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上海方言,往往像是一支社會時尚的溫度計,在一起一落的瞬息,記錄下了社會即時的韻味,那一定是再也沒有比方言更能折射出的原汁原味之即時社會韻味。
上海話,又稱滬語,乃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區(qū)的方言,屬于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在上海開埠前屬于北部吳語中發(fā)展相對滯后的松江片方言。但移民的方言在不同程度上也沖淡了上海話中的土語特征。
今天滬語,與上幾輩已有很多不同之處,著實是少了幾分含蓄,多了幾分市井。比如“很好”,我們上幾輩的“蠻趣”,或“交關贊”,也有一聲豪氣的“好極”,到我們這一代,卻爆出一個屢屢令他們入耳如刺的“老”字:“老好”“老靈”。現(xiàn)在:“瞎嗲”,“勿要太嗲”,還有更驚人:“好到煞根”。 以前一樣講上海話,選擇不同詞語可辨出不同教養(yǎng)和層次,現(xiàn)今上海話比較劃一,只有粗口和不粗口之分。 許多老上海話,十分幽默形象,婉轉又擊中要害,如“三等白相人,獨吃自家人”,“羅馬蠟燭,不點不亮”“耳朵留在陸稿薦”……雖然相罵,卻不見惡言相出。 老上海即使稱一位不在場的人士,也會常冠以稱謂“革履”,如:××公司那位李革履,我的同事王革履……,大約出自“西裝革履”一詞之故吧,常見用于舊上海白領之間,雖已帶有幾分揶揄不恭,也好過“××公司那個姓張的赤佬,阿拉辦公室的那個姓王的壽頭……”, 老上海嫌某人太糾纏,最重一句是“忒個人交關牽絲板登”,細細回味,還很有點田園之味;后來變成“老搞七捻三”,再是“拎不清”,現(xiàn)在是“掏漿糊”……。
光陰匆匆,原汁原味的上海閑話,有的已成“絕唱”,因為歷史是不會回頭的。 “小開”比“公子”多了點俗氣,也多了幾分詼諧;很有種不以為然的海派作風。
其實“小開”很百搭,不管醬園店小開還是百樂門小開,搭上去都很順耳,若換個詞,醬園店公子,南貨店少爺,百樂門少東家……都沒有“小開”來得傳神和口語化。
“小開”十分神髓地描繪出這樣一簇上海男人:一般沒有自己獨立打理的一爿生意或賴以作主要生活來源的專業(yè),只持有著老爸或老家的財勢,卻一樣過得鮮亮風光。因為是小開,凡事不知輕重,不分尊卑,喜招搖過市……,因為“小開”有的是時間和銅鈿,小開對棋琴詩畫,跳舞橋牌、沙蟹麻將、網球玩票都略知一點,又因為天生懶散,大凡都是三腳貓。
“小開”算是舊時上海的“土特產”,今日上海有小太陽,小皇帝,唯獨不會再有“小開”。
上海話的處境嚴峻,有可能會是中國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種。上海作為中國最繁華,經濟及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推廣普通話,在促進經濟發(fā)展,減少人與人之間溝通障礙方面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造成了傳統(tǒng)方言的消失,以及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消失。
上海特有詞匯:
豬頭三和壽頭,洋盤和沖頭,扎臺型和出風頭,大興和大卡,赤佬、摜浪頭、狗皮倒灶、扒分、吃生活,差頭。
上海話稱大人物為“大亨”,與“大亨”對應的自然是“癟三”。稱為“癟三”,必又窮又潦倒再加無賴。此字也是外來語,經查,“癟三”來自A bitter cents,幾乎是一個先令都沒有,夠窮了吧,試著將這一組英文快讀,就成“癟三”的諧音了。
略舉三、二:
