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針灸效方

     建華1968 2014-03-22



    國醫大師賀普仁首度公開秘籍《“一針一得”針灸臨證秘法》
    針灸效方匯海
    艾灸常用的穴位和先后
    神奇止痛法:各種疼痛一分鐘即止,效果靈靈靈
    直灸論


    國醫大師賀普仁首度公開秘籍《“一針一得”針灸臨證秘法》

     
    主編推薦:這是中醫書友會繼“彭靜山先生針灸秘傳十八絕招”之后的又一針灸雄文,可以說是賀普仁先生一生的干貨,稱之為“秘籍”一點都不夸張。賀老在第一秘手抄本第81條結尾處做了專門備注:“以上為第一秘。共計捌拾壹癥。不輕傳。誠者主動傳。”科技時代,秘籍得之太易,特別希望諸君珍惜。能看到這篇文章,相信您是誠者,主動傳之。

    賀普仁從醫七十年首度公開秘籍:不輕傳,誠者主動傳!

    一、針灸界的“九陰真經”

    第一眼看到《“一針一得”針灸臨證秘法》(以下簡稱《一針一得》,全書同),我們很驚訝,竟然是“手抄本”,而且是毛筆字!

    流利有力的行書,寫在一疊空白的“北京市中醫醫院門診初診病人統計表”背后,一字一字,集腋成裘。稿紙已經發黃,這是一疊年深月久的記憶,令人想起金庸小說里威力無比的武林秘籍“九陰真經”。翻開《一針一得》,一頁頁,一行行,一條條,記錄了針灸治療300多種病癥最簡易的獨穴秘法!


    1979年6月賀普仁在第一秘第81條結尾處做了專門備注:“以上為第一秘。共計捌拾壹癥。不輕傳。誠者主動傳。”


    秘法,賀普仁的秘法,豈非中國針灸界的秘籍?當然,“九陰真經”是虛構的殺人秘籍,“針灸臨證秘法”卻是真實的救人秘術!

    賀普仁的孩子沒有見過。賀普仁的弟子也沒有見過。

    正值賀普仁87華誕、從醫70載之際,他給大家呈上一份非比尋常的大禮。

    哪年完成的?為什么愿意公開?賀普仁意味深長地笑了笑,過了一會兒才說:“積了50年了,這是我一生用針的心血結晶。一針一得,就是一個穴位治一個病。要給大家實惠,就給這個。”

    賀普仁秘藏的《一針一得》原稿,其實有兩個版本,1965年的鋼筆字版和1979年的毛筆字版。1979年的毛筆字版全本分四大秘,每一秘81病癥,共約324個病癥(有部分重復),每種病癥都有特定的穴位治療。因此,本書副題《“一針一得”治百病》,是指手稿中的幾百個病癥,而不是包治百病。

    二、針穴不在多,而在于精準

    1965年5月1日賀普仁完成的鋼筆字版《一針一得》時,“文革”的氣氛已經彌漫,賀普仁1965年的手稿中也留下了歷史痕跡,他在闡述《一針一得》的意義時這么說:“毛主席教導我們在各項工作中,都應當貫徹'少而精’的原則。特別是針灸這門獨特技術,尤為必要。因為針的刺激都要通過皮膚,穿過筋骨的間隙,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對機體也要有些損傷。雖然針刺是一種良性刺激,但對患者來說,不必要的刺激總是個額外的負擔。因此,造成病人懼怕針灸,非逼不得已,不求治于針灸。這是值得吸取,必須加以改進的教訓。

    “我們認為在保證臨床有效基礎上,盡量少'配穴’,這就相對減少了患者痛苦,另外在進針時手法一定要靈敏,這一點對減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這樣,不僅對患者有好處,同時對總結臨床療效也非常有利,能夠發現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對特異性。”

    70年前,賀普仁追隨北京著名中醫牛澤華大夫學針灸的時候,學的是群針施治。群針就是取多個穴位扎多根針,才治好一個病。牛大夫醫術高超,針技過人,這給年輕的賀普仁打下了良好的針灸底子。但在實踐中,賀普仁漸漸發現群針的局限:群針施治威力是大,可是病人受罪也多,一扎就是十幾根到幾十根不等,等扎完針,病人不光疼得厲害,且全身疲軟,有時還動彈不得,這是因為,群針對人的刺激太強了。

    賀普仁1965年版的《一針一得》講了一個新中國成立前的故事,說明群針的缺點:“宣武區,有一個道士擅長針灸術,以針灸眾多(群針)著稱。每日觀內絡繹不絕,頗得一般人所贊頌。據了解,在那里治過病的人也有很多確實有其效,惟起針后病人疲勞頗甚,多數都需要臥床休息1~2天才能恢復。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用針眾多,刺激量大,病人不能適應所致。

    “常言說:'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一個針灸醫生在臨床實踐治病時也要善于謀,也就是說要徹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選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機體恢復健康。反之,如果醫生不是認真負責地進行'辨證論治’盲目地瞎扎一氣,不僅與病無益,反而會損傷別人的元氣,影響病的治療。

    我們要學習老一輩的經驗,學習他們那種堅韌不拔、兢兢業業鉆研技術的精神,孜孜不倦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但不是模仿他們一動一靜,其中舊的一套,而是在他們基礎上經過不斷地整理與提高,然后創出自己的新路。”

    1956年賀普仁進入北京市中醫醫院以來,醫院每天排隊掛號的病人無數,大夫們沒法像從前那樣大量用針了,扎針的時間非常有限。這樣就逼迫著針灸大夫要講究效率和效果。一個嚴峻的考驗擺在針灸大夫面前:要簡化、精化傳統群針療法。

    只有對病人的病情洞察清楚,有的放矢地精挑一兩個關鍵穴位下針,方可手到擒來,馬上緩解病人的痛苦。怎么才能精、準,這是大學問。《一針一得》就是在尋找精、準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來的。它的宗旨是選穴由繁到簡,再由簡到精,賀普仁為此花了70年!

    本文將呈現賀普仁的《一針一得》,以饗讀者。

    第一秘
    1. 搖頭:(即賓努之癥)針取屏迫,手法補,穴在長強穴

    2. 失音:針孔最。腕上七寸
    3. 腰痛:合谷
    4. 肢腫:溫溜
    5. 月水不調:曲池
    6. 目視昏昏:灸五里。(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7. 胸中瘀血:巨骨。(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8. 氣碩(頹):天鼎。(天鼎穴位于人體的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穴連線中點。)
    9.目痛不閉:大迎(大迎穴位于人體的頭部側面下頜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處)
    10. 噎病:乳根
    11. 心煩:太乙(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或針強間(屬督脈。在頭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12.舌強:滑肉門(足陽明胃經穴。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或針中沖(手厥陰心包經穴。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或針風府(督脈穴。在項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13.心懸:外陵(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14. 吐血不愈:取氣沖。(三棱針去血,立愈)位于人體的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
    15. 喉閉:足上、下廉。即上、下巨虛。(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大腸的下合穴。)(下巨虛在足陽明胃經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小腸的下合穴。)
    16. 腹堅大:沖陽(乃是足陽明胃經的原穴。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17. 面目浮腫水病:陷谷(即董氏門金穴)別名陷骨。輸(木)穴。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18. 唇裂:厲兌(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陽明胃經的井穴)
    19. 慢驚風:針隱白(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太陰脾經的井穴)
    20. 黃疸:商丘
    21. 癓瘕:地機
    22. 四肢強硬:大橫
    23. 喉中作聲:(中風痰厥之癥)針天溪
    24. 項難回顧:少海
    25. 遺尿:少府
    26. 陰痛:少府
    27. 偏墜:少府
    28. 手足麻木:肩貞
    29. 半身麻木:列缺、太溪
    30. 痔漏:天窗
    31. 眼動:顴髎。或承泣
    32. 翻胃:胃俞或針上脘
    33. 津液少:小腸俞
    34. 赤白痢:中旅俞
    35. 身熱怠惰:陽綱
    36. 惡血泄注:殷門
    37. 大便堅:浮郄
    38. 身戰不耐久立:金門
    39. 身后側痛:京骨
    40. 陰癢:然谷或蠡溝
    41. 手足冷:太溪
    42. 經閉:水泉
    43. 近視:水泉
    44. 腹脹如鼓:復溜
    45. 五種水病(心、肝、脾、肺、腎)復溜
    46. 吐舌:筑賓
    47. 舌縱涎下:陰谷
    48. 陰縮:大赫
    49. 心恍:通谷
    50. 唾多:彧(yù)中
    51. 神氣不足:郄門
    52. 掌中熱:中沖
    53. 身如火:中沖
    54. 口干:關沖
    55. 產后血暈:支溝
    56. 嗜臥:三陽絡,或針腿五里
    57. 四肢不欲搖動:三陽絡,或針腿五里
    58. 肩臂痛不能舉:清冷淵
    59. 癭瘤:臑會
    60. 風寒吐沫:絲竹空
    61. 唇強:耳門
    62. 喘息: 承靈
    63. 吞酸: 輒筋
    64. 語言不正: 日月
    65. 四肢不收: 日月
    66. 百節(肢)酸痛: 陽輔
    67. 毒犬傷: 外丘
    68. 各處氣傷: 足臨泣
    69. 諸瘡毒: 竅陰
    70. 不孕: 灸陰廉
    71. 腹腫如鼓: 章門,或針水分
    72. 難產: 關元
    73. 一切出血: 陰交.或針刺長強
    74. 舌縮: 廉泉
    75. 噎水漿不下: 璇璣
    76. 房勞: 長強
    77. 小兒驚悸: 身柱
    78. 身瘦: 至陽
    79. 水谷不化: 懸樞
    80. 舌急不語: 啞門
    81.恍惚不樂:陶道

    第二秘
    1.感冒發燒:大椎放血,嚴重的,1-7節逐節放血,效更佳
    2.寒戰:針后溪
    3.飲食無味:灸食關三壯(穴在建里旁1.5寸處)
    4.雷諾氏病:灸腎俞各一寸處
    5.手顫病:灸關元300壯
    6.口腔潰瘍:地倉.慢性的針照海
    7.水臌:偏歷
    8.喘息:肺經壓痛點
    9.血淋:三陰交
    10.斷奶:光明
    11.子宮肌瘤:灸痞根
    12.小兒疳積:針四縫
    13.小兒腹泄:針曲池
    14.串腰龍:龍眼放血
    15.各種疔瘡:針身柱或天宗放血
    16.發際瘡:大椎或委中放血
    17.唇風(卷瘡):針合谷,用燒山火手法
    18.鵝掌風:針勞宮,癢甚加刺大陵
    19.雀斑:針合谷,用燒山為手法
    20.白癜風:灸俠白
    21.肛門搔癢:針公孫
    22.痔瘡:灸十四椎下旁開一寸處,或刺齦交出血
    23.蘭(闌)尾炎:針闌尾點(急性),或灸肘尖(慢性)
    24.痢疾:針曲池
    25.濕疹:針曲池
    26.瘰疬:針曲池透臂臑.或針肘尖
    27.乳腺炎:針足臨泣
    28.乳脹:溫灸魚際
    29.鼻衄:針上星,或少商放血
    30.崩漏:針或灸隱白
    31.癔病:雙內關同時進針
    32.癲癇:長強周圍放血
    33.陽痿:大赫或環跳
    34.瘧疾:針大椎,可放血,并可合并撥火罐
    35.痔漏:針陽溪
    36.肛裂:針孔最
    37.癜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
    38.身體反折:肝俞
    39.目戴上:絲竹空
    40.過經不解:期門
    41.咳嗽飲水:太淵
    42.引兩脅痛:肝俞
    43.引尻痛:魚際
    44.嘔膿:膻中
    45.嘔逆:大陵
    46.嘔噦:太淵
    47.喘嘔欠伸:經渠
    48.數欠而喘:太淵
    49.脅下積氣:期門
    50.小腹脹痛:氣海
    51.脹而胃痛:膈俞
    52.腹寒不食:灸陰陵泉
    53.心痛食不化:中脘
    54.煩渴心熱:曲澤
    55.心煩怔忡:魚際
    56.煩悶:腕骨
    57.虛煩口干:肺俞
    58.懈惰:照海
    59.嗜臥不言:膈俞
    60.支滿不食:肺俞
    61.振寒不食:沖陽
    62.胃熱不食:下廉
    63.胃熱:懸鐘
    64.胃寒有痰:膈俞
    65.脾病溏泄:三陰交
    66.膽虛呃逆熱上氣:氣海
    67.狂言不樂:大陵
    68.多言:百會
    69.目忘視:風府
    70.暴驚:下廉
    71.見鬼:陽溪
    72.魘夢:商丘
    73.痎瘧:腰俞
    74.頭痛:腕骨
    75.心煩:神門
    76.痿厥:丘墟
    77.暴泄:隱白
    78.洞泄:腎俞
    79.泄不止:神闕
    80腸風:灸尾閭骨盡處百壯.
    81.脫肛:灸百會,或尾閭七壯

    第三秘
    1. 轉胞不溺淋澀:關元
    2. 風動如蟲行:迎香
    3. 眉棱痛:肝俞
    4. 毛發焦脫:下廉
    5. 鼓頷:少商
    6. 咽外腫:液門
    7. 咽食不下:液門
    8. 喉痛:風府
    9. 目風赤爛:陽谷
    10. 倒睫:絲竹空
    11. 目眥急痛:三間
    12. 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針點刺息肉處長效佳
    13. 唇干有涎:下廉
    14. 舌干涎出:復溜
    15. 唇動如蟲行:水溝
    16. 唇腫:迎香
    17. 舌黃:魚際
    18. 齒寒:少海
    19. 齒痛:商陽
    20. 不能嚼物:角孫
    21. 腰背佝僂:風池、肺俞
    22. 背拘急:經渠
    23. 脊強渾身痛不能轉側:啞門
    24. 臂腕骨痛:陽谷
    25. 手腕動搖:曲澤
    26. 手腕無力:列缺
    27. 兩腿如冰:陰市
    28. 鶴膝歷節風腫:風市
    29. 腰痛不能久立:附陽
    30. 腿膝經酸重:附陽
    31. 四肢不舉:附陽
    32. 腰痛不能舉:灸仆參三壯
    33. 腰重痛:灸陰谷、委中、陽交三壯,吹火泄法
    34. 腳轉筋:灸踝上一壯,外灸內,內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壯
    35. 月經過時不止:隱白
    36. 產后諸病:期門
    37. 乳腫痛:足臨泣
    38. 橫生手先出:灸右至陰三壯,火炷如小麥粒,直接灸
    39. 欲斷產:灸足右內踝上一寸處及合谷
    40. 不時漏下:三陰交
    41. 月水不調,周結成塊:針間使
    42. 小兒卒疝:太沖
    43. 小兒角弓反張:百會
    44. 小兒泄痢:灸神闕
    45. 小兒秋深冷痢:灸臍下三寸
    46. 小兒吐乳:灸中庭
    47. 小兒口臭:灸勞宮
    48. 小兒夜啼:灸百會三壯
    49. 溺水死者:灸臍中
    50. 狂犬咬傷:灸咬處瘡上
    51. 蛇咬傷人:灸傷處三壯(隔蒜灸)
    52. 瘍腫振寒:少海
    53. 風疹:環跳(補法)
    54. 暴癢:蠡溝(補法)
    55. 身瘦不能食:灸大腸俞27壯
    56. 不嗜食:刺然谷,多見血,使人饑
    57. 身癮疹:伏兔
    58. 乏氣:灸第五椎下隨手壯
    59. 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50壯
    60. 腹皮痛:鳩尾
    61. 搔癢:鳩尾
    62. 鵝掌風:勞宮
    63. 足外皮痛:足臨泣
    64. 偏枯:大巨
    65. 瘡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壯。七次為一療程
    66. 頭痛如破:命門
    67. 身熱如火,汗不出:命門
    68. 目不得閉:大迎
    69. 肩背頸項痛:涌泉
    70. 身腫身重:關門
    71. 大便血不止:勞宮,灸三壯
    72. 皮膚干燥:灸曲池三壯
    73. 痂疥:灸大陵二壯
    74. 不知味:針氣戶
    75. 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處,以差為度
    76. 臍風:然谷
    77. 鼻痛:腦空
    78. 惡犬傷毒不出:外丘
    79. 寒栗重衣不得溫:陽白
    80. 吐舌:筑賓
    81. 舌縱:陰谷
    82. 口干:陽池

