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艷蕓,趙艷龍,馬巧亞,張曉強,指導:孫萬森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 屬 院中醫科,陜西西安710004) 摘要:慢性腎臟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起病隱匿,進展緩慢,病程較長,濕邪是其重要的發病因素, 濕阻腎絡是其重要的病機,從濕論治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其病因病機、辨證治療的思路方面論述慢性腎臟病與 濕的關系,以使慢性腎臟病的中醫治療更加多元化。 關鍵詞:慢性腎臟病;濕;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關系 中圖分類號:R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2X(2008)0i一0045—03 慢性腎臟病(CKD)的界定是指尿成份異常、腎 臟病理改變以及腎小球濾過率(GFR)≤ 60mL/min/ 1.73m 且病程不少于3個月,有或無腎損害,以蛋白 尿、血尿、水腫等為主要表現。臨床上包括了慢性腎 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IgA腎病、慢性間質性腎炎、 各種繼發眭腎病以及慢性腎功能衰竭等。該病屬中 醫水腫、尿血、腰痛、虛勞、癃閉、關格的范疇。其病 因病機和治療與濕密切相關。 1 濕為慢性腎臟病發病之因 1.1 腎與濕 腎內寓元陰、元陽,與膀胱互為表里。 元陰,又稱真陰、腎陰,是人體陰液之根本;元陽,又 稱真陽、腎陽,是人體陽氣之根本,兩者相互協調, 完成對水液代謝的調節。腎水受制于脾土,CKD 中相當一部分病人存在先天稟賦不足,臟器柔弱虛 損,腎之元陰元陽虧虛。這一點在兒童腎臟病中尤 為突出。腎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根;又腎為水 臟,主五液。腎水自身有調治功能,即《素問·逆調 論篇》稱:“腎者水臟,主津液”。《醫宗必讀·水腫 脹滿》云:“水雖制于脾,實統于腎,腎本水臟而元 陽寓焉。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 不從陽而精化為水”。形象地描述了腎主水的生理 功能及腎失制水而導致的體內水邪潴留為患的病 機特點。 1.2 腎病與濕《素問·水熱穴論篇》說:“腎者,胃 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證治準繩》 日:“諸水溢之病,未有不因腎虛得之”。慢性腎臟 病其表現為水腫,疲乏,腹脹,便溏,病情時輕時重, 纏綿反復。或是水邪泛濫而成水腫,或是脈絡受損 而成血尿,或是濁毒內停發為關格。然而,仔細分析 其發病發展的各-'F環節,濕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 作用。《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日:“歲土太過,雨濕 流行,腎水受邪。”濕氣太過,脾土自傷,脾陽受損, 脾陽不振則不能“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靈 樞‘營衛生會》)。腎為陰中之少陰,位居下焦,亦是 濕邪易犯之處。《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濕氣 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說明濕邪也 是腎病的重要病因。腎藏精,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 之,濕邪傷腎則腎失封藏,可以引起精微不藏,精氣 下泄,最終導致蛋白尿的發生。《醫方考》中有“下 焦之病,責于濕熱之論”;濕邪傷人導致水腫的機理, 《宣明醫論》也有精辟的論述:“濕氣先傷人之陽氣, 陽氣傷則不能通調水道,如水道下流淤塞,上流泛溢 必為水災”。關于兒童腎病與濕的關系,《幼幼集成》 也有記載:“夫腫滿之證,奚由脾土喜燥惡潤,因中 氣素虛,脾虛無火,故水濕得以成之”。先天不足,腎 水自虛,而發腎病。 1.3 濕阻腎絡慢性腎臟病的發生,一方面是臟腑 功能失調,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濕從內生;另一方面是 感受外邪,濕自外受。