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藥治病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答:中藥治病的基本作用是:①祛除病邪,消除病因;② 扶正固本;③ 恢復臟腑正常生理功能; ④ 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現象。 2. 簡述中藥炮制的目的。 答:① 減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 增強藥物的作用;③ 改變藥物的性能;④ 純凈藥材; ⑤ 矯味矯臭;⑥ 便于貯藏和制劑(⑦ 引藥入經)。 3. 藥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答:即四氣(寒、熱、溫、涼、平)、五味(辛、甘、酸、苦、澀、咸、淡)、歸經、升降浮沉及毒性。 4. 舉例說明中藥苦味的作用。 答:中藥的苦味能泄能燥能堅陰,具體指的是清泄(熱邪),如梔子清熱瀉火;通泄(大便),如大黃通導大便;降泄(肺胃肝之氣上逆),如杏仁止咳平喘。苦寒燥濕,如黃連清熱燥濕;苦溫燥濕,如蒼術燥濕健脾。堅陰指的是瀉腎火存陰,如黃柏。 5. 辛味藥具有哪些作用?分別舉例說明。 答:辛味有能散、能行的作用,能發散風寒,如麻黃;發散風熱,如薄荷;行氣如木香,行血如紅花等。 6. 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與氣味的關系。升浮藥:性溫熱,味辛甘者;沉降藥:性寒涼,味酸苦咸澀者。 ②與質地的關系。升浮藥:質輕,多為植物的花、葉、皮、枝。沉降藥:質重,多為果實、礦物、貝殼。特殊情況,如旋覆花、番瀉葉質輕主沉降;蔓荊子、蒼耳子雖為果實而主升浮。 ③與炮制的關系。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 ④與配伍的關系。在復方中,性質升浮的藥物,同較多的沉降性藥物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 的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藥物同較多的升浮性質藥物同用,則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 約。 7. 李時珍說:“升降在物亦在人矣”。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藥物的升降浮沉可因藥物本身的氣味、質地而決定,但也可因人為的炮制、配伍而使升降浮沉發生改變。故李時珍說:“升降在物亦在人矣”。 8. 何謂中藥的“七情”? 答:前人將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六種配伍關系以及單行,合稱中藥的七情。 9. 試述妊娠用藥禁忌的一般原則。 答:妊娠用藥禁忌是指婦女在妊娠期治療用藥的禁忌,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至墮胎的副作用,所以作為妊娠禁忌,一般是大辛大熱、破氣破血、辛香走竄、芳香開竅、藥性猛烈、毒性較大的藥物。 10. 應用退虛熱藥時常配何類藥同用,為什么? 答:常配養陰藥及清熱涼血藥同用。因引起虛熱的原因主要為肝腎陰虛,虛火內擾所致,配養陰藥同用,可以標本兼顧。另外溫熱病后期,邪熱未盡,陰液已傷也可致虛熱,此時單純退虛熱則邪熱尚未盡,故配清熱涼血藥同用,既退虛熱,又清濕熱。 11. 大量應用涼血止血藥時常須配伍何類藥同用?為什么? 答:大量應用涼血止血藥時,常須配伍活血藥同用,以防止血留瘀。 12. 應用活血祛瘀藥時常配伍何類藥同用?為什么? 答:應用活血祛瘀藥常配行氣藥同用,因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行氣藥可加強活血藥的作用。 13. 應用化痰藥時常配伍哪些藥同用?為什么? 