    第四秘
    1. 口干:針陽池。(針章門亦可)(重)
    2. 鼻竇頭痛(即鼻竇炎):(實證)針飛揚
    3. 心痛如刺:針然谷
    4. 白虎歷節風(痛風):針金門
    5. 大眥痛:針至陰
    6. 腰痛不可屈伸,痛如折:針束骨
    7. 身后側痛:針京骨
    8. 心下痛氣攻腰脅:針肓門
    9. 渾身骨節痛:針魂門。灸之效更佳
    10. 臑內廉痛:針譩嘻
    11. 關節不利,渾身疼痛:針膈關
    12. 腰髖痛不得久臥:針白環俞
    13. 經行腰腿痛:針合陽
    14. 婦人陰內濕癢疼痛:針膀胱俞
    15. 腰痛疲漏:針氣海俞
    16. 脊間心后痛:針中渚
    17. 兩耳珠痛:頷厭
    18. 足下熱:針中都
    19. 善搖頭:針京骨
    20. 頭痛如破:命門
    21. 肩髃痛:針二間
    22. 眼痛:針下廉
    23. 腰髖堅痛:針石門
    24. 腰胯痛:針伏兔
    25. 俠脊膂而痛:針尺澤
    26. 膝痛不可屈伸:針大杼
    27. 膝脛腫痛:穴巨髎
    28. 肩背強急酸痛:穴水道
    29. 膝臏腫痛:穴歷兌
    30. 小便熱痛:列缺
    31. 肩背痛:聽宮
    32. 肘中痛:沖陽
    33. 肩背痛:中渚
    34. 正頭痛:中脘
    35. 偏頭痛:肓俞
    36. 足心痛:針昆侖
    37. 腳氣癥:針肩井
    38. 肩背酸痛:中渚
    39. 肘攣癥:尺澤
    40. 手臂痛:針肩髃
    41. 手腕無力:針列缺
    42. 手腕搖動:針曲澤
    43. 眉棱骨痛:肝俞(重)
    44. 頭痛項強重不能舉:承漿、風府
    脊背反折不能回顧:承漿、風府
    45. 足寒如冰癥:腎俞
    46. 膝痛:風府
    47. 轉筋:灸承山七壯
    48. 面腫:水分(灸禁針)
    49. 唇腫癥:迎香
    50. 唇干:三間
    51. 口腔潰瘍:針勞宮、照海
    52. 鼻流清涕:灸百會
    53. 口臭:人中、大陵;咽寒:膻中
    54. 秋寒冷痢:灸石門、關元
    55. 卒腹痛:青皮灸臍上下左右各開一寸半處三壯
    56. 戰栗:針魚際二分深
    57. 月經不調,固結成塊:間使
    58. 月經時漏下:三陰交
    59. 墮胎后手如冰厥逆:肩井。針后如覺悶亂急補足三里
    60. 產后惡露不止:氣海、關元
    61. 白虎歷節風:針肩井、足三里、曲池、委中、行間
    62. 哭笑:百會、人中
    63. 目妄視:風府(重)
    64. 見鬼:陽溪
    65. 小兒夜啼:灸百會三壯
    66. 小兒吐乳:灸中庭
    67. 小兒囟門不合:灸臍上下五分處,直接灸三壯
    68. 小兒牙口蝕爛:針承漿
    69. 小兒口舌瘡臭氣沖人:灸勞宮一壯即可。
    70. 小兒偏墜單側睪丸腫大:灸關元、大敦三壯
    71. 吐食反胃:先針下脘,后針足三里
    72. 哮吼灸法:用線一根套頸上,至鳩尾尖上截斷,轉向后脊骨上線頭盡處是穴,灸七壯
    73. 中風失語:針魚際
    74. 偏頭風:鳩尾。
    75. 中風:灸神闕百壯
    76. 水谷不化、下利:針懸樞
    77. 氣喘難臥:灸靈臺
    78. 張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壯
    79. 墮胎:關元,如不落,再補昆侖,立下。
    80. 口干:章門。陽池亦可。(重)
    81. 婦人不孕:灸陰廉五壯即有子。


    作者簡介:賀普仁,字師牛,號空水,首屆國醫大師。1926年5月出生,自幼師從京城針灸名家牛澤華,22歲懸壺應診,1956年調入北京中醫醫院,任針灸科主任30年之久,1990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名老中醫”。賀老德藝雙馨,一生以“以醫治人,以義正己”為座右銘,在50多年的醫療實踐中,博采眾家之長,創立了“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中醫針灸病機學學說和獨具特色的針灸治療體系一賀氏三通法。著有《針灸治痛》、《針具針法》、《針灸歌賦臨床應用》、《毫針療法圖解》、《火針療法圖解》、《三棱針療法圖解》等書。

    【本文摘自鐘健夫著《國醫大師賀普仁》,內附有賀普仁著《“一針一得”針灸臨證秘法》,由中醫書友會特約編輯王超編校,轉載請注明出處。】









    針灸效方匯海


    以歌賦形式記載、傳授,流傳針灸的理論和實踐,實為針灸之一發明,它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易讀易記,不少用之臨床效如桴鼓。如《玉龍歌》中“頭項強痛難回顧,牙痛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漿明補瀉,后針風府即時安”以這種先針承漿,后針風府的方法,用于落枕項強,風火牙痛,屢用屢效。故今將《百癥賦》、《標幽賦》、《席弘賦》、《玉龍賦》、《通玄指要賦》、《靈光賦》、《蘭江賦》、《玉龍歌》、《勝玉歌》、《雜病穴法歌》、等十首中有關臨床治療用穴,按人身部位分類、匯集。先列癥狀、穴位,后列出處,便于臨床查閱。

    1、頭部

    頭風——囟會、玉枕。囟會連于玉枕,頭風療以金針。(百:指百癥賦)

    偏頭痛——懸顱、頷厭。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百)

    頭痛——強間、豐隆。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百)

    項強惡風——束骨、天柱。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于天柱。(百)

    項強傷寒——溫溜、期門。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百)

    癭氣——浮白。癭氣須求浮白。(百)

    疬瘡——五里、臂臑。五里臂臑,生疬瘡而能治。(百)

    頭風頭痛——申脈、金門。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標:指標幽賦)

    偏正頭痛——列缺、太淵。列缺頭痛以偏正,重瀉太淵無法應。(席:指席弘賦)

    頭風——神庭。神庭理乎頭風。(玉賦:指玉龍賦)

    項急——風府風傷項急,始求于風府。(通:指通玄指要賦)

    頭暈目眩——風池。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通)

    腦暈目赤——攢竹。腦暈目赤,瀉攢竹以便宜。(通)

    頭項強——承漿。頭項強,承漿可保。(通)

    頭痛難忍——絲竹空。絲竹空療頭痛不忍。(通)

    頭項痛——后溪。頭痛,擬后溪以安然。(通)

    偏正頭痛——列缺。偏正頭痛瀉列缺。(靈:靈光賦)

    頭部痛——列缺。頭部還須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蘭:指蘭江賦)

    傷寒頭痛——外關。傷寒在表并頭痛,外關動瀉自安然。(蘭)

    頭風——神庭。頭風嘔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玉歌:指玉龍歌)

    頭項強痛——承將、風府。頭項強痛難回顧,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獎明補瀉,

    后針風府即時安。(玉歌)

    偏正頭痛——絲竹空、率谷。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

    一針兩穴世間稀。(玉歌)

    偏正頭痛——風池、合谷。偏正頭風痛難移,有無痰飲細推觀,若然痰飲風池刺,

    倘無痰飲合谷安。(玉歌)

    眉間疼痛——攢竹、頭維。眉間疼痛苦難當,攢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針頭維即安康。(玉歌)

    乳鵝——少商乳鵝之癥少人醫,必用金針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即時安穩免災危。(玉歌)

    頭痛、眩暈——百會。頭痛眩暈百會好。(勝:指勝玉歌)

    瘰疬——少海、天井。瘰疬少海天井邊。(勝)

    頭風——風池。頭風頭痛灸風池。(勝)

    頭痛發熱——外關。一切風寒暑濕邪,頭痛發熱外關起。(雜:指雜病穴法歌)

    頭部病——曲池、合谷。頭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為之主。(雜)

    偏正頭痛——列缺、太淵。偏正頭痛左右針,列缺太淵不用補。(雜)

    2、面部

    面腫虛浮——水溝、前頂。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百)

    面如有蟲行——迎香。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百)

    面赤如妝——通里。連日虛煩面赤妝,心中驚悸亦難當,若須通里穴尋得,一用針灸體便康。(玉歌)

    面腫——頰車、合谷、臨泣。牙風面腫頰車神,合谷臨泣瀉不數。(雜)

    3、口部

    舌下腫痛——濂泉、中沖。濂泉、中沖,舌下腫疼堪取。(百)

    牙痛——耳門、絲竹空。耳門、絲竹空,住牙痛于傾刻。(百)

    口歪——頰車、地倉。頰車、地倉,正口歪于片刻。(百)

    喉痛——液門、魚際。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百)

    頷腫口噤——陽谷、俠溪。陽谷、俠溪,頷腫口噤并治。(百)

    血虛口渴——少商、曲澤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百)

    舌干口燥——復溜。復溜祛舌干口燥之悲。(悲)

    舌緩不語——啞門、關沖。啞門、關沖,舌緩不語而要緊。(百)

    失音囁嚅——天鼎、間使。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百)

    唇歪——太沖。太沖瀉唇歪以速愈。(百)

    牙痛——承漿。承漿瀉牙痛而即移。(百)

    消渴——行間、涌泉。行間、涌泉,主消渴之腎竭。(百)

    喉風——天突。誰知天突治喉風。(標)

    牙痛腰痛咽痹——二間、陽溪。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間陽溪疾怎逃。(席)

    咽喉疾一百會、太沖、照海、陰交。咽喉最急先百會,太沖照海及陰交。(席)

    口歪——地倉、頰車。地倉、頰車療口歪。(玉賦)

    牙痛——二間。二間治牙痛。(玉賦)

    口氣——大陵、人中。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玉賦)

    牙齒疼——呂細。牙齒痛,呂細堪治。(通)

    流涎——地倉。地倉能止口流延。(靈)

    牙痛——頰車。頰車可灸牙齒痛。(靈)

    噤口咽風——照海。噤口咽風針照海,三棱出血刻時安。(蘭)

    口眼歪斜一地倉、頰車。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歪左瀉右依師正,歪右瀉左莫令斜。(玉歌)

    失音——啞門。偶爾失音語言難,啞門一穴兩筋間,若知淺針莫深刺,言語音和照舊安。(玉歌)

    口苦——關沖三焦熱氣壅上焦,口苦舌干豈易調,針刺關沖出毒血,口生津液病自消。(玉歌)

    牙疼——二間。牙痛陣陣苦相煎,穴在二間要得傳。(玉賦)

    口臭——大陵、人中。口臭之疾最可憎,勞心只為苦多情,大陵穴內人中瀉,心得清涼氣自平。(玉歌)

    頭項強急——承漿。頭項強急承漿保。(勝)

    牙腮緊疼——大迎。牙腮疼緊大迎全。(勝)

    頷腫喉閉——少商。頷腫喉閉——少商穴。(勝)

    口臭——大陵。心熱口臭大陵除。(勝)

    口噤——地倉、頰車。口噤歪斜流涎多,地倉頰車仍可舉。(雜)

    口舌生瘡——舌下竅(舌下兩邊紫筋)。口舌生瘡舌下竅,三棱刺血非粗鹵。(雜)

    舌裂出血——內關、太沖、陰交。舌裂出血尋內關,太沖陰交走上部。(雜)

    舌上生苔——合谷。舌上生苔合谷當。(雜)

    舌風舞——手三里。嘔噎——陰交。嘔噎陰交不可饒。(雜)

    4、鼻部

    鼻衄——天府、合谷。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可追。(百)

    鼻內無聞——通天。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百)

    咳嗽——肺俞、天突。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百)

    鼻痔——齦交。鼻痔必取齦交。(百)

    冷嗽——合谷(補)、三陰交。(瀉)。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一陰交。(席)

    鼻淵——上星。頭風鼻淵,上星可用。(玉賦)

    氣嗽痰哮——乳根、俞府。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玉賦)

    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剌。(玉賦)

    喘促——璇璣、氣海。尪嬴喘促,璇璣氣海當知。(玉賦)

    痰嗽——肺俞、豐隆。豐隆、肺俞,痰嗽稱奇。(玉賦)

    寒邪之嗽——風門。風門主傷胃寒邪之嗽。(玉賦)

    喘嗽——天突、膻中。天突、膻中醫喘嗽。(玉賦)

    鼻窒——迎香鼻窒無聞,迎香可引。(通)

    咳嗽寒痰——列缺咳嗽寒痰,列缺堪治。(通)

    鼻衄一禾髎。兩鼻衄針禾髎。(靈)

    鼻窒——迎香。鼻窒不聞迎香問。(靈)

    喘痰——天突。天突宛中治喘痰。(靈)

    喘痛——昆侖。住喘卻痛昆侖愈。(靈)

    定喘——尺澤。吐血定喘補尺澤。(靈)

    鼻淵——上星。鼻流清涕名鼻淵,先瀉后補疾可痊,若是頭風并眼痛,上星穴內剌無偏。(玉歌)

    不聞香臭——迎香。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先補后瀉分明效,一針未出氣先通。(玉歌)

    咳嗽——身柱。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來灸便輕。(玉歌)

    脾虛肺熱,痰多咳喘——豐隆、列缺、尺澤。

    咳嗽——肺俞、豐隆。傷風不解嗽頻頻,久不醫時勞便成,咳嗽須針肺俞穴,痰多宜先豐隆尋。(玉歌)

    噴嚏——風門。腠理不密咳嗽頻,鼻流清涕氣昏沉,須知噴嚏風門穴,咳嗽宜加艾火深。(玉歌)

    哮喘——天突、膻中。哮喘之癥最難當,夜間不睡氣遑遑,天突妙穴宜尋得,膻中著艾便安康。(玉歌)

