅腫、熱者不宜,但可采取局部外敷金黃膏或在醫生指導下內服藥物。 (1)三蛇酒藥物組成: 烏梢蛇1500g,大白花蛇200g,蝮蛇100g,生地500g,冰糖5000g,白酒100kg。 將三種蛇剁去頭,用酒洗潤切成短節干燥,冰糖加熱熔化待用。 將白酒裝入酒壇。 三蛇、生地直接倒入酒中,加蓋密閉,每天攪拌1次,10~15天開壇過濾,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 除風祛濕,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主治: 風寒濕痹。 用法: 每次5ml,每日3次。 (2)馮了性藥酒藥物組成: 羌活、威靈仙、五加皮、丁公藤、桂枝、獨活、青蒿子、麻黃、白芷、小茴香、當歸、川芎、梔子、防己、白酒。 功效: 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主治: 適用于痹病風濕痹阻證。 用法: 每次10ml,每日1次。 (3)除濕酒藥物組成: 虎骨(豹骨代)、防己、云苓、杜仲、松節、秦艽、狗脊、茄根各12g,續斷、伸筋草各9g,獨活、蠶矢各6g,木瓜、枸杞、蒼耳子、薟草各12g,桑枝15g,牛膝12g。 將上藥浸于糧酒2500g中,過5日即成。 功效: 除風散寒,祛濕通絡。 主治: 風寒濕痹證。 用法: 口服,每次10ml,每日1次。 (4)虎骨木瓜酒藥物組成: 制虎骨(豹骨代)、當歸、川芎、續斷、五加皮、川牛膝、天麻、紅花、白茄根各50g,桑枝200g,秦艽、防風各25g,木瓜150g。 上藥共研粗末,以絹盛,浸入好高粱酒10kg中,浸至7日,濾去渣,澄清后加冰糖1kg。 功效: 散寒除風,祛濕通絡,活瘀止痛。 主治: 風寒濕痹證。 用法: 隨量飲用。 (5)木瓜牛膝酒藥物組成: 木瓜120g,牛膝60g,桑寄生60g。 將上藥浸入大曲酒500ml中7天。 功效: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屬瘀血痹阻者。 用法: 每服10ml,每日2次。 酒性辛溫走竄,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 用酒將治療風寒濕痹之有效中藥進行炮制,則藥力借酒力通達四肢關節,使氣血行而風濕除,筋骨強而痹病愈。 長期飲用對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療效。 常用的有虎骨酒、史國公藥酒治療風濕痹痛兼有肝腎虧虛;馮了性藥酒治療痹證之寒濕偏重者;三蛇藥酒治療風痹肌膚不仁;丁公藤風濕藥酒治療瘀血痹痛;五加皮酒治療痹證而有中氣不足者。 此外還有虎骨木瓜酒、虎骨追風酒、豹骨木瓜酒,參茸虎骨酒,蘄蛇藥酒等等。 也可用威靈仙、牛膝、杜仲、木瓜、桑枝、黨參、黃芪、當歸、白芍等中藥1~3味,加入酒中浸泡,自制成藥酒。 每次10~15ml,每日2次。 服用藥酒應注意陰虛有熱或外感風熱或風濕熱痹以及高血壓、孕婦等均應禁服。 還應注意藥酒內不要兌入其他酒類或就果菜飲用。 除內服外,史國公藥酒、虎骨酒、木瓜酒等還可擦患部,或加點穴按摩,或加用小木棒叩擊,亦有一定療效。 風濕的常用藥酒——蘄蛇藥酒 功能:祛風除濕,活終止痛,強筋壯骨。 配方:蘄蛇12 克、獨活10 克、羌活10 克、紅花10 克、防風10 克、天麻10 克、當歸10 克、秦艽10 克、五加皮10 克,加白酒(45~55 度)2 千克、冰糖200 克泡制。 方一:偏“風寒濕型”。 如果您能判斷自己是“風寒濕型”(冷痛、酸痛),則在上面九位藥的基礎上,再加兩位藥:川烏10 克和草烏10 克。 方二:偏“風濕熱型”。 如果您能判斷自己是“風濕熱型”(灼痛、紅腫),則在上面九位藥的基礎上,另加兩位不同的藥:黃滕10 克和虎杖10 克。 泡制要點: 1.浸泡時間為夏天5 日,冬天10 日。 2.泡制容器為玻璃或瓷器,不可用金屬器皿。 3.每天控制飲量為2 小盅,切忌濫飲、洶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