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輛全復合材料車身的汽車誕生55年以來,隨著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大眾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的不斷增強,尤其是在世界能源危機和石油漲價而使得汽車工業向輕量化方向發展的大背景下,作為汽車輕量化主流輕質材料之一的汽車復合材料的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藝技術也因此而得到了快速發展。現在,無論是歐、美、日等汽車工業發達國家,還是中國、巴西和印度等汽車工業快速發展中國家,都已在汽車制造中大量采用汽車復合材料,涉及的車輛有商用車、乘用車、工程車、農用車、運動車以及休閑車、軍用車和摩托車等幾乎所有的車種,主要應用范圍也從外履件發展到汽車的各個部分,可以說從車頭到車尾,從外飾件到內飾件,從A級表面的車身面板到結構件、半結構件,從車門、車窗到車蓋、車頂,從皮卡車廂、車身底護板到發動機氣門蓋、油底殼,從座椅骨架、底盤到儲氣罐、傳動軸和板彈簧等,到處都有汽車復合材料的應用。那么,這些形狀各異、技術性能各不相同,甚至規格和產量規模都相差甚遠的汽車復合材料零部件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其主要生產工藝有哪些?與常規金屬汽車零部件生產相比又有什么優缺點?……我們知道,汽車復合材料是一種可設計的材料,能夠方便地實現整體綜合優化設計。其中汽車復合材料制造工藝的可設計性帶給了汽車復合材料制造行業無窮的想像力和創新機會。目前,我們己知的汽車復合材料制造工藝技術就多達幾十種,并且還處于不斷的創新發展之中。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就汽車復合材料主要且常用的6種加工工藝和技術做一初步介紹。
需要說明的是,手糊成型工藝并不是劣質汽車復合材料零部件的代名詞。只要嚴格按照手糊成型工藝的流程和工藝規范,準確掌握手糊工藝的技術要領,同樣能夠制作出一流水平的汽車復合材料制品。實際上,國外很多昂貴和精致的高檔跑車以及在展會上熠熠生輝的很多概念車均出自于手糊成型工藝之手。圖3所示的Chevrolet Corvette跑車,其車身即為用手糊成型工藝生產出來的。
圖4所示為噴射成型工藝(Spray Up Molding)示意圖。該工藝是將混有引發劑和促進劑的兩種聚酯分別從噴槍兩側噴出,同時將切斷的玻纖無捻粗紗由噴槍中心噴出,使其與樹脂在空間均勻混合后沉積到模具上。當沉積到一定厚度時,用壓輥滾壓使纖維浸透樹脂,排除氣泡,在經常溫固化后成型為汽車復合材料制品。噴射成型工藝是在手糊成型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該工藝是借助于機械的手工操作工藝,因此也被稱為“半機械手糊成型工藝” 。圖5所示為該工藝的工藝流程。
噴射成型工藝的缺點是:產品的均勻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操作人員的操作熟練程度;由于噴射成型的樹脂含量高且增強玻纖短,因而制品強度較低;陰模成型比陽模成型難度大,小型制品比大型制品生產難度大;生產現場工作環境惡劣,環境污染程度一般均大于其他的工藝方法;初期投資比手糊成型工藝大。盡管如此,近年來,噴射成型工藝的缺點正在得到極大的改善。在國外,已采用機械手編程來替代人工噴射,從而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原材料的損耗也被明顯降低。同時,通過對生產現場采取全封閉的管理措施以及進行空氣排放處理,使得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圖6所示為采用噴射成型工藝生產的KENWORTH重卡高頂。
纏繞成型工藝(Filament Winding)是在控制纖維張力和預定線型的條件下,將浸過樹脂膠液的連續纖維(或布帶、預浸紗)按照一定的規律連續地纏繞到相應于制品內腔尺寸的芯模或內襯上,然后在室溫或加熱條件下使之固化、脫模,獲得一定形狀的汽車復合材料制品,如圖7所示。根據纖維纏繞成型時樹脂基體的物理化學狀態不同,分為干法纏繞、濕法纏繞和半干法纏繞三種。其中,濕法纏繞的應用最為普遍。濕法纏繞工藝顧名思義是將連續玻璃纖維粗紗或玻璃布帶浸漬樹脂膠后,直接纏繞到芯模或內襯上而成型并經固化的成型方法。而干法纏繞一般僅用于高性能、高精度的尖端技術領域中。
樹脂傳遞模塑成型工藝(Resin Transfer Moulding)簡稱RTM。該技術始于1950年代,是從濕法鋪層手糊成型工藝和注塑成型工藝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閉模成型工藝。該工藝一般是在模具的型腔中預先放置玻璃纖維增強材料(包括螺栓、螺帽或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嵌件),閉模鎖緊后,將配好的樹脂膠液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從設置于適當位置的注入孔處注入模腔,浸透玻纖增強材料,然后一起固化,最后啟模、脫模,得到兩面光滑的汽車復合材料制品。圖9所示為RTM工藝示意圖。
