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虹老師傳授的照奎公家傳傳統陳氏太極拳,集健身性、技擊性和藝術性于一體,是一套性命雙修、內外兼練的優秀拳種。久練之可以祛病療疾、強身健體、修養心性、延緩衰老,提高生命的能量和生活的質量。 但是,好經也需好好念,若念歪了就修不成正果了! 那么,這本好“經”究該如何“念”? 比如“預備勢”一式,拳法上從頭頂到腳趾對身體各主要部位都作了具體要求,卻并沒有具體的肢體動作,說白了就是一個站立姿勢。在一站即能達到拳法要求之后還怎么深入練呢?站定之后若能找找這么一些感覺——“百會”上領與松胯圓襠“海底”下沉有腰脊對拉拔長的感覺,舒展“慧中”與五趾抓地“涌泉”虛圓有收接天地氣場的感覺,心靜體松息平有“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感覺,人如站立水中有載沉載浮的感覺,等等,若能領悟并把握這些感覺,那就不僅僅是一個站姿,那就會感到站也很有滋味了。傳統陳氏拳充滿哲理,博大精深,要練好她絕非易事。如若能在演練中不斷地找感覺、悟感覺,認真把握住諸如“手中之氣僅僅領起手與臂”、“手中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的感覺,“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的感覺,“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運勁如百煉鋼”的感覺,“無物無念、穆穆皇皇”的感覺,“氣沉丹田、丹田內轉、內氣鼓蕩、出腎入腎”的感覺,“雪里花開、水中火發、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的感覺,乃至推手中“不丟不頂、沾連粘隨、引進落空”的感覺;那么,這些感覺久而久之就會成為體能中一種“我亦不知玄又玄”的生物場能,也就是功夫上了身,所謂是“用功日久,豁然貫通,默會融貫,漸臻神圣”。 傳統陳氏拳很強調“以心為主宰”,要求一上場即洗心滌慮,摒棄雜念;不允許象“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找感覺、悟感覺、把握感覺就是在“勢勢存心”、“刻刻留心”,就是“運用在心”的“意”。練拳中如能每招每式都用心找感覺、悟感覺、把握感覺,自然就能專心致志,一志凝神,從而“動靜緩急、運轉隨心”,“若有鬼神、助我虛靈”。 傳統陳氏拳又很重視練家個人的天資悟性,找感覺、悟感覺、把握感覺也就是練家個人天資悟性在功夫修煉中的具體運用。 只是,有時練了多時也沒有所期望的感覺;有時感覺似如縹緲的飛煙,朦朧似有,認真品味卻無影蹤;有時感覺又如掠空流星,來得快去得也快,雖已見光芒卻把握不住它;有時又多個感覺此消彼現,孰是孰非讓人一時難于捉摸。即不同時日不同環境不同心緒乃至功夫的不同階段,感覺也是形形色色,比如“內氣鼓蕩”,即如水的鼓蕩,或微波蕩漾,或濁浪排空,或激流回旋,或靜水深流、表面平靜如止而水下暗流涌動……似此則好感覺究該如何找尋如何把握? 以個人從馬虹老師學拳改拳悟拳中所得之粗淺體會,愚以為: ——好感覺從讀書明理中來。太極拳在數百年來的演化發展中,名家輩出,代有宗師大師在精心修煉拳學功夫的同時精心研究探討,緣筆著文,遂使太極拳的拳學理論日臻完備嚴密,從理論上為后學者提煉概括了可供模擬可資借鑒參照的經驗總結,不少論著堪稱經典。這些拳學論著集中反映了太極拳所凝聚的傳統文化。離開傳統文化,太極拳就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若離開這些拳學論著,太極拳也就會失卻傳統文化的光輝。研讀宗師大師的拳學論著是太極拳的必修功夫。 陳鑫拳論強調,“學太極拳必先明理,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認真研讀那些經典拳著,尤其是認真學習照奎公和馬老師關于拳理拳法的論述,將使我們從中觸摸到宗師大師們對拳學修煉的心靈感受,從而使自己增長練拳悟拳所不可或缺的靈感,明確在哪一個階段應該找怎樣的感覺,從而少走彎路少出偏差乃至不走彎路不出偏差;即走了彎路出了偏差也能及時醒悟及時糾正。