    氣喘——璇璣、氣海。氣喘急急不可眠,何當日夜苦憂煎,若得璇璣針瀉動,更取氣海自然安。(玉歌)

    吼喘——俞府、乳根。吼喘之癥嗽痰多,若用金針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樣剌,氣喘風痰漸漸磨。(玉歌)

    痰涎咳嗽——肺俞。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卻須當灸肺俞。(勝)

    小兒吼閉——天突、筋縮。更有天突與筋縮,小兒吼閉自然疏。(勝)

    鼻塞 ——合谷、太沖。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沖隨手取。(雜)

    冷嗽——合谷、陰交。冷嗽只宜補合谷,三陰交瀉即時住。(雜)

    喘急——列缺、足三里。喘急列缺足三里。(雜)

    5、耳部

    耳聾氣閉——聽會、翳風。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百)

    耳中蟬噪——聽會。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百)

    耳聾氣痞——聽會、迎香。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內瀉如神。(席)

    耳聾——金門、聽會。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席)

    蟬鳴——足三里、地五會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補瀉五會間,且沒向人輕易說。(席)

    耳聾——聽會。耳聾腮腫,聽會偏高。(玉賦)

    耳閉——聽會。耳閉須聽會而治也。(通)

    耳聾氣閉——聽會。耳聾氣閉聽會間。(通)

    耳聾氣閉——翳風。耳聾氣閉痛難言,須刺翳風穴始痊,亦治項上生瘰疬,下針瀉動即安然。(百)

    耳聾——聽會。耳聾之癥不聞聲,痛癢蟬鳴不快情,紅腫生瘡須用瀉,宜從聽會用針行。(百)

    耳閉——聽會。耳閉聽會莫遲延。(勝)

    耳聾——臨泣、金門、合谷。耳聾臨泣與金門,合谷針后聽人語。(雜)

    6、目部

    目眩——支正、飛揚。目眩兮,支正、飛揚。(百)

    目黃——陽綱、膽俞。目黃兮,陽綱膽俞。(百)

    攀睛——少澤、肝俞。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百)

    淚出——臨泣、頭維。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百)

    目中漠漠——攢竹、三間。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百)

    雀目肝氣——晴明、行間。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百)

    目眩——顴髎、大迎。目眩兮顴髎大迎。(百)

    眼癢痛——光明、地五會。眼癢痛瀉光明于地五。(標)

    眼疾——睛明、合谷、光明。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席)

    目疼頭痛——攢竹、頭維。攢竹、頭維,治目疼頭痛。(玉賦)

    目癥——睛明、太陽、魚尾。睛明太陽魚尾,目癥憑茲。(玉賦)

    眼爛——大小骨空。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玉賦)

    眼紅——迎香。搐迎香于鼻內,消眼熱之紅。(玉賦)

    目昏——肝俞。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實虛。(玉賦)

    眼痛一合谷。眼痛合谷以推之。(通)

    目昏不見——二間。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通)

    努肉攀睛——睛明。睛明治眼努肉攀。(靈)

    眼目疾——臨泣。眼目之疾諸疾苦,更須臨泣用針擔。(蘭)

    兩睛紅腫——睛明、魚尾、太陽。兩睛紅腫疼難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自然消。(玉歌)

    眼痛——太陽。眼痛忽然血貫睛,羞明更澀最難睜,須得太陽針血出,不用針刀疾自平。(玉歌)

    眼紅——內迎香。心血炎上兩眼紅,迎香穴內刺為通,若將毒血搐出后,目內清涼始見功。(玉歌)

    目爛——大、小骨空。風眩目爛最堪憐,淚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應痊。(玉歌)

    目昏——肝俞、足三里。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頻瀉動。還光益血自無差。(玉歌)

    眼痛——清冷淵。眼痛須尋清冷淵。(勝)

    眼痛——上星。頭風眼痛上星專。(勝)

    目內紅痛——絲竹空、攢竹。目內紅痛苦眉,絲竹攢竹亦堪醫。(勝)

    目眩——申脈、金門、手三里。頭暈目眩項捩強,申脈金門手三里。(雜)

    赤眼——迎香、臨泣、太沖、合谷。赤眼迎香出血奇,臨泣太沖合谷侶。(雜)

    7、上肢部

    兩臂頑麻——少海、三里。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于三里。(百)

    半身不遂——陽陵泉、曲池半身不遂,陽陵遠達于曲池。(百)

    體重節痛——俞穴(十二經井滎俞之俞穴)體重節痛而俞居。(標)

    筋攣骨痛——魂門(補)筋攣骨痛而補魂門。(標)

    腿膝肘臂四肢麻木疼痛——八風、八邪。

    手連肩脊痛——合谷、太沖。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席)

    手不如意——曲池、合谷。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席)

    心痛手顫——少海、陰市。心痛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席)

    肘痛——尺澤、太淵。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針后卻收功。(席)

    筋急不用——尺澤。尺澤理筋急之不用。(玉賦)

    腕痛難移——腕骨。腕骨療手腕之難移。(玉賦)

    肘攣痛——尺澤、曲池。手攣痛兮,尺澤合于曲池。(玉賦)

    手臂工腫——中渚、液門。手臂紅腫,中渚液門要辨。(玉賦)

    臂痛——肩井。肩井除臂痛如拿。(玉賦)

    兩肘拘攣——曲池。但見兩肘拘攣,仗曲池而平掃。(通)

    兩肢懈惰——照海。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通)

    肘痛筋緊——尺澤。尺澤去肘痛筋緊。(通)

    兩肩難任——肩井。肩井除兩肩難任。(通)

    心疼手顫——少海。心疼手顫針少海。(靈)

    五指不伸——中渚。五指不伸中渚取。(靈)

    腕中無力——腕骨腕中無力痛艱難,握物難移體不安,腕骨針雖見效,莫將補瀉等閑看。(玉歌)

    兩臂痛——肩井。急痛兩臂氣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原來真氣聚,補多深少應其中。(玉歌)肩背痛——背縫、五樞。

    肩背風氣連臂痛,背縫二穴用針明,五樞亦治腰間痛,得穴方知疾頓輕。(玉歌)

    兩肘拘攣——曲池、尺澤。兩肘拘攣筋骨連,艱難動作欠安然,只將曲池針瀉動,尺澤兼行見圣傳。(玉歌)

    肩紅腫痛——肩。肩端紅腫疼難當,寒濕相爭血旺,若向肩明補瀉,管君多灸自安然。(玉歌)

    手難伸——合谷、尺澤。

    筋急不開手難伸,尺澤從來要認真,頭面縱有諸樣癥,一針合谷效通神。(玉歌)

    手臂工腫——中渚、液門。

    手臂工腫連腕痛,液門穴內用針明,更將一穴名中渚,多瀉中間疾自輕。(玉歌)

    手生瘡——勞宮。

    勞宮穴在掌中尋,滿手生瘡涌不禁。(玉歌)

    五指不能屈伸——大指內側橫紋頭針1—2分,小指本節尖灸3—5壯。溫灸10—20分鐘。

    拘攣——尺澤。尺澤能醫筋拘攣。(勝)

    兩手酸痛——肩于、曲池、合谷。兩手酸疼難執物,曲池合谷共肩于。(勝)

    臂疼背痛——三里。臂疼背痛針三里。(勝)

    手指疼連肩——合谷、太沖。手指連肩相引疼,合谷太沖能救苦。(雜)

    肩痛連臍——手三里。手三里治肩連臍。(勝)

    手顫——少海、陰市。心痛手顫少海求,若要除根陰市睹。(雜)

    8、下肢部

    四肢懈惰——照海。

    腿疼——后溪、環跳。后溪環跳,腿疼刺而即輕。(百)

    轉筋——金門、丘墟。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百)

    中風——環跳。中風環跳而宜刺。(標)

    膝痛——陽陵泉(燒針)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燒針。(席)

    腳痛膝腫指麻——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太沖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更向太沖須引指頭麻木自輕飄。(席)

    轉筋——魚腹、承山、昆侖。

    轉筋目眩針魚腹,承山昆侖立便消。(席)

    腿膝肘臂四肢未梢麻木疼痛——八風、八邪。

    冷痹——環跳、腰間(腎俞、命門、腰陽關)

    冷痹——環跳、腰間(腎俞、命門、腰陽關)。

    冷風冷痹疾群眾觀點愈,環跳腰間針與燒。(席)

    中風——頂門、百會。

    暴中風頂門百會。(玉賦)

    腳氣——三里、絕骨、三陰交。

    腳氣連涎,里、絕、三交。(玉賦)

    腿腳乏力——風市、陰市。

    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玉賦)

    膝腫——陰陵、陽陵。

    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玉賦)

    腳氣——絕骨、三里、三陰交。

    絕骨三里三陰交,腳氣宜此。(玉賦)

    腳痛——商丘、解溪、丘墟。

    商丘解溪丘墟,腳痛堪追。(玉賦)

    足腫——太溪、昆侖、申脈。

    太溪昆侖申脈,最療足腫之。(玉賦)

    腿腳重疼——髖骨、膝關、膝眼。

    腿腳重疼,針髖骨膝關膝眼。(玉賦)

    步行艱楚——足三里、中封、太沖。

    行步艱楚,刺三足里中封太沖。(玉賦)

    腿風濕痛——居髎、環跳、委中。

    腿風濕痛,居髎環跳與委中。(玉賦)

    行步難移——太沖。

    且如行間難移,太沖最奇。(通)

    筋轉——承山。

    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通)

    腳腕痛——昆侖。

    大抵肚子腕痛,昆侖解愈。(通)

    膝股痛——陰市。

    股膝痛,陰市能醫。(通)

    膝腫——行間。

    行間治膝腫目疾。(通)

    腿痛——髖骨(委中上三寸,膝臏上一寸)。

    髖骨針腿痛以祛殘。(通)

    兩足拘攣——陰市。

    兩足拘攣覓陰市。(靈)

    兩膝風邪痛——犢鼻。

    犢鼻治療風邪痛。(靈)

    后跟痛——仆參。

    后跟痛在仆參求。(靈)

    轉筋、久痔——承山。

    承山轉筋并久痔。(靈)

    足掌痛——涌泉。

    足掌下痛尋涌泉。(靈)

    腳氣——陰蹺(照海)、陽蹺(申脈)。

    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靈)

    腿股風——居髎、委中、環跳。

    環跳能治腿股風,居髎二穴認真攻,委中毒血更出盡,愈見醫科神圣功。(玉歌)

    膝腿無力——風市、陰市。

    膝腿無力身立難,原因風濕致傷殘,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玉歌)

    腿痛——髖骨、膝眼、膝關。

    髖骨能醫兩腿痛,膝關紅腫不能行,必針膝眼膝關穴,功效須叟病不生。(玉歌)

    腳足草鞋風——昆侖、申脈、太溪。

    紅腫腿足草鞋風,須把昆侖二穴攻,申脈太溪如再刺,神醫妙訣起疲癃。(玉歌)

    腳氣——足三里、三陰交、絕骨。

    寒濕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及陰交,再將絕骨穴兼刺,腫痛登時立見消。(玉歌)

    足背痛——丘墟、解溪、商丘。

    腳背疼起丘墟穴,斜針出血即時輕,解溪再與商丘識,補瀉行針要辨明。(玉歌)

    行步艱難——太沖、三里、中封。

    行步艱難疾轉加,太沖二穴效堪攻,更針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玉歌)

    鶴膝風——陽陵泉、陰陵泉。

    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亦堪攻,陰陵針透尤收效,紅腫全消見異攻。(玉歌)

    髀痛——肩井。

    髀痛要針肩井穴。(勝)

    膝腫——行間。

    行間可治膝腫痛。(勝)

    行步艱難——中封、太沖。

    若人行步苦艱難,中封太沖針便痊。

    足背痛——商丘。

    腳背痛時商丘穴。(勝)

    腳風纏——委中。

    委中驅療腳風纏。(勝)

    腿膝酸痛——環跳、風市、陰市。

    腿股轉酸難移步,妙穴說與后人知,環跳風市及陰市,瀉卻金針病自除。(勝)

    臁瘡——血海。

    熱瘡臁內年年發,血海尋來可治之。(勝)

    兩膝腫——膝眼、三里。

    兩膝無端腫如斗,膝眼三里艾當施。(勝)

    轉筋——承山。

    兩股轉筋承山剌。(勝)]

    腳氣——復溜。

    腳氣復溜不須疑。(勝)

    踝跟骨痛——昆侖、絕骨、丘墟。

    踝跟骨痛灸昆侖,更有絕骨共丘墟。(勝)

    腳膝諸痛——行間、三里、申脈、金門。

    腳膝諸痛羨行間,三里申脈金門侈。(雜)

    轉筋——然谷、承山。

    腳若轉筋眼發花,然谷承山法自古。(雜)

    兩足難移——懸鐘、條口。

    兩足難移先懸鐘、條口后針能步履。(雜)

    兩足酸麻——太溪、仆參、內庭。

    兩足酸麻補太溪,仆參內庭盤跟楚。(雜)

    腳痛連脅——環跳、陽陵泉。

    腳痛連脅痛難當,環跳陽陵泉內杵。(雜)

    寒風濕痹——環跳,陽陵泉、足三里。

    冷風濕痹針環跳,陽陵三里針尾燒。(雜)

    9、胸腹脅部

    胸中苦悶——建里、內關。

    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百)

    心下悲凄——聽宮、脾俞。

    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百)

    脅肋疼痛——氣戶、華蓋。

    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百)

    腸鳴——下脘、陷谷。

    腹內腸鳴下脘谷能平。(百)

    胸脅支滿——章門。

    胸脅之滿何療,章門不用細尋。(百)

    膈痛——膻中、巨闕。

    胸痛飲蓄難禁,膻中巨闕便針。(百)

    胸滿噎塞——中府、意舍。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百)

    胸膈瘀血——腎俞、巨?。

    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宜征。(百)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百)

    臍風——然谷。

    臍風須然谷而易醒。(百)

    腋腫——委陽、天池。

    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百)

    煩心嘔吐——幽門、玉堂。

    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百)

    臍腫——陰陵、水分。

    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百)

    完谷不消——脾俞、脾俞膀胱俞覓。

    胃氣上逆,惡心嘔吐——公孫、內關、中脘 。

    胃冷難消化——魂門、胃俞。

    胃冷難消化,魂門胃俞堪責。(百)

    寒疝——大敦、照海。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百)

    痃癖——沖門、血海。

    痃癖分,沖門血海強。(百)

    心腹脅肋——照海(陰蹺)、內關(陰維)、列缺(任)、公孫(沖)。

    陰蹺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標)

    心下痞滿——十二經井穴。

    心下痞滿而井主。(標)

    心脹咽痛——太沖。

    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標)

    脾冷胃疼——公孫。

    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標)

    胸滿腹痛——內關。

    胸滿腹痛刺內關。(標)

    脅肋疼痛——支溝(飛虎)。

    脅肋疼痛針飛虎。(標)

    虛喘——足三里。

    虛喘須尋三里穴。(席)

    食癖氣塊——手三里、足三里。

    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席)

    胃中有積——璇璣、三里。

    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席)

    胸滿不思食——陰陵泉、承山。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席)

    小腸氣痛——大杼、長強。

    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席)

    水腫——水分、氣海。

    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席)

    腹痛——公孫、內關。

    腹痛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席)

