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身為一名高中校長,“帶著鐐銬跳舞”近二十載,每每念及學生的前途、老師的成長、學校的發展,自己難免誠惶誠恐,唯恐有辱使命。由此,一直以來我讓自己堅持努力、堅持思考、堅持改進,偶有所得,便“隨筆”寫下。現擇其一二,冒貽笑大方之虞,與大家交流,權當拋磚引玉,還望批評指正。 ■秦海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做工作就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這應當是我們孜孜以求的一種境界,教育工作更是如此。人才培養是不拘一格的,對人才的定義可以是粗線條的;而育人工作則應該是細線條的,是應該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 《論語·學而》:“《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在注解《論語·學而》一篇時說:“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古人強調君子要加強自我修養,有了“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品德,再進一步提升,再進一步“切、磋、琢、磨”,則會有“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美德。時至今日,這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完善我們的道德、做好我們的工作,就需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這應當是我們孜孜以求的一種境界,教育工作也是如此。 棄之古陌荒阡的樹根是無用的廢料,經過藝術家的細致雕琢卻變身造型精美的藝術品;藏身亂石之間的璞玉原本無人問津,經過琢玉匠人的精打細磨卻成為瑰寶而大放異彩。從某個角度來說,教育也像加工樹根和璞玉的過程,是一種精細的打磨,是一種用心的創造,是一種止于至善、超越不止的追求。“不拘一格降人才”,素質教育背景下人才的培養是多元化、全方位的,不需一個太過具體的統一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人才的定義可以是粗線條的;但育人的工作是千頭萬緒的,是應該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 立德樹人,教育首要的就是為學生的立德、成人、成才服務。這一過程中,教育細節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通過努力關注細節的完美來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追求更為美好的教育結果,離不開對教育過程的精致打磨。由此看來,我們的教育管理,要以“精”馭質、以“致”取勝。精致的教育是一道美麗的風景,需要我們為之孜孜以求。 學校德育要潛移默化地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提升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養,就要重視對學生健康成長與個性發展的德育細節。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學生的日常行為是基本素質的集中體現,其中的眾多細節雖微小而細致,卻為我們改變學生習慣、提升學生素養提供了有力的抓手。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最具體的對象是人,課堂和班級的管理都要落實到具體的學生身上,每一個過程和每一個環節的整體精細、精致與完美,都可以使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德育要潛移默化地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提升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養,就要重視對學生健康成長與個性發展的德育細節。我們要從小處入手,把握細節,精益求精,精雕細刻,每一個步驟都要精心,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每一個舉措都要精當,把每一項工作都做成精品,那么我們就能夠在教育的精致化中,完成對學生良好素質的養成和完美性格的塑造這一崇高使命。 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道,在幼兒園里學到的好習慣令他受益終身。我國一個由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行為科學研究者組成的研究機構,曾對148名杰出青年進行研究,發現他們之所以成為杰出青年,智商并不是主要因素,而良好的習慣與健康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原因。“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養出了習慣,然后習慣養出了我們”(英國詩人德萊敦語)、“我們每天高達90%的行為是出于習慣”(美國行為學家杰克·霍吉語),正如無數圣哲所言,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教育的過程就是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的過程”、“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語),我校一貫注重學生習慣的養成,用老師們極精心的陪伴、極耐心的堅守,通過內務整理、激情跑操、學習生活細節等教育教學行為,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助推二中學子“激情超越、踏實勤奮、頑強堅韌、樂觀自信、團結進取、誠信自律、感恩思報”等良好習慣品質的養成。 在我們學校,全校上下有一個強烈的共識:“學生的不良習慣改變多少,學生的學業成績就提升多少,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提升多少。”也正是鑒于此,我校的許多德育活動,都特別注重在細節之處實現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比如我們的跑操,從跑操間距、擺臂幅度、踏步節奏無不注重細節,從跑前小讀、行進過程、跑后班會,每個環節無不追求精致。比如我們的宿舍整理,從鋪面整齊、物品擺放、文化設計,我們的會場秩序,從學生的集合與解散,從認真地聽會與積極地互動,比如我們的“中國夢·家鄉情”社會實踐活動,從活動的安排、實踐的環節等等,我們都特別注重從一些德育的細節,讓學生矯正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習慣。在我們學校,每個班主任都能快速地疊好一床漂亮的軍被,每個老師都會特別注意寫好清晰規范的板書,每個二中人都會隨手撿起校園里的一張廢紙。我想,這恰恰是源于德育細節的力量。 “致廣大而盡精微”,正是三年如一日的堅持積累,從點滴小事做起,從具體細節做起,逐漸養成了我校學生各種優秀的習慣與品質。于是,“鋪面整潔,則卷面整潔;鋪面精致,則做事精致,疊被子疊出了好成績、好習慣”,“一筆一畫、一舉一動、一絲不茍,二中學子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彰顯良好習慣”、“跑操跑出了辦學奇跡”等等,漸漸地被廣為認同。這也從一定意義上契合了我校注重德育細節、養成學生良好習慣的德育理念。 對于孩子們在學校的成長與變化,家長朋友們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一次高一家長座談會上,我校學生甄亞寧的家長張麗華說道:“衡水二中的高中生活才半年時間,我的兒子長大了許多,成熟了許多。記得初中時兒子每次回家總是帶回累積半個月的臟衣物作為我的‘家庭作業’,而現在兒子每次回到家里,沒了早晨三番五次催他起床的被動,井然有序的‘豆腐塊’取代了往日的被子滿床,還有幾次他竟然偷偷為我們做了早飯……說起在學校的生活,兒子津津樂道,他感到學校生活使他學會了對學習和生活的合理統籌。