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講話稿 佳倪媽媽 敬愛的 陳老師、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很榮幸今天有機會,跟各位在這兒,就孩子的教育問題一起探討交流!受陳老師的委托,結合我的職業特點,我是一名小學教師,跟大家交流一下有關孩子幼小銜接的問題。在座的各位,如沒有什么特殊情況,我們的孩子今年9月份就要上學了,孩子們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在此,要祝賀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家長了,祝賀我們的孩子即將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應該說,孩子一生要經歷這樣幾個教育階段:從家到幼兒園,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從高中到大學。從經歷的這5個教育關口的銜接來看,在初始時,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些階段上的不適應。但根據教育專家調查研究發現,在這5個教育關口中,對于孩子來說,最大的不適應的一個關口,就是孩子從幼兒園畢業到小學。這是人的學習階段中最大的一個坎兒,也是當前教育界很關注的一個教育課題:幼小銜接的問題。現如今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很重視這個問題,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認識可能是大相徑庭的。 在這里,我想用兩句話來概括一下小學的教育,可能不是那么準確,但也能真實反映小學的教育現狀:一是符號的世界,二是規則的海洋。“符號的世界”指的就是像漢字、拼音、英語、數學的學習都是抽象的符號學習,而“規則的海洋”則是指學校的要求規范多,需要孩子建立一種社會意識,是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發展。孩子馬上要入學了,我們當家長的需要做些什么呢?結合我的工作實際,我想應該有這么幾點: 第一,自理能力的培養。為什么首先提這一點呢,因為從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這一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一生學習至關重要。教過不少剛入學的孩子,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上課了,需要的課本沒有準備好,自己的文具扔得滿桌子都是;教師的講桌上,經常堆放著大把大把的無人認領的鉛筆、橡皮、尺子;做事磨蹭,拖拉,做作業邊玩邊寫,今天忘帶作業,明天忘帶教科書,老師的作業不是忘了讀,就是忘了寫。總而言之,是事事得有家長在后面跟著,拾著。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說,極可能會影響孩子今后思維的嚴密性,是非常制約孩子日后發展的。正像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細節決定成敗》那本書中所說,細節決定一切,細節成就偉大。一個懂得自理、獨立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才能最快地得到發展。 因此,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抓緊入學前半年時間,盡全力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們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自己的被子自己疊,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自己的襪子自己洗,自己的學習用品自己整理,自己的作業自己完成等等。只有培養起孩子的自理能力,使其養成了好的生活習慣,你才不會為他今后的學習而發愁。可以這么說,在學校里,學習好的孩子,自理能力都比較強。凡是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學習均不很好,確切說,將來均不會太好!剛開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時,孩子可能不習慣,但我們的家長一定要堅持,千萬不要凡事包辦代替,否則有你后悔的時候,成堆的問題就會等待著你。到時,你誰也別埋怨,就怨自己太勤勞,把孩子該做的事情,都讓你做了! 第二,規則意識的培養。規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必須遵守的科學的、合理的、合法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它保證社會生活、工作、行為有序規范,也是現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這個行為規范和準則不抑制、不約束發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能力,對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作用,人生任何一個轉折都將面對新的規則,社會任何一處都會有不同的規則,不同的社會角色須遵守不同的規則。守規則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質,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作為小學生,他有他應遵守的規則。比如上課專心聽講,不交頭接耳,作業認真完成,同學交往朋友相處禮相待等等,只有這些理順了,弄清了,孩子才會在學校健康成長,順利融入學校。“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充分說明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幼兒現有學習、生活得以有序開展的保證,更是將來成為社會人的必備基礎。 第三,帶孩子參觀學校。帶孩子參觀一下自己未來的學校,了解學校的布局,激發孩子對學校生活的向往。回家后和孩子進行一次談話,向孩子表示祝賀,讓孩子知道上小學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光榮的、驕傲的事。另外還要讓孩子明白,上小學是學校不同于幼兒園,會有一些辛苦,但是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這是一件沒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必須做的事,要無條件地完成好學習任務。 總之,萬事開頭難。幼小銜接意義重大,要想做好這項工作,我們做父母的還得多多學習,多多實踐!為了孩子能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就讓我們共同努力吧!最后,再次感謝陳老師,給我提供這個跟大家交流的機會,同時也感謝各位家長能這樣用心聽我的介紹!以上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