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病 狂病是以精神亢奮,躁擾喧狂不寧,毀物打罵,動而多怒,狂亂奔走,不避水火,不辨親疏等為特征。病由大怒卒驚,觸動肝火,心火或陽明腑熱上沖,元神被擾,神明無以自主而成。與癲病并列,而狂病屬陽,癲病屬陰。
【范圍】 西醫學精神分裂癥的緊張性興奮型及青春型、躁狂抑郁癥的躁狂型、急性反應性精神病的反應性興奮狀態等大致相當于本病,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七情內傷勃然大怒,引動肝膽木火上升,沖心犯腦,神明失其主宰;或因突遭驚恐.觸動心火,上擾清靈,神明無由自主;或因憂愁思慮過度,損傷心脾,心虛則神耗,脾虛則不能生化氣血,心神失養.均可令神無所主。 2.飲食失節膏粱炙煿,易釀痰濁,貪杯好飲,里濕素盛,痰濕內蘊,郁而化熱,復因心火暴張,痰隨火升,蒙蔽心竅,神明無由出入而成本病。 3.稟賦不足 如稟賦素足,體質健壯,陰平陽秘,雖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暫的情志失暢,并不為病。反之,先天稟賦不足,遇有驚駭悲恐,意志不遂,則易七情內傷,陰陽失調而發為本病。稟賦不足往往是家族性的,故狂病患者的家族中往往有類似病史。 二、病機 1.發病病多起于倉卒之間,多呈急性發病。 2.病位狂病病位在心、腦,與肝膽關系密切,涉及脾、胃、腎等臟。 3.病性狂病多屬熱證、陽證、實證。若久病不愈,邪實傷正,可致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 4.病勢總的趨勢是由陽證、熱證、實證,漸向虛實夾雜轉化,邪去正衰可向癲病過渡。 5.病機轉化本病之初由心肝郁火、陽明腑熱、痰熱瘀血阻滯致狂。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病久不愈,則郁火、積熱煎熬津液成痰,而火又以痰為依附,痰得火而猖獗,痰火錮結,擾亂神明,阻塞機竅,氣血運行不暢,血瘀腦絡,使病機復雜。病情遷延,郁火積熱日久灼傷心營腎液,漸至心腎失濟,陰虛陽越,虛實夾雜之證。久可陰損及陽,陰陽并損,進而病亦可轉為癲病。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突發精神錯亂,哭笑無常,妄語高歌,狂躁不安,不避親疏,打人毀物等精神、言語、舉止不正常狀態。 2.有情志刺激、意愿不遂等誘發因素,或有家族史。 3.排除藥物、溫熱暑濕、外傷等原因所致者。 4.頭顱CT、MRI、腦脊液檢查均無陽性發現。 二、鑒別診斷 1.癲病癲病亦屬性格行為異常的神志疾病,但其屬陰,沉靜獨處,言語支離,畏見生人,或哭或笑,聲低氣怯,與狂證迥然有別。但兩者又不能截然分開,癲病有可能轉為狂病,狂病日久往往又多轉為癲病。 2.蓄血發狂蓄血發狂為瘀熱互結所致,具有少腹硬滿、小水自利、大便黑亮如漆等特征,多見于傷寒熱病中。不同于狂病之因人事怫意,突然喜怒無常,狂亂奔走之主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審中心證候本病的中心證候特征為狂亂奔走,呼號詈罵,不避水火,不辨親疏。此外還可有洋洋自得,談笑風生,稍有怫意,暴跳如雷,毀物傷人,倏忽轉怒為喜,或裸體袒胸,旁若無人,蓬頭垢面,幾廢寢食等。 2.辨病性洋洋自得,談笑風生,稍有怫意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倏忽轉怒為喜,病情屬火;裸體袒胸,狂笑歌號,呼罵不休,大便秘結,病性屬熱;煩躁易怒,語無倫次,狂亂奔走,力敵眾人,詈罵不避親疏,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膩,病性屬痰火;疑慮叢生,妄見妄聞,言語支離,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點,病性屬瘀;寢不安寐,煩惋焦躁,面紅升火,口干便難,病性屬陰虛。