悶特:沒話說 架梁:眼鏡 戳氣:討厭 洋盤:外行 辣手:厲害 弄松:捉弄 熱昏:頭腦發(fā)熱,一時沖動 缺西:傻瓜 膩惺:惡心 壽頭:傻瓜 敲邊:托兒 荒誕:不講理 小赤佬:小鬼頭 夜壺蛋:搗糨糊 敲煤餅:嫖娼 軋姘頭:包二奶,紅杏出墻 裝無樣:裝傻 人來瘋:過度興奮,興奮過頭 觸霉頭:倒霉 豁翎子:暗示 罵山門:罵街 飯泡粥:廢話太多 洋涇浜:不標準的外文 拿母溫:蝌蚪,第一 橫豎橫:豁出去了 捉扳頭:找茬
敲竹杠:敲詐
立壁角:罰站 軋鬧猛:湊熱鬧 戇棺材:笨蛋 吃家生:吃大虧,倒大霉或被硬物撞到 請吃生活:揍人 龍頭阿三:混混 紅頭阿三:舊社會時泛指印度人 狠三狠四:兇 老三老四:沒大沒小 投五投六:做事粗糙 神知無知:膽大妄為 一天世界:一塌糊涂 猜東里猜:剪刀石頭布 木知木覺:遲鈍 幺尼角落:不起眼的小角落 年夜三更:年底 瞎七搭八:瞎說 假姿假眼:裝腔作勢 連檔模子:合伙騙人 奧斯兩百開:暫停 空麻袋背米:不付出就想得回報 五筋狠六筋:窮兇極惡 爛煳三鮮湯:做出的事情的不象樣 額骨頭碰到天花板:撞到大好運 認得儂是我路道粗:認識你算我倒霉 我?guī)蛢z搞搞路子:讓你明白
阿烏亂冒充金剛鉆:外行冒充內行
老嗲:撒嬌(此句由云在天際提供)
洋火:火柴,自來火(此句由云在天際提供)
老克勒斯:是指有社會地位的人物(此句由草原提供)
老克勒:指的只是老上海那些閱歷較深,收入較高,消費前衛(wèi),在文化休閑方式上獨領潮流的都市男性族群(此句由草原提供)
七里傳八里:弄不清楚做不對的意思 (此句由海燕提供)
七子吧嗒:形容人多語雜,饒舌,多嘴。形容人多口雜,議論紛紛,也比喻讓別人充分發(fā)表意見。(此句由海燕提供)
霍胖:“攉胖”按普通話用語,就是“言過其實”;按北京話說,就叫“牛逼哄哄”。(此句由海燕提供)
上海話中的外來詞(上海話中存有不少由外語傳入的詞匯):
bilge:蹩腳 beg say:癟三 Corner ball:康樂球 cement:水門汀 chance:混“腔司” Cheat:“赤”佬 colour:克拉 Dear:嗲 Dashing:扎“臺型” Fancier:“發(fā)燒”友 Get:“軋”朋友,軋鬧猛 Gander:戇徒 Juice:攤“招勢” Kite:小“開” Leads:接“翎子” litter:邋遢 let me see see:來特米西西,讓我看看 Microphone:麥克風 Monkey:“門檻”精 Much:麥克麥克 on-sale:盎三 Plug:插撲,撲羅頭 roof window:“老虎”窗 Simons:席夢思 Smart:時髦 society:十三點,(十三點以前也有“交際花”的意思)。 sofa:沙發(fā) Spring:司必靈,彈簧 Starter:斯帶脫,日光燈啟動器 Steam:熱“水汀” Stick:史的克,拐杖 telephone:德律風,電話
too bad:推板,差勁例:忒個人推板伐 trick:觸揢(促掐)刁占
goal:高爾(守門員)
上海本地話加上全國南腔北調再灑點English,就成為現(xiàn)在的上海閑話了。講得白一點,上海本地話是蛋糕底,其他就是上面的奶油裱花,從而成為頗有特色的色香味齊全的一只奶油蛋糕。
上海話到了“拉斯克”(意為緊要關頭,“拉斯克”即為Last,最后一刻……),當今許多上海的兒童已經無法全部使用上海話和他人溝通了,甚至出現(xiàn)全然不會講的情形。90年代出生的年輕上海人不會說上海話的情況已經很常見,甚至在上海市區(qū)有的新建的成片小區(qū)內,已經難得能聽到一句上海話,若上海話未得到迫切的重視、保護和發(fā)展,不久以后,可能也要成為歷史文化遺產。
同時,上海話也是與時俱進的,一些不合時宜的上海話很快就會被時代淘汰,如“拉三”、“阿飛”(對極左思潮下、行為稍有出格男女的偏見之稱)、“打樁模子”和“八級鉗工”(專給人上綱上線扣政治帽子)……。更有不少詼諧幽默的新上海話讓人會忍俊不禁,如“吃秈米飯,發(fā)糯米嗲”、“拗造型”(做作)、“扎臺型”、作秀(show)、脫口秀(talk show)……。
2012.11.08/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