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解表中草藥
解表藥
凡能疏肌解表、促使發汗,用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的藥物,稱為解表藥,或發表藥。根據解表藥的藥性和主治差異,一般將其分為發散風寒藥和發散風熱藥兩類,又稱辛溫解表藥與辛涼解表藥。發散風寒藥多屬辛溫,故又名辛溫解表藥,適用于風寒表證,代表藥物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發散風熱藥多屬辛涼,故又名辛涼解表藥,適用于風熱表證,代表藥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藥品名稱解表藥是否處方藥處方藥主要適用癥外感表證
1表證
所謂表證,就是指病在淺表。多見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癥狀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脈浮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及傳染病初期的癥狀。表證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熱證和表寒證兩型。后者又有表實與表虛之別。發熱、無汗、惡寒、脈浮緊等寒象較明顯的為表實證、以麻黃湯主之;發熱、自汗、惡風、脈浮緩等寒象較輕的為表虛證,以桂枝湯主之。表熱證是指發熱為主;既不惡寒,又不惡風,口渴、咽痛、舌質紅、脈浮數等熱象較明顯的表證,以桑菊飲、銀翹散主之。
2主治功效
共有功效 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皆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主要治療外感表證。癥見怕冷、發熱、頭痛、身痛、鼻塞、無汗、脈浮等。其中∶ (1)發散風寒藥性味辛溫,以發散風寒為主,適用于惡寒重,發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緊的風寒表證。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細辛、紫蘇、羌活、白芷、生姜等。 (2)發散風熱藥性味辛涼,以發散風熱為主,適用于發熱重,微惡寒,頭痛,咽喉腫痛,口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的風熱表證。常用藥物有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蟬蛻等。 兼有功效 本類藥物以其祛風之功,還兼收止癢,通鼻竅之效,又常用于風邪郁閉肌表之皮膚瘙癢,風邪郁阻肺竅之鼻塞不通。部分解表藥物還有宣表透疹、止咳平喘、止痛、利水消腫等功效,也可用于風寒濕證。
3藥性分類
根據藥性及適應證的不同,解表藥可分為辛溫解表藥和辛涼解表藥兩類。 ①辛溫解表藥。辛以散風,溫可祛寒,故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又稱發散風寒藥。主要用于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酸痛、鼻塞涕清、喉癢咳嗽、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的風寒表證。常用藥有麻黃、桂枝、細辛、紫蘇葉、荊芥、防風、羌活、藁本、白芷、辛夷、蒼耳子、鵝不食草、生姜、蔥白、香薷、胡荽、檉柳等。
②辛涼解表藥。辛以散風,涼可祛熱,故有發散風熱的作用。又稱發散風熱藥。主要用于發熱惡寒、頭痛目赤、咽痛口渴、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的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邪在衛分者。常用藥有薄荷、牛蒡子、蟬蛻、菊花、桑葉、蔓荊子、淡豆豉、葛根、升麻、柴胡、浮萍、木賊等。此外,某些解表藥還可用治表邪外束,麻疹不透;肌膚有濕,復感表邪,風疹瘙癢;肺失宣降,咳嗽氣喘;風邪襲表,肺失宣降,風水水腫;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癰疽初起,兼有表證;風熱上攻,眩暈目赤,咽喉腫痛等證。
4性能特點
解表藥根據其性味和臨床功效的不同,可以分為發散風寒,發散風熱兩類。 藥性 發散風寒藥主治表寒證,發散風熱藥主治表熱證。前者性味多辛溫,發汗作用較強;后者性味多辛涼,發汗作用比較緩和。 藥味 解表藥大多氣味芳香,性質輕宣疏散,主要用以發散表邪,故一般為辛味;發散風熱藥又因能清泄,而多兼苦味。 歸經 因為肺合皮毛,開竅于鼻足太陽膀胱經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藥的解表功效應歸太陽病或膀胱經的證侯,現代中藥學多言其歸肺經,而古代本草多言其歸太陽經或膀胱經 升降沉浮 其作用趨向以升浮為主,其中兼能平喘、止咳或清泄者,在升浮為主的同時又具有沉降之性。 毒性 根據狹義毒性,本章中的細辛、蒼耳子為有毒之藥。