隨著近幾年‘絡病’學術的興起, 探討諸多臟器病變的病機時,人們更多地想從絡病的 角度剖析其深層次的機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試圖 從腎絡受邪的角度揭示慢性腎臟病的病機 J,考察了 慢性腎臟病與濕的密切關系后,筆者提出慢性腎臟 病的病機也有“濕阻腎絡”的方面,即濕邪致腎病為 腎絡空虛,濕邪侵襲。濕從內生者,責之于肺脾腎三 臟功能失調,故《景岳全書》日:“凡水腫等證,乃肺 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 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 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 水無所主而妄行? ? 則總由陰勝為害,而病本皆歸 于腎”。久病人絡,濕滯日久,郁而化熱,灼傷脈絡, 而成血尿。癃閉與關格的發病也終不離濕滯日久, 傷及腎陽,反不能化濕,濕濁內聚,濁毒內壅,氣機逆 亂乖張之理。濕從外受者,濕毒浸淫,內歸肺脾,脈 絡迂滯,水液代謝受阻,溢于肌膚,而成水腫。或者 感受外濕,或者濕熱久羈,腎絡為之阻遏,三焦為之 壅滯,水道不通,而成水腫。濕熱壅滯上焦,肺失宣 肅;壅阻中焦,脾胃失健;留滯下焦,濕熱下注膀胱 則尿少而黃,濕熱內擾于腎,腎失封藏,精微下流, 可見蛋白尿。腎失氣化,水液不循常道,泛溢肌膚, 則肢體浮腫。 2 濕為慢性腎臟病進展過程中的病理產物 2.1 腎病進展與濕 CKD發病緩慢,呈慢性進展 過程,病情時好時壞,治療有時非常棘手,這與濕邪 的致病特點極為相似。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 纏綿難愈,病情常反復發作,時起時伏。《雜病證治 準繩》云:“濕氣人腎,腎主水,水流濕,從其類也”。 濕為陰邪,腎居下焦,為陰臟,同氣相求,濕熱之邪 收稿日期:2007—08—04 作者簡介:任艷蕓(1972一),女,陜西府谷人,主治醫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慢性腎臟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深蘊膠固于腎臟,難以消散,是本病病勢纏綿難愈, 反復遷延的根本原因。濕邪為患,臟腑機能失調, 肺脾腎三臟為之所困,濕濁內生,形成虛實夾雜之 證;杜雨茂[2]也認為本病其本為腎虛,其標為水濕、 濕熱、熱毒、瘀血,表現為本虛標實之證。濕阻腎絡, 腎失氣化,實則水濕泛濫,阻滯氣機,升降失常。虛 則耗傷陽氣,陽愈虛則水愈泛。濕羈日久,化生濕 熱,濕熱彌漫三焦,在上蒙擾輕竅,在中困脾為患, 在下蘊結下焦,證見頭暈昏悶,胸腹痞滿,惡心納 呆,腰部酸困,小便頻數,淋漓不盡等虛實夾雜之 證。 2.2 濕邪與它邪共患 濕邪日久,易合并感受它 邪。濕邪阻滯日久,機體正氣漸衰,容易合邪致病, 臨床常見有風濕相兼,伏于腎絡,病情數變;寒濕夾 雜,困擾脾腎,纏綿難愈;濕熱蘊結,下焦受阻,膠固 難解;濕毒互結,氣機逆亂,傳變迅速。清·石壽堂 在《醫原》中認為:“濕之化氣,為陰中之陽,氤氳濁 膩,故兼證最多,變遷最幻,愈期最緩”。一方面濕邪 為患,機體正氣已傷,易受外邪侵襲,濕邪夾風邪、寒 邪、熱邪入侵,是慢性腎臟病不斷復發和加重的一個 重要因素口J。另一方面濕邪日久,還易變生它證,濕 邪閉阻氣機,脈絡不暢,久病氣滯血瘀,瘀與濕邪互 結,膠結不解,更加重了治療的難度。三是治療過程 中頻繁使用利尿藥、激素和各種抗生素常劫傷真陰, 釀生濕熱,陰虛內熱與濕邪交互夾雜,腎絡受損日 重,辯證治療更是如履薄冰。黃文政【4 也提出濕熱 自始至終貫穿于慢性腎炎發展過程中,也是慢性腎 炎纏綿難愈反復發作的重要因素。也有人 Jx,-j-原發 性腎小球疾病的證候類型進行統計分析,濕熱與瘀 血相互夾雜者占明顯的優勢,這些證候與高脂血癥、 血液高凝狀態、腎功能損害密切相關。孫世竹等同 認為腎虛濕瘀是腎臟疾病慢性進展過程的中醫病理 基礎,抓住腎虛濕瘀的微觀病理基礎,將為臨床腎臟 疾病的中醫辨治提供辨證依據。張琪 認為,濕濁 也是糖尿病腎病發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并強調有形 之濕及重視無形之濕。 3 從濕論治慢性腎臟病 從CKD的發病與進展的過程來看,濕邪的作用 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其辨治自然離不開濕。根據 “濕阻腎絡”的病機,“治濕以通絡”則成為非常重要 的治貝U。 