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后凋”,這個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寒風之下,后凋的也難免會露出些許枯容。關鍵是,真見到這些枯容,很多人就慌了、亂了,早就將“是不是后凋”這個問題拋諸腦后,缺少耐心和定力去欣賞傲霜枝的動人之處。 中國經濟當下的境況,大體也是如此。從數據看,中國經濟目前也是驟顯枯容,無論是工業生產、出口貿易、固定投資,還是具有先行意義的PMI指數,都是一片蕭瑟,就連長期固若金湯的人民幣也開始連續貶值,炙手可熱的房地產市場也出現回冷的跡象。 面對中國經濟露出的種種枯榮,友邦人士大肆渲染“硬著陸”,咱老百姓多少也有些惴惴不安。那么,究竟該看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黯淡表現? 如果視野僅僅局限于中國經濟數據本身,難免會感到寒氣逼人,內心惶惶;但如果睜開雙眼看世界,細致觀察全球大趨勢的“歲”變,那么就能發現,中國經濟的枯容并不是敗容,表象羸弱的背后暗藏著“未凋”的芳香和底蘊。 就全球而言,當下是危機后一段非常特殊的叛逆時代。在這個叛逆時代,一切都不按常理出牌,一度被視作“大勢所趨”的多元化,即“歐美勢弱、新興崛起”的態勢,并沒有按照經濟學家們假想的劇本去自然演繹。如果說2008-2011年是多元化漲潮階段,那么,2012年起,潮汐就已悄然轉向,美國經濟強勢復蘇,新興市場卻崛起受阻,而2014年開年后,多元化退潮更是進入一段高潮。 巴菲特有句名言,退潮后才知道誰在裸泳。多元化退潮的高潮,就是人們突然發現,作為新興市場代表的金磚國家也竟然在裸泳!金磚四國里,印度2013年下半年就發生金融危機,巴西最近又被評級機構降級至“垃圾級”邊緣,這兩塊金磚如今都已成為新概念“脆弱五國”的成員;而俄羅斯經濟在烏克蘭危機發生前就已頹勢盡顯,現在幾乎鐵定要衰退了。 仔細一看,金磚里還真只有中國經濟成色未變。將中國經濟置于多元化退潮的“歲寒”背景下,“枯容”是難免的,但“未凋”的本色還是充分顯現:大部分經濟數據都處于“增速放緩”的狀態,離增長停滯和實際衰退還差得很遠;相比投資和貿易數據,中國消費數據的表現還是比較穩定的,顯示出結構轉型的韌性;在宏觀面趨弱的背景下,微觀企業的狀況并沒有大幅、全局惡化,消費信心也始終較強。 也就是說,退潮之際,中國并沒有裸泳。而且,考慮到中國政策層面還有余力,十八大之后經濟重心向惠民生和調結構轉移,改革深化的紅利還有望逐漸釋放,所以,即便退潮不會立刻結束,中國未來也不大可能裸泳。 而且,歲寒總會過去,只要堅持這一份“凌寒獨自開”的改革傲氣,中國經濟自然會在新一輪多元化漲潮到來之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