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茶文化探源

漳州種茶飲歷史悠久。據考,我國最早用茶做藥的是古越族。而漳州先民閩越族與堪越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可能自古就有以茶為藥的傳統。唐垂拱二年(686年)建立漳州時,陳元光率領的軍隊,又把中原種茶飲茶之風帶到了這里。《華安縣志》記載:“據傳唐代開始仙都、華豐已有產茶。”其縣城華豐鎮古稱“茶烘”,即因制茶作坊云集而得名。各縣從宋代開始種茶,如今漳浦盤陀嶺上有三株千年古茶樹,俗稱“宋茶”。明代是漳州產茶的鼎盛時期,年產達數萬擔,已成為大宗的出口商品。而且烏龍茶的制作技術,當時為福建之冠,所以《武夷茶歌》中有“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之句。龍溪、南靖、長泰等縣的名茶,那時均被列為朝廷貢品。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漳州人飲茶也成為社會風尚,從而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漳州茶文化。

茶文化的內涵,主要包括茶藝與茶道兩方面。茶藝是對茶葉的鑒別、沖泡、品嘗等技藝。漳州茶藝注重講究五好,即好茶、好水、好茶具、好功夫、好茶配。漳州人歷來對烏龍茶情有獨鐘,因為它屬半發酵茶,既沒有綠茶之苦,又無紅茶之澀。民間傳說,其制作方法是安溪獵人胡良發明的。有一次他偶爾采摘野茶樹葉蓋在裝獵物的蘿筐上,經風吹日曬和搖動,晚上回到家里聞到一股香氣,將其沖泡開水飲用,頓覺神清氣爽。后來這種半發酵茶就以獵人名字命名,因安溪話“胡良”與漳州話“烏龍”諧音,便通稱為烏龍茶了。為了評選好茶,古時民間經常開展“斗茶”,由品茶師對參賽的茶葉品評出名次。歷代評出的名茶極品,大多出自名山古剎。《漳州府志》記載:“靈山寺出北門十里,地宜茶,俗貴之。”《平和縣志》也稱:“茶出大峰山者良。”對泡茶的水也很在講究,要求“源清、品活、水甘”,崇尚江水和名泉。據《漳州府志》稱:“烹茗以水為本,以火候佐之。俗以三叉河之水為上(在郡城北門外威惠廟旁,即市財貿干校附近),龍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其次者。”烏龍茶醇香馥郁,但久浸易出餿味,適宜功夫茶的沖泡方法,所以茶具大多選擇小巧玲瓏的優質產品。“孟臣壺,若深杯,潮州爐,玉書鍋”,被稱為茶具四寶。孟臣壺是明代名師惠孟臣制作的紫沙陶壺,各式藝術造型美觀雅趣,且具有保溫保香,水不沾邊,茶渣久貯不變味,老壺無茶水自香等特點。若深杯為清代名師若深所制作的小瓷杯,瓷色清亮白透,杯體輕薄如半個乒乓球,便于含口啜飲。漳州茶人對泡茶頗用功夫,一邊在小烘爐中用木炭生火,把水盛在沙鍋里燒開,一邊反復燙洗茶具,然后輪番泡茶共飲。其方法可歸納為四句口決:“高沖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啜啜慢飲。”也就是說,往茶壺沖開水時,水壺要提得高些,以使茶葉翻動,吸水受熱均勻。往茶杯斟茶時,茶壺要提得低些,以免茶香熱氣飄逸。不能逐杯斟滿,而要提著茶壺快速在各杯之間來回巡行(即“關公巡城”),待斟滿八分為止,再視杯間茶色的濃淡,用壺底濃茶汁加以滴點(即“韓信點兵”),調節到各杯茶色一致。飲茶時,賓主一同棒杯含唇啜口,品嘗茶香,而后含口慢飲,呵氣回味。可見功夫茶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沖泡要用功夫(技藝),不能簡單從事;二是指品茶要費功夫(時間),不能囫圇牛飲。有時在飲茶時還備有茶配,以瓜子、花生及蜜餞、糕餅之類為佳。茶配既可防止因空腹飲茶而引起“茶醉”,又可表達對客人的盛情,如果各類茶配齊備,再添些時鮮果品,那就堪稱茶宴了。

所謂的茶道,是人們通過飲茶而體驗的精神境界。只有講究茶藝和茶道,才能在飲茶中得到最佳的物質和精神享受。漳州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諸家之精華。茶人在飲茶過程中,逐漸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他們以茶倡廉,以茶為禮,以茶敬上,以茶勵志。曾任清朝宰相的漳浦人蔡新,告老還鄉定居后,夏季常到平和三平詩避暑,留下了“食武夷(茶),觀金魚”的佳話,以此表達其淡泊功利、以儉樸為樂的高尚志趣。漳州有包民諺:“無茶不成禮。”大家都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在飲茶中洋溢和諧氣氛,增進彼此友誼,充分體現了儒家“以禮待人”、“以和為貴”的仁愛思想。清代的永安知縣彭光斗,在《閩瑣記》中記述他路過漳州的一段經歷:“余罷后赴省,道過龍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爐活火,烹茗相待。盞絕小,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一個山村老農,尚且能以好茶款待不速之客,可見當時以茶待客之風的盛行。民間習俗以“茶禮”為大禮,男女訂婚時,男家要向女家送“茶禮”(茶葉、茶配等物品)。結婚時,新娘要棒茶敬公婆及叔伯姑姨等,以此表達對長輩的尊敬。在祭祀祖先或燒香敬神時,也總要供三杯清茶,以表敬仰與虔誠。這些都體現了人倫有序、家族和睦、尊敬長上的傳統道德觀念。此外,道、佛的思想理念,對漳州茶道也有一定的影響。清代的漳州秀才陳常夏在日記中寫道:“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二十三日....值僧聞復往滄桑亭,松窗竹榻,別作巖棲調度,代余為茶水主人,果聰佐之。”這說明漳州茶人崇尚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飲茶,或與江流明月為伴,或與松網竹韻為友,從中去領略道家的“清心寡欲、避世無為”和佛家的“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的精神境界。 (注:上文引自王作民所著的《談古說今話漳州》一書原文。以上摘錄文字僅供讀者共同研究學習,嚴禁用于商業出版等功利性活動 否則后果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