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三創”?即:創意、創新、創造。 縱觀中國歷史,從先祖到今民都在自覺不自覺中將周文化,敬奉、膜拜在廟堂之上,溶解于血液之中。周文化就是國學的靈魂和旗幟,而周文化的核心力量就是先祖們的創意、創新、創造精神。 創意。創意一詞是近年來才頻見于報端的新詞匯,其實從先祖創世以來,特別是從商周開始,創意已在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廣泛普及和運用。如果沒有創意,就不可能有周易八卦,天干地支,男乾女坤,陰黑陽白;如果沒有創意,就不可能有象征吉祥安康的鳳凰圖騰,就不可能有鳳鳴岐山、有鳳來儀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鳳凰故事。《國語》云:“周之興也,鳳凰鳴于岐山。”直到宋代,宋人又在此“丹穴鳳跡”之地再創意,使人們對鳳凰產生了無盡的遐想,使鳳凰充滿了浪漫的色彩,讓后來者的我們望塵莫及。 創意已在古人的浩瀚思海中形成了豐富的精神積累,理所當然成為創新的源泉和支撐。從仁政治國到敬德保民,從倫理規范到婚喪嫁娶,從禮樂制度到行善修德等,無不閃耀著創新的光芒。 在周文化的創新層面上,我們必須看到周人對“天”和“民”的重視。周人對天的崇拜寄托了周人的理念創新,改變了遠古時代的拜物信仰,使周人的精神信仰超越了狹隘的物神范圍的限制與禁錮,把創新的思想放飛,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首次意識形態大解放,創新“天”的精神信仰,讓古人有了統一的救世主義,創世主義的文化態度賦予周人自強不息、勇于進取的責任感,成為周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核心精神力量。 在周文化創新中“民”是至高無上的,這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大創新和發明。周易八卦的六十四卦環繞在陰陽魚周圍,這是“神”對“民”的崇尚與保護,如今人敬神,崇尚神,求神保佑,恰恰違背了古人的原意。其實陰陽魚就是對“人”“民”的縮寫和圖解。《左傳·桓公六年》云“夫民神之主也”已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周公在創新的基礎上并沒有停留在原點,而是根據周文王“懷保小民”的思想,又創新發展了“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敬德保民”的天地人合一的人本世界觀,使社會循序漸進地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周文化的第三個核心力量就是創造。 除青銅器之外,還有諸多領域的創造。諸如:在文字上,有甲骨文的創造;在音樂上有骨笛、鼗(tá o)的創造,在飲食上有“聞香下馬臊子面、文王遺風世代傳”的美麗傳說等等,都會使我們贊嘆不已,頂禮膜拜。 周文化的核心力量在創意、創新、創造。這種揚新革古、勵精圖治的精神,鼓勵著今人,推動著社會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