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余秋雨的文章,是十二年前,剛剛小學畢業,那個暑假,又熱又冗長,開始幾天沒有作業的驚喜過去之后,被漫長的無聊取代。于是那年,扎著兩個麻花小辮的我,穿著花裙子和塑料涼鞋,踩過小溪里涼涼的水,去住在河對面的表哥家里尋書看。
那個暑假,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便埋頭在一本叫做《文化苦旅》的大部頭中不可自拔。
年少的我,深深地被余秋雨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氣勢磅礴的氣質,以及滿滿當當深厚的歷史感,還有悲天憫人的作為知識分子對整個民族、整個文化、整個歷史甚至整個人類的關懷而震撼。
在我伺候磕磕碰碰地嘗試著寫文字的過程中,余秋雨對我影響頗深,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在刻意去模仿他,寫大段大段的排比句,明明是個簡單的句子,偏要絞盡腦汁用上很多比喻隱喻互文擬人,寫歷史,寫文化,用一種故作深沉的語氣,動輒上升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和未來的高度,而且喜歡煽情,動輒對著山河歷史大發感慨,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馔獾氖?,這樣的文字風格深受老師們的歡心,給我莫大鼓勵?,F在想起來,幼稚的我,頗有些東施效顰,但那時候的我,又怎會懂得,這樣的文字的風格,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融會貫通的人文歷史觀,又怎會模仿得像?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余秋雨,當真是聲名鵲起,如雷貫耳,他的散文,炙熱得不像話,“妓女手提包里都裝著《文化苦旅》”與其說是人的惡意攻擊,倒不如說,余秋雨,真真兒地引起了全民熱。
今時今日,恐怕沒有一個作者,尤其是一個純粹寫文化寫散文寫歷史寫純文字的作者,能夠達到余秋雨的高度。
他寫的書并不媚俗,甚至不算通俗易懂,卻是難得的不僅暢銷,而且長銷,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到了2014年,隔了整整22年,卻依舊閃爍著文化的光芒,依舊在讀起來的時候,讓人被他的文筆折服,被他的思想折服,被他的悲天憫人折服,被他這個人所折服。
新版的《文化苦旅》與舊版相比,改動大得,幾乎可以用面目全非來形容,不僅僅是內容的變動,原版中很多收錄的篇章被直接刪除,比如我很喜歡的《寂寞天柱山》《廢墟》等,不僅篇章有變動,而且,留下來的這些熟悉的文章《牌坊》、《都江堰》、《道士塔》、《風雨天一閣》等,原文也有大幅度的改動和刪減,簡直是讓我懷疑這和我12年前看的那一本書,除了名字相同,其他簡直沒有多大關系。
改動后的篇章,刪除了很多描述和歷史背景,文章內容大幅度縮水,連余秋雨原本的那種看起來很牛掰很氣勢洶洶的大段排比段落,也幾乎消失不見,我記得我小時候,還很裝逼地背誦過很多念起來朗朗上口的段子啊,這會兒怎么都木有了啊摔!
與原來的篇章相比,新版中的文,無疑是更加簡潔,更加明快爽利的。但即使如此,作為文字控的我,還是在新版中找到了獨屬于原來余秋雨風格的幾個句子,分享一下聊作為紀念吧: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院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后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有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陽關雪》
錢镠這個人的存在,讓我們對中國傳統的歷史觀念產生了一些疑問。他,不是抗敵名將、華夏英烈、不是亂世梟雄、盛世棟梁,不是文壇泰斗、學界賢哲,因此很難成為歷史的焦點、百世的楷模。他所關注的,是民眾的福祉,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漲落、湖水的濁清?!啊逗贾菪浴?/p>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被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黃州突圍》(BTW,我記得這篇文章原來收在《山居筆記》里,并且叫做《蘇東坡突圍》的,明顯是原來是名字更好啊,為啥要改名啊,怒!蘇東坡是我男神?。。?/p>
原來我印象中的余秋雨,文字風格幾乎就是這樣的,用大量文化意象的堆積,構成一段段精妙的排比,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對仗工整,頗有氣勢,關鍵是,讀起來,真的裝逼指數一級啊有木有??。?!
也許是到了年近古稀的余教授,不再執著那些文字的花頭,也不再認為一段精彩絕倫的排比對整個文章是必不可少的了,他更在意的,是文章中的骨骼框架和精氣神,他已經過了在乎文章皮肉的時候了,只有當年被他的文字驚艷到的我,還在耿耿于懷吧?
新版的《文化苦旅》,在刪減了大量原文后,也補充了很多新的內容,比較值得一讀的是,《謝家門孔》《巴金百年》《佐臨遺言》這幾篇,尤其是《佐臨遺言》,敘述了著名的戲劇家黃佐臨的坎坷一生和他為中國的戲劇事業奉獻出自己的熱血,讀起來令人不得不為中國老一輩優秀學者的風骨和氣度所感動。尤其是老人在文革前后,面對中國文化圈里的種種亂象時候所堅守的蕭伯納的名言:”they have said。what said they?let them say!“,真是叫人忍不住大喝一聲:好!
總體而言,新版與原版相比,可讀性更強,文字更加精簡,設計范圍更廣,不僅僅是擷取了中國幾個頗有代表性的文化歷史現象,這種反思和探討,及至今日,仍舊具有現實意義,發人深省,而且從更全面的范圍探討了全球范圍的文化現象和意義,雖說在這么散文集中只是蜻蜓點水,但也可以稍微領略秋雨叫獸全球文化考察的一番成果了。
唯一我感覺美中不足的是,在這本散文集的最后,用了很大的篇幅,寫了,秋雨叫獸,在面對這些年文化圈里對他的攻擊和質疑的辯駁和澄清。
關于余秋雨被人攻擊的事兒,我亦早有耳聞,可從未在意過,這些年也是繼續讀他的文,也未覺得有何不妥。
余秋雨在這本書中用了好幾篇文章來辯駁,雖然覺得被攻擊了這么多年都不讓人說道幾句,未免有些殘忍了些。
但是,仍然想說,秋雨叫獸,這么多年都沒辯駁,如今為何還要在一本純粹的文化散文集中叨叨這些如今的讀者早就不在意甚至都不了解的破事兒呢?您的境界,可是比不上黃佐臨前輩哦!何不更加瀟灑一點,let they say?
再多嘴一句,多年前是真心覺得余秋雨文采斐然,隱然有大家風度,如今重讀起來,倒是沒覺得有那么好,甚至對他的很多觀點不置可否,但毋庸置疑,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是從余秋雨開始的,在這一點上,他是最大的功臣。(《文化苦旅(新版)》書評/貍奴老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