要能在拳學修煉中不斷地找對感覺悟對感覺并牢牢把握住使之成為自己身上的功夫,必須自覺地堅持不懈地研讀宗師大師的拳學論著。而找感覺、悟感覺、把握感覺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明理的過程。當自己還沒練到這個境界時,拳論將指引你該往哪個方向努力,還將指導你努力的方法和途徑;一旦你觸摸到了這一境界的感覺,拳論又會使你豁然貫通,讓你“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日上,終身無住足之地矣”。 照奎公說,“拳理是練拳的指路明燈。”那么,這盞明燈不僅現在照耀著我們的拳學修煉之路,還將繼續照耀后學者前行的方向。 ——好感覺從老師口傳身授中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現在學太極拳的物質條件相比舊時代不知豐富了多少倍,不僅到處都有各種類型的**,而且可以通過光碟、電訊、網絡等現代科技器材與及豐富的圖書資料,不出家門就能學拳觀拳并了解到相關信息。只是,傳統陳氏拳博大精深,有很多東西僅靠看光碟看圖書是很難弄明白的,必須通過老師口傳身授,而且還得按老師口傳身授的要領練到一定量之后才可能體驗得到。比如,傳統陳氏拳理精法密,動作很細膩。其中每招每式之“接骨斗榫”、“轉關旋圈”,都是“層累曲折、胥致其極”;如沒有老師的口傳身授,即很有天賦也很難領悟很難把握。即或聽過老師一兩次講課,也難于做到招招式式都合乎規矩,拳架中那些自己知覺不了的毛病仍然離不開老師口傳身授的修改訂正。尤其是她的纏絲勁,如僅僅靠圖書資料靠光碟,就可能一輩子也見不到“廬山真面目”。照奎公曾說過,“陳氏太極拳是一種高級拳術,她有博大精深的內涵。這不是短時間能掌握的,即使你有一定的聰明,也得有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弄懂學會。至于練到身上,練到高級功夫,完全掌握,非十幾年到幾十年不可。”但若沒有老師的口傳身授,則這“十幾年到幾十年”也不一定能有什么收獲。又比如丹田內轉功法,這是傳統陳氏拳的精華,不懂丹田內轉功法,就練不好陳氏拳。而該功法具體到拳架中如何運作?即以“預備式”之后的“金剛搗碓”第一個動作1、2兩個小動作為例,拳法要求“身微螺旋右轉下沉”,再螺旋左轉下沉。這是靜極而動的第一動,如果僅僅看書看光碟,即有很好的悟性也恐怕會云里霧里;但經老師邊講解邊示范——先沉右腹翻左胯使“身微螺旋右轉下沉”,再沉左腹翻右胯使身螺旋左轉下沉,整個腹胯猶如一個大圓球,正好走了一個立體橫∞字;配合長呼氣氣沉丹田,丹田通過右沉左翻又左沉右翻沿立體橫∞字運行軌跡內轉了一個圈次。這也就是一動即以丹田內轉帶動,一動即“腰不動手不發”。一經過老師的細致講解和具體示范,這樣一個深奧的功法也就不那么深奧了。 陳鑫拳論指出,“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從馬虹老師學拳這些年來,每參加一次老師的**,都感到有新的收獲新的進步,都感到不虛此行。我體會,能隨從一個德技雙馨、堪為師表的好老師學拳,對于一開始即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后使功夫與時俱進、乃至德性修養、為人處世等等,可謂至關重要! ——好感覺從拳架規矩中來。歷代宗師乃至近現代大師名家無不十分重視拳的規矩,都要求要“嚴守規矩”,“自合準繩”,從“遵”規矩至“化”規矩再至“神”規矩,循序漸進把功夫練到高深層次。在第六期傳統陳氏太極拳傳人講習班上,馬虹老師再次特別強調了拳架的規矩,要求學員既為傳人,必須堅持不懈地把拳架“搞得規規矩矩、端端正正、扎扎實實”,起承轉合每個動作的起點、運行路線、角度、方位變化、落點,倒換重心轉換虛實是襠走鍋底弧還是鍋邊弧,丹田內轉是沉左翻右還是沉右翻左,重心是二八分三七分還是四六分,內外呼吸與動作的協調,眼神注視的方向,等等,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說有了好老師把拳架學規矩就有了入門引路人,但也必須學拳人能不斷地提高思想認識。回顧當年從馬老師初次學拳時我對拳架規矩就很不以為然,“我們都這個年紀了,學太極拳主要就是活動活動健健身,又不是要參加奧運會亞運會,規矩不規矩要什么緊,能比劃下來就行了。”