一般初發病時病多屬實;反復發作,日久遷延,病多虛實夾雜。 二、治療原則 狂病起始,屬陽證、熱證、實證。當以滌痰、瀉火、通腑泄熱、活血通絡、祛邪為主。狂病日久,陰血受傷,又當以健脾益氣生血、滋陰養血等扶正以祛邪調理之。 三、分證論治 1.痰火上擾 證候病起急驟,先有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突然狂亂無知,逾垣上屋,罵詈叫號,不避親疏,或毀物傷人,氣力愈常,不食不眠,舌紅降,苔多黃膩,脈象弦大滑數。 證候分析肝火暴漲,鼓動陽明痰熱,上擾神明,故性情急躁,頭痛失眠;痰火蒙閉清竅,則狂亂無知,罵詈不避親疏;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氣力愈常;肝火暴盛,擾于上則面紅目赤,兩目怒視;肝火犯胃,胃氣失和則不食;舌苔黃膩,舌質紅絳,脈弦滑大數均屬痰火壅盛,陽氣獨盛之象。火屬陽,陽主動,故發病急劇,狂暴不休。 治法鎮心滌痰,瀉肝清火。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生鐵落飲加減。藥用生鐵落、黃連、黃芩、龍膽草、石菖蒲、遠志、膽南星、茯神木、竹茹、朱砂、丹參、玄參、炙甘草。 本證心肝火旺,痰隨火升,痰火互結,上擾清空,神明失主而成,故宜鎮心瀉火滌痰。方中黃芩、黃連、龍膽草、竹茹清泄心肝實火,石菖蒲、遠志、膽南星、茯神木滌痰寧神,生鐵落、朱砂重鎮降逆,鎮心安神,共為主藥;再輔以丹參、玄參養心血,固心陰,安撫其騷擾之地;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2)加減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同時用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再用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若脈弦實,肝膽火盛者,可用當歸龍薈丸清瀉肝火;如屬陽明熱盛,大便秘結,舌苔黃糙,脈實大者,可用加減承氣湯以蕩滌穢濁,清泄胃腸實火;若煩渴引飲則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病情甚者酌用龍虎丸以劫奪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瀉交作,只可暫用,不可多服,以免損傷腸胃;如神志較清,痰熱未盡,心煩不寐,可用溫膽湯合朱砂安神丸或牛黃清心丸,以清熱化痰安神。 (3)臨證參考本證多見于病發之初,屬陽證、熱證、實證,為肝火暴漲,心火暴亢,陽明痰熱內盛,痰火交結,膠錮不化,上擾清竅而成,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可短暫使用礞石滾痰丸、承氣湯類以墮下頑痰腑實,使火無所附,待邪去大半后,再酌情調理臟腑,清除余邪。 2.包絡脈瘀 證候少寐易驚,疑慮叢生,妄見妄聞,言語支離,容色晦黯,舌青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脈細澀。 證候分析志郁不伸或憂恚惱怒,肝氣郁悖,氣失暢達,血行迂滯,留瘀為患,故見面色晦黯,舌質青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瘀血久留,機竅為之阻塞,神明無由出入,故疑慮叢生,妄見妄聞,言語支離,少寐易驚。 治法疏瘀通絡。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定狂逐瘀湯。藥用桃仁、紅花、柴胡、赤芍藥、制香附、石菖蒲、丹參、郁金、琥珀粉、大黃、炙甘草。 