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不僅是中醫學的重要典籍 也闡述了飲食養生之道
“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中醫將五行學說將一年分為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將飲食之味分為五大類,即酸、苦、甘、辛、咸。
春天:省酸增甘 春天萬物生長,肝氣像春天的樹木一樣,條達舒展,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酸味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不利于肝氣的舒展;甘味食物多屬溫性,有滋養補益的作用。春天陽氣初升,食甘味能養陽,如大棗、栗子、花生等可健脾益氣,防止肝氣過盛犯脾胃等。 早春時期 陰寒漸退,陽氣升發,氣候仍然寒冷,宜于進食偏于溫熱的食物。中醫“春夏養陽”的理論,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薺菜等,助春陽升發. 春季中期(仲春) 肝稟風木,隨萬物升發而偏于亢盛。肝亢傷脾(木克土),藥王孫思邈講:“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適當進食大棗、蜂蜜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春季晚期 氣溫日漸升高,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以及辣椒等辛熱食物。
初夏:少苦適辣 為保證心氣旺盛、 應少食用苦味瀉火、傷及心陽的食物,適當食用一些辛溫(辣)發散行氣的食物,培養人體的陽氣,在五行上有“火生土”,利于脾胃消化功能。我國南方比較潮濕,吃辛辣食物助于行氣祛濕。即少食苦味食物,適當添加些辣味。初夏不應過分貪涼,貪食冷飲。易引發腸胃紊亂及秋冬呼吸疾病。 嘴角爛,吃粗飯。這樣的“火”,應多吃米粉、豆類、小米等粗糧。 牙痛臉腫,這樣的“火”要多吃清涼解毒的食物,如金銀花、決明子等, 不吃巧克力、辣椒、羊肉等高熱量食物。 長夏:免甘加咸 按五行理論,應“免甘加咸”,夏日濕氣重,不應再食用甘味食物。除補充大量的水分外,人體必需補充鹽。 一是清淡飲食,但不能拒絕葷菜。 二是苦味宜多食。苦味的蔬菜,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秋天:省辣補酸 秋日里,還有夏天的余熱,五行里以金為代表,辛辣食物有發散特性,易傷及陰血。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之效,故秋日飲食應“省辣補酸”,注意適當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山楂、葡萄等。 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宜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減少冬季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平補。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等。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熱毒;南瓜能潤肺益氣;蓮子益脾養心,開胃安神;桂圓治貧血、神經衰弱;黑芝麻補肺助脾、潤腸通便;紅棗養脾平胃、補血益陰。
冬天:清淡添苦 冬日里,水氣集聚在體內,按五行理論飲食應“清淡添苦”,是少吃鹽,飲食偏向清淡,如食用些白菜、蘿卜有很多益處,這也應了“冬吃蘿卜”的民間說法。而吃苦的食物,可瀉火存陰. 一要注意多補充熱源食物,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制品、芝麻醬等。
二要多補充含蛋氨酸和無機鹽的食物,提高機體御寒能力。應多攝取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制品、葉類蔬菜等。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少很有關系。所以冬季應多攝取含無機鹽較多的根莖蔬菜,如胡蘿卜、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補充鈣也可提高機體御寒性。
三要多吃富含VA、B2、C的食物,B2主要存在于動物肝臟、雞蛋、牛奶、豆類等食物中;維生素A包括動物肝臟、胡蘿卜、南瓜、紅薯等食物。
肝合青色,適宜吃甘味。粳米、牛肉、棗、葵都是屬于甘味。 心合赤色,適宜吃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屬于酸味。 肺合白色,適宜吃苦味。麥、羊肉、杏、薤都是屬于苦味。 脾合黃色,適宜吃咸味。大豆、豬肉、栗、藿都是屬于咸味。 腎合黑色,適宜吃辛味。黃黍、雞肉、桃、蔥都是屬于辛味。 辛味能夠發散,酸味能夠收斂,甘味能夠緩急,苦味能夠堅燥,咸味能夠柔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