練了幾年感到不得勁了,練過后常感到氣緊心慌、腰軟膝酸,連健健身都成了疑慮,更別說什么“功夫”了。于是再去參加老師的**,這才知道盡管初學時老師教得極為認真嚴格,每招每式的規矩都講得很詳盡,而自己仍不過是照葫蘆畫瓢,僅止于把動作能粗粗比劃下來,離開老師之后自己練來練去就練得變了形狀。因為拳架動作變了形走了樣,所以練起來就感到很多別扭,別人看了不舒服,自己也感到不舒服。經過一次次改拳,我才越來越清楚地體會到,傳統陳氏拳既是健身術,又是技擊術,她的一招一式都是前輩宗師依據人體經絡結構,結合實戰動作精心編排而成的。做到“身手足規矩繩束”,對于松活經絡、調理氣血、強壯筋骨、平衡體內陰陽、促進身心健康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把拳練走了形狀,將會造成經絡的別扭和氣血的滯礙,不僅無緣于功夫,還會影響身體的健康。為此,不管是為養生健身,還是為技擊為功夫,都應該嚴格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把拳架練規矩。那怕是一個細小的動作,合規矩與不合規矩或不太規距,得到的氣的感覺勁的感覺都是大不一樣的。幾次北上石家莊,我曾對陳氏拳學校楊合發校長一個早晨一路拳可以連著打五、六遍甚至十幾遍感到既驚奇又欽羨。隨著改拳的進步,自己也能連著打三幾遍而不覺累,也才真正品味到拳架趨于規矩演練之后心曠神怡、身舒體暢的樂趣。 ——好感覺從專一持恒中來。馬虹老師常諄諄誡勉學員要“專一持恒”,不斷加強對傳統陳氏拳正宗拳架可靠性的認識,一輩子專注于演練、琢磨、研討、傳揚陳氏太極拳,在“老老實實繼承傳統拳的種種規矩、外形不能亂變、動作不能亂改”的同時,不斷充實、提高她的內涵;要“下苦功夫多練拳”,“不論環境如何變化,每天必須練拳”,而且要“盡可能多練幾遍”。傳統陳氏拳是一門實驗科學,找感覺、悟感覺、把握感覺必須通過實踐體驗,必須經過練拳架練推手及其他功力訓練實現一定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升華。實踐證明,唯有專一持恒,才有希望感悟到這套傳統陳氏拳之一二奧秘,“只要功夫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但若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時斷時續;即便能找到一些感覺這感覺也不可能被把握住并在體內凝聚上升成為功夫。或如興趣多變,朝三暮四,這也學那也練;由于各種套路順逆纏絲的方位、角度、纏絲勁的勁點、勁路,以及胸腰折疊、丹田內轉、內氣鼓蕩的幅度、頻率等方面的差別,所獲得的氣的感覺勁的感覺根本不同,由此產生的機體條件反射作用也就很不一樣,這勢必影響拳學功夫的造詣。人皆知武術界有句名言叫“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人生苦短,精力有限,與其練得太多太雜,到頭來練多少年還只是空架子,不如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把自己認定的套路練精細練深刻,在拳理拳法等方面不斷地有新感覺新收獲。 要專一持恒,一是要能堅持不懈,二是要不斷地有進步。這兩者是緊密相聯的,沒有堅持就談不上什么進步,而沒有進步也就很難堅持下去。就如練書法,若不能堅持不懈地練筆,書法水平就不可能進步;但如練了多少年書法水平都沒什么進步,很可能就把興趣練沒了,沒興趣了的事又怎能再堅持下去? “所難者功夫,所尤難者長久功夫。”面對太極拳,專一持恒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不是茶余飯后的消閑,不是燈紅酒綠的愜意;專一持恒意味著要吃苦流汗下苦功夫,意味著要耐得住練拳悟拳中的清苦、寂寥與煩難,意味著必須百折不回萬難不屈,意味著有所得就要有所失——獲得了拳的進步,卻可能失去仕途升遷、商場發財,乃至失去錦衣美食之類物質生活的享受。專一持恒是一種堅毅頑強、堅忍不拔精神的修養! 在太極拳的演化發展史上,那些成名的宗師大師大都是專一持恒的典范,他們往往就一套拳練一輩子。照奎公一生專練這套家傳之拳而成為一代宗師;馬老師學成這套傳統陳氏拳之后,至今幾十年孜孜不倦地研練傳授的也就這套拳。