方中丹參、赤芍藥、桃仁、紅花、琥珀粉、大黃共用以疏瘀通絡,是為主藥;輔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理氣行血,石菖蒲、郁金宣通神竅以定志;炙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 (2)加減不饑不食者,加白金丸;徹夜不寐者,加琥珀抱龍丸。 (3)臨證參考本證常見于狂病發作間歇期,且常與其它證候并存。如有痰涎夾雜者,則須疏瘀滌痰并進,方中可參入膽南星、天竺黃、川貝母等;如陰血已傷者,加入龜甲、玄參、白芍、生地黃等滋陰養血之品;如瘀熱并存,宜加入黃芩、黃連、山梔、龍膽草等清熱瀉火之品,或并入丹皮涼血活血之味。 3.火盛傷陰 證候狂病日久,其勢漸減,時作時止,妄言妄語妄為,呼之已能自制,寢不安寐,煩惋焦躁,面紅升火,口干便難,形瘦疲憊,舌尖紅,苔少或無苔,或苔剝裂,脈細數。 證候分析狂病日久,胃腸積熱,心肝郁火,痰火互結之勢已漸衰弱,故狂病其勢漸減,時作時止,妄言妄為,呼之已能自制;邪熱久羈,未免傷陰耗血損氣,氣不足則其勢減而神疲憊;陰不足則不制心火,虛火上炎則寢無安寐,煩惋焦躁,面紅升火,口干便難形瘦;舌尖紅,苔少或無苔或剝裂,脈細數,均為火盛傷陰之象。 治法育陰潛陽,安神定志。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琥珀養心丹合黃連阿膠湯加減。藥用黃連、牛黃、黃芩、生地黃、阿膠、當歸身、生白芍、人參、茯神木、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石菖蒲、生龍齒、琥珀粉、朱砂、炙甘草。 方中黃連、牛黃、黃芩以清心瀉火,生地黃、阿膠、當歸身、生白芍滋陰養血以潛亢陽,共為主藥;輔以生龍齒、琥珀,朱砂重鎮潛陽,鎮心安神,人參、茯神木、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石菖蒲養心安神定志;炙甘草調和諸藥性,是為使藥。 (2)加減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穩者,可加孔圣枕中丹;大便干者,可加火麻仁、肉蓯蓉、何首烏。 (3)臨證參考早晚可服天王補心丹,以養心安神。此外需調暢情志,娛悅情懷。 狂病方劑; 1痰火上擾: 鎮心滌痰、瀉肝清火 生鐵落飲 成份:天冬9克(去心) 麥冬9克(去心) 膽星3克 橘紅3克 遠志肉3克 石菖蒲3克 連翹3克 茯苓3克 茯神3克 元參4.5克 鉤藤4.5克 丹參4.5克 辰砂0.9克 生鐵落15克(先煎) 加減: 1.若大便秘結,或先用滾痰丸下之; 2.煩熱、渴飲者,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 2.心煩不寐,痰熱甚者,酌加黃連、生地、竹茹、枳實以增清熱滌痰安神之力; 3.目赤甚,舌苔黃厚者,加羚羊角友清肝瀉火明目。 4.狂證:若若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可加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再用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5.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同時用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再用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6.若脈弦實,肝膽火盛者,可用當歸龍薈丸清瀉肝火; 7.如屬陽明熱盛,大便秘結,舌苔黃糙,脈實大者,可用加減承氣湯以蕩滌穢濁,清泄胃腸實火; 8.