    陽明惡吐——風府、上脘。


    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還須上脘療。(席)

    男子痃癖——三里。

    男子痃癖三里高。(席)

    膀胱氣才——風府、三里。

    從來風府最難針,卻用功夫席淺深,倘無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席)

    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關元、氣海。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針,又不應時針氣海,關元同泄效如神。

    臍腹痛——陰交、涌泉。

    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在遲,良久涌泉針取氣,此中玄妙少人知。(席)

    痃疝——期門、大敦。

    期門大敦能治堅痃疝氣。(玉賦)

    心悶——勞宮、大陵。

    勞宮大陵可療心悶瘡痍。(玉賦)

    心悸虛煩——三里。

    心悸虛煩刺三里。(玉賦)

    脾泄一—天樞。

    天樞理感患脾泄之危。(玉賦)

    盅脹——三陰交、水分、三里。

    陰交水分三里盅脹宜刺。(玉賦)

    熱壅三焦——關沖。

    脾虛黃疸——腕骨、中脘。

    脾虛黃疸,腕骨中腕何疑。(玉賦)

    飽滿氣逆——足三里。

    欲調滿之氣逆,三里可勝。(玉賦)

    翻胃——中魁。

    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玉賦)

    心驚——通里。

    通里療心驚而瘥。(玉賦)

    腹疾有塊——內關、照海。

    取內關于照海,醫腹疾之塊。(玉賦)

    九種心痛——上脘、中脘。

    上脘中脘療九種之心痛。(玉賦)

    腹痛便秘——大陵、外關、支溝。

    肚痛秘結,大陵合外關于支溝。(玉賦)

    胸結——涌泉。

    胸結身黃,取涌泉而即可。(通)

    腹脹血膨——期門。

    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也。(通)

    七疝偏墜——大敦。

    稽夫大敦去七疝 之偏墜。(通)

    腹脹——內庭。

    腹膨而脹,奪內庭以休尺。(通)

    胃心痛——勞宮。

    勞宮退胃心痛亦何疑。(通)

    心胸痛——大陵。

    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通)

    腹痛——陰谷。

    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通)

    肋脅下疼痛——陽陵泉。

    肋下脅邊者,刺陽陵泉而即止。(通)

    心下寒——少澤。

    少澤應除心下寒。(靈)

    腹堅——中脘、下脘。

    中脘下脘治腹堅。(靈)

    胸中之病——內關。

    胸中之病內關擔。(蘭)

    臍下病——公孫。

    臍下公孫用法攔。(蘭)

    腹中氣塊——內關。

    腹中氣痛難當,穴法宜向內關防,八法有名陰維穴,腹中之疾永安康。(玉歌)

    腹痛——大陵、外關、支溝。

    腹中疼痛亦難當,大陵外關可消詳,若是脅痛并便秘,支溝妙效非常。(玉歌)

    脾病——間使。

    脾家之癥是可憐,有寒有熱兩相煎,間使二穴針瀉動,熱瀉寒補病俱痊。(玉歌)

    心痛——上脘、中脘。

    九種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內用神針,若還脾敗中脘補,兩針神效免災侵。(玉歌)

    翻胃——中魁。

    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穴莫教偏。(玉歌)

    腹脹——內庭 、臨泣。

    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要先針,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方能病不侵。(玉歌)

    心胸痛——大陵。

    心胸之病大陵瀉,氣攻胸腹一般針。(玉歌)

    腹滿虛脹——水分、水道、三里、陰交。

    水病之疾最難熬,腹滿虛脹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針三里及陰交。(玉歌)

    腎氣沖心——關元、帶脈。

    腎氣沖心得幾時,須用金針疾自除,若得關元并帶脈,四海誰不仰明醫。(玉歌)

    脾泄——天樞。

    脾泄之癥別無他,天樞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臟脾虛疾,艾火多添病不加。(玉歌)

    心脾疼痛——上脘。

    心脾疼痛上脘先。(勝)

    胃冷——下脘。

    胃冷下脘卻為良。(勝)

    心疼——巨闕。

    霍亂心疼吐痰涎,巨闕著艾便安然。(勝)

    脾心痛——公孫。

    脾心痛急尋公孫。(勝)

    痞滿——章門。

    終年或變勞層者,痞滿臍旁章門訣。(勝)

    吞酸——膻中。

    噎氣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壯除膈熱。(勝)

    小腸氣痛歸來。(勝)

    腹脹——水分。

    腹脹水分多得力。(勝)

    霍亂——中脘、三里、內誕。

    霍亂中脘可入深,三里內誕瀉幾許。(雜)

    心痛——勞宮、不澤。

    心痛翻胃刺勞宮,寒者少澤細手指。(雜)

    脅痛——陽陵泉。

    脅痛只須陽陵泉。(雜)

    腹痛——公孫、內關。

    腹痛公孫內關爾。(雜)

    心胸痞滿——陰陵泉、承山。

    心胸痞滿陰陵泉,針到承山飲食美。(雜)

    泄瀉 ——三里、內庭。

    泄瀉肚腹諸般疾,三里內庭功無比。(雜)

    脹滿水腫——水分、中脘、腹溜、三里。

    水腫水分與復溜,脹滿中脘三里揣。(雜)

    內傷食積——手三里、足三里、璇璣。

    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想應塊亦消。(雜)

    10、腰背部

    背連腰痛——白環、委中。

    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百)

    脊強——水道、筋縮。

    脊強兮,水道筋縮。(百)

    痙病——顱息。

    痙病非顱息而不愈。(百)

    肩背腰腿疾——申脈(陽?)、后溪(督脈)、外癢(陽維)臨泣(帶脈)。

    陽?陽維并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標)

    腰痛——委中。

    委中專治腰間痛。(席)

    腳膝腫——至陰。

    腳膝腫時尋至陰。(席)

    氣滯腰痛——橫骨、大都。

    氣滯腰痛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急救。(席)

    肩背風勞——肺俞、三間。

    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席)

    腰痛——委中。

    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席)

    髖骨腿疼——三里、復溜。

    髖骨腿疼三里瀉,復溜氣滯便離腰。(席)

    肩背痛——中渚。

    久患傷寒肩背疼,但針中渚得其宜。(席)

    肩痛連臍——手三里。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時便須求,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席)

    腰胯痛——三里、氣海。

    腰連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下針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住,噎不住時,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席)

    膂痛——身柱。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玉賦)

    傴僂——風池、絕骨。

    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玉賦)

    痿傴——人中、曲池。

    人中曲池可治其痿傴。(玉賦)

    肩脊痛——五樞、背縫。

    肩痛——肩髃。

    風溫傳于兩肩,肩髃可療。(玉賦)

    腰脊閃痛——人中、委中。

    人中委中除腰脊閃痛之難制。(玉賦)

    腎敗腰痛——帶脈、關元(多灸)。

    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玉賦)

    脊膂強痛——人中。

    人中除脊膂之強痛。(通)

    瀉腎——然谷。

    然谷瀉腎。(通)

    腰痛——腎俞。

    腎俞把腰疼而瀉盡。(通)

    肩背患——手三里。

    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通)

    冷痹腎敗——足三里。

    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士。(通)

    脊間心后病——中渚。

    脊間心后者,針中渚而立愈。(通)

    腰腳痛——委中。

    腰腳痛在委中而已矣。(通)

    腰痛——委中。

    五般腰痛委中安。(靈)

    脾俞(髀樞)不動——丘墟。

    脾俞不動瀉丘墟。(靈)

    浮腫——復溜。

    復溜治腫如神醫。(靈)

    水腫——水分。

    水腫水分灸亦安。(靈)

    脊背強痛——人中、委中。

    強痛脊背瀉人中,挫?腰酸亦可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間諸疾任君攻。(玉歌)

    腰痛——腎俞。

    腎弱腰痛不可當,施為行止甚非常,若知腎俞二穴處,艾火頻加體自康。(玉歌)

    背痛——中渚。

    脾疼背痛中渚瀉。(勝)

    腰痛——中空穴(中?)

    腰痛中空穴最奇。(勝)

    脊間疼——中渚。

    脊間心后稱中渚。(雜)

    腰痛——環跳、委中、昆侖。

    腰痛環跳委中神,若連背痛昆侖武。(雜)

    腰痛連腿——腕骨、三里。

    腰痛環跳委中神,若連背痛昆倉武。(雜)

    腰連足痛——環跳、行間、風市。

    腰連腳痛怎生醫,環跳行間與風市。(雜)

    腰酸痛——阿是穴。如慢性以及腎虛者,加撥火罐。

    11、二陰部

    小便赤澀——兌端。

    小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百)

    腸風下血——長強、承山。

    刺長強于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百)

    白濁遺精——陰交、氣海。

    針三陰于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百)

    五淋——肓俞、橫骨。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百)

    痔瘤——商丘。

    商丘痔瘤而最良。(百)

    脫肛——百會、尾翳。

    脫肛百會尾翳之所。(百)

    無子——陰交、石關。

    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百)

    積痢——中脘、外丘。

    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腸)

    水蠱——偏歷。

    刺偏歷得小便,醫大人之水蠱。(標)

    五淋——氣海、三里。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里隨呼吸。(席)

    小便不禁——關元。

    小便不禁關元好。(席)

    大便閉澀——大敦。

    大便閉澀大敦燒。(席)

    痔漏——二白。

    二白醫痔漏。(玉賦)

    疝氣——大敦。

    大敦去疝氣。(玉賦)

    便多——命門、腎俞。

    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而著艾。(玉賦)

    痔疾——長強、承山。

    長強承山灸痔最妙。(玉賦)

    便秘——照海、支溝。

    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玉賦)

    痢疾——百會、鳩尾。

    百會鳩尾治痢疾。(靈)

    大小便——大腸俞、小腸俞。

    大小腸俞大小便。(靈)

    五淋——氣海、血海。

    氣海血海療五淋。(靈)

    偏墜——大敦。

    大敦二穴主偏墜。(靈)

    痔漏——二白穴(間使)

    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艱禁,或痛或癢或下血,二白穴在掌中尋。(玉歌)

    尿瀕——命門、腎俞。

    腎敗腰虛小便頻,夜間起止苦勞神,命門若得金針助,腎俞艾灸起遭?(玉歌)

    痔漏——承山、長強。

    九般痔漏最傷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長強一穴是,呻吟大痛穴為真。

    遺精——心俞、白環俞。

    膽寒由是怕驚心,遺精白濁實難禁,夜夢鬼交心俞治,白環俞治一般針。(玉歌)

    大便秘結——照海、支溝。

    大便秘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玉歌)

    疝氣——大敦。

    七般疝氣取大敦,穴法由來指側間,諸經具載三毛處,不與師傳隔萬山。(玉歌)

    疝氣——關元、大敦。

    腎強疝氣發甚頻,氣上攻心似死人,關元兼刺大敦穴,此法親傳使得真。(玉歌)

    閉結——支溝。

    筋痛閉結支溝穴。(勝)

    泄瀉——天樞。

    腸鳴大便時泄瀉,臍旁二寸灸天樞。(玉賦)

    疝氣——大敦。

    灸罷大敦除疝氣。(勝)

    腸風——長強。

    痔疾腸風長強期。(勝)

    小便頻——腎俞。

    腎敗腰痛小便頻,督脈兩邊腎俞除。(勝)

    痢疾——合谷、三里、中膂。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須兼中膂。(雜)

    七疝——大敦、太沖。

    七疝大敦與太沖。(雜)

    五淋——血海。

    五淋血海通男婦。(雜)

    大便虛秘——支溝、足三里。

    大便虛秘支溝,瀉足三里效可擬。(雜)

    熱淋——長強、大敦、陽陵泉。

    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雜)

    小便不通——陰陵泉、足三里。

    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雜)

    12、寒熱

    熱病汗不出——大都、經渠。

    熱病汗 出,大都更接于經渠。(百)

    發熱——少沖、曲池。

    發熱仗少沖、曲池之津。(百)

    歲熱時行——陶道、肺俞。

    歲熱時行,陶道復求肺俞理。(百)

    溫寒濕熱——下髎。

    溫寒濕熱下髎定。(百)

    闕熱厥寒——涌泉。

    厥寒厥熱涌泉清。(百)

    寒栗惡寒——二間、陰郄。

    寒栗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百)

    勞瘵傳尸——魄戶、膏肓。

    勞瘵傳尸,趨魄戶膏肓之路。(百)

    中邪霍亂——陰谷、三里。

    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路。(百)

    盜汗——陰郄、后溪。

    陰郄后溪治盜汗之多出。(百)

    疼癢——至陰、尾翳。

    至陰尾翳療癢疾痛多。(百)

    熱極——肩髃、陽溪。

    肩髃、陽溪,消隱中之熱極。(百)

    寒瘧——商陽、太溪。(百)

    寒瘧商陽太溪驗。(百)

    寒熱痹痛——四關(合谷、太沖)。

    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標)

    體熱勞嗽——魄戶(瀉)。

    體熱勞嗽而瀉魄戶。(標)

    虛損——天樞。

    虛損天樞而可取。(標)

    傷寒——期門。

    期門穴主治傷寒,六日過經尤未汗。(席)

    傷寒——風府、風池。

    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席)

    瘧疾——間使。

    間使剿瘧疾。(玉賦)

    瘰疬癮疹——天井。

    天井治瘰疬癮疹。(玉賦)

    時瘧閡瘧——后溪。

    時瘧閡瘧尋后溪。(玉賦)

    傷寒——期門。

    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玉賦)

    傷寒無汗——復溜。

    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玉賦)

    傷寒有汗——合谷。

    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玉賦)

    虛汗——百勞。

    百勞止虛汗。(玉賦)

    熱壅——少沖。

    又若心虛熱壅,少沖明于濟奪。(玉賦)

    瘧疾——間使。

    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通)

    傷寒——期門。

    傷寒過經期門愈。(靈)

    寒熱——申脈。

    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耳鳴鼻衄胸中滿,好把金針此穴明。(蘭)

    傷寒無汗——合谷(補)、復溜(瀉)。

    無汗更將合谷補,復溜穴瀉好施針。(蘭)

    汗多——合谷(補)。

    倘若汗我流不絕,合谷收補效如神。(蘭)

    瘧疾——后溪。

    時行瘧疾最難禁,穴法由來未審明,若把后溪穴尋得,多加艾火即時輕。

    盜汗——百勞。

    滿身發熱痛為虛,盜汗淋淋漸損軀,須得百勞椎骨穴,金針一刺疾俱除。(玉歌)

    無汗——復溜(瀉)有汗一合谷。

    無汗傷寒瀉復溜、汗多宜將合谷收,若然下脈皆微細,金針一補脈還浮。(玉賦)]

    傷寒——期門、三里。

    傷寒過經尤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針,忽然氣喘攻胸膈,三里瀉多須用心。(玉歌)

    五瘧——間使、大杼。

    五瘧寒多熱更多,間使大杼真妙穴。(勝)

    13、精氣神

    夢魘不寧——歷兌、隱白。

    夢魘不寧,歷兌相諧于隱白。(百)

    發狂奔走——上脘、神門。

    發狂奔下次上脘同起于神門。(百)

    驚悸怔忡——陽交、解溪。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百)

    反長悲哭——天沖、大橫。

    反長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百)

