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喬與周瑜
(轉自:國學智慧)
小喬與周瑜對于小喬,大多數人只知道她是周瑜的妻子,與姐姐大喬并稱“二喬”,是三國時期世人皆知的美女。而在史書中,對于小喬的記載也是較為簡單,陳壽在《三國志》“周瑜傳”中寫道:“(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原來,“小喬”原本姓“橋”,后來“橋”姓都改為“喬”姓,她便被后來的人稱為小喬。周瑜娶小喬時為建安三年(198年),那年周
瑜24歲,小喬20歲左右。周瑜英年早逝,僅僅活到36歲。在12年的婚姻生活中,周瑜與小喬十分恩愛,共生兩男一女,其中女兒嫁給孫權長子,長子則娶了孫權的女兒。
漢代橋、喬本為兩姓。小喬姓橋而非喬,后世橋姓的橋被簡化為喬。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中,有關小喬的記載極其簡單。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內,有“(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西漢置縣,即潛山縣梅城鎮),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這里的“小橋”即“小喬”。周瑜納小喬為建安三年(198年),瑜時年二十四歲。瑜逝世為三十六歲,是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與小喬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與小喬生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孫權長子)。男循尚公主(娶孫權女),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胤,初拜興業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憑藉以上簡單的記載,后世似乎很難將以上瑜、喬的身世,在民間當作傳聞傳流開來。當然,也就不會有以后小喬多墓的出現。
周瑜、小喬故事的傳流,除其兩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還與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圍繞銅雀臺故事對他倆的精心編排與渲染有關。《演義》第三十四回敘曹操平定遼東后,心情大暢,欲建銅雀臺以娛晚年。少子曹植進言:“若建層臺,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鄴郡建臺。這是建臺之緣起,與周瑜、小喬一字無關。第四十二回敘曹操得荊州后,欲領兵百萬南下,約孫權“共擒”劉備。一時孫吳主戰、主和,沸沸揚揚,難以主張。第四十三回敘:經魯肅與劉備、諸葛亮的合謀,孔明愿隨魯肅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縣西南二十里)親見孫權,以陳利害,堅定孫權聯合抗曹。
電視劇中小喬的扮演周瑜、小喬才與銅雀臺有了聯系:正在這時,原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周瑜,星夜趕回柴桑,當晚就緊急約見孔明。此時的周瑜和先前的孫權一樣,雖是決心抗曹,但對聯合劉備卻存戒心。瑜起初想盡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試孔明;而孔明卻趁機言曹勢眾,難以抵擋,使用激將之法假意勸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計:并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裝不知大、小喬為孫策、周瑜之妻,接著說道:“亮居隆中時,即聞操于漳河新造一臺,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愿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愿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周瑜豈信孔明之言,問:“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銅雀臺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為了證明孔明所言是實,瑜又問:“此賦公能記否?”孔明越發大展才智,當著周瑜、魯肅之面背誦該賦時,巧妙地添油加醋,著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為:“立雙臺于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演義》所錄孔明背誦之《銅雀臺賦》與曹植原作之《登臺賦》(即《演義》所稱之《銅雀臺賦》)真偽雜糅。又橋本小喬之姓,孔明背誦之賦所加內容,明以連接玉龍與金鳳的二橋,指謂大、小二喬女。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自此,便堅定孫劉聯合抗曹的決心。
二喬在《演義》中從未登場。即便通過銅雀臺事,小喬在書中也只是虛出。但小喬的國色天嬌與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卻被展現無遺。赤壁之戰竟為小喬而起,這是書中孔明開了一個多么大的玩笑!這不能不說是羅貫中在編著《演義》中手法的高明。應當說書中對周瑜、小喬,以及孔明、曹操,通過銅雀臺事件而展開的繪聲繪色而又極具傳奇性的描述,既說明了瑜、喬的愛情,又給后世民間增添了關于他倆之間姻緣佳話傳流的內容。這實是后世小喬能有多墓的添加的原因之一。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