若煩渴引飲則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病情甚者酌用龍虎丸以劫奪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瀉交作,只可暫用,不可多服,以免損傷腸胃;如神志較清,痰熱未盡,心煩不寐,可用溫膽湯合朱砂安神丸或牛黃清心丸,以清熱化痰安神。 )臨證參考本證多見于病發之初,屬陽證、熱證、實證,為肝火暴漲,心火暴亢,陽明痰熱內盛,痰火交結,膠錮不化,上擾清竅而成,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可短暫使用礞石滾痰丸、承氣湯類以墮下頑痰腑實,使火無所附,待邪去大半后,再酌情調理臟腑,清除余邪。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同時用礞石滾痰丸,【處方】金礞石(煅)40g沉香20g黃芩320g熟大黃320g 再用安宮牛黃丸由牛黃、犀角、郁金、黃芩、黃連、麝香、梔子、朱砂、雄黃、冰片、珍 珠、金箔等藥物組成如陽明熱盛,大便秘結,舌苔黃糙,脈實大者--加減小承氣湯【組成】大黃12克(酒洗) 厚樸6克(炙,去皮)枳實9克(大者,炙) 如神志較清,痰熱未盡,心煩不寐者--溫膽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 +朱砂安神丸[組成]朱砂 五錢(15g)另研,水飛為衣 黃連去須,凈,酒洗,六錢(18g) 炙甘草(16.5g) 生地黃一錢半(4.5g) 當歸二錢半(7.5g) 1.譫語發狂,便秘弦實,以肝膽火 盛為主,可用當歸龍薈丸瀉肝清火,(當歸30克 龍膽草30克 山梔子30克 黃連30克 黃柏30克 黃芩30克 蘆薈15克 青黛15克 大黃15克 木香4.5克 麝香1.5克) 2.大便秘結,舌苔黃糙,脈實大,以陽明熱盛為主的,可用調胃承氣湯加皂角、豬膽汁,(大黃12克 炙甘草6克 皂角1.5克 豬膽汁一匙 芒硝12克(包))蕩滌穢濁。 3.若之神志尚清,心煩不寐,為痰熱內擾,可用溫膽湯(半夏6克 陳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實6克 生姜15克 紅棗1枚)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合朱砂安神丸。以化痰安神。 2 火盛傷陰: 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二陰煎(【組成】熟地3-5錢,當歸2-3錢,棗仁2錢,酒芍2錢,甘草1錢,人參隨用。) 合琥珀養心丹組成;琥珀(另研)6克 龍齒(煅,另研)30克 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 石菖蒲茯神人參 酸棗仁(炒)各15克 當歸 生地黃各21克 黃連9克 柏子仁15克 朱砂(另研)9克 牛黃(另研)3克 若心火亢盛加朱砂安神丸 [組成]朱砂 五錢(15g)另研,水飛為衣 黃連去須,凈,酒洗,六錢(18g) 炙甘草(16.5g)生地黃一錢半(4.5g) 當歸二錢半(7.5g) 若睡中不安穩加孔圣枕中丹.組 成:遠志10克、菖蒲12克、敗龜板15克、龍骨15克 3 痰熱瘀結 癲狂夢醒湯 (【組成】:桃仁(八錢)24g、柴胡(三錢)9g、香附(二錢)6g、木通(三錢)9g、赤芍(三錢)9g、半夏(二錢)6g、腹皮(三錢)9g、青皮(二錢)6g、陳皮(三錢)9g、桑皮(三錢)9g、蘇子(四錢,研)12g、甘草(五錢)15g) 有蓄血內結+大黃蔗蟲丸 ;熟大黃 300g 土鱉蟲(炒) 30g 水蛭(制) 60g虻蟲(去翅足,炒)45g 蠐螬(炒) 45g 干漆(煅) 30g桃仁 120g 苦杏仁(炒) 120g 黃芩 60g地黃 300g 白芍 120g 甘草 90g 不嘰不食+白金丸;【處方】 郁金 700g 明礬 300g 王彥恒將脾虛性慢性精神分裂癥分為4個證型論治, 1.肝郁脾虛,上不榮腦型,治擬舒肝健脾,養腦安神之法,藥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黨參15g,炒棗仁80g,百合30g,炒麥芽30g,炒白術12g,山萸肉20g等; 2.