    癲疾——身柱、本神。

    癲疾身柱本神令。(百)

    風癇——神道、心俞。

    風癇常發,神道須還心俞寧。(百)

    癇——鳩尾、涌泉。

    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涌泉人不死。(席)

    癲——人中、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隱白、大陵、申脈、風府、頰車、承漿、勞宮、上星、會陰、曲池、舌下縫、后溪、間使)。

    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席)

    氣不調——肩井、三里。

    若針肩井及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席)

    虛勞——膏補虛勞。(玉賦)

    呆癡笑眺——神門。

    神門治呆癡笑眺。(玉賦)

    黃疸神疲——至陽。

    至陽卻疸,善治神疲。(玉賦)

    癲癇——鳩尾。

    鳩尾針癲癇已發,慎其妄施。(玉賦)

    脈沉——復溜。

    要起立脈之沉匿,復溜稱神。(玉賦)

    夢遺 ——心俞、腎俞。

    心俞腎俞治腰腎虛乏之夢遺。(玉賦)

    尸勞——涌泉、關元、豐隆。

    涌泉關無豐隆,為治尸勞之例。(玉賦)

    驚搐——印堂。

    印堂治驚搐。(玉賦)

    呆癡——神門。

    神門除心性之呆癡。(通)

    癲癇狂——后溪。

    癲癇狂兮,憑后溪而療是。(通)

    五勞——足三里。

    三里卻五勞之贏瘦。(通)

    黃疸——腕骨。

    固知腕骨祛黃。(通)

    氣上壅——足三里。

    治氣上壅足三里。(靈)

    癲——水溝、間使。

    水溝間使治邪癲。(靈)

    身倦——勞宮。

    勞宮醫得身勞倦。(靈)

    癲狂——后溪。

    后溪專治督脈病,癲狂此穴治還輕。(蘭)

    中風不語——頂門(囟會)、百會。

    中風不語最難難,發際頂門穴要知,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蘇醒免危。(玉歌)

    中風——中沖、人中。

    中風之癥癥非輕,中沖二穴可安寧,先補后瀉如無應,再刺人中立便輕。(玉歌)

    膽寒心虛——少沖。

    膽寒心虛病如何,少沖二穴最功多,刺入三公不著艾,金針用后自平和。(玉歌)

    癮疹——天井。

    如今癮疹疾多般,好手醫人治亦難,天井二穴。

    多著艾,縱生瘰疬灸皆安。(玉歌)

    癡呆——神門。

    癡呆之癥不堪親,不識尊卑枉罵人,神門獨治癡呆病,轉手骨工得穴真。(玉歌)

    黃疸——至陽。

    至陽亦治黃疸病,先補后瀉效分明。(玉歌)

    強壯——膏肓。

    膏肓二穴治病強,些穴原來難席量,斯穴禁針多著艾,甘一壯亦無妨。(玉歌)

    黃疸——腕骨、中脘。

    脾家之癥有多般,致成翻胃呈現食難,黃疸亦須尋腕骨金針必定奪中脘。(玉歌)

    傳尸勞——涌泉、豐隆、丹田。

    傳尸勞病最難醫,涌泉出血免災危,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玉歌)

    癇——鳩尾。

    鳩尾獨治五般癇,此穴須當存細觀,若然著艾宜七壯,多則傷人針亦難。(玉歌)

    五癇——后溪、鳩尾、神門。

    后溪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勝)

    中風——人中、頰車。

    瀉卻人中及頰車,治療中風口吐沫。(勝)

    氣癥——氣海。

    諸般氣癥從何治,氣海針之灸亦宜。(勝)

    遺精——心俞。

    遺精白濁心俞治。(勝)

    黃疸——至陽。

    黃疸至陽便能離。(勝)

    肝血盛——肝俞。

    肝血盛兮肝俞瀉。(勝)

    脾病氣血——合谷、三陰交。

    脾病氣先合谷,后刺三陰針用燒。(勝)

    內傷——內關。

    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雜)

    吐衄——尺澤、上星、禾?。

    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雜)

    癇——勞宮、涌泉。

    勞宮能治五般癇,更刺涌泉疾若挑。(雜)

    癡呆——神門、人中、間使。

    神門專治癡呆癥,人中間使祛癲疾妖。(雜)

    14、女人

    經期不準——地機、血海。

    女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百)

    漏血——交信、合陽。

    女子少氣漏血,不無效 信合陽。(百)

    帶下產崩——沖門、氣沖。

    月濁違限——天樞、水泉。

    月經違限——天樞水泉細詳。(百)

    乳痛——肩井。

    肩井乳痛而極效。(百)

    婦人血暈——陰交、陽別。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標)

    下胎衣——照海、外關。

    陰蹺陽維而下胎衣。(標)

    兩乳刺痛——太淵、列缺。

    氣痛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席)

    難產——乳根二肋。

    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席)

    婦人心痛——心俞。

    婦人心痛心俞穴。(席)

    婦人乳腫——少澤、太陽。

    婦人乳腫,少澤與太陽可推。(玉賦)

    赤白帶——中極

    赤帶白帶求中極之異同。(玉賦)

    瀉死胎——陰交。

    文伯瀉死胎于陰交。(通)

    氣刺兩乳——太淵。

    氣刺兩乳求太淵。(靈)

    吹乳——少澤。

    婦人吹乳痛難消,吐血風痰稠似膠,少澤穴內明補瀉,應時神效氣能調。(百)

    赤白帶——中極。

    赤白婦人帶下難,只困虛敗不能安,中極補多宜瀉少,灼火還須著意看。(玉歌)

    下胎衣——陰交。

    陰交針入下胎衣。(勝)

    兩乳刺痛——太淵、列缺。

    太淵列缺穴相連,能祛氣痛刺兩乳。(雜)

    通經——合谷、三里。

    婦人通經瀉合谷。(雜)

    催孕——三里、至陰。

    三里、至陰催孕妊。(雜)

    死胎——陰交。

    死胎陰交不可緩。(雜)

    下胞衣——照海、內關。

    胞衣照海內關尋。(雜)

    15、嬰幼兒

    盜汗肝蒸——陰郄。

    瀉有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標)

    脫肛——百會(灸)、鳩尾。

    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席)

    小兒慢驚——印堂。

    孩子慢驚何可治,印堂刺入艾還加。(玉歌)

    小兒驚風——少商、人中、涌泉。

    小兒驚風少商穴,人中涌泉瀉莫深。(雜)

    16、脾胃病癥狀選穴古歌賦選

    胸悶:

    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百)

    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百)

    胸滿: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席)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百)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百)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里可勝。(玉賦)

    經年或變勞怯者,痞滿臍旁章門決。(勝)

    諸般氣從何治,氣海針之灸亦宜。(宜)

    心胸痞滿陰陵泉。(雜)

    心胸有病少腹瀉。(肘)

    中滿如何去得根,陰包如刺效如神。(肘)

    脅痛:

    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百)

    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用細尋。(百)

    若是脅痛并閉結,支溝奇效非常。(玉歌)

    脅痛只須陽陵泉。(雜)

    傷寒痞結脅積痛,宜用期門見神功。(肘)

    兩足兩脅滿難伸,飛虎神針七公到。(肘)

    腸鳴:

    腹內腸鳴,下脘 、陷谷能平。(百)

    瘧疾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后內庭。(肘)

    腹中痛塊疼難當,穴法宜向內關防。(玉歌)

    腸鳴大便時泄瀉,臍旁兩寸灸天樞。(勝)

    泄瀉肚腹諸般疾,三里內庭功無比。(雜)

    脘痛:

    膈痛飲蓄難禁,膻中巨闕便針。(百)

    上脘、中脘治九種之心痛。(玉賦)

    九種心痛及脾痛,上脘穴內用神針。(玉歌)

    心痛、脾痛上脘先。(勝)

    霍亂心痛吐痰涎,巨闕著艾便安然。(勝)

    脾痛背痛中渚瀉,脾心急痛尋公孫。(勝)

    心痛翻胃刺勞宮。(雜)

    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尋三里起璇璣。(長)

    中脘回還胃氣通(肘)

    嘔吐: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百)

    嘔吐還須上脘療。(席)

    頭風嘔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玉歌)

    傷寒嘔吐悶涎隨,列缺下針三分許。(雜)

    腹痛:

    肚痛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席)

    腹痛秘結,大陵合個關支溝。(玉賦)

    腹中疼痛亦難當,大陵外關可消詳。(玉歌)

    小腸氣痛先長強,后刺大敦不要忙。(勝)

    小腸氣痛歸來治。(勝)

    腹痛公孫內關耳。(雜)

    如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后涌泉。(長)

    腹脹:

    內庭臨泣理小腹之?。(玉賦)

    腹膨而脹,奪內庭以休遲。(通)

    小腹脹滿氣功心,內庭二穴要先針。(玉歌)

    腹脹水公多得力。(勝)

    肚腹浮腫脹膨膨,先針水分瀉建里。(勝)

    倦怠:

    倦言嗜臥往通里大鐘而明。(百)

    至陽卻疸,善治神疲。(玉賦)

    若是頭風并眼痛,上星穴內刺無偏。(玉歌)

    便秘:

    大便閉澀大敦繞。(席)

    照海支溝能大便之秘。(玉賦)

    腹痛便秘大陵合外關支溝。(玉賦)

    若是脅痛并閉結,支溝奇妙效非常。(玉歌)

    大便閉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心,更把支溝來協瀉,方知妙穴有神功。(玉歌)

    大便虛秘補支溝,瀉足三里效可擬。(雜)

    尿赤:

    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百)

    小便不禁,關元好。(席)

    多夢:

    夢魘不寧,歷兌相諧于隱白。(百)

    驚悸: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百)

    通里療心驚而即瘥。(玉賦)

    發黃:

    目黃兮,陽綱膽俞。(百)

    黃疸亦須尋腕骨,金針必定奇中脘。(玉歌)

    黃疸至陽便能離。(勝)

    噎氣吞酸:

    噎氣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壯除膈熱。(勝)

    食不消化:

    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覓。(百)

    胃寒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百)

    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席)

    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席)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席)

    胃冷下脘卻為良。(勝)

    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雜)

    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尋三里起璇璣。(長






    艾灸常用的穴位和先后


    艾灸的常用穴位(穴道)很多但是最常用的穴位(穴道)就是關元、命門、足三里、中脘是人體四大養生要穴。
    利用純陽艾火長期溫灸四大養生要穴,具有補益腎氣,健脾和胃,促進脾。腎運化的作用。扶養一身正氣,使正氣不絕,脾土肥沃,腎水充盈。土沃、水盈、氣足便能生長萬物,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了。
    關元穴
    又名丹田,任脈之穴,在臍下三寸處。關元穴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
    主治: 陽痿早泄、夢遺滑精、遺尿癃閉、小便頻數、尿濁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產后出血、陰挺等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各種疝氣、浮腫、中風脫證、一切虛勞損傷、四肢厥冷等。
    命門穴又名精宮,督脈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其氣與腎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
    主治: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病癥。
    中脘穴
    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上四寸。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濕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惡心嘔吐、呃逆、反胃、腹脹、腹瀉、潰瘍病、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官能癥等一切胃腸病癥,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癥侯。
    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橫指處。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便秘、腹瀉、水腫、神經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腸癰等。
    神闕:位于腹部臍中,有調理脾胃、祛寒壯陽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類經圖翼》說:"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醫學入門》說:"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具體方法是:以藥末填臍,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壯,藥末可選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膏肓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此穴對于網狀內皮系統、呼吸及心血管系統有重要作用,具有益陰扶陽之功。《千金方》說:"膏肓俞無不治,主羸瘦虛損。"說明灸膏肓俞對于無病者可起到強身健骨的作用;對于體質虛弱者可起到扶助正氣、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具體方法是:采用艾炷直接灸或隔物灸,每次3~5壯,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溫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簡便易學易會。具體方法如下:將艾卷燃著一端,在足三里(在膝下三寸。以手掌心按膝上,中指盡處向外側橫開一指即是此穴)、神闕(即肚臍眼)等穴位上熏灸。先反復測度距離,感局部溫熱舒適而不灼燙,即固定不動(一般距皮膚約3厘米),以施灸部位出現紅暈為度。作為保健可隔日或三日一次。清晨或睡前皆宜,每次10-15分鐘。終年灸此穴,不僅有助于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活動,還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從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之作用。 
    一般來說,人身上的很多的穴位大多可以使用艾灸,只要長期堅持都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作用。 
    1)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體。
    于病患的初期,“邪正相爭”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為主,此時僅施灸患處,局部穴位,往往可頓挫病勢,是個簡易,快捷的灸法。但對于慢性病不能單純地這樣治。因為此時病久傳化,上下痞澀,陰陽失和,往往病情已不限于一經一臟一腑,因此灸治慢性病,必須重視整體配穴,以期灸通臟腑,經絡,灸通上下,調平陰陽,從而達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2)灸貴于早,貴于恒。
    少則兩三個月,半年,甚至要更長的時間地灸下去才行。癥狀已消失,還不能以為是病已根治,須以穴位觸診再做驗證。病治好了,如果身體仍顯虛弱,也應繼續用灸,培養元氣。總之,施灸不單是為了解除癥狀,而更要以除病,健身為最終目的,故須持之以恒。3)灸貴通腑氣
    故中脘,足三里等為治療各種慢性病的必用灸穴。4)灸貴引導,先后有序。慢性病日久,常常導致病體上盛下虛
    針對這種情況應先重灸病體中下部穴位。等中下部灸通,則“上盛”“上熱”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隨之松動,這就是灸法的引導功能的功用。當中下部灸通之后,再酌情增加上部穴的灸量,則上下皆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灸法先后有序。內熱盛,臟腑積滯重的病例灸法類似,此等宜先灸四肢穴,等四肢經穴灸通,再增加軀干部灸穴,如此灸治會較為順利。
    5)久病羸弱者,以“小火”為先。
    遇病久而羸弱,進食少,體熱(喜涼惡熱)者,馬少群先生一般囑其先以下五日穴灸治:一日中脘,足三里;二日環跳,陽陵泉;三日風市,申脈;四日肩髃,曲池;五日風池,絕骨。五日后在按其病在何臟腑,酌選穴灸治。遇病久而羸弱,進食少體寒(喜寒惡寒)者,先生則囑其按以下四日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2日下脘、天樞、氣海;3日關元、三陰交,4日內關、照海。4日后再按其病在何臟腑,選穴灸治。對這樣的患者,前十五天的灸量為:腹部每穴灸20分鐘,背部和四肢每穴每次灸15分鐘。等灸至患者進食增多,感覺體增長之后再使用通用灸量。此因虛甚則滯甚,故只宜先小通小補,否則病體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現口干,咽痛頭暈,不思飲食等反應。
      陽陵泉穴;尋找方法
      患者應側臥或仰臥,陽陵泉穴位于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主治疾病: 
      陽陵泉穴的主治疾病為: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痹、消化不良、關節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坐骨神經痛、膽囊炎、高血壓、遺尿等。該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該穴的治病穴道療法有:按摩治療慢性胃炎、胃痛。 
    名解〗
       (1)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后,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濕后沉降于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濕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
       (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濕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
       (3)膽經合。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
       (4)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濕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和隨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后冷降歸地。
      〖功能作用〗降濁除濕。
    ============================================ 
    膏盲穴 取穴方法
      尋找穴位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膏肓穴位于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
      主治疾病: 
      膏肓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此穴,可以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具體細節請參閱相關網頁:“按摩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臟與膈膜之間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穴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心臟與膈膜之間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為提供心火燃燒之柴薪,在火熱作用下所處為液態,今心室燃燒后氣化蒸發的部分在胸腔內壓的作用下隨濕熱之氣外滲體表膀胱經,故名膏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較干燥的濕熱之氣與不溶于水的膏脂。
    〖主治疾病〗 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人體穴位配伍〗 配尺澤穴、肺俞穴治喘咳
    天柱穴尋找方法
      天柱穴找法:在后頭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側凹處,后發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主治病征: 
      天柱穴的主治病征為:頸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壓、目眩、頭痛、緩解眼睛疲勞等。該穴道是治療頭部、頸部、
    〖主治疾病〗 頭痛,項強,鼻塞癲狂癇,肩背病,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大椎穴治頭痛項強。
    六.瘦腰〖名解〗天,一指穴內物質為天部陽氣,二指穴內氣血作用于人的頭頸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堅實之物,在此喻意穴內氣血飽滿堅實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為堅實飽滿之狀。本穴氣血乃匯聚膀胱經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陽氣所成,其氣強勁,充盈頭頸交接之處,頸項受其氣乃可承受頭部重量,如頭之支柱一般,故名。
    身柱穴 定位方法:我理解;大椎下
      取穴時采用俯伏坐位,身柱穴位于后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病癥: 
      身柱穴的主治病癥為:小兒夜啼哭、抽風、幼兒體質虛弱、感冒、哮喘、夜尿癥、肩膀僵硬等等。
    〖主治疾病〗身熱頭痛咳嗽氣喘,驚厥,癲狂癇證,腰脊強痛,疔瘡發背。
      〖人體穴位配伍〗 配水溝穴、內關穴、豐隆穴、心俞穴治癲狂癇;配風池穴、合谷穴、大椎穴治肺熱、咳嗽;配靈臺穴、合谷穴、委中穴(瀉法) 治疔毒。〖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名解〗身,身體也。柱,支柱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本穴物質為神道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后,此氣因受體內外傳之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充斥穴內并快速循督脈傳送使督脈的經脈通道充脹,如皮球充氣而堅可受重負一般,故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強盛飽滿的陽氣
    肩井穴取穴方法
      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臥的姿勢,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
    主治疾病: 
      肩井穴的主治疾病為:肩酸痛、頭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等。
    〖主治疾病〗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中風瘰疬,難產,諸虛百損。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陽陵泉穴治腳氣酸痛;治療乳腺炎特效穴。                             〖別名〗肩解穴,膊井穴。
      〖穴義〗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
       (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膽經之外,經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塊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膽經下行至此的經水一部分滲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豐滿之處,為人體局部重力場的最高點,脾土中的水濕容易滲流外出,穴內的肌肉層中水濕因而稀少,由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至此的地部經水也就不斷地滲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氣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層次氣血因而處于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及手少陽經天髎穴吸熱上行的氣血因此匯入穴內,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肩井穴 
    我自理解;兩肩凹下的地方
     
