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克勤玉雕作品“用好料做精品”
方寸之間藏古今
《福壽雙全》(2011年上海“玉龍獎”金獎)
《金玉滿堂》(2011年上海“玉龍獎”銀獎)
《童子擊鼓》(2012年“百花獎”)
《夜游赤壁山子》(2009年“天工獎”)
《鴻福有余》(2011年“天工獎”)
《福增貴子》(2012年“天工獎”)
《富甲天下》
在眾多玉料中,龔克勤只選擇和田籽料,這不僅是因為他對這種玉料十分癡迷,更在于他認為,對于藏者來說,單純一塊上好的玉料就能增值,用好料做精品,是對藏家負責。
這幾年為了買到最好、最正宗的和田籽料,他每年都要去新疆,到采玉現場。每年花在購玉上的時間和精力,與雕玉上的對半。并練就了一副識玉的“火眼金睛”,一般加強皮或二次上色皮之類的料在他眼下必“原形畢露”。至今,他最引以為傲的,是其作品原料全部為和田籽料。 由于料貴,龔克勤在創作之前,都要深思熟慮設計好幾套方案,力求使作品既保留玉質自然形態,又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并凸現當代人崇尚自然、和諧、圓融的時代氣息。如那件2011年玉龍獎大賽金獎作品《福壽雙全》,原料為一塊橢圓形和田籽料,通過精巧設計,在上半部運用刀工技法刻畫仙桃、蝙蝠和翻飛的仙鶴,下半部采用高浮雕寫意,顯示桃樹環布的枝桿,上下呼應,生動、藝術地表現了福壽雙全的主題,同時又突出了和田白玉皎潔和皮色絢麗的魅力,受到評委的高度稱贊。銀獎作品《金玉滿堂》,則根據秋梨色料皮厚薄形成的色調和不同色澤,運用寫意與寫實結合的手法,分別雕琢出舒展的荷葉、小巧的浮萍和一對邊吐氣泡邊游弋的金魚,使整個作品于方寸之間透出濃濃的詩情畫意。 作為蘇作玉雕的傳人,龔克勤的作品蘇派特色明顯,擅長明清中小件,造型以“小、巧、靈、精”見長,風格典雅、娟秀、清麗,立意新穎、獨特。 自2008年至今,龔克勤玉雕工作室的作品每年都有幾件獲“天工獎”、“百花獎”,另外,在上海舉辦的2011年“玉龍獎”玉雕作品評比、交流賽中,又有三件作品分別獲得金獎、銀獎和最佳創意獎。用一位資深藏家的話來說,龔克勤玉雕作品之所以被冠此殊榮,靠的是料好、工精、文化內涵深厚、藝術性強。 1965出生的龔克勤生活在一個美術世家,自小就對雕塑感興趣。高中畢業后如愿考入蘇州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學習,畢業后進入蘇州玉雕廠工作,深得蘇州玉雕界老前輩嫡傳。1995年,時任玉雕廠團委書記的他因企業改制與廠里許多人一樣下海,創辦龔克勤玉雕工作室,從此在這一行一發不可收拾。 □王麗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