5配伍應用
表證兼里寒者,配伍溫里藥;兼里熱者,配伍清熱藥;兼暑邪者,配伍解暑藥;兼濕邪者,配伍化濕藥或其他祛濕藥;若虛人外感,正虛邪實,難以祛散表邪,應根據虛證的不同,將解表藥分別與補氣、養血、助陽、滋陰等補益藥同用,以扶正祛邪。
6注意事項
1、解表藥雖有辛散發汗之共性,但其性質又有溫、涼不同,所以用以治療表證時必須注意辨證準確,分清表寒證或是表熱證,以免藥石誤投,貽誤治療。 薄荷 2、解表藥發汗作用有強有弱,須視病癥具體表現選擇應用。 3、對解表藥發汗力較強的藥物應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免發汗太過而耗傷津液,導致亡陽或亡陰。 4、溫暖季節及東南地區用量宜小,寒冷季節及西北地區用量可酌情增大。 5、解表藥一般忌用于表虛自汗、陰虛發熱、久病體虛及失血等癥。 6、解表藥多屬辛散輕揚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揮發而降低療效。 7、解表藥雖能透過發汗解發散風寒藥,性味多為辛溫,發汗作用較強。適用于感冒風寒,呈現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脈浮等寒象比較突出的表癥。對于咳嗽氣喘、腳氣水腫及風濕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癥的,也可應用。但汗出過多能耗散陽氣,損傷津液;因此,凡自汗、盜汗、熱病傷津以及陰虛發熱、久患瘡癰,淋病,失血等癥,都應慎用。 8、解表藥根據自身特點,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用量宜輕;秋冬腠理致密,不易出汗,用量宜重。
7臨床應用
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辛能發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故適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癥。也即《內經》所說的“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義。解表藥的臨床應用,有以下幾點: 1、 感受外邪,具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脈浮等表癥者。 2、表邪郁閉,麻疹透發不暢者;水腫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證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證需要發汗解表者。
8常用功效
發散風寒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麻黃 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生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香薷:化濕和中,利水消腫。(夏月香薷,冬月麻黃) 紫蘇:解表散寒,行氣寬中,安胎。 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上半身風寒濕痹) 白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細辛: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溫肺化飲。 蒼耳子:發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發散風熱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滑腸通便。 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升麻: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葛根: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淡豆豉:解表,除煩,宣發郁熱。
9現代研究
解表藥有不同程度的發汗、解熱、鎮痛作用,對多種致病細菌、流行性感冒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部分藥物還有降壓及改善心、腦血液循環的作用。解表藥分別對西醫診為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初起、麻疹、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急性腎炎、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皮膚病等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部分藥物還可用于防治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及突發性耳聾等病。