    七.美容養顏的穴位; 
     
    刮的順序:先刮臉部 要點輕輕刮摩 起到按摩的作用就成了不要使勁刮 
    ; 之后后背的穴位從上到下 
    ; 再刮合谷 之后 血海、足三里、三陰交 
     
    八.刮臉的方向:(輕輕的) 
      面部不能出痧 
      想對大家說:刮痧法確實有效,但不是適合所有人.有五點注意: 
       1.當你越刮越熱是正常現象,如果越刮越冷就馬上停止. 
       2.刮痧法適合亞健康,重危病最好還是去醫院看病. 
       3.注意方向:實癥需要使用瀉法,虛癥使用補法.反之會加重.請提前使用可麗可心養生專家檢測您經絡的虛實. 
       4.刮痧后馬上喝杯溫水幫助排毒. 
       5.刮痧后三小時不要進冷水,不要喝冷水,不要吹冷風,不要洗冷水澡,這樣不利于排毒.有可能會加重病情. 








    神奇止痛法:各種疼痛一分鐘即止,效果靈靈靈!




    直灸論

    一、《直灸論》

    醫圣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直灸是方術中通大小周天最快的法門。

    余自幼愛習方術,深知經脈通百病不生。多次直灸自己,治病,體驗內修。曾多處拜師學習,尤其看到王正龍老師的《灸法直論》流傳,覺醒早年于四川師傅(崔經衡)處學得直灸精髓,發愿呈世流傳,于是整理出來,大力推廣。使大病、久病、疑難病病人實用。定名為《直灸論》。內有"直灸六重天"和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有異曲同工之妙,能預知疾病的走向未來。免去當今醫生治好病卻不知道怎么治好的。此論是直灸、懸灸、灸罐、灸盒、灸棒、各種隔物灸、藥物灸、火龍灸等灸法的法則尺度,是灸法之無上經典。

    師傅臨終垂訓:做千秋功業,萬世師表,救外越蒼生(元氣少疾病纏身的人)。

    直灸民間常用。如:陽明經上的癬,多年不愈,就在患處直灸止癢消腫治好,一般黃豆粒大小的艾壯。如附圖: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咳嗽直灸肺俞,一般麥粒大艾壯。腰腿痛,在脊柱上偏痛側壓痛點上直灸,一般麥粒大至黃豆粒大艾壯,或者直接在腰椎脫出處大灸一次,護理創面大約30天左右即好。如附圖: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膝蓋積液直灸足三里,一般黃豆粒大艾壯,最好直灸中脘治療起效快,好得徹底。

    痛經鹽灸神闕穴,大粒鹽填臍中后放2分幣大艾壯直灸。直到通竄到痛處不痛,效如拔刺沃雪。如附圖: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現今之世人,40歲前拼命掙錢,大都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沉迷游戲,競逐名利,崇洋媚外。加上中醫大都已西醫化,不管小兒是否九蒸十八變(這是小兒正常身體發育的發熱),盡管清熱退燒,有無發炎也盡用激素、抗生素吊取耗損元氣。致使現在很多人體質越來越衰弱,抗病力越來越差。

    《黃帝內經》經脈篇有治則: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意為:在人元氣尚夠用時,可用針法、推拿、按摩拔罐、中藥甚至西藥吊取元氣治病。 

    '陷下則灸之’意為:在人身體機能、抗病力、生命力低下時(有久治不愈或疾病疊生)就必須要用灸法治療。直灸全身各處穴位都會有通經脈效果,強食生肉。

    直灸中脘、關元能補元氣。是祛病養生最為重要之法,天地永傳之方。    

    直灸分六步: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1、昔在黃帝

    病到了需要直灸的程度,元氣需要灸到二十一天,三陽開泰,才開始增長到有神靈的程度。三陽經的病也有灸幾天就好的。如:少陽頭痛,西醫說的神經性偏頭痛,灸三天好的很多。如:趙xx,男,28歲,慶安北村人,偏頭痛到處醫治無效。1986年8月,經直灸三天即愈,至今未犯。直灸第一個七天叫脫胎換骨期 (也就是靠這個"七"天來確定病人需多少天身體才能轉陽的,也就是灸完第一個七天會排垃圾。如: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等會退掉;結石的痛疼會消失,實際上結石直灸中脘、關元加上一劑四逆湯基本上當天就止住痛疼。如:張xx,男,29歲,1998年6月,腎結石、結核性皮膚紅斑癥,住院西醫治療,每晚痛疼難忍,直灸當天止痛,灸28天,紅斑、結石都痊愈,至今未犯。痛風需要多幾天時間才能止住痛,1至2個月才能治好。

    2、生而神靈

    元氣本來就很神靈,有激起而逐之的特點。人體的哪部分不足,會自動補充。如:胡xx,女退休教師,左右臉不一樣大,直灸1-2月會長到一樣大;李xx,56歲,女,工人,羅圈腿通過直灸變成正常的腿型。有哪部分多余了,會自動消除。如水腫、積聚等。不用人為的消除或增加。比如:人受了外傷之后會青腫,二三天后就會消腫、去青、什么也看不到了。這就是元氣起了作用,也就是黃帝的生而神靈。

    3、弱而能言

    到這時哪里有病哪里就會有通竄感,就好比會說話的小孩在告訴你哪里生病了,需要注意休息,不能鍛煉,更不能合房。此時必須補充足夠的水谷精微(脾經當令的巳時多喝小米粥、豆漿為好。)讓元氣慢慢長大,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能圖快,而去拔苗助長。俗話說一口吃不成個胖子。真陽元氣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通經脈、調氣血。腎虛日久的人,在直灸關元穴的時候會感覺到命門和腎俞有針扎般的痛感。肝有病。直灸中脘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肝區痛疼,這是元氣在修復肝臟。比如: 李xx,1996年4月,女,小河北村人,51歲,肝硬化腹水無法躺臥,肺膿瘍,每天大口吐血,市人民醫院已不收治。經直灸兩個療程痊愈,務農生活,至今沒犯。李xx,男,58歲,1997年3月,張家莊村人,鐵路工人,肝硬化腹水,鐵路醫院不治,需注射利尿劑維持,直灸3個月治愈,干建筑生活,至今未犯。     

    4、幼而循齊

    這時候的真陽元氣就像幼小的少年,經過了第1、第2階段的成長,動作比較靈活了。對于人的身體來說,任、督、帶脈在通過灸,強食生肉,長元氣慢慢通開。“齊”表示三朵花,就是任、督、帶脈或三條腿金蟾(商店柜臺常擺有)的代名詞。如附圖: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在灸的過程中先是后背發熱,像電熱毯一樣,如督脈不通就會感覺后背發燙,像火烤一樣,很想把它拿走卻又拿不走,幾十秒之后這種感覺就會消失,之后是帶脈痛疼,這是在通帶脈,這個階段在灸的過程中有脾氣生發的現象,肚子會鼓的比平常大一些(不是肥胖癥啊,肥胖是脾虛濕盛。)等脾氣足了,運化功能強盛,肚子又會變小了(這時知道脾氣足了)。  

    在灸的時候眼、口、外陰、眼等分泌物會增多,這是元氣漸增,分泌物附近疾病漸愈的標志。如:有牙齦長期的腫漲而不痛,也有長達一年半載的(千萬不要用消炎打火藥,否則會腫脹更長時間的)。如:受外傷后,外皮不容易好,這都是脾虛病的外顯。經過直灸后慢慢消腫,外傷造成的牙晃動可在牙縫內外長出肉蓋和癌癥、子宮肌瘤等積聚病在好之前會格外脹大,再突然排掉一樣。幾乎所有婦科疾病,包括乳腺癌、多例一療程治愈。如:程xx,女,28歲,遼寧鞍山人,1997年1月,雙側乳腺癌,直灸3個月多治愈,至今未犯。如:淋巴腫大,各種西醫所說的病毒,引起的久治不愈發燒、細菌發炎,都會直灸好。頸部(九子瘍)會隨天氣變化的不易治好。

    5、長而敦敏

    元氣在經過前段時間的增長,此時已經變得壯實起來,身體也慢慢的由虛弱變得強壯,身體底層的寒邪這時隨著真陽元氣的增加要被驅趕出體外,這時灸的時候已不太痛,有的灸著也能睡著了。以前不會注意到的病痛都會體現出來。如:男的陰囊內痛、女的少腹兩側痛、足大指走路時麻木痛、大腳趾骨減小、腳底走路咯的慌、起水泡(腳氣)、牙痛、牙長把鑲牙頂掉。寡歡郁郁成為過去,已有喜樂。吃麻辣、激動、吃藥等吊元氣時,心頭會覺得血管內血跳動感增強。腳外周的皮膚增厚減輕。灸,不是論灸過多少壯就好,應按直灸六重天,直到成而登天才大功告成。脈細數的(陰精不足),灸的壯數應少,多吃黃豆飯或黃豆粥或肥豬肉增加腎精。所以必須知道好多疾病的治療康復順序,如哮喘療程順序是:哮喘--肺炎--氣管炎--喉炎--鼻炎---最后鼻出血的治療歷程。如:曹xx,女,46歲,1998年9月,哮喘,紅斑狼瘡、大腸膿腫,直灸4個月,各病治愈,至今未犯;王xx,女,37歲,哮喘,其姐是淄博市人民醫院主治,治療無效,直灸兩個療程70天治愈,至今未犯。第一次中風的病人,50%的元氣就沒了,所以灸到30天后才看出作用來(這30天的治療是在增長元氣),繼續灸才能治好的;第二次中風75%的元氣就沒了,所以很少有第3次中風的了,有,也唯有躺在床上不能動只能吃喝了。糖尿病是脾胃虛弱造成的,不是血糖控制住就好,直灸加上五谷粥(60%黃豆,10%大豆,10%花生米,10%高粱米,10%大米熬成)。脾主運化,養治好脾胃糖尿病就好了。

    6、成而登天

    此時的元氣已經很足了,頭面上的經絡也都打通,腦袋比以前更靈活好使了,健忘、走神、凝神呆想、妄想等明顯變少,人也變得開朗快樂起來,抑郁癥是少陰病,到這個時候也就治好了。自己就感覺像是生活在天堂一樣。走在外面看見風吹小草花搖動,也會覺得是在向自己招手打招呼等等美妙感覺。

    灸治時,"直灸六重天"和"六經辨證"相參可知病愈與元氣足否,最好是懂天罡五行醫用圖。(得道的中醫,開方治病理論根據都在這張圖里,另有出版。)

    同時灸法還有4步:

    1、脫胎換骨。(第一個7天)

    2、三陽開泰。(第三個7天)

          3、鳳凰涅盤浴火重生。(這一步灸時會有些通竄痛,這是從“地獄到天堂”的必經之路,象老鷹自己拔毛重生的故事那樣)。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4、大丈重履而步。這四步均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又叫無中生有)。

    關元、中脘取穴方法

    1)、關元穴: 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作5分,仰臥當臍下3分處。附圖示: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關元穴主治:諸虛百損,四肢厥冷,中風脫癥,失眠奔豚,水腫腹脹,疝氣,虛勞咳嗽,大小便失禁,結石痛風,陽痿,白帶,閉經不孕等。脈微細數慎灸。初灸時,需打麻藥,而此時出現胸悶喘粗,手足發麻,脈微細數等元陰大虛之狀,宜小、少灸(艾柱如黃豆大,10壯以內)。  

    2)、中脘穴:當鳩尾與神闕連線的中點取之。附圖示: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中脘穴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對稱性疾病、泄瀉痢疾、糖尿病、痛風、結石等脾虛胃弱之疾。直灸中脘能激勵人體自身臟腑組織的功能,去消除有害病菌并修復受損器官組織,治療西醫久治不退高燒,祛除寒邪。唯狂躁癥,中脘穴宜少灸或不灸或只灸關元穴治療。

    為什么只論灸中脘和關元兩個穴位?