模壓成型工藝和技術 模壓成型工藝(Compression Molding)是復合材料生產中最古老而又富有無限活力的一種成型方法。它是將一定量的預混料或預浸料加入金屬對模內,經加熱、加壓固化而成型的一種方法,如圖12所示。模壓料的品種有很多,可以是預浸物料、預混物料,也可以是坯料。當前常用的模壓料品種有:熱固性復合材料,包括SMC、BMC和TMC等;熱塑性復合材料,包括GMT、D-LFT和G-LFT等。
SMC(Sheet Moulding Compounds)又名片狀模塑料,是一種帶流動性能的預浸材料,其物理形態是一種類似“橡皮”的夾芯材料,“芯材”由經樹脂糊充分浸漬的短切玻璃纖維(或氈)組成,上下兩面為聚乙烯薄膜所覆蓋,以防止空氣,灰塵、水汽及雜質等對材料的污染以及聚酯樹脂交聯劑苯乙烯的揮發損失。樹脂糊里含有聚酯樹脂、引發劑、化學增稠劑、低收縮率添加劑、填料、脫模劑和顏料等組分。SMC主要采用金屬對模的模壓成型工藝,其壓制工藝過程相對比較簡單,主要包括片狀模塑料的制備和成模兩部分。由于SMC的組成比較復雜,每種組分的種類、質量、性能及其配比等對SMC的生產工藝、成型工藝及最終制品的性能、價格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對組分、用量和配比等進行合理的選擇,對于制造優良的汽車SMC零部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圖13所示為SMC模壓成型工藝流程。
與SMC相似,GMT也是采用金屬對模的模壓成型工藝,所不同的是SMC的固化成型是化學反應,而GMT的冷卻成型是物理變化,成型所要求的工藝參數和對壓機、模具的技術要求是不相同的。GMT成型工藝的特點是:片材必須先預熱(加熱至220~230℃),成型壓力高(10~25Mpa),成型溫度低(35~50℃),成型周期短(30~60s)。GMT模壓成型工藝流程如圖14所示。
模壓成型工藝的不足之處在于模具制造復雜,投資較大,加上受壓機限制,使其更適合于生產中、大批量的汽車復合材料制品(熱固性汽車復合材料制品在100000件/年以內,熱塑性汽車復合材料制品在1000000件/年以內)。隨著金屬加工技術、壓機制造水平及合成樹脂工藝性能的不斷改進和提高,壓機噸位和臺面尺寸不斷增大,模壓料的成型溫度和壓力也相對降低,使得模壓成型制品的尺寸逐步向大型化發展,目前已能生產的大型汽車部件如模壓重卡高頂、MPV車頂、皮卡車廂、重卡駕駛室側圍板等。圖15所示即為模壓成型工藝生產的2001福特Explorer Sport Trac SMC皮卡車廂。
LFT-D成型工藝(Long-Fiber Reinforce Thermoplastic Direct)是繼GMT和LFT-G之后又一種新的長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工藝技術,是長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在線直接生產制品的一種工藝技術,它區別于GMT和LFT-G的關鍵因素是半成品步驟被省去了,而在材料的選擇上更加靈活,是近年來在汽車復合材料行業中最受關注和市場成長最快的一種嶄新的成型工藝技術。在LFT-D技術中,不僅纖維的含量和纖維的長度可以直接調節到最終部件的要求,其基體聚合物也可以直接調節到最終部件的要求。通過使用不同的添加劑可以改變和影響制品的機械和特殊應用特性,如熱穩定性、著色性、紫外穩定性和纖維與基體的粘結特性等,這也意味著每一種特殊應用都可以通過LFT-D獲得其獨特的材料配方。 LFT-D的典型工藝流程是,將聚合物基體顆粒(主要是PP)和添加劑輸送到重力混合計量單元中,根據部件的機械性能要求進行材料的混配。經混配好的原料再被送入雙螺桿擠出機中進行塑化,熔融的混合物通過一個薄膜模頭形成類似瀑布的聚合物薄膜,該聚合物薄膜直接被送入到雙螺桿混煉擠塑機的開口處。此時,玻璃纖維粗紗通過特別設計的粗紗架,在經過預熱、分散等程序后被引入到聚合物薄膜的頂端與薄膜匯合一同進入到雙螺桿擠塑機中,由螺桿切割粗紗,并把它們柔和地混合到預熔的聚合物當中,然后直接送入壓制模具中成型或者推壓進注射模具成型,如圖16所示。
從上述汽車復合材料成型工藝技術的初步介紹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每一種工藝技術均有其自身的特點。汽車復合材料企業在選擇確定采用何種工藝技術方法時,需根據企業的基本情況以及汽車主機廠對零部件的具體技術要求,如產品的批量及其質量要求,以及企業的技術基礎和生產資金情況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在此,特別提請注意的是: 汽車復合材料的成型工藝技術并不僅是以上介紹的6種,而是有幾十種之多。不僅如此,汽車復合材料制造工藝的可設計性特點意味著今后還將有更多的創新成型工藝不斷涌現; 汽車復合材料的成型工藝技術從開放式走向閉模式是一個發展趨勢。相比之下,閉模式工藝更環保、更節約且質量更好; 熱固性汽車復合材料和熱塑性汽車復合材料各有特點和用途。需要強調的是,熱固性汽車復合材料成型工藝技術并不會在競爭中消失,而是會與熱塑性汽車復合材料一道,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以LFT-D為代表的連續長纖維增強熱塑性汽車復合材料成型工藝技術將會得到強勁的發展,尤其在乘用車輕量化過程中替代金屬結構件、半結構件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