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補益肝腎,澀精縮尿,固經止血,斂汗固脫。
【性味歸經】
味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 【應用】
1、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陽痿不舉 本品酸溫質潤,入肝、腎經,善能補益肝腎,其性溫而不操,補而不膩,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溫腎助陽。《藥性論》曰其能”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療耳鳴。”治肝腎不足,精血虧虛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者,常與滋陰補腎之熟地黃、山藥等藥同用,如《小兒藥證直訣》之六味地黃丸;若治腎陽不足之腰膝冷痛者,可與附子、肉桂、熟地等同用,如《金匱要略》之腎氣丸;若用于緊陽不足,畏寒肢冷,陽賡不舉者,常與肉桂、附子、鹿角膠、熟地等配伍,如《景岳全書》之右歸丸、贊育丹等。 2、遺精滑精,遺尿尿頻 《本草新編》曰:“山茱萸補腎水,而性又兼澀,一物二用而成功也,推之而精滑可止也,小便可縮也。”本品味酸而澀,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溫腎助陽,補中又可固腎澀精縮尿,治腎陽不足,下元不固之遺精、滑精、腰酸者,常與補骨脂、當歸等同用,如《扶壽精方》之草還丹;治腎失封藏.真陰虧損而遺精、夢遺者,可與熟地黃、枸杞子、莵絲子等同用,如《景岳全書》之左歸丸,《鮑氏驗方》之十補丸等;治腎虛、心脾不足而致遺尿,形體消瘦者,本品可補腎益心,縮尿止遺,常與桑螵蛸、黃芪、茯神、羊脬等同用,如《沈氏尊生》之固脬湯;治老人腎氣虛小水不節,或自遺不禁者,可與益智仁、人參、白術同煎服,如《方龍潭家秘》之治遺尿方。 ![]()
3、崩漏下血、月經過多 《藥性論》曰本品能“止月水不定”,此乃取其補腎固澀之功。山茱萸入于下焦,能補肝腎,固沖任,固經止血,可用于婦人肝腎不足,沖任虧損而崩漏下血,或月經過多者,常與熟地黃、當歸、白芍等同用,以養肝血,補腎固經,如《傅青主女科》之加味四物湯;若脾氣虛弱沖任不固之漏下不止者,常與黃芪、白術、龍骨等同用,以益氣攝血,固沖止漏,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之固沖湯。 4.大汗不止,體虛欲脫 本品氣薄味厚,酸澀收斂,又能收斂止汗,補虛固脫,張錫純謂“萸肉既能斂汗,又善補肝,是以肝虛虛極而元氣將脫者,服之最效。”可用于久病虛脫或大、誤汗之大汗淋漓、肢冷、脈微陽氣欲絕者常與人參、附子、龍骨等同用,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之來復湯。 此外,本品與養陰生津之生地黃、天花粉等同用,可用治消渴病。本品與五味子等同用,以滋陰納氣,可用于腎虛不能納氣之虛喘,如《醫宗己任編》之都氣丸。 【現代研究】
一、化學成分 果實含山茱萸甙(即馬鞭草甙) ,鳥索酸、莫羅忍冬甙,7-0-甲基莫忍冬甙、獐牙菜甙、番木鱉甙,此外,還有沒食子酸、蘋果酸、酒石酸、原維生素A,以及皂甙、鞣質等。種子含脂肪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棕櫚酸、油酸及亞油酸等。 二、藥理作用 1、抗失血性休克作用 用水煮醇沉法將山茱萸制成靜脈注射液,給失血性休克的家兔靜脈注入,結果實驗組動物血壓均迅速回升。有實驗研究表明,山茱萸注射液靜注有迅速明顯升高血壓的作用,對臨床搶救有肯定意義。 2、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山茱萸注射液還能抑制鼠頸總動脈—頸外靜脈旁路循環的血拴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對緩解DIC形成有一定意義,有利于休克治療。 3、對心功能的作用 給貓靜滴山茱萸注射液,能增強心肌收縮性,提高心臟效率,擴張外周血管,明顯增強心臟泵血功能,使血壓升高。 4、降血搪作用 山茱萸醇提取物不僅對四氧嘧啶和腎上腺素性糖尿病大鼠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而且對鏈脲佐菌素所形成的糖尿病大鼠也有類似作用。 5、抗菌作用 山茱萸果實煎劑在體外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等10種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從鮮果肉中得到一黑紅色酸味液體,實驗表明其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6、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山茱萸總甙部分可抑制淋轉、LAK細胞誘導及白細胞介素-2的產生。山茱萸總甙部分可體外抑制小鼠和人的混合淋巴細胞反應,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的誘異和增殖,山茱萸總甙和環孢霉素A對TPA刺激白細胞介素-2推動的淋巴細胞增殖、PHA或PWM與TPA聯合刺激的反應以及淋巴細胞及CTL細胞的增殖,出現明顯差異。此外兩者對淋轉、MIR和CTL增殖有協同抑制作用。 7、其它作用 山茱萸在體外能殺死腹水癌細胞。有抗實驗性肝損害的作用。對于因化學療法及放射療法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 【臨床報道】
1.治療肩凝癥 以山茱萸35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待癥情好轉后,劑量減至10~15g,煎湯或代茶泡服。治療肩凝29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20例,顯效6例,好轉3例。 2.治療糖尿病 以山茱萸為主,配五味子20g,烏梅20g,蒼術20g,加水2000ml煎至1000ml。分早、中、晚3次飯前溫服。治療糖尿病110例,顯效75例,有效69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85.4%。 3.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 用山茱萸400g,碾碎成末,陳醋200ml備用。每晚睡前取山茱萸粉10g,用陳醋調成糊狀,分別置2塊3cm*3cm干凈紗布中央,敷于雙足涌泉穴處,次晨揭開洗凈,10日為1療程。治療92人次,均為單純性口腔潰瘍,反復發作。治療結果:顯效2例,有效54例,無效12例。 4.治療內耳眩暈 用五味子合劑〔五味子10g,山茱萸10g等藥),水煎,每日1劑,治內耳眩暈42例,痊愈15例,有效24例,無效3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