脾腎兩虛,上不榮腦型,治擬培土固腎,養腦安神之法,藥用黨參15g,茯苓60g,炒白術lOg,女貞子40g。菟絲子50g,枸杞子15g等; 3.心脾兩虛,上不榮腦型,治擬益心健脾,榮養腦神之法,藥用黨參15g,茯苓20g,自術lOg,炙黃芪15g,當歸20g,甘草6g,遠志lOg,炒棗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棗15g; 4.脾虛血瘀,腦神失調型,治擬益氣活血,調養腦神之法,藥用炙黃芪50g,茯苓60g,黨參15g,山藥30g,枸杞子20g,紅花15g, 赤芍30g,懷牛膝30g,當歸15g,百合60g,麥冬30g等。 馮秀杰等對精神分裂癥將其分為8個證型論治: 1.痰火內結,上擾腦神型(124例),治擬豁痰瀉火,清腦安神之法,藥用生石膏120g,陳皮15g,竹茹15g,礞石60g,黃芩15g,梔子lOg,枳實lOg,酒制大黃lOg,佩蘭lOg,炒棗仁80g等; 2.肝火內熾,灼及腦神型(16例),治擬鎮肝瀉火,清腦寧神之法,藥用生石決明60g,生龍齒60g,龍膽草15g,黃芩15g,梔子lOg,枳殼15g,車前子lOg,酒制大黃lOg等; 3.肝郁痰結,上及腦神型(7例),治擬解郁化痰,育腦安神之法,藥用佛手lOg,香附12g,郁金20g,柴胡6g,遠志lOg,白芍209等; 4.肝郁脾虛,上不榮腦型(13)例,治擬舒肝健脾,養腦安神之法,藥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黨參15g,炒棗仁80g,百合30g,炒麥芽30g,炒白術12g,山萸肉20g等; 5.脾腎兩虛,上不益腦型(23例),治擬培土固腎,養腦安神之法,藥用黨參15g,茯苓60g,炒白術lOg,女貞子40g,菟絲子60g,枸杞子15g等; 6.肝腎兩虛,上不益腦型(17例),治擬補益肝腎,榮腦養神之法,藥用當歸15g,白芍40g,女貞子40g,菟絲子40g,枸杞子15g,杜仲30g,炒棗仁60g,何首烏30g,炒麥芽30g等; 7.心脾兩虛,上不榮腦型(16例),治擬益心健脾,榮養腦神之法,藥用黨參15g,茯苓20g,自術lOg,生黃芪15g,當歸20g,甘草6g,遠志lOg,炒棗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棗15g; 8.氣虛血瘀,腦神失調型(6例),治擬益氣養血,調養腦神之法,藥用生黃芪60g,茯苓60g,黨參15g,山藥30g,枸杞子20g,紅花15g,赤芍30g,懷牛膝30g,當歸15g,百合60g,麥冬30g等。結果痊愈66例,占54.10%;好轉55例,占45.08%;無效1例,占0.82%中醫雜志 張世珍應用溫膽湯合四物湯化裁,以法半夏lOg,陳皮lOg,茯苓25g,枳實12g,竹茹12g,當歸12g,川芎15g,白芍log,甘草6g,菖蒲lOg,郁金12g,香附15g為基礎方,結合辨證分型屬 1.氣郁血瘀,痰濁蒙蔽型加柴胡129,厚樸lOg; 2.屬痰瘀蔽竅,心脾兩虛型加遠志lOg,柏子仁lOg,黃芪30g,小麥30g; 3.屬郁熱內擾。沖任失調型加黃連lOg,坤草15g,生地20g,菟絲子15g,炒棗仁15g。治療癲證36例,取得了較好療效(北京中醫)。 彭玉萍等采用補腎助陽法,方用腎氣丸加減,藥用熟地20g,山萸肉15g,淮山藥15g,澤瀉12g,茯苓12g,丹皮12g,桂枝lOg,附片10g,益智仁10g,酸棗仁lOg,石菖蒲lOg,甘草10g。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癥由于病情遷延,日久臟腑失養,脾失健運,氣血阻滯,精血耗損,其病及腎,以致腎陰陽俱虛,而又以陽虛為甚,腎陽虛以至命門火衰則無以化氣,各種機能衰退,呈現一派陽氣衰弱之象,治療以固腎氣溫腎陽為本,湖南中醫雜志 四、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天王補心丹(京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狂病日久,陽盛陰傷者。 (2)朱砂安神丸(京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于心火熾盛者。 (3)大黃廑蟲丸(華燈牌,北京中藥五廠):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于包絡脈瘀型。 2.單驗方 (1)黃芫花。取花蕾及葉,曬干研粉,成人每服1.5~6.og,飯前1次服下,10--20天為1療程。主治狂病屬痰火擾心者。一般服后有惡心、嘔吐、腹瀉等反應,故孕婦、體弱、素有胃腸病者忌用。 (2)巴豆霜,1~39,分2次間隔半小時服完,10次為1療程,一般服2個療程。第1療程隔日1次,第2療程隔2日1次。主治痰火擾心為主者。 3.針灸 (1)痰火上擾者,針刺人中、神門、曲池、豐隆、后溪等,留針,用瀉法,或十宣放血。 (2)包絡脈瘀者,針刺郄門、內庭、神門、內關、三陰交、大陵、后溪等,平補平瀉。 (3)火盛傷陰者,針刺人中、神門、心俞、腎俞、三陰交、太溪、后溪等穴。 4.精神療法 積極尋找發病之源,消除不良環境刺激,開導談心,提高患者心理素質等。 【轉歸與預后】 本病起始,屬火熱實證,或夾痰涎瘀血,或寒涼太過,或因循失治,病情遷延或虛實夾雜,纏綿不愈,實少虛多,可向癡、癲轉化;若能及時治療,且又治之得法,不難恢復如初;如若不留意調暢情志,娛悅情懷,消除發病之源則易前端復萌;少數患者狂病屢發,或治不如法,則可貽患終生。 【護理與調攝】 患者居室須安靜、舒適,保持空氣新鮮,避免強光刺激。 應尊重患者,盡可能讓患者處于正常的物質、精神生活之中,經常與其談心,了解病發之因,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心理素質。密切注意病人的精神狀態,對其情緒亢奮、行為不能自制者,須防止毀物傷人,及自身損傷。對情緒低落者,須防止其自殺行為發生,管好藥品,盡量避免患者長時間獨處。對飲食幾廢者,應予喂藥、喂水,督促其進食,飲食以魚類、蛋類、新鮮疏菜、水果等為宜,保證一定的營養。避免辛辣厚味,禁絕煙酒。 【預防與康復】 一、預防 平素應盡量積極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如下棋、繪畫、彈琴、看書、郊游等等以貽情悅志,超俗脫凡,提高心理素質,培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若遇有人事怫意,或突遭變化,或鄰里糾紛者,須及時予以心理疏導,并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予以關心和照顧,及時解除不良情緒或環境的影響。 二、康復 狂病患者經治,神志行為恢復后即可予以康復治療。 1.藥物康復 在康復階段,繼續辨證選用調益心脾,交通心腎,養心怡神的方藥,如歸脾湯、天王補心丹、平補鎮心丹等。藥用黨參、麥冬、生地黃、制首烏、白芍、白術、山藥、茯苓、遠志、炒棗仁、柏子仁、砂仁、木香、丹參等,以鞏固治療。 2.食療康復 (1)痰火未清者用碧玉鯽魚湯。取250g鯽魚1條,刮去鱗,剖腹,去內臟,洗凈,入油鍋稍煸。上好綠茶一撮,泡開,傾入魚鍋中,白蘿卜1個,切絲,入魚鍋中,飲湯即成。取綠茶清心涼肝,蘿卜消痰下氣。 (2)心脾不足者用黃芪蓮子湯。取黃芪lOg,文火煎煮10分鐘,去滓,入蓮子10粒,粳米309煮成粥。取黃芪甘溫扶脾,蓮子調益心脾。 (3)心腎不交者用百合地黃粥,生地15g,切絲,煮1~2沸,去滓,入百合1個,粳米309,煮成粥,加蜂蜜適量。取生地滋陰益腎,百合養心安神,共奏交通心腎。 3.體育康復 根據各自不同情況,參加多種有益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劍,氣功等以悅情怡志,增強體質。 