孩子的變化讓我體會到衡水二中的教育是實實在在的教育,重視學生的習慣養成,注重讓孩子們親歷求知的過程,不是模擬,不是旁觀,而是讓受教育者身處其中地去親自感受。” 魯向卉同學,2006年考入我校,成為一名音樂特長生,開始了對音樂系統而專業的學習,擁有了良好的音樂素養,而學校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她的才藝得到展現、特長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她在學校2008年元旦聯歡會上演唱的原創歌曲《HAPPY FRIEND》曾在校園流行傳唱。2014年1月31日,她登上《中國好歌曲》的舞臺,唱響自己的原創歌曲《魚兒》,劉歡、周華健、楊坤、蔡健雅4位音樂導師均給予了一致好評,紛紛出“奇招”想將其收入麾下。在隨后的“主打之爭”過程中,她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和實力。剛剛考入大學時,面對繁重的專業學習任務,她總是能分時段、定計劃、高質量地完成,這令當時的她很是驕傲。魯向卉說這與她的高中生活密不可分:“二中,是一個勵志的地方,在那里我完成了追夢過程中最重要的積累,包括習慣、性格很多方面,使我整個人進行了沉淀,把一些‘雜質’過濾掉,二中管理科學嚴謹,讓我學會了惜時高效、合理統籌。在生活中,表面上看我有點懶散,其實內心里還是一直要求自己不斷去超越,去進步。我們高中的校訓是‘超越永無止境’,‘超越’是每一個二中人都具備的優秀品質,現在看來這種積極的品質已經融入到我的骨子里了。”如今,這條從二中游出的“魚兒”,正自信地在音樂的海洋里快樂游弋,愈游愈遠…… 多年之后,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二中學子留下了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或許,這便是我們所孜孜以求的“余音繞梁”般的最美的教育…… “細微之處見精神”,“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教育教學需要實實在在的真功夫、硬功夫、實功夫,不能搞虛形式、擺花架子、做假樣子,我們就是要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平凡的事做好、做到極致,最大限度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無效的勞動,大概是學生和教師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要注重質量和效益、需要精致化的教學管理,并且這種精致化管理還不能只是空喊口號,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精致化的教學對老師的業務能力、課前準備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致的備課更是實現高效教學的第一步。為了讓“教”更好地服務于“學”,我們在強調個人備課質量的同時,制定了固定而完備的集體備課制度。每天進行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從組內教師分工到具體實施步驟等各方面,都有明確的標準和規范,遵循“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的“四定”原則,堅持“備重點、難點,備教法、學法,備思路創新,備精講精練,備學生素質提升”的“五備”內容。每天的教研由備課組長牽頭,一人說課,全體參與,互相啟發,薈萃精華,共享智慧,傾全組之力打造每一節課,教研整體流程做到了精細具體、易于操作、不拘形式。我們還根據學生存在的認知水平的差異,精心編制了適合我校學生特點的學案,實施“學生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方法分層、輔導分層、作業分層、考核分層、評價分層”的分層教學制度,確保“優秀學生有提升,后進學生跟得上”,最終實現整體優化的目的。正是我校多年來堅持教學“精”而不“繁”,“細”而不“多”,從“規范”、“精當”入手,落實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最終實現了教學的優質與高效。 為提升班級管理水平,構建激情奮進的班集體,最大限度激爆學生成長潛能,學校在班級管理上還打破學科界限,以教學班為基本組織單位,實行以班主任為核心的集體備班制度,同一班級的各學科教師在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相互支持、加強合作,每個班級的學生全部歸由各學科教師分別負責。在各班在班主任的協調下,每周定期舉行班級教研會,會上,各學科教師將各自分包的學生在上一周內的各方面表現,加以總結和點評,大家相互交流、補充,從而保持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各學科教師在擔任學科教學任務之外,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思想、心理、性格等各方面的動態,他們還和學生家長建立了較為密切的聯系,定期向家長介紹學生的在校表現,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充分掌握影響學生成長的綜合因素,集各方力量共同把脈學生成長。 集體備班活動中,老師們共同針對學生的各方面表現,分析研究他的性格、心理等各方面的變化動態,“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商討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切實提升學生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和長期性。這樣,同一班級的教師在班級管理和學生教育過程中,達到了目標、步調、措施的和諧統一。由此,學生管理不再是班主任一人在努力,而是成為了每一位教師共同的責任,以往一名班主任管理幾十名學生的局面,轉變為一名老師關注十幾名學生,在對學生行為管理、思想教育、心理疏導方面的精細化程度大大提高。 集體備班制度使我們的老師成為了神奇的“淘金者”,讓更多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生閃耀出熠熠金光。河北省首屆“自強之星”董勝強、作為全國2萬名受資助學生的代表,參加“2012·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大型公益助學活動”捐贈啟動儀式,并受到中央領導接見的曹翠翠等同學,都是老師們在對學生的觀察和與家長的聯系中,及時發現了他們家庭境遇和個人成長的特殊環境,從而長期給予了他們生活上的幫助、心靈上的關懷和思想上的激勵,使他們感受到了來自學校、老師、集體的溫暖和幫助,頑強地戰勝了人生的挫折,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優秀高中生,并以優異的成績成功走入了各自理想的大學,更加自信勇敢、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的美好未來。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教育無小事,事事見匠心,教育的“精致”是一種理念的精致、一種內涵的精致、一種文化的精致,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我們工作的每個細節之中。精致化的教育是蘊含管理藝術的教育,絕非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它關注個性、精益求精,它對教育過程有著精準到位的要求,它是遵循教育本真的一種原則與態度,在精致中優秀,由精致而卓越。它以精致思想為指導,圍繞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根本,達到學校管理精細、德育活動精當、教學實施精準、校園環境精美、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我們深知,我們還有一定差距,但定將為之孜孜以求、永不止步……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