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縱觀當下生活,我們憂心忡忡地發現,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教育存在嚴重缺失,如果任其發展,必將把孩子們領進一個片面和異己的地帶。外來文化從精神到軀體,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們過的是圣誕節、愚人節,吃的是肯德基、披薩餅,穿的是耐克、阿迪,看的是米老鼠、奧特曼,崇拜的明星是喬布斯、科比,一心一意想著出國留學、海外定居。 我們的傳統節日、傳統飲食、傳統服裝,我們的民族英雄、歷史記憶,卻距離生活越來越遠,難以引發孩子們的興趣和共鳴,甚至有人在偏狹和扭曲中無端反感、蔑視傳統文化。它無異于心靈的霧霾,破壞力更強,造成孩子們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蕪甚至幽暗。 源遠才能流長,根深才會葉茂。缺乏民族之根滋養的孩子,哪怕自詡為“世界公民”,終歸是膚淺片面的,既難奉獻獨特價值,也難真正走遠。斷絕民族文化之根的孩子,是“空心”的孩子;而只有這樣孩子的民族,未來就會成為“空殼”的民族! 文化,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智慧結晶。文化的核心就是價值觀。國家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是凝聚力的根本。所以,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 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會種下苦果。祖先的盲目自信,導致閉關鎖國歷經挫敗;如果孩子們妄自菲薄,我們民族的未來又會走向何方?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把“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任務,正是點到了教育的一個要害。 教育是對人類創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覺傳承,對各種思想文化進行審視、選擇、編纂和詮釋,把精髓納入教育之中。但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充分發揮對文化更新的巨大作用,沒有自覺履行“選編”的責任,沒有從中國文化長遠發展和受教育者的人格培養來考慮教育的目標,忽視、漠視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 教育應該是當今文明復興的新動力,學校應該是文化發展的新中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立德樹人的根本立足點,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根基,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基礎,更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為此,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重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教育在其中的特殊使命。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不僅要從博物館里、從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從普通人、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只有教育,才能把斷裂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貫通,才能使其在當下復活;只有復活的傳統文化,才有真正生命力,才能傳承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絕不能看成幾門簡單的課程,它首先是理想,是道德,是價值。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必須奮起行之的緊迫課題。我們不僅要有匹夫有責的文化自覺,更要有舍我其誰的教育擔當。 第二,系統研制、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對所有學科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國學、中醫、音樂和武術、木刻年畫、節日與禮儀等,只有走進課程,成為教學內容,才有了開展教育的前提,才可能走進生活。同時,優秀傳統文化的光彩,能在任何學科的任何課程中閃耀,需要所有教師的理解、掌握與傳授。 第三,在社會生活中普及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在學校生活中全面貫徹“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學校立魂”的理念。通過社會助力,在學校切實推進課程,開展各種文化實踐活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滲透到教育生活的各個領域,真正化外為內,讓師生把心靈之根深深扎在這一沃土上,讓文化真正重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否再度興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賴于我們的努力。傳承絕不是為了復古,繼往是為了更好地開來。真正的民族自信,是對自身的客觀審視,去粗取精。如果我們能夠兢兢業業地完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認真學習外來文化的長處,我們堅信,中華民族會再創文化的輝煌,再度奉獻令世界起敬、令人類受益的新成果,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