【醫論提要】 狂病,首見于《內經》。《靈樞》列有癲狂專篇。關于其病因,《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躁狂越,皆屬于火”;《素問·脈解篇》也說:“陽氣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圣濟總錄·卷第二七八·傷寒發狂》則說:“論日:重陽者狂,謂陽氣獨盛也。……若乃因火為邪,而發為驚狂,乃內有瘀血……”。可見邪火上擾、陰陽失調是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赤水玄珠全集·癲狂癇門》中說“狂為痰火盛實……”;《丹溪手鏡·狂六十二》中說:“又狂見蓄血,下焦蓄血亦狂也”;《濟眾新編·卷二·神癲狂》認為:“胃、大腸實熱燥火郁結成狂”。這里指出了痰火、瘀血、陰明實熱也可引起狂病。金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火類》中認為“多怒為狂”,指出了發病與精神因素有一定關系。《明醫指掌·卷七·癲狂癥二》則闡發了狂病病因為心火、肝風、痰濁。他說:“或因大怒,動其肝風;或因大驚,動其心火;或素有痰,卒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竅”。《醫碥·狂癲癇》則認為狂病病機為火氣乘心,劫傷心血,神不守舍,痰涎入踞。他說:“若經年累月病狂不省者,則豈徒火之哉?必有痰涎迷留心竅乃成固疾也。蓋火氣乘心則心血必虛,兼之心神浮越,不守其舍,以故痰涎得乘虛入踞耳”。這里指出了狂病日久有虛的一面,而且與痰濁有關。 , 關于狂病的治療方面,《衛生寶鑒·補遺·發狂》認為:“發狂,煩躁,面赤,脈實,治用調胃承氣湯。發狂,如肌表雖或熱,以手按之則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數點,脈弦沉細,治用干姜附子湯加人參”。《醫學入門·卷五·癲狂》認為,狂病是心火獨盛,陽氣有余,用小調中湯、三黃丸、控涎丹、單苦參圓等。張景岳則詳細說明了狂病的證治,他在《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四·癲狂癡呆》中說:“若止因火邪而無脹閉熱結者,但當清火,宜抽薪飲、黃連解毒湯、三補丸之類主之。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腎微虛者,宜朱砂安神丸,或服蠻煎、二陰煎主之。若陽明火盛者,宜白虎湯、玉泉散之類主之。若心脾受熱,叫罵失常而微兼閉結者,宜清心湯、涼膈散、三黃丸、當歸龍薈丸之類主之。若因火致痰者,宜清膈飲、抱龍丸、生鐵落飲主之,甚者宜滾痰丸。若三焦邪實熱甚者,宜大承氣湯下之。”《張氏醫通·神志門·狂》有關論述則集狂病治法之大成,他認為,上焦實者用生鐵落飲,陽明實則脈伏,用大承氣湯去厚樸加當歸、鐵落飲,在上者,用吐法,后用洗心散、涼膈散調之;狂者以恐勝之,以涼藥補魄之陰,用清神湯;狂者以喜勝之,以溫藥補魂之陽,用龍齒清魂散。 【醫案選粹】 案一 ×××,男,20歲。 因患精神分裂癥,經西醫治療77次,昏迷41次,電休克20次,無絲毫效果。行為紊亂,奔走不停,有時打人,問之不知所落,因見其躁動不安,乃予中藥治療。處方如下: 柴胡30g龍骨60g牡蠣60g大黃30g赤芍30g莪術lOOg20劑后較為安靜,30劑后能相互對答,40劑后自知力恢復出院。3年隨訪,情況一直穩定。 (選自《當代名醫臨證精華》) 案二 ×××,女,18歲。 入院前2周(經潮前5天),開始興奮,躁鬧,哭笑無常,入院后仍極度騷動吵鬧,做鬼臉,思維散漫,不停地講“麗娜、美德”,當時診斷為青春型精神分裂癥。經氯丙嗪、電休克治療,于7天后緩解。2周后,即經潮前4天故態復萌,再度重復“麗娜、美德”單調之詞,繼續予氯丙嗪、電休克治療,15天后又緩解。間隔2周,第3次發病,癥狀同前,10天后又全部緩解,此時始明確診斷為周期性精神病,以達營湯治療。