答:應用化痰藥時常配健脾藥同用,因為脾為生痰之源,健脾則能減少痰的生成,為治痰之本;亦配行氣 藥同用,因為氣行則痰易化,故常配此兩類藥同用。 14. 根據“陰陽互根”之理,在應用“補陽”,“補陰”藥時,應分別輔以何類藥?為什么? 答:應用補陽藥時,宜配伍益精血的藥,以相互調劑,使“陽得陰助”,才能“生化無窮”。應用補陰藥時,宜適當輔以補陽藥(使陰有所化,并可借陽藥之通運,以制陰藥之凝滯),使“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 15. 應用補血藥時,常配何類藥同用,為什么? 答:常配補氣藥同用,因氣能生血,配補氣藥同用,可加強補血之功。 16. 應用收澀藥時常配伍何類藥同用?為什么? 答:應用收澀藥常配補虛藥同用,因為收澀藥為滑脫證而設,偏治標,補虛藥能治本,滑脫病證宜標本兼 治,故配補虛藥后能標本兼顧。 17. 清熱藥分為哪幾類,請分別敘述其適應證,并舉藥物說明。 答:清熱藥分為五大類: ①清熱瀉火藥:用于熱病邪入氣分之高熱,口渴,煩躁,脈洪大等實熱證以及臟腑火熱證,如石膏等; ②清熱燥濕藥:用于濕熱證、火熱證,如黃連等; ③清熱解毒藥:用于熱毒或火毒致癰腫療瘡,丹毒,瘟毒發斑,痄腮,下利,蟲蛇咬傷等,如金銀花等; ④清熱涼血藥:用于營分、血分實熱證,舌絳,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脈細數,神昏譫語,斑疹,出血等,如生地; ⑤清虛熱藥:用于肝腎陰虛所致骨蒸潮熱,午后發熱,手足心熱,虛煩不寐及溫熱病后期夜熱早涼,舌質紅絳等,如青蒿等。 18. 溫熱病衛、氣、營、血各階段應分別選用何類藥物?并各列舉一味代表藥。 答:衛分證:宜選用疏散風熱藥,“在衛,汗之可也”,如菊花。 氣分證:宜選用清熱瀉火藥,“到氣才可清氣”,如石膏。 營分證:宜選用清營分熱證的藥物,“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生地。 血分證:宜選用涼血藥,“入血就恐耗血散血,直須涼血散血”,如丹皮。 以上四階段,均可選用金銀花、連翹。 19. 簡述黃柏與知母治骨蒸潮熱的不同機理。 答:黃柏、知母均能瀉腎火,退骨蒸,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熱證,常相須為用。黃柏苦寒之性較強,瀉腎火力強,其用治骨蒸潮熱,為治標之品;知母苦寒之性較弱,但其質潤,既能滋腎,又能瀉火,其治骨蒸潮熱,為標本兼治。 20. 大黃與巴豆均屬瀉下藥,二者在瀉下方面有何區別? 答:大黃與巴豆均能瀉下,且瀉下力強。但大黃苦寒,既沉降瀉熱,又善治熱結便秘;巴豆則辛熱,功能峻下冷積,主治寒積便秘。 21. 溫里藥、清熱燥濕藥、化濕藥均可治脾胃疾病,其區別何在? 答:溫里藥藥性多溫熱,入脾胃能散脾胃之寒邪,主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的里寒實證,或脾胃虛寒證;清熱燥濕藥藥性苦寒,入脾胃能清脾胃之濕熱,主治脾胃濕熱證;化濕藥藥性多苦溫,且氣味芳香,入脾胃能化脾胃之濕濁,主治濕阻中焦證。 22. 利水滲濕藥分為哪幾類藥,請分別列出各自的適應證并舉藥物加以說明。 答:利水滲濕藥分為三類: ①利水消腫藥:用治水濕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以及泄瀉,痰飲等。如茯苓用治各種水腫。 ②利尿通淋藥:用治小便短赤,熱淋、血淋、石淋、膏淋等。如車前子、滑石。 ③利濕退黃藥:主治濕熱黃疸,如茵陳蒿等。 23. 峻下逐水藥與利水滲濕藥均可以治水腫,有何區別? 答:峻下逐水藥作用峻猛,均有毒,用治水腫重證,亦治胸脅停飲,臌脹,只宜于體質壯實者應用,且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利水滲濕藥作用平和,用治水腫,小便不利,無毒,一般來說體虛之人亦可應用。 24. 簡述清熱涼血藥與涼血止血藥的異同點。 答:兩類藥均入血分而清血分熱邪,治療血熱妄行的出血證,常配伍使用。清熱涼血藥清熱力強,主清營血分之熱,用于營血分的實熱證;涼血止血藥止血作用好,清熱作用不強,以治出血證屬血熱妄行為宜。 