師祖老師的這種“專一持恒”精神,很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 ——好感覺從“靜運無慌”中來。“沿路纏綿、靜運無慌”是陳鑫拳論中一句很經典的話,他以很精辟的詞語,高度概括和總結了練好太極拳必須把握和做到的一個最基本要求。在初學太極拳時,練拳人往往因情緒緊張而帶來諸如僵硬、拘謹、努目、繃嘴、拱肩、架肘、晃腰、撅臀、動作扁直、手腳不協調等諸多毛病,拳也往往打得慌里慌張、稀里嘩啦的,這種狀態下自然不會有什么好感覺。馬老師指出,要克服精神緊張之病,“非從放松、入靜上下功夫不可”;“要強調練慢”,“慢方可動作到位、勁力到位,處處規矩。”老師所說的入靜、放松、練慢,就是“靜運無慌”;入靜就是要清除雜念、洗心滌慮、全神貫注,放松要求“百分之百放松”的同時要“周身處處有勁”,練慢要慢而不呆、慢而不滯,“能慢盡管慢”。如果每一趟拳都能入靜至于“心無妄象”,“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靜中觸動動猶靜”;放松能松透到“周身骨節處處開張”,松得兩臂如繩懸著重物,松到如舉鴻毛如牽蜘絲;練慢能從容不迫、不慌不忙、慢慢運行,慢到十分功夫,慢到“讓人跟不上”;拳就一定能夠打得舒柔輕靈、從容瀟灑、安靜沉穩、圓活自如,同時也就能很好地修養心性、強健腦力、增長智慧、啟明靈感,太極拳中那些只可心領而難于言傳的好東西也就能從從容容細細地品味到手。但能如此入靜、放松、練慢,“沿路纏綿,靜運無慌”,好感覺也自然會不期然而然,猶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處處柳軃花嬌、招招山明水秀”。 ——好感覺從拳友指導幫助中來。“拳架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拳架可以一個人練一輩子。諸如抖大桿練彈抖勁、打沙袋找拳擊實體的感覺等,也都可以一個人想練就練。但是太極拳中有些好東西卻不是一個人練就能感覺到,除了通過老師口傳身授之外,拳友的指導幫助也是獲得好感覺的一個重要渠道。比如拳論要求要“勁力到位”,如果單純一個人練多少年也不一定能準確把握這是怎樣的感覺。去年十月份在石家莊時,師兄牛俊杰給我看拳,對我做的一些動作加以試力,如我做的“六封四閉”動作三兩手相粘向右上的動作,他略加力我的兩手便扁了下來,“你這個勁就沒有到位,是不及之病。”我再加力上,他略帶一帶我又向右前前傾了,“你看你這個勁又過了。”于是我品了品剛才勁力“不及”和勁力“過了”的感覺,再重新做這個動作。他加了加勁又帶了帶,“你這個勁道就對啦。”若不是他指點,我還自以為動作到了位勁力就“到位”了。經他這么點撥一下,我豁然領悟到:“勁力到位”必須動作到位,但是動作到了位并不等于“勁力到位”了;“拳法之妙、在于運勁”,以后練拳必須每招每式都找找“勁力到位”的感覺,才不至于“單擺浮擱”練空架子!又比如“沾連粘隨”,就必須通過推手,而且還必須與素養較高者推手才能夠找到那種感覺。在第六期講習班上,川省石磊師兄帶我練推手“亂踩花”。當時不論我隨意走哪個方位,也不論我走多少步,走快些或者走慢些,他都好象事先就知曉我會怎么走似的,始終不即不離地“貼”在我的身邊;他的兩手也始終輕輕粘著我的兩個手臂,既不會與我頂勁讓我難受,也不會走丟了勁讓我落空。我不知不覺整個人好象也很放松了,整個推手過程都感到很舒暢。當時他那“沾連粘隨”留給我的感覺,至今回味仍感到在心底韻味悠然! 總而言之,若能從上述諸環節找感覺、悟感覺、把握感覺,“再加終日乾乾之功”,即能“妙理循環自然通”;而太極拳獨具特色的健身作用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誠然,囿于個人資質悟性文化修養等諸多條件局限,不可能人人都能成為名師大師;但只要能堅持不懈地找感覺、悟感覺、把握感覺,即有可能突破個人智能的局限和體能的極限,有希望使自己盡可能地接近太極拳之真諦。能如此,對太極拳的一片癡愛方無憾矣! 北宋黃庭堅詞曰,“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 大凡能修成正果者,必是那好好“念”好“經”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