     人的生機是東方----木,治病要先恢復人的生發之機。木要從北方----水而生來,北方----水,屬真陰,真陰要從水谷精微加陽氣積累而成。灸中脘、關元,強食生肉就是要利用土的功能,來生氣,長水,升發東方---- 木。《道德經》第六章講: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就是這個道理。五行中,土----就是天地根。       

    患者施灸時的感受有明顯次序:

    1、  腹內鉆痛。

    2、  患處絞痛并癢痛,甚至會全身有冷感,手腳有嗖嗖的冰冷出風感。

    3、  患處不再疼痛。

    4、灸處不痛并四周有熱感,乃至腹腔均有熱感,這時好多人灸時會睡得很香,一點也不覺得痛。當出現第4種情況時就可以停灸,而后就可以間斷的吃四逆湯加五味子10-30g,再加上跑步等稍稍超過自身體力運動極限的運動。(如:跑到心口自覺沒勁了就停)這時元氣的增長和運動量成正比。

    元氣的描述

    什么是元氣?老百姓講法就是吃飯就長勁,長得勁就是元氣,也是人身體的熱乎勁,有勁就能抗病,就能活血化瘀就能自己修復疾病。元氣是人的生命力、抗病力。元氣分為先天元氣和后天元氣。先天元氣,男子一般持續增長到30歲,30-40歲維持恒定水平,40歲之后就慢慢衰減,而女子先天元氣增長到28歲,28-35歲維持恒定水平,35歲以后就開始衰減,直到陰陽脫離死亡。先天元氣的增長需要后天陽氣(脾陽氣和胃陽氣),加上水谷精微的積累來完成,只有灸中脘吸收水谷精微,再灸關元把吸收的儲存起來,才是補元氣妙法。

    人活一口氣,就是活的這口元氣,元氣是由真陽真陰組成的,只要存在元氣,人就能活著,人死了元氣也就不存在了。元氣在哪里?它存在于人的奇經八脈里,存在于身體的各個地方,尤其脂肪里。久病或衰老到瘦骨干柴,也就很快死了,這就是例證。任何藥物功效的產生都離不開元氣,藥物非有直接的溫陽、退熱、發汗等種種之能,而是善于激發,引導元氣,幫助元氣。在前面真正沖鋒陷陣的還是元氣。這就要求我們醫生用藥必須首先顧及元氣,順著它,迎合它,小心的引導它,幫助他,直灸補助它。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元氣大虛證癥狀 :時有氣上撞心、五內俱焚、恐慌感(就是有時會出現憋悶感,心里很難受又說不出怎么個難受法來)。飲食稍熱則心中、食管、胃中均感熱極難受;或飯后無力需要休息一會(這是子奪母氣),甚至頭上感覺一陣一陣跳動,動則頭項出汗或稍微活動、喝酒就出大汗,這是元氣的收斂功能差,也是心臟病的前兆。夏日欲衣被覆蓋或喜熱湯、肩背怯寒或自寒、六脈無力(元陽大虛)、頭暈眼花(厥陰肝經病)、脫發掉發(房事過度手淫過度或陰精正虛的病人)。手腳發麻而變的不靈活,手的顏色發黑,腳皮增厚粗糙灰暗(手足甲錯,由土病引起木病),體力不支,坐臥時間稍長就感到坐骨痛,躺時間長髖骨壓的痛(元氣太虛,元氣的充身作用小了)。人瘦手臂上提起皺褶不會自己打開(俗稱鬼打墻)。飲食稍涼(涼性的)便會出現臭屁頻作或放屁不臭,但不敢用力放,恐怕帶出大便的感覺 (脾胃氣虛)。小便泡沫增多(元氣的收斂功能太虛)。躺下睡覺,就會覺得頭上血管里跳動,大約每隔一小時就小便一次,直到尿的心口不覺得跳的厲害才睡好(排掉胃腸白天喝進的水)。指頭肚凹癟紋深(脾虛的外觀:動則氣喘,上半身熱,下半身冷,遇事激動易出汗,平常神情漠然,懶言少語且嗜睡。吃飯淌鼻涕,上身尤其臉上出汗,吃有滋味的飯菜更甚(下焦真陽虛的象)。脖領口扣上就憋氣(心陽不足)。腰帶扣上就勒的緊重(帶脈虛或腰臍部有飲水積存)。眼白青、黑眼小、牙齦腫、重齦日久。左乳下心動應衣(宗氣外泄)。昔貴今賤,昔富今貧(不病元氣自虛)。頭傾視深,背曲肩隨(脾胃衰竭)。腰轉搖不能,不能久立行將振掉(腎精竭絕)。每天喜歡披大衣(怕冷又怕熱),坐下喜歡抖腿,手亂敲(陰精虛)。有對稱性疾病(經脈不通造成的),如痛風、雙腳面上的癬、雙腳底的癬、脈管炎、大腳趾頭鑲甲、雙腳外側緣皮膚增厚。這些對稱性的病,都是脾經虛所產生的病。

    直灸看著很恐怖為什么不會太痛呢?就是找準穴位第一次在關元、中脘處各打2%利多卡因3--5毫升(皮內注射)。艾壯底座要有1分錢幣大小,灸六對,把底座處的神經燒斷了,以后第二天開始就在底座內艾壯小些灸,沒有神經了當然不會痛了。

    灸時注意事項 : 初灸時需在穴位上打麻藥,在初灸后4小時左右灸處會出現水泡,此時可用牙簽等把水泡挑破,再用紙巾擦干即可。(附以圖示)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直灸第一個7天是脫胎換骨期,或會出現便稀(也可能會出現像是吃壞肚子的感覺),小便次數增多,而且顏色紅黃如醬油色。泡沫很多,且異常臊臭。人身體會覺得越來越無力,而此時正是人身體本來氣力(元氣)的多少的具體體現。比如:直灸20天才出現無力感,可以以20天作七天,三陽開泰那么這個病人就需要60天才身體轉陽,這樣就可以知道這個病人最少還需 要60天的繼續治療。10天左右灸處脫甲,待脫甲后可直接在瘢痕處施灸。如附圖: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灸時艾柱有無偏移,患者自己灸時會有感覺,自會告知。十幾天時可能出現自我感覺身體前面咣當一聲象兩扇門關閉了一樣,這是任脈通、小周天通了,有睡中朦朧呼出聲音的,是肝經在修復。腳底象要割裂癢的難受,是腎經在修復。

    整個艾灸過程中應按六經辨證配服相應中藥,還要強食生肉(只有這樣才能補元氣,否則只是通經脈);寬帶披發(發是煩惱絲,治病了把一切放下);最后還要大仗重履而步(每天運動到心口跳的厲害,覺得沒勁了一次)。

    不懂經絡學說和六經辨證的醫患都應慎灸。         

    由于每人的個體差異有所不同,大都艾灸后感覺很好,基本沒有什么反應和副作用,少數人有:

    1、艾灸時到灸后1小時內(灸完一小時是經脈運行時間),常常會有疾病稍稍加重的反應,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艾灸激發正氣想把邪氣趕出,那么邪氣就先頑強抵抗。這時的正氣不足,邪氣旺盛,當然你會有各種不適反應出來。繼續艾灸,體內慢慢累積了很多正氣的時候,病邪就會逐漸地趕出體外了。

    2、失眠:艾灸后常常會有失眠的癥狀,如果出現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種反應,此時的失眠,多疲乏無力,或嗜睡。不要因為睡眠時間的不足而煩惱,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藥來湊夠睡眠的時間,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艾灸后,如果睡眠很少,但不會出現疲乏無力的現象,反而顯得精力充沛。     

    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關節部位,大血管處、心臟部位、眼球等顏面部,都不要直灸,可以懸灸。 
         3、假如灸關元穴,也許會反應出生殖系統的一些疾患。

    4、艾灸的上火現象,很多人艾灸后會出現口干舌燥,這種現象表明陰陽正在調整,此時患者會覺得喉嚨異常干痛,這是病邪(寒邪)逐漸外發時的必然癥狀(病邪被驅趕到哪里,哪里就會出現西醫所謂的炎癥,此時許多中醫專家都會認為灸過火了,這是錯誤的。別停止治療,以免使得功虧一簣)。

    5、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現很多紅疹的現象,有的蓋灸處用膠布也會起疹子,此時多以為是過敏了,其實,這些表出來的癥狀,都是真陽元氣驅趕寒邪外出的表現。也是病邪在體表的反應。

    6、艾灸到10天左右第一天灸的嘎巴會掉下來,(穴位處有手術刀疤的會比常人裂的橢圓形大些,不用害怕,繼續灸過一段時間也就好了,好了后刀疤才修復的不是單皮層長好)。再灸第一壯比前面要痛一點,壯要大一點,幾壯后就不痛了。

    7、直灸上午最好,屬陽;下午屬陰效果差點。晚上不用。秋冬季節可以蓋毛巾神闕(肚臍)上。外出用衣服蓋嚴中脘、關元,以免寒氣內侵。

    8、在艾灸時,什么也不要想,也不要說話,要在安靜的環境里,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象進入練內功的狀態,或者說進入佛家“空”。一定不要吃辣椒(辣椒調元氣),不喝碳酸飲料,啤酒(比較消耗元氣)。

    9、直灸過程中如果病人生大氣或者中焦有淤血,會在中脘穴有血流出,關元穴有時也會出現流血現象。不用害怕等淤血流完就自動止住。

    10、直灸中脘、關元強食生肉能補元氣(一般直灸到4--5對時,強吃主食。如:一個饅頭以使脾氣增加),沒有時間的(不分春夏秋冬上下午),病的禁忌(如:糖尿病皮膚不愈合、瘢痕體質、過敏體質)。血友病、白血病,請注意壓迫止血護理。

    11、灸處流膿不是有菌性的,不要搽消炎的或打火的藥膏。灸期間每天可以洗澡、乘飛機、運動,不必顧慮。

    12、直灸到病好元氣足時,前面看到的直灸瘢痕圖就會很小甚至看不到。只有元氣還沒很足時才留下瘢痕。如附圖:


    一、《直灸論》 - 明醫孫先生 - 瑞草堂國醫館 直灸●瘢痕灸
     

    13、不管是用西藥多次調元氣的、還是有大病調元氣的,自己直灸量過大導致的陰精不足(元氣不足體質消瘦),出現灸時腹脹、煩躁。都應小心控制,直灸在10對艾壯內并且艾柱要小,煩躁到身上油汗出會死人的。灸的過程中出現病人有憋氣感馬上停灸,這是病人元氣少不夠用。

    14、直灸強食生肉時,剛開始一段時間嘴內沒有唾液所以嚼著干不愛下咽,可以喝水往下送,過一段時間腎陰足了就不用喝水了。

    15、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長了七年的病,應當連續三年每年都灸一次以期徹底治好。

    16、灸痕增厚或時有癢感,是元氣還沒灸到夠用的表現,應繼續下一次的灸法治療。

    17、直灸時和正常人的思維不一樣,灸的空越深越不痛,灸的疤想快好就更得灸。

    直灸是鳳凰涅盤、補元氣、祛病延年益壽的好方法。最近幾年來流感(瘟疫)越來越厲害,直灸能防治。孫思邈那個年代平均壽命40左右,而他老人家活了114歲,晚年就是主要靠直灸關元、中脘,使谷神不死延年益壽的。平常人40歲后宜每三年直灸600對,55歲后每年灸600對,年齡再大每年灸就能延壽不老。保健時可以自己灸,艾壯如綠豆粒大,每天10對或酌加。不怎么痛還有效果。

    直灸是中華瑰寶,是天下蒼生福音。愿所有有志之士珍之惜之,并發揚光大。

                                                                                                                     ---------------------------孫甦 著

     

    人生格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普救病人淡泊明志。

     精益求精 無愧真心
    書稿目錄提綱
    1、《直灸論》瘢痕灸    ………………………………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提綱及方………………………………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3、元氣的詮釋:元氣學說………………………………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4、當求醫無門時----直灸能幫您………………………………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5、為什么會有瘢痕灸治病………………………………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6、灸的原理:我對內經灸理的詮釋………………………………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7、大灸法用的陰陽………………………………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8、大灸法推薦(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9、推廣用灸協議………………………………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0、我常用瘢痕灸救治疑難病人………………………………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1、灸病人時留下的臨床照片………………………………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2、為什么陽明經的病也可以灸呢………………………………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3、為什么說發熱是好事………………………………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4、為什么濕邪纏綿難愈………………………………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5、為什么現代中西醫難治神經性偏頭痛、膽結石、痛風………………………………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6、為什么說直灸中脘能補元氣修復五臟六腑呢………………………………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7、冬主閉藏冬天要少灸嗎………………………………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8、關于痛風、結石病者………………………………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19、關于紅斑狼瘡 ………………………………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0、關于失魂………………………………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1、關于便秘………………………………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2、關于祭祀---開光………………………………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3、關于風………………………………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4、我治糖尿病及食療養生………………………………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5、疾病是怎么治愈的 有兩個方法可知道………………………………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6、老子他說………………………………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7、上乘的中醫基礎------論陰陽、五行………………………………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8、六道輪回淺釋………………………………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29、我的告白………………………………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30、關于拜師收徒事宜………………………………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31、論飲………………………………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32、真正的治療,因時之序,中醫-------先辨六經(推薦)………………………………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33、千年鬼話(推薦)(轉自李元和先生)………………………………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34、心藥方(推薦)………………………………請點擊鏈接閱讀文章
     
     
    人體經絡循行動畫圖和主治疾病(人人必知)  

      按為動畫說明 

      一、手太陰肺經循行圖

      
     

      手太陰肺經主治疾病 

      主咳喘、心煩、掌中熱、心里煩躁、咳喘 

      中府:胸骨旁開六寸(脾肺之氣匯集的地方)兼治脾肺兩臟之病,治療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咳等。 

      天府:橫隔膜下三寸(墨點)。肺開竅于鼻,治療過敏性鼻炎。 

      尺澤:肘橫紋外側。是補腎的穴位。(金生水)降逆氣治療高血壓,哮喘。 

      孔最:掌橫紋7寸。穴位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個匯聚的穴位。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瘡的要穴,對感冒起發汗作用。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療效 

      列缺:不好找。合骨相對凹點。治療小兒遺尿,落枕、偏頭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疼。“頭項尋列缺” 

      經渠:撓骨頭外面骨頭邊緣。治療咳的要穴(虛寒性的或肺熱) 

      太淵:很深。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著的穴位。是肺經的原穴,補氣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補穴補氣。脈的會穴可治靜脈曲張。(心血管病) 

      魚際:火穴。治療熱性病。咳、喘有效果。心中煩熱,小孩疳積癥、消化不好停食了 

     
     少商:大拇指外根部。治療咽喉痛的要穴。(外感風寒或虛火上升)刺出血來效果最好。 

      小結:主治呼吸系統疾病:各種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體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經脈所過的關節屈伸障礙、肌肉疼。 

       

      二、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圖

      

      
    手陽明大腸經主治疾病 

      功效:一防治皮膚病;二增強陽氣或把多余的火氣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間到商陽穴這一段大腸經 。

      商陽:食指指甲蓋外側,用指甲掐它。調節便秘。 

      合谷:強壯穴。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小貼士:右側牙痛掐左側合谷穴,左側痛掐右側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貼近面頰部位牙痛點,右側痛掐右側耳垂,左側痛恰左側。 

