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史話作者:shen fuen 于 2014-3-30 03:17 發表于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絡--貝殼村
山海關史話 遼西走廊面海倚山,自古以來就是從中原到東北的交通要道。遼西走廊東端的軍事要塞為錦州。公元911-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金代屬北京路轄,元代屬大寧路和廣寧府路轄。明代置廣寧衛,廣寧前、后、左、右、中(今錦州)屯衛,以及義州衛、寧遠衛,先屬遼東都指揮使司,后屬遼東巡撫轄。清康熙四年設錦州府。 遼西走廊西端最早的軍事要塞是隋唐時期的渝關。“樅金伐鼓下渝關,旌旗逶迤碣石間”(唐高適《燕歌行》)描繪的就是渝關附近的戰爭畫面。渝關即今山海關西古城村。五代梁貞明三年(917年),契丹攻陷渝關,毀關夷險,將這一帶劃入契丹中京道管轄,設遷州(今山海關),潤州(今海港區海陽鎮),在榆河(今戴河)畔,新設了榆關驛(今撫寧榆關鎮)。 明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元平章完者不花與乃兒不花率數千蒙古兵“入桃林口,寇永平,掠民資畜”。明指揮劉廣戰死。千戶王輅分兵在遷民鎮(即遷州)、界嶺口設下埋伏,堵截蒙古兵的歸路。明軍又從燕河營出兵夾擊。元兵退走,到遷民鎮,進入明軍的埋伏圈,平章完者不花被俘,乃兒不花逃遁。這次大捷,引起大將軍徐達對遷民鎮戰略地位的重視。 遷民鎮在隋唐渝關東,“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嶺東環,石河西繞,形勢險要誠天造地設”。于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正月辛亥(二十五日)大將軍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九月甲申(初三),置山海衛”(《盧龍塞略》卷五),衛城定名山海關。山海關城,“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里百三十七步。月城二,水關三居東西南三隅。四門樓,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樓各重鍵,豎櫓,圜鋪舍二十有六。池千六百八十余丈,廣二丈,深二丈三尺。”(《盧龍塞略》卷三)它森嚴壁壘,雄踞在遼西走廊西端,成為中原至東北的咽喉要塞。山海衛轄十千戶所,南到海,北到寺兒峪,接一片石關(今九門口)。“以西若喜峰,若古北,大關小隘無慮數百,葺壘筑塞,既壯且固,所以屏蔽東北,衛安軍民,厥功甚偉”(商輅《顯功廟記》)。 明徐達筑關后一百多年,蒙古兵不敢窺邊關東段,永平府(秦皇島唐山地區)百姓得以享太平。商輅《顯功廟記》說得好:“若王之設險守國,使百年之間敵國莫能窺其隙,室家得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因之,山海關士紳百姓感恩戴德,歲時祭祀。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對北京來說,山海關的戰略地位更重要了。遼西走廊從山海關到錦州一路雄關天險,作為京師至東北的咽喉要塞,拱衛了政治腐朽的明王朝近三百年,直到吳三桂為報殺父之仇引清兵入關為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