10藥理作用
發汗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本類藥物一般都有發汗或促進發汗的作用,通過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有所謂“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論,可見發汗是中醫治療表證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藥中以發散風寒藥類的發汗作用較強調,其中以麻黃配桂枝的作用尤為顯著,如麻黃湯就是一典型發汗方劑。麻黃中所含揮發油有發汗作用,近有資料證實麻黃堿和麻黃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實驗動物發汗。生姜的揮發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受寒后煎服生姜湯則感覺全身溫暖,說明生姜能改善體表血循環而協助發汗。桂枝也因能擴張末梢血管,促進皮膚表面的血液循環而加強麻黃的發汗作用。
解熱作用 本類藥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使實驗性致熱動物體溫降低,以柴胡作用最顯著,桂枝、荊芥、防風、葛根、紫蘇、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熱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過發汗,或促進發汗,以及通過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體溫下降。此外,葛根等還有降低正常體溫的作用。
鎮痛作用 柴胡、桂枝、細辛、防風、紫蘇等對小鼠尾部機械壓迫法或醋酸扭體法等引起的疼痛反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明它們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柴胡、桂枝、紫蘇、防風、薄荷、桑葉等對多種細 菌,如金葡菌、溶血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黃、桂枝、柴胡、紫蘇、菊花等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解表藥
名稱 |
別名 |
性味 |
歸經 |
功效 |
適應癥 |
用量 |
注意事項 |
一枝黃花 |
大葉七星劍 |
辛 苦 涼 |
肝膽 |
疏風清熱,消腫解毒 |
感冒頭痛,黃疸,小兒驚風 |
9-15 |
不宜久煎,不宜久服 |
藁本 |
藁板 |
辛 溫 |
膀胱 |
散風邪,止頭痛,祛寒濕 |
感冒頭痛,疥癬,寒濕腹痛 |
3-12 |
血虛頭痛者忌服 |
谷精草 |
流星草 |
辛 甘 涼 |
肝胃 |
明目退翳,疏散風熱 |
目赤腫痛,頭痛,雀盲 |
9-12 |
忌用鐵器煎服 |
辛夷花 |
木筆花 |
辛 溫 |
肺胃 |
通鼻竅,散風寒 |
鼻炎,臭鼻癥,牙痛 |
6-12 |
包煎為宜 |
木賊 |
無心草 |
甘苦平 |
肺肝膽 |
疏風散熱,退目翳,止血 |
脫肛,迎風流淚,咽喉痛,矽肺,血痢,白內障 |
3-10 |
不可久服,久服損肝 |
飛廉草 |
大力王,雷公菜,飛廉蒿 |
咸苦平 |
|
祛風利濕,涼血止血,散結 |
風熱感冒,頭暈,尿道感染,皮膚痕癢 |
15-30 |
一般不與麻黃同服 |
兩頭尖 |
草烏喙,竹節香附 |
辛熱,有毒 |
|
疏散風寒,祛風濕,消腫 |
風濕痛,風寒感冒,骨節疼痛 |
2-3 |
孕婦忌服 |
牛蒡子 |
大力子,鼠尖子 |
辛苦涼 |
肺胃 |
疏散風熱,透疹,消腫 |
風疹痕癢,咽喉炎,麻疹不透,風熱咳嗽,瘡毒 |
5-10 |
瘡疔已潰爛者不可用 |
升麻 |
周升麻,鬼臉升麻 |
辛甘,微苦,涼 |
肺脾胃 |
解表,透疹,升陽,清熱 |
咽喉炎,崩漏,帶下,中氣下陷,斑疹不透,子宮脫垂,脫肛 |
2-10 |
麻疹已透者忌服 |
西河柳 |
檉柳,西湖柳 |
辛咸平 |
心肺胃 |
疏風解表,利尿解毒,透疹 |
麻疹難透,感冒,慢性支氣管炎,鼻咽癌 |
30-60 |
麻疹已透者及體虛多汗者忌服 |
生姜 |
|
辛溫 |
肺胃脾 |
解表散寒,止嘔,豁痰 |
風寒感冒,嘔吐,痰滿喘咳,解半夏、天南星毒 |
3-9 |
|
白芷 |
杭白芷 |
辛溫 |
肺 |
祛風燥濕,消腫止痛 |
頭痛,齒痛,鼻炎,帶下,腸風,痔瘡,疥癬 |
3-8 |
陰虛血熱者忌服 |
防風 |
關防風 |
辛甘溫 |
膀胱,肺脾 |