      溫溜:人體的陽氣在這聚集。寒涼可以艾灸,燥熱可以刮痧瀉火。是郗穴治急癥是深層的穴位。 

      曲池:深層肘橫紋端點。可降血壓,治療皮膚病,有通便的作用。它是大腸經的合穴(合穴治臟腑,治腹部疾患)皮膚病很多都和大腸有關系,曲池是個排毒的穴位。 

      肩俞穴:把手伸平了有個窩。最容易受風寒的穴。(五十肩、肩周炎) 

      迎香穴:治鼻炎聞不到氣味,鼻出血。 

      小結: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氣管炎、發燒、頭疼。頭面部疾病;面神經炎、面癱、耳鳴、耳聾。其他:神經性皮炎、經脈所過的關節活動障礙。 

       

      三、足陽明胃經循行圖

      


      足陽明胃經主治疾病 

       

      四白穴:可以治療眼袋、黑眼圈。是給眼睛供血的穴位。 

      天樞穴:肚臍眼旁邊2寸。治大腸功能不好,慢性結腸炎、便秘腹瀉雙向調節。 

      梁丘穴:在膝蓋上2寸。治急性胃痛。是胃經的郗穴,治急和婦科急性乳腺炎。 

      足三里(犢鼻穴):膝眼下3寸旁開一橫指。強壯穴及長壽穴。治療慢性胃痛,增強人體免疫力,補虛,也是消氣穴吃的不舒服有脹起要揉足三里。還專治慢性胃痛。小貼士:先揉左腿會對脾胃調節更好一點;要是肝膽從右邊好 

      上巨墟:足三里往下3指。治療大腸疾病。 

      下巨墟:上巨墟下3指。治療小腸疾病,小腹痛。(肚子痛的位置不在胃脘,靠近肚臍眼位置,就揉下巨墟 

      豐隆穴:下巨墟旁邊。外踝上8寸旁開一指。(向后)離穴不離經。去處高血脂,是一個化痰穴。痰濕重適合。可化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小結:胃腸道疾病:小兒腹瀉、胃下垂、胃痛、胃脹。頭面疾患:頭痛、眼痛、牙痛、面神經麻癖。其他:白細胞減少癥、中風偏癱后遺癥。

      四、足太陽脾經循行圖

      


      足太陽脾經主治疾病 

      脾主運化、脾主統血。頭暈,手麻、手腳冰涼是脾功能差。始于足大趾內側的足陰穴。 

      足陰穴:通常用艾灸法用香煙代替。鼻出血治、例假不止,艾灸可止血。 

      太白穴:貼著腳內側骨頭揉,縫里向指間揉。通過脾來補肺的穴。(山藥臆米粥) 

      公孫穴:大拇指往下滑有個殼頭。重要穴位,連心臟,促進腸子蠕動,對消化不良、憋悶、吃太多了肚脹效果明顯。 

      其他脾經都小腿內側: 

      三陰交:脛骨的邊緣,地機、陰陵經、 脾經治痛風。 

      血海:把掌心放膝蓋上大拇指的位置,敏感的點,氣血聚集的地方。治血癥:出血、貧血、血淤癥。 

      小結: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婦科病:痛經、閉經、附件炎、盆腔炎。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關節炎。 

      五、手少陰心經循行圖

      


      手少陰心經主治疾病 

      主心理、思慮、神志、睡眠、感情糾葛等。 

      極泉穴:在腋窩終點。可以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預防心血管早期的疾病、可調心律,治療兩肋疼。

      方法:用大拇指點按極泉穴然后撥動一下小筋,就會有電麻感(通的)痛而不麻(血管有淤阻)不痛不麻(供血不足)預防心梗、心絞痛。 

      少海穴:肘橫紋邊緣處。是心經的合穴。合治內腑對心臟的調節很好。屬水(水在五行中是屬腎)多夢叫心腎不交,就會造成五心煩熱,踏實不下來。可調節心臟,交通心腎,減緩心律,降低血壓。 

      靈道穴:腕橫紋下1.5寸貼著骨頭揉:防治心臟早搏,心跳過速、心煩躁上火、慢性心臟病,減緩心律,平靜心神。對慢性心臟病的人非常重要。 

      陰郗穴:腕橫紋上0.5寸。手腳心發熱、出汗,中醫講五心煩熱,睡不踏實、起夜,其實尿也不多(小便頻數)穴位在骨縫當中,點按要往里掐。 

      神門穴:在掌橫紋上凹陷處。穴位深。可用大拇指指節擱它。就是安定心神的門戶。增強睡眠。 

      是原穴:屬土,火(心臟)生土(脾)把心臟煩熱過多的氣血補到脾胃上去。增加了消化能力,安神了同時也把心火瀉掉了。還可防止老年癡呆。一安定心神增強睡眠,瀉心火。二增強胃動力。三防老年癡呆。四治療暈車。五增強通便能力。 

      少府:在感情線上攥拳小指尖對的地方少府是心經的火穴。因此濕熱癥、火癥可通過少府調節。可直接調節心臟的穴。主治先天心臟疾病。 

      少沖:小指內側指甲旁。#穴(急癥熱癥)發燒、癲狂、昏厥癥。它有開竅醒神的功效。放血、去熱。 

      小結: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動國緩。神經及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經衰弱。其他:經脈所過的肌肉痛。 

       

      六、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圖 

      


      手太陽小腸經主治疾病 

      屬火。由手走頭,起始于少澤穴、前谷、后溪、小海、肩貞、天宗、肩中俞、天窗、聽宮。 

      治療肩背、頸椎、臉部、耳朵 

      少澤穴:井穴(源頭)治療熱癥,通常刺血方法比較好。咽喉痛、發燒、牙腫點刺,滴一滴血就可緩解。不適合按摩。 

      后溪穴:掌紋末端凹陷處,往上推,推到骨縫。穴位深。是八脈交會的大穴。一治療后背督脈上的病。二可治療落枕、肩膀疼。 

      養老穴:手放平手心朝下,食指肚頂著最高點,往外轉凹陷下去的位置。治療眼睛昏花、耳聾、耳鳴、高血壓。 

      支正穴:腕橫紋上5寸,在側面。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有個特殊的功效治人體的贅生物猴子、扁平疣、脂肪瘤(痰濕凝結、氣淤癥引起)小腸功能增強了就不會有瘤子 

      小海穴: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之間手一撥動手指就會麻。一。常撥動小海會增強心臟力量。增強消化功能。小海是合穴屬土。(合治臟腑)小腸經屬火,火能生土。所以把火散到脾經上了,可以增強脾的力量。二。可去人體的燥火。 

      天宗:小海穴往上在后背肩胛骨的凹陷處,天宗是個大穴,防治乳腺問題,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防治肩膀酸疼。 

      聽宮穴:耳平前1厘米,張口時是凹陷的。治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聾耳鳴聽力下降 

      小結:五官病:中耳炎、眼痛、頭痛、扁桃體。其他:失眠、落枕、肩痛、腰扭傷。

      七、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圖 

      


      足太陽膀胱經主治疾病 

      功效:是最大的排毒通道。督脈旁開1.5到3寸都是膀胱經。 

      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勞。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頭,利用中指奔手按的頭的方向按穴位。也可以兩邊同時按。 

      肺俞、厥陰俞、心腧:用點按,哪個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個穴位。按摩,拔罐,針灸,刮痧均可。 

      厥陰俞:治療胸悶,預防心梗,心絞痛,冠心病。 

      腎俞:治療腰痛的要穴。腰痛的地方,站立,肘尖和膀胱經相交的位置。 

      委中:膝蓋彎曲的中間。右手用大拇指點按,左手拽住腳脖子,往上彎,這樣穴位才敏感。腰背委中求,治療腰背酸痛,腰肌勞損還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療法排除毒素。 

      承山:腿肚子邊沿的位置。可治療腰腿痛,痔疾。 

      飛揚:承山穴往外旁開三指再往下倆指。治療慢性腰痛。 

      昆侖:外踝后側有個凹陷,經常撥動可以降低血壓,增強大腸的蠕動,治療便秘。對治療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脈:外踝邊沿。治療胯骨兩邊腰痛效果顯著。 

      金門:治療急性腰扭傷和急性頭痛的要穴。 

      至陰:小腳趾外側指甲旁。艾灸可轉胎。 

      

      八、足少陰腎經循行圖 

      

      足少陰腎經主治疾病 

      功能: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治療人體骨骼方面的疾病。腎開竅于耳,腎之府為腰。 

      涌泉:腳底前掌凹陷處,每晚按摩100次可引血下行。可調節高血壓。 

      一. 按摩時無彈性,體質虛寒的人可用艾灸的方法。 

      二. 腎火旺,腎陰不足,可多揉涌泉穴。 

      太溪:腳內踝后側貼著內踝。腎經的原穴,補腎的大穴。拔罐、按摩都行,什么體質都可以按。對人體非常有補益作用。 

      大鐘:太溪穴下面一點。腎經的絡穴。治療慢性疾患,本臟以外循經走向聯絡到的其他經上的問題都可治療。可治咽喉痛,失音癥。 

      復溜:大溪穴之上緊挨著。貼著骨頭方向去按。治療淤血癥,要防止靜脈曲張一定要多按摩復溜穴。可以通月經,揉復溜可幫助傷口愈合,特別是在脾經上的。滋腎陰,治療干咳,哮喘。 

      陰谷:緊挨著委中的一個窩邊沿。腎經合穴。治臟腑及腎經的主要疾病。通膀胱,利尿,治療女士的陰道搔癢,不孕癥。男士的陰囊濕疹。 

      俞府:胸口中線旁開三指。調動腎經的氣血。上邊氣血不足,即腎不納氣,如饑不欲食,女士的梅核氣等。按摩俞府穴可得到緩解。同時按摩太溪、復溜。把整個氣血都運轉起來。

      九、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手厥陰心包經主治疾病 

      
    始于天池,終于中沖,由胸走手。刺激左側效果最佳。 

      天泉:腋下橫紋兩寸。治療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澤:肘橫紋中點。治療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調節心血的供應。 

      郗門:從腕橫紋到肘橫紋是12寸,郗門穴在離腕橫紋5寸處。急救穴,治療突發性的心絞痛。按這個穴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后手腕轉動,才能揉到。 

      內關:治療因心理壓力大引起的失眠等癥狀等,可調節心率。 

      大凌:在腕橫紋的中間。可治壓力引起的頭痛,預防由于心血管淤阻產生的口臭等。 

      勞宮:是一個大補穴。揉這個穴可使心情放松。 

      中沖:中指甲內側。可用指甲掐或用指節咯。是泄心火的要穴,治口瘡 

      小貼士:推天河水,從腕橫紋到肘橫紋的中點(推時從勞宮起,推300次),對內熱性小孩發燒,不出汗等癥狀有緩解作用。成年人心里煩躁也可以推。虛寒體質的小孩不能用。 

      


      十、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圖

      


      手少陽三焦經主治疾病 

      
    主內分泌失調,主情志,主氣郁。多按摩右側效果會更好。 

      關沖:在無名指外側指甲旁。要用食指的指節來咯它。防止暈車, 

      液門:小指無名指交界處無名指這一側骨縫當中。治療口干舌燥,夜里口渴的癥狀 

      陽池:腕關節的中點。刺激陽池能激發人體陽氣,對身體虛寒怕冷有緩解作用。也可艾灸。 

      支溝:腕關節上3寸。治療肋間神經痛,氣郁不舒等癥狀,按摩支溝穴還有通便的作用。 

      翳風:在耳后根。治療急性耳聾、耳鳴。尤其是急性耳聾、耳鳴有很好的效果。 

      絲竹空:防治黃褐斑、魚尾紋的產生。


      十一、足少陽膽經循行圖

       

      足少陽膽經主治疾病 

      
    膽主決斷,幫人決斷謀慮,使人心情舒暢。 

      童子繚:在魚尾紋旁邊。主治眼疾,對青光眼,眼壓過高,眼睛脹痛有治療作用。 

      率谷:耳尖上3至5厘米略微凹陷的地方。治偏頭痛。 

      風池:在發際邊凹陷處。對眼睛酸澀,頭部眩暈有治療作用。把眼睛閉上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一起按揉風池穴,按的方向是奔鼻子的位置。 

      肩井:大拇指貼在脖子然后把手彎成弓型中指點的肌肉的位置有一個凹陷就是肩井穴。主治痛癥。對頭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等上半身痛均有緩解作用。 

      京門:肋骨邊沿,肋骨和肉交界的地方,用手點一點就會有一個特別痛的點,這個點就是京門穴。是腎經的發源地。刺激京門穴起到調節腎氣的功效。對腎虛、腰痛有緩解作用。 

      帶脈:手貼臉部,肘尖下3寸。治療婦女肥胖,預防乳腺增生等婦科疾病。 

      風市:站立起來中指點的地方。用拳頭的指節來敲打它。是一個很敏感的穴位。是治療一切皮膚急癥的要穴。對風癥(如吃海鮮引起的疹子),拘攣有緩解作用。治療一切斑疹,疔瘡,皮膚搔癢等皮膚病。 

      陽凌泉:膝蓋外下方有個骨頭,貼著骨頭邊沿。光揉效果不好,一定要撥動它。對中風,腦血管后遺癥等筋病有治療作用。能預防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小兒多動癥。 

      光明:外踝上5寸。防治眼疾,經常按摩可使眼睛明亮。 

      丘墟:貼著外踝。可治療和預防腿抽筋、經常崴腳的癥狀。對治療肢體和腑臟的各種炎癥有很好的效果。(如眼睛發炎,中耳炎)膽經的穴位不太好找,可用指節來敲。從上往下敲。 

      


      十二、足厥陰肝經循行圖

      

      足厥陰肝經主治疾病 

      
    肝經三大功能: 

      一.肝主疏泄,抒發宣泄情志; 

      二.肝主藏血,儲藏不用的血; 

      三.肝主宗筋,男性生殖問題。 

      太沖:大腳趾和二腳趾指縫之間上面1寸。揉太沖穴可以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有宣泄作用。是肝經的原穴。和行間一起按效果最好。 

      行間:大腳趾和二腳趾指縫之間。配合太沖穴向行間方向推,可起到消除肝臟郁積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斷地供到心臟。 

      蠡溝:內踝上5寸。一,治療女性陰道搔癢。二,月經不調,白帶不調,月經濕疹。 

      章門:八大要穴之一。肋骨的邊沿,把手貼在臉上,肘尖的位置,就是大概章門的位置。調節五臟協調,敲打它可疏肝健脾,防治乳腺增生,防治婦科病,減肥。


      十三、督脈循行圖 

      

      十四、任脈循行圖[/url] 

       

      十五、沖脈循行圖 

      

      十六、帶脈循行圖

       

      十七、陰蹺脈循行圖

     
     

      十八、陽蹺脈循行圖

      


      十九、陰維脈循行圖

      


      二十、陽維脈循行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 国产喷水1区2区3区咪咪爱AV|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蜜臀av|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91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隔壁人妻被水电工征服|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熟妇人妻不卡中文字幕| 麻豆一二三区精品蜜桃| 在线理论三级午夜电影| 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网站| 日韩免费码中文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国产精品高清中文字幕| 久久久国产精品VA麻豆|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葵司|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无码天堂下载|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亚洲另类丝袜综合网| 中文字幕无线码免费人妻|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麻豆国产传媒精品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 免费看欧美全黄成人片| 又粗又黑又大的吊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