處方如下:莪術lOOg大黃30g赤芍30g 1日顯。當日即控制未再發病,連續3個月未復發而出院,隨訪1年,情況良好。 (選自《當代名醫臨證精華》) 【現代研究】 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屬中醫狂病范疇,其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仍無特效治療方法。抗精神病的西藥治療仍限于對癥治療,雖能有效控制癥狀,但卻不能根治,不能阻擋病情進展,控制癥狀常需大量及長期服用,副作用大,可造成各系統不良反應。近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減少了西藥用量,縮短了病程,減輕了副反應,降低了復發率,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療效,顯示了明顯的優勢。現就治療概況介紹如下: 一、辨證分型治療 劉立芬等將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為痰火內擾、痰濕內阻、氣滯血瘀、陰虛火旺、陽虛虧損5型。以基本方寧神解郁湯(五味子15g,炒棗仁30g,夜交藤、菖蒲、當歸各20g,郁金、柴胡各15g,甘草lOg),隨辨證不同加減治療并配合西藥治療100例,結果痊愈69例,顯效24例,有效7例,顯效率93%,明顯優于同期西藥治療組顯效率(遼寧中醫雜志,1996,23(5>:225~226)。 二、專法專方治療 朱運齋等應用水蛭大黃合劑(水蛭lOg,大黃120g,虻蟲l0g,紅花l0g,石菖蒲lOg),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32例,并適當配合西藥,結果痊愈9例(28.1%),顯著進步13例(40.6%),進步10例(31.3%),總有效率100%。并發現應用活血化瘀(破瘀)通下的中藥,可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血液流變,隨著血液流變學的改善,精神癥狀亦相應改善(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11>:646~648)。董自安采用:吐法用明礬20g,兌水lOOml,晨起1次服,2日1次,隨癥決定藥物次數;瀉法用番瀉葉lOg,代茶飲,日3~4次;鎮法用五石湯,藥物為石膏30~509,寒水石、海浮石、代赭石各30g,青礞石15g。大便干加生大黃、瓜蔞仁;狂躁不眠加炒棗仁、茯神,另琥珀6g,朱砂29兌水沖服加減治療,臨床每取良效(新疆中醫藥,1993,<4>:43一--44)。包培英應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治療狂癥21例,治愈16例,好轉4例,無效1例(山東中醫 雜志,1994,<1>:15~16)。 三、分期治療 范火淮等認為精神分裂癥急性發作期以痰火瘀熱實證為主,治宜急以清熱瀉火逐痰攻下之法,藥用生石膏250g,生大黃(泡水兌服)80g,生鐵落35g,青礞石、代赭石各65g,芒硝(沖)20g,隨辨證不同加減治療,并配合西藥。病情控制穩定緩解期多表現為氣血陰陽諸不足,尤以心陰虛損為著,治以養血安神,育陰潛陽,疏調氣機,藥用六味地黃丸、天王補心丹等加減治療。平時應注意飲食,一般忌酸、辣、燥熱、血、雞、羊、狗肉等。治療18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結果治愈70例,顯效85例,好轉18例,無效9例(新中醫,1996,(5>:30~31)。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中醫內科辯證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