3.1 濕從三焦論治濕邪為病,常常彌漫三焦,但 具體在施治時,須注重濕邪在上中下三焦的側重, 濕在上焦者,常常為初感濕邪,蘊于肌膚,阻遏衛表, 肺失宣肅,多表現為頭面部水腫,起病迅速,或可兼 表證,治療多選用越婢加術湯,藿樸夏苓湯,三仁湯 等,藥用麻黃、石膏、白術、藿香、豆豉、竹葉、杏仁、白 豆蔻、桔梗等,邪在上,主要選用清輕宣散之劑,從上 而解,則療效較速。但在慢性腎病的進展過程中有 時因復感外邪,也表現為濕郁上焦的征象,也應從此 法而治。濕阻中焦,脾胃為之所困,樞機不利,升降 失和,常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惡心欲吐,周身 困倦,全身或下肢水腫,濕熱者有口苦,舌苔黃厚膩 等。當健運脾氣,疏利氣機,助濕而化,或者用辛開 苦降,醒脾燥濕之法,方選參苓白術散、黃連溫膽湯 等加減,藥用黨參、茯苓、白術、陳皮、半夏、枳殼、黃 連、赤芍、草果、檳榔等。濕邪阻于下焦,或由于腎陽 衰憊,或由于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腎陽衰微者 當振奮真陽,祛除陰寒濕邪凝滯,濕熱下注者當清熱 利濕,淡滲利濕,分清泌濁,振奮真陽則用真武湯等, 藥選附子、肉桂等壯火以制水;清利濕熱則多用八 正散、革蕊分清飲等,藥用革葡、石菖蒲、黃柏、扁蓄、 車前子、白茅根等, 3.2 濕從臟腑論治體內水濕之邪的產生,總歸于 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從臟腑論治濕邪,主要從肺脾 腎著手,肺為水之上源,《素問》早指出:“開鬼門,潔 凈府”宣肺而利濕,水邪從上而解,是所謂的“提壺 揭蓋”法。《素問》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脾為濕困,失其健運,而成水腫,歷代醫家治濕從脾 論者最多,如朱丹溪提出 】:“大補中宮”。他強調“水 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術補脾,使脾 氣得實則自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 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脾虛濕困者,也可健脾與 燥濕同治,方選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五皮飲或實 脾飲等。然而腎對水液代謝有主宰和調節作用,水 腫之發病,“其本在腎”腎氣虛衰,陽不化氣,水濕下 聚,故常見腰以下腫,四肢逆冷,怯寒神疲,舌淡脈沉 等,治當溫腎助陽,化氣行水,方選濟生腎氣丸或真 武湯加減治療。 3.3 濕從合邪論治濕邪郁里,常易合并它邪同 感,濕滯日久,則易變生它邪。與濕邪兼挾致病者主 要有風濕、寒濕、風寒濕、暑濕、濕熱、濕毒、濕瘀等, 風性主動,善行數變;濕性黏膩重濁;風借濕邪之粘 膩,濕借風邪之數變,兩者最易相間而侵襲人體。此 時的腎臟疾病既有病性多變,又有纏綿難愈的特點。 治法應以祛風勝濕為主,外風者當用羌活勝濕湯加 減,常選用羌活、獨活、藁本、細辛、麻黃、桂枝、荊芥、 防風、豕希薟草、青風藤、雷公藤等;久病人絡,可用蟲 類藥以搜剔頑風,緩解絡脈攣急,常選用穿山甲、水 蛭、土鱉蟲、僵蠶、地龍、全蝎、蜈蚣等。寒濕為患者。 當把溫陽與利濕藥如肉桂、附子、茯苓、白術等為主 組成方劑,代表方如真武湯、腎著湯等。濕熱顯著者, 當分清緩急,下焦濕熱者,當清熱利濕,常用的藥物 如石韋、瞿麥、通草、白茅根、半邊蓮、半枝蓮等藥物。 濕熱在表,解表散邪,清利濕熱,可用麻黃連翹赤小 豆湯;濕毒致病者,可加用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可 選用紫花地丁、連翹、蒲公英、板藍根、白茅根、益母 草等。久病人絡,脈絡不通,瘀滯不行,濕與瘀互阻, 必須祛濕與化瘀同用,可用當歸芍藥散加味以化瘀 通絡選生白術、茯苓、葫蘆皮、澤瀉、車前子、澤蘭、益 母草、椒目、川芎、赤芍等藥;如果發展到腎功能衰 竭,尿毒癥期可出現濕濁血瘀,此時當化濕降濁,活 血化瘀,可用黃連溫膽湯加益母草、澤蘭、桃仁、紅 花、大黃、赤芍等。同時應注意到本類疾病正氣的耗 傷,根據情況適當補益正氣。至于暑濕之邪常由于 慢性腎病在暑熱之季感受而致,當以清暑祛濕之劑 圖之。 總之,慢性腎臟病與濕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 其發病與濕密切相關,其進展和濕亦步亦趨,它們之 間的關系正引起中醫界的廣泛重視,濕是發病之因, 又是進展過程中的病理產物。如何研究二者之間本 質的關系,將給慢性腎臟病的中醫辨證治療帶來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