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感冒,結果引發了急性腎炎;皮膚感染、瘙癢久治不愈,原是腎功能衰竭;長途旅游疲勞過度,回家腰酸背疼,一查急性腎損傷了……很多人以為腎損傷很遙遠,其實它冷不防就會偷襲。昨天是第九個世界腎臟日,專家提醒,多注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保護好腎臟。
腎炎發病很隱匿
腎臟是人體一大重要代謝器官,然而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習慣很容易帶來腎臟損害。一旦患上腎臟疾病,部分病人會經久不愈,輕則影響工作和生活,重則出現尿毒癥。但慢性腎臟疾病,其早期癥狀不明顯,易被患者忽視,直到病情嚴重時才發現,這時治療已非常困難。所以,做好早期預防護腎工作,是趕走腎病隱形殺手的有效方法。
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慢性腎臟病的總患病率為9.3%,即每10個成人就有一人患病;而其中1%可能會發展為尿毒癥。全國登記在冊的血液透析病人為22萬多人,血液透析病人總數位居前三的是浙江、江蘇和廣東,患者平均年齡為53歲。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完成的對江蘇部分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群的調查發現,慢性腎臟病患病率高達32%。
但患者平均年齡并不能說明慢性腎臟病屬于“老年病”。廣東省人民醫院腎透析中心數據顯示,透析患者中近四成是青壯年或青少年。之所以老年患者占比較大,與該病的發現時間有關。
以常見的“慢性腎小球腎炎”為例,此病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慢性腎炎,在疾病的早期,可沒有任何癥狀,故又稱為“隱匿性腎炎”,很多患者直到病程中晚期,出現了臨床癥狀,如頭暈、頭痛、惡心、納差、乏力、活動后胸悶氣促等,才意識到身體出毛病了,而這時腎臟功能可能已經有了明顯的損傷。而且,患者在這時常常已進入老年期。
越早發現越好治
會導致尿毒癥的隱匿殺手,就是慢性腎小球腎炎,這是亞洲人群中最常見的慢性腎病。由于人體腎臟具有強大的代償功能,即使腎單位損害了一部分,剩下的還能繼續維持人體正常代謝。所以慢性腎小球腎炎在疾病的早期沒有任何癥狀。然而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治療,隨著腎損傷的加重,即意味著人體的腎臟排毒功能、調節血壓的功能、調節鈣磷代謝的功能、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造血的功能都可能受損。像食欲下降、貧血、頭痛、氣短心慌這些平時看起來沒什么大礙的癥狀,其實都可能和腎功能下降、體內毒素積累有關,有可能是尿毒癥的前兆。正因為大家對這些方面認識太過欠缺,大部分患者到醫院就診時,其腎功能損害已經發展至不可逆轉的階段,而未被發現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后果:首先是腎功能丟失而導致腎功能衰竭和需要透析或移植治療,更重要的是在進入腎衰竭期前就過早死于心血管疾病。
尿常規檢查簡單有效
本報日前報道,未來的中小學健康體檢中,尿常規檢查將成為必檢項目,以盡早發現腎臟病,盡早干預。腎科專家介紹說,健康體檢中的尿常規是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據介紹,腎臟病的兩個主要指標分別是血清肌酐值和蛋白尿。很多病人認為只要血肌酐值正常,腎臟就沒事,這是個很大的誤區。
事實上,血常規檢查到的血肌酐升高,體現的是腎損傷的程度;尿常規則可檢查到尿紅細胞、尿蛋白變化,那才是腎臟有沒有受到損傷的最早標志。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史偉教授介紹說,人體腎臟的代償功能很強,如100萬個腎單位,損壞了20%—40%,僅靠剩下的60%—80%的腎單位,仍可維持人體排毒功能、調整血壓功能、鈣磷代謝調節功能等正常代謝,這時血液里的血肌酐值仍顯示正常。只有腎損傷到40%甚至一半以上,血肌酐才可能有異常表現。
相對于血肌酐的“遲鈍反應”,尿常規檢測的尿紅細胞、白細胞值可靠得多,因為它們在腎臟損傷早期就可以出現,除了少數特殊腎臟病類型。這是一個很好的“安全警示燈”。因此,醫生建議,可以通過一般的尿常規檢查蛋白尿,早期監測蛋白尿有助于慢性腎臟病的早期防治。
及時關注身體變化
此外,在生活中人們也應該及時關注身體的一些變化:如果發現排尿次數明顯減少,并出現腰部酸痛、心慌乏力、食欲下降及惡心嘔吐等癥狀,就要當心是否急性腎損傷。水腫往往是腎臟病的常見癥狀,比如手指上的戒指突然變緊,鞋子感覺小了一碼,就需要上醫院查病因。
醫生提醒,大家還要特別注意“泡沫尿”。一般來說,如果泡沫較大或大小不一,并且持續時間較短,屬于正常沖起的泡沫。這種泡沫尿不一定表示身體出了問題,無需緊張。但如果尿液表面漂浮著一層細小的泡沫,且久久不散,則很可能是蛋白尿。醫生提醒,幾乎所有的原發和繼發性腎臟病都可以出現蛋白尿。所以,若尿液出現持久難消的泡沫,最好到醫院做個尿常規檢查。 楠宗
長期憋尿要不得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生活習慣應引起重視,史偉提醒大家,像長期憋尿不僅容易引起膀胱損傷,尿液長時間滯留在膀胱還極易造成細菌繁殖,一旦返流回輸尿管和腎臟,其中的有毒物質就會造成腎臟感染,從而引發尿路感染、腎炎甚至尿毒癥。因此,每天要喝足夠的水并及時排尿,不僅可以預防尿路感染,還可減少尿路結石的發生。即使工作再繁忙,也不要忘了勤喝水并按時如廁。一旦養成了憋尿的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腎臟的健康。
飲食別太高蛋白
很多人的腎臟病都是在不知不覺間“吃”出來的,吃得過多,造成腎臟負擔過重。吃得太甜、太油不僅會加重腎臟負擔,還會引發肥胖,而肥胖患者還容易出現胰島素抵抗,進而引發糖尿病。蛋白質攝入過多,還會導致體內的血尿酸濃度升高,引發高尿酸血癥。血尿酸濃度升高對腎臟的毒性非常大,很容易造成腎小管和腎間質發生病變,最后發展成慢性腎功能衰竭即尿毒癥。
對于正常人而言,攝入太多蛋白會加重腎臟負擔,腎不好的人更不應該吃太多高蛋白食物,少吃雞蛋、魚肉、海鮮等,植物蛋白也應該少吃,市面上流行的蛋白粉也不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