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流動凸顯大學生與社會嚴重脫節2014-03-16 10:00:10
近日,廣州地區舉行應屆畢業生專場招聘會,有企業吐槽“半年招10個走了9個”,流動率高得令人難以置信。但這卻與就業形勢的不樂觀形成了矛盾,據悉今年將有30萬高校畢業生在廣州求職,不少學生甚至愿意降低期望值,盡快找到工作。 形成這種就業結構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應當是畢業生與企業的需求不符,和畢業生嚴重缺乏敬業精神。培養出既不專業又不敬業的學生,落后的教育體制當然是第一責任方。 一方面是學校限制學生選專業,導致學生只能浪費時間,學不到真本事。目前在大多數高校中,學生高考后選擇的專業不能改變,也就是說無論學生喜不喜歡,這個專業你都必須讀到畢業。為了混文憑,對專業沒興趣學生自然不愿意苦學。但在美國的大學里,轉專業則很容易,只需要認真填寫申請表格,并取得相關學院負責教授的簽字便可以了。 其次是專業設置過于簡單,專業培訓不夠接地氣。目前中國的大學專業設置不夠科學,有的只是籠統地歸類到一個學科,但是隨著新興職業的不斷涌現,許多籠統的學科無法跟得上時代,培養的學生大多一知半解,對專業性的職業幾乎無法勝任。這方面,德國有很好的工學培養經驗,也即學徒制。學徒制是讓學徒在工作單位和學校中同時接受教育,中學畢業便可進入專業的學校或者企業接受培訓。這樣學生既可以實地接觸他們未來要做的工作,企業可以直接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而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沒有落下,很多企業還會對學員的繼續深造提供支持。在學徒期間,學生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獲取一定的勞動報酬,學生無需支付學費,全部由政府公共資金承擔。正因為實行了學徒制,德國青年失業率遠低于歐洲其他國家。 另外值得深思的是,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敬業精神。社會的浮躁使大學生不安于課室,總是急于求成,膜拜成功學,迷信那些一鳴驚人之類的催眠教育,心懷鬼胎又自視過高,很少愿意腳踏實地地學好一門專業,在崗位上認真做好工作,因而才有如此之高的流動性。但是,他們終究也會嘗到苦頭,被社會所拋棄。所以才有“大學生不如農民工”的現象,以及“逃離北上廣”的各種從業焦慮。甚至連剛出臺的廣州市戶籍新政也重點關照專業人才,可見大學畢業生與社會脫節何等嚴重。 因此,要解決這種就業結構性矛盾,必須從教育入手,改變傳統的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無縫對接。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成為真正有用的人,告別用工荒和就業難的問題。 (文章發表于2014.3.13《信息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