25. 根據講義,活血化瘀藥分為哪幾類,請分別列出其適應證。 答:活血化瘀藥分為四類,均治瘀血病證: ①活血止痛藥:主治氣血郁滯所致的痛證,如頭痛,胸脅痛,心腹痛,痛經,痹痛,跌打損傷瘀痛等。 ②活血調經藥:主治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及產后瘀滯腹痛。 ③活血療傷藥:主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骨折筋傷,金瘡出血等。 ④破血消癥藥:主治瘀血程度較重的癥瘕積聚等證。 26. 止血藥可分為哪幾種止血方法,請分別列舉藥物加以說明。 答:止血藥分為涼血止血,用治血熱出血,如白茅根;化瘀止血,用治瘀血出血,如三七;收斂止血,用治多種出血證,如白及;溫經止血,用治虛寒出血,如艾葉。 27. 止血藥是否都要炒炭用,為什么? 答:止血藥是否炒炭用,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止血藥炒炭后可增強其收斂和吸附作用,效果更好,如李時珍說:“炒炭諸黑藥皆能止血”;另一種認為止血藥以生用或鮮用為佳,若炒炭后止血作用反而降低,如治療血熱吐衄的四生丸,就強調了止血藥應生用或鮮用。因此止血藥是否都要炒炭用,應視具體藥物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28. 巴豆制霜、荊芥炒炭、生地制熟、百部蜜炙的炮制目的是什么? 答:巴豆制霜:目的是降低或消除其毒副作用。荊芥炒炭:目的是止血。生地制熟:即為熟地,改變藥性。百部蜜炙:加強止咳作用。 29. 分別論述知母配石膏、知母配貝母、知母配黃柏的功效及主治證。 答:知母配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主治氣分實熱證。 知母配貝母:清熱潤肺止咳,主治肺熱咳嗽,陰虛燥咳。 知母配黃柏:瀉腎火,主治腎經虛火骨蒸潮熱,遺精等證。 30. 簡述附子配干姜、附子配肉桂、附子配人參的功效及適應證。 答:附子配干姜:回陽救逆,溫里散寒,主治亡陽證。 附子配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主治腎陽虛及里寒證。 附子配人參:益氣回陽,主治陽氣衰微證。 31. 活血、涼血、補血、止血各適應于何證?請舉藥物說明之。 答:活血:主治血瘀病證,如川芎。涼血:主治血熱病證,如赤芍。補血:主治血虛病證,如當歸。止血:主治血溢病證,如三七。 32. 行氣、降氣、補氣、納氣、升舉陽氣各適用于什么病證?請舉藥物說明之。 答:行氣:主治氣滯病證。常見有脾胃氣滯,肝氣郁滯,肺氣壅滯等。如陳皮能行氣調中。 降氣:主治肺氣上逆,胃氣上逆病證。如厚樸降氣平喘。 補氣:主治氣虛病證,如脾氣虛,肺氣虛等。如人參大補元氣。 納氣:主治腎虛、腎不納氣病證。如磁石納氣平喘。 升舉陽氣:主治陽氣下陷的病證。如柴胡升舉陽氣主治內臟下垂等。 33. 比較溫里藥與補陽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答:兩類同屬溫熱藥物,均能溫助陽氣,治療陽虛證。溫里藥熱性突出,味多辛,不僅助陽,更善祛寒止痛,主治里寒證,尤以脾胃寒證應用最多;補陽藥溫性為主,多具甘味,作用緩和,專于溫補腎陽,主治腎陽虛諸證。部分藥還兼益精血,而溫里藥則不能。 34. 請分別舉出清肝熱、平肝陽、息肝風、益肝血的不同藥物,并區別其應用。 答:清肝熱的藥物如決明子,用于肝熱目赤。 平肝陽的藥物如牡蠣,用于肝陽上亢眩暈。 息肝風的藥物如鉤藤,用于肝風驚癇。 益肝血的藥物如酸棗仁,用于肝血不足證。 35. 請舉出五種均能治水腫的藥物,并區別其機理和應用。 答:如:黃芪:利水消腫,用于氣虛水腫。澤瀉:利水滲濕,用于水濕水腫。 附子:補火助陽,用于陽虛水腫。麻黃:發汗利水,用于風水水腫。 京大戟:瀉水逐飲,用于水飲水腫實證。 36. 收澀藥可分為固表止汗藥、斂肺澀腸藥、固精縮尿止帶藥,請...注冊或登錄后查看完整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