解表,祛風,除濕,止痛 |
風寒感冒,頭痛,風寒濕痹,骨節酸痛,破傷風,崩漏,自汗 |
5-10 |
|
杜衡 |
土細辛,南細辛 |
辛溫,小毒 |
心肺腎 |
散風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 |
風寒感冒,痰多喘咳,水腫,風濕痛,跌打損傷,牙齒痛,毒蛇咬傷,肋間神經痛 |
1.5-4 |
中毒量為15-30克;體虛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婦忌服 |
蒼耳子 |
牛虱子,胡蒼子 |
甘溫,有毒 |
肺肝 |
散風止痛,祛濕殺蟲 |
風寒頭痛,鼻炎,鼻息肉,下肢潰瘍,腰腿痛,支氣管炎,牙痛,風寒濕痹 |
5-10 |
|
羌活 |
羌青 |
辛苦溫 |
膀胱,腎 |
解表,祛風濕,利關節 |
風寒感冒,風寒濕痹,骨節酸痛,水腫,扁桃體炎 |
6-15 |
血虛痹痛者忌服 |
苦丁茶 |
|
甘苦,大寒 |
脾肺胃 |
散風熱,清頭目,除煩渴 |
頭痛,牙痛,目赤,熱病煩渴,痢疾,子宮火熱,耳聾 |
3-9 |
|
細辛 |
細草,山人參 |
辛溫 |
肺腎 |
祛風散寒,行水開竅 |
風寒頭痛,鼻炎,鼻竇炎,牙痛,風濕痛,耳聾 |
1-3 |
血虛頭痛者忌服 |
胡荽 |
芫荽,香荽 |
辛溫 |
肺脾 |
發汗透疹,消食下氣 |
麻疹透發不快,食積,腸風 |
9-15
鮮品30-60 |
|
荊芥 |
假蘇,姜芥 |
辛溫 |
肝肺 |
祛風,解表,理血;炒炭止血 |
感冒發燒,頭痛,咽喉痛,中風,吐血,鼻出血,崩漏,產后血暈,疥癬 |
5-10 |
陰虛頭痛者忌服 |
香薷 |
香茸,蜜蜂草 |
辛,微溫 |
肺胃 |
發汗解表,祛暑利濕,調中 |
中暑,風寒感冒,嘔吐腹瀉,水腫,腳氣,發燒頭痛 |
3-10 |
陰虛火旺及氣虛者忌服 |
桂枝 |
|
辛甘溫 |
心,膀胱,肺 |
發汗解肌,溫經通絡,消炎殺菌 |
風寒感冒,痰滿胸痛,經閉,手足冷凍,夢遺,關節痙攣 |
1.5-10 |
溫病、血證者及孕婦忌服 |
柴胡 |
北柴胡,南柴胡 |
苦涼 |
肝膽 |
和解表里,疏肝利濕,升陽 |
高燒,胸滿肋痛,子宮下垂,月經不調,肝炎,脫肛,瘧疾,頭痛 |
3-8 |
真陰虧損、肝陽上升者忌服 |
浮萍 |
水萍 |
辛寒 |
肺 |
發汗,祛風,行水,清熱解毒 |
斑疹不透,皮膚瘙癢,水腫,腎炎,鼻出血,風熱感冒 |
3-6
鮮品15-30 |
表氣虛而自汗者忌服 |
桑葉 |
|
甘苦寒 |
肺肝 |
祛風清熱,涼血,明目 |
感冒發燒,頭痛,肺熱咳嗽,喉炎,牙痛,浮腫,眼睛赤痛,脫肛 |
5-10 |
|
梔子 |
山梔子,枝子 |
苦寒 |
心肝肺胃 |
清熱瀉心,涼血;炒炭止血 |
熱病煩燥不眠,黃疸,淋病,糖尿病,感冒高燒,鼻炎,尿血,目赤,乳腺炎,吐血 |
6-12 |
|
菊花 |
|
甘苦涼 |
肺肝 |
疏風清熱,解毒,明目 |
頭痛眩暈,目赤,腫毒,疔瘡,高血壓,咽喉痛,冠心病 |
5-18 |
|
野菊花 |
|
辛苦,寒 |
肝 |
疏風清熱,消腫解毒,排膿止痛 |
風熱感冒,肺炎,白喉,腸胃炎,高血壓,鼻炎,宮頸炎,泌尿系感染,濕疹,丹毒 |
6-12 |
|
麻黃 |
龍沙,狗骨 |
辛苦溫 |
肺,膀胱 |
發汗,定喘,利水 |
風寒感冒,頭痛鼻塞,骨節疼痛,小便不利,風疹,咳喘,浮腫 |
1.5-8 |
體虛而自汗盜汗、氣喘者忌服 |
淡豆豉 |
香豉 |
苦寒 |
肺胃 |
解表,除煩,解毒 |
風熱感冒,寒熱往來,頭痛,煩躁,感冒鼻塞,斷奶乳脹,胸悶 |
6-12 |
|
葛根 |
甘葛,粉葛 |
辛甘平 |
脾胃 |
升陽解肌,除煩止渴,透疹止瀉 |
感冒,風熱頭痛頸痛,煩熱干渴,高血壓,急性腸梗塞,心絞痛,斑疹不透,泄瀉,眼底病,早期突發性耳聾,酒醉不醒 |
5-18 |
|
蔥白 |
|
辛溫 |
肺胃 |
發表通陽,解毒 |
風寒感冒,風寒頭痛,二便不通,腳氣,蟯蟲病,乳腺炎,消化不良,霍亂轉筋 |
9-15 |
風寒感冒多汗者忌服 |
紫蘇 |
紫蘇葉 |
辛溫 |
肺脾 |
發表散寒,理氣和營 |
風寒感冒,咳嗽,氣喘,胎動不安,鼻炎,慢性氣管炎,解魚蟹毒 |
6-10 |
|
鵝不食草 |
雞腸草 |
辛苦溫 |
入肺經氣分 |
祛風寒,祛濕,退翳,通鼻竅 |
風寒感昌,哮喘,喉炎,百日咳,瘧疾,鼻炎,鼻息肉,白內障,疥癬 |
5-10 |
|
蔓荊子 |
|
辛苦涼 |
肝胃,膀胱 |
散風熱,清利頭目 |
風熱感冒,正、偏頭痛,目昏多淚,胃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瀉,禿頭,赤眼 |
6-10 |
血虛有火之頭痛眼痛者慎服 |
蟬蛻 |
蟬衣,蟬退 |
甘咸,微寒 |
肺肝 |
散風熱,宣肺,解痙 |
風熱感冒,過敏性鼻炎,聲音沙啞,麻疹透發不暢,風疹,小兒驚風,中耳炎,白內障,疔瘡,破傷風 |
3-6 |
孕婦慎服 |
板藍根 |
靛青根,藍靛根 |
苦,寒 |
肝、胃血分 |
清熱解毒,涼血 |
流行性感冒,流腦,肝炎,肝硬化,乙腦,肺炎,丹毒,咽喉炎,扁桃體炎,口腔炎,流行性腮腺炎,吐血,鼻出血,暴發性紅眼病 |
15-30 |
體虛而無實火熱毒者慎服 |
