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少時驍勇異常,擅長騎馬、射箭。在后唐作戰時有功,深得唐莊宗信賴,后漢時官拜護圣軍都指揮使。
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漢建立后周。趙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柴榮手下效力,先后任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統率禁兵。
宋太祖趙匡胤是趙弘殷的第二個兒子,但騎馬、射箭的本劣詡在其父之上。后漢天雄軍節度使郭威招兵買馬時,他投至麾下謀了一個職位。
郭威建立后周,趙匡胤積功升任定國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與父親趙弘殷一同統領禁兵。周世宗臨終時,拜他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的最高統帥。周恭帝即位后,改任他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第二年,在率軍北上抵御北漢途中,趙匡胤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因歸德軍為古宋國的疆域,又是宋州,趙匡胤就以宋為國號,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從此開始了趙姓三百余年的統治天下的歷史,他即是宋太祖。
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制定了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統一策略,為徹底結束唐末五代的割據局面,他采取了很多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為后來封建國家的統一提供有益的借鑒。
“燭影斧聲”與宋太祖之死
宋太祖趙匡胤于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
司馬光的《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十月,那天天氣極為寒冷,宋太祖趙匡胤急喚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進入寢宮,宋太祖斥退旁人,只留下他們兩人自酌自飲。酒過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見晉王趙光義總是躲在后邊,極其害怕,自有幾分得意。見殿前雪厚幾寸,便用玉斧刺雪,還不時對他弟弟說:“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當夜趙光義依照沒走,留宿于禁宮。第二天天快亮時,禁宮里傳出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死了的消息。趙光義按遺詔,于靈柩前即皇帝位。
歷史上所謂“燭光斧影”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認為“燭光斧影”也許不是疑案,只是晉王趙光義戕兄奪位的借口。宋太祖安排后事是宋朝的國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單獨入宮,并且趙光義又在喝酒時退避。用玉斧刺雪,這正是趙匡胤與趙光義進行過爭斗的狀態,晉王一狠心殺死宋太祖。要是不這樣寫,這段史料也許會被封殺。
不過,關于光義弒兄的原因,史書上另有一種說法。《燼余錄》稱,趙光義很喜愛已歸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費氏。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趙匡胤納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別寵愛。趙匡胤因病臥床,深更半夜時趙光義膽大妄為,以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機調戲花蕊夫人,可沒想到太祖驚醒,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后、太子趕到之時,趙匡胤已經只剩一口氣了。趙光義趁機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趙匡胤就升天了。由此可知,趙光義趁夜黑無人,趙匡胤昏睡不醒的時候調戲他覬覦已久的花蕊夫人,誰知趙匡胤突然醒來發覺了,也許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趙光義,可是因為病體虛弱,體力不足,未砍中趙光義。趙光義覺得自己只有死路一條,不管用何種方式都不能取得其兄的原諒與寬恕了,預料到自己將會死得很慘,于是一狠心便殺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然后慌忙逃回府中。宋太祖趙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還是他弟弟殺死的呢,誰也不知其詳。不過十分清楚的是,趙匡胤之死與其弟趙光義當夜在皇宮內院的行為有一定的關系。
對于這個疑案,也有一些人為趙光義開脫罪責,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道:“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坐于府門……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俱進至寢殿。宋后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后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從這一記載來看,宋太祖趙匡胤過世時,他弟弟趙光義并不知曉,也沒在宮中呆過,似乎可以洗去“燭影斧聲”的嫌疑了。
但是,自從趙光義繼帝位后,趙匡胤的長子德昭于公元979年被迫自殺,次子德芳又于公元981年無故而死來看,宋太宗趙光義還是擺脫不了“燭光斧影”、“戕兄奪位”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