薄荷 |
|
辛涼 |
肺肝 |
散風熱,解毒,辟穢 |
風熱感冒,鼻塞,頭痛目赤,咽喉腫痛,中風失音,口瘡,骨蒸勞熱,食滯腹脹 |
3-6 |
不宜久煎,需后下;陰虛血燥、表虛多汗者忌服 |
解表類中成藥
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表、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療表證的中成藥,統稱為解表類中成藥。 肌表是人體的藩籬,外邪侵襲人體,每先從肌表而入,當“邪”在肌表的時候,便會產生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證表現,此時邪氣輕淺,應及時使用解表藥,以解表散邪,使邪從外解,以防傳變,力求早期治愈。 解表中成藥除適用于表證外,凡麻疹初起,癰腫瘡瘍初起,風濕在表等邪在衛表者,均可選用。 由于外感邪氣有寒熱之異,人體有虛實之別,藥性又有溫涼之分,或原有其它病癥又復感外邪等等。
1辛溫類
辛溫解表類中成藥具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解除表寒證的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證,癥見惡寒重,發熱輕,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或有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溲清,舌紅苔薄白,脈浮緊。代表中成藥有川芎茶調散(丸)等。
2辛涼類
辛涼解表類中成藥具有辛涼解表、發散風熱、清熱解毒、解除表熱癥的作用。適用于外感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癥見發熱重,惡寒輕或微惡風,頭身痛,有汗,鼻塞,口渴,咽喉腫痛,溲赤,舌紅苔薄黃,脈浮數。代表中成藥銀翹解毒片等。
3雙解表類
表里雙解類中成藥具有解表通里、清熱解毒、表里同治、內外分消的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內有蘊熱,表里俱實的感冒,癥見壯熱,憎寒,口渴,煩躁,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代表中成藥有防風通圣丸等。
4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類中成藥具有補氣解表、助陽解表、滋陰解表等作用。適用于正氣不足,感受外邪的感冒,其特點是感冒反復發作,引起感謝不同,表現各異。代表中成藥有參蘇丸等。
應用解表類中成藥需要注意:首先辯證要準確,并注意兼夾之邪;其次注意發汗程度,應掌握遍身微汗為宜,不徹則表邪難解,太過則易耗傷氣筋,嚴重者可導致亡陰亡羊之變;再次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瘡瘍已潰、熱病后期津液虧損、大失血患者均不宜使用此類中成藥。另外,服藥期間應該注意避風、休息、多飲水,不宜使用肥甘厚味之品以免戀邪。
5表實沖劑
【組成】麻黃、紫蘇葉、葛根、防風、白芷等。 【功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 【主治】用于感冒病風寒表實證候,癥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項強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稀。 【注意事項】汗出勿令太過,忌油膩,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慎用。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0~20g,每日2~3次,兒童酌減。 【劑型及規格】沖劑:每袋10g。
6表虛沖劑
【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棗、葛根等。 【功能】散風解肌,和營退熱。 【主治】用于感冒病外感風寒表虛證候,發熱惡風,有汗頭痛項強,咳嗽痰白,鼻鳴干嘔,苔薄白,脈浮緩。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油膩。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0~20g,每日2~3次,服后多飲熱開水或稀粥,覆被保暖,取微汗,不可發大汗,慎防重感。 【劑型及規格】沖劑:每袋重10g。
7小青龍
【組成】麻黃、桂枝、白芍、干姜、細辛等。 【功能】解表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用于風寒表證未解,水飲內停,惡寒發熱,無汗,咳嗽喘息,痰多而稀。 【注意事項】本藥辛溫偏燥,對壯熱燥咳、咯血,肺癰,有熱證表現者不宜使用。 【用法及用量】口服:合劑一次10~20ml,每日3次,空腹熱開水沖服,用時搖勻。沖劑,每次1袋,每日2~3次。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3次。 【劑型及規格】合劑:瓶裝,每瓶100ml。沖劑:每袋13g。口服液:每支10ml。
8九味羌活
【組成】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等。 【功能】解表除濕,清熱止痛。 【主治】用于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口干,肢體酸痛。 【用法及用量】口服:水丸,每次6~9g,每日1~2次,空腹服。 【注意事項】陰虛氣弱者慎用。 【劑型及規格】水丸:每500粒重31g,每袋18g。沖劑:每袋5g。
9川芎茶調
【組成】川芎、白芷、羌活、細辛、防風等。 【功能】疏風解表止痛。 【主治】主治外感頭痛,鼻塞,惡寒,發熱。 【注意事項】久病氣虛、血虛,或因肝腎不足,陽氣亢盛等所致的頭痛均不適用。孕婦慎服。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3~6g,每日2次,飯后清茶沖服。 【劑型及規格】水丸劑:每20粒重1g。散劑:每袋重30g。
10桑菊片
【組成】桑葉、菊花、連翹、薄荷、苦杏仁等。 【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用于風熱感冒初起,頭痛,咳嗽,口干,咽痛。多用于流行性感冒和風熱感冒初起,病情尚輕之證。對于上呼吸道感染也有一定的療效。 【注意事項】風寒咳嗽不宜服用。 【用法及用量】片劑:每次4~8片,每日服2~3次。散劑:每次7~5g,日服2~3次。溫開水送服。 【劑型及規格】片劑:每瓶12片,每片0.5g。散劑:每袋15克。
11銀翹丸
【組成】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淡豆豉等。 【功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主治】感冒初起,憎寒發熱,四肢酸軟,頭痛咽痛口渴,咳嗽,無汗或有汗不暢,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注意事項 本品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為蕁麻疹樣皮疹,多形性紅斑性藥疹,藥物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嚴重時可引起過敏性休克。忌食腥葷油膩食物。片劑有引起過敏性休克的報道,有過敏者慎用片劑。本方是辛涼平劑,治在風溫初起,若病在營血,則改為清營血之劑治之。
用法用量 口服:1~2丸/次,日服2次。藥汁丸劑,6g/次,每日2次,均用溫開水送服。片劑:4片/次,每日2~3次。沖劑:一次1袋,一日2次,開水沖服。 劑型規格 蜜丸:9g/丸。藥汁丸168g/千丸。片劑:0.92~1.92g/片。沖劑:每袋裝10g,相當于原藥材7~15g。
12麻杏石甘
【組成】麻黃、苦杏仁、石膏、甘草(蜜炙)等。 【功能】辛涼宣肺,平喘止咳。 【主治】用于外感身熱,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2丸,每日2~3次。 【劑型及規格】蜜丸:每丸9g。
13重感靈片
【功能】解表清熱,消炎止痛。 【主治】用于治療惡寒,高熱,四肢酸痛,鼻塞,咽喉腫痛,咳嗽等重癥感冒,流行性感冒,四時感冒的各種癥狀。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4~6片,每日3~4次。 【劑型及規格】糖衣片。
14風熱感沖劑
【組成】板藍根、連翹、薄荷、桑葉、荊芥穗等。 【功能】清瘟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感冒身熱,鼻塞,頭痛,咳嗽,多痰。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開水沖服,小兒酌減。 【劑型及規格】沖劑:每袋重15g。
15秋燥沖劑
【組成】桑葉、北沙參、麥冬、杏仁、貝母等。 【功能】清燥退熱,潤肺止咳。 【主治】用于感冒病秋燥證候,癥見惡寒發熱,鼻咽,口唇干燥,干咳少痰,舌邊尖紅,苔薄白而干或薄黃少津。 【注意事項】忌食辛辣厚味。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0~20g,每日3次,兒童酌減。 【劑型及規格】沖劑:每袋10g。
16暑熱沖劑
【功能】祛暑解表,清熱生津。 【主治】暑熱感冒,癥見發熱重,惡寒輕,汗出熱不退,心煩口渴,溲赤苔黃,脈數等。 【注意事項】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物。 【用法及用量】開水沖服,每次10~20g,每日3次。 【劑型及規格】沖劑:每袋10g。
點擊閱讀: 常用中草藥總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