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寫詞牌詩 學習詞牌詩,主要是在格式里面填詞,所以,填詞要選準詞牌,不能不管寫啥內容,見詞牌拿來就寫。為了幫助初學者選詞牌,下面這段文字可供大家參考。
(一)填詞必須有詞牌
寫詩時的題目,表達了整首詩的基本內容,即便不好標題,也可弄個“無題”之類;而填詞時的詞牌,亦已規定了作者基本的感情,即使無標題也無關緊要,因為可以把首句作為詞的標題,如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盡》等;即使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有完整詞牌、標題的作品,有些書中亦把它標成《念奴嬌·大江東去》。可見,詞牌比詞題更為重要。 選擇一個最適合于表達自己創作感情的詞牌,是填好一首詞的第一步。 詞,是一種配合音樂的文學,是古人拿來當歌唱的(后來逐步脫離樂器是另一碼事),而詞牌正是規定了一首詞的音樂腔調。
填詞要選詞牌,詞牌又規定了一首詞的音調,因此選擇詞牌就要選擇詞牌的聲情,而不是選擇詞牌的名字。各個詞牌都有它特定的聲情,或細膩輕揚;或激越豪放;或婉約柔情;或慷慨雄壯;或幽怨凄涼;或坦蕩激昂。凡此種種,詞牌基本上已經規定了。如《滿江紅》 、《念奴嬌》適合填一些調子較高,感情激烈,聲情俱壯的內容,因此在用韻上也以入聲字為主;《小重山》、《一剪梅》適合填寫一些調子低沉,感情細膩,凄清孤寂的內容,因此大多選用平韻。
填詞時選詞牌,最忌諱“顧名思義”,即依據詞牌的表象去填詞。如《千秋歲》,本來是凄涼幽怨的調子,用韻很密 ,連不壓韻的各句也全用仄聲字 ,讀來聲情幽咽(秦觀有“落紅萬點愁如海”的名句,后來黃庭堅就用此詞牌吊唁秦觀,因此后人多拿它作吊唁之詞);而如果你望詞生意地用它去祝壽,則無論如何也不合情理 。同樣,《壽樓春》的聲調也是哀怨凄婉,不能用來祝壽。另外如《賀新郎》,詞調慷慨激昂,與燕爾新婚的感情不相適應,因此亦不能用來祝賀新人。這就是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如若違反了它,則再大的作家也填不出好詞。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郭沫若先生1958年寫的一首歌頌大躍進的詞,他把李清照的《聲聲慢》改成《聲聲快》,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改填成“蓬蓬勃勃,烈烈轟轟,轟轟烈烈轟轟”,盡管表面上已經改了詞牌,但實在也不能算成功之作。 那么,怎樣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內容需要去選擇那些適合表達相應內容的詞牌呢?根據夏承燾先生《唐宋詞欣賞》,選擇詞牌有三種方法:
第一,從聲、韻方面探索,包括字聲平拗和韻腳疏密;
第二,從形式結構方面探索,包括分片的比勘和章句的安排;
第三,排比前人同牌作品,看他們用這個詞牌寫哪種感情最多、最好。
對初學者來說,三種方法中的第三種是最實際的,而且便于更快地掌握。
當然,詞牌僅是一種格式,是一種形式而不是內容,而形式總是要為內容服務的,因此,我們也不能對詞牌的選擇墨守成規。
我們揣摩古代大詞人的作品,就是要用他們的作品來衡量某些詞牌的聲情;而不是用揣摩來的聲情去衡量大詞人的作品。
《詩序》中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就如 《詩經》,當初也是用來吟唱的,是先有情而后有言,然后才配以音律。只有這樣,個人的情感才不至于受到音律的拘束而難于表達。即使是我們現今的歌曲,亦是先寫歌詞,然后再根據歌詞的內容配曲。關于這一點,《樂記》中有“詩言其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故“有心則有詩 ,有詩則有歌 ,有歌則有聲律,有聲律則有樂歌。”就連宋代王灼的專論詞牌選擇的《碧雞漫志》,也有“古人初不定聲律,因所感發為歌,而聲律從之”之說。可見,表達真切的思想感情比形式的選擇要重要得多。
怎樣選擇詞牌詞調與文情有密切的關系,詞的文情必須與調的聲情相一致,某一類詞牌只適宜表現某種內容,不宜混用。需要注意的是今天多數詞牌只起符號與名稱的作用,只是代表這首詞的形式,與內容沒有關系。所以我們選擇詞牌切不可顧名思義。比如說有人用《賀新郎》祝賀朋友的新婚,就是欠妥的。下面將自己學習和收集的常用詞牌的宜忌列于下以供網友參考。
壓抑凄涼類:
《河傅》悲切。 《金人捧露盤》蒼涼激楚。 《釵頭鳳》聲情凄緊。 《祝英臺近》宛轉凄抑。 《劍器近》低徊掩抑。 《西吳曲》蒼涼激楚。 《雨霖鈴》纏綿哀怨。 《摸魚兒》蒼涼郁勃。 《普薩蠻》緊促轉低沉。 《天仙子》傷春傷別,情急調苦。 《曲玉管》抒寫羈旅中的懷舊傷離情緒。 《蝶戀花》、《青玉案》是達幽咽情調,描寫感情。 《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帶幾分激切。 《南鄉子》適宜抒寫纏綿低抑情調。 《阮郎歸》情急凄苦,凄婉欲絕。 《生查子》比較諧婉、怨抑。 《鶯啼序》凄涼悲蒼,宜寫傷春傷別之情。 《一斛珠》婉轉凄抑,不宜表達壯烈豪邁之志。 《風入松》輕柔婉轉、掩抑低徊,適宜表達和婉情調。 《憶舊游》、《揚州慢》、《高陽臺》音調纏綿,憂婉凄抑,適宜表達凄抑情調。 《何滿子》哀歌憤懣,悲涼凄怨的哀曲,“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壽樓春》凄音哀樂,抑郁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不可顧名思義用來祝壽。 《千秋歲》凄涼幽怨 、聲情幽咽 ,宜表達悲傷感抑之情,絕不能祝壽喜慶。 《凄涼犯》、《惜分飛》不宜用于祝賀之詞。這種詞牌與內容相符合的只是少數。 纏綿婉轉類: 《洞仙歌》音節舒徐。 《調笑令》多演唱故事。 《最高樓》輕松流美。 《鵲橋仙》、《點絳唇》 多用于男女相會 ,描寫感情。 《一剪梅》等細膩輕楊的詞調。 《浣溪沙》上半闋急,下半闋緩和。 《鷓鴣天》宜哀怨思慕、柔婉風麗之情。 《暗香》、《疏影》音節和婉,古人多以詠梅。 《木蘭花慢》和諧婉轉,宜于寫纏綿悱惻之情。 《桃園憶故人》一般抒發情感,表現友情。 《踏莎行》描寫雅情。 《長相思》多懷舊 ,寫男女情愛 ,以聲助情得其雙美。 《滿庭芳》、《鳳凰臺上憶吹簫》和諧婉約 , 輕柔婉轉,宜表達纏綿情緒。 《小重山》、《定風波》、《臨江仙》感情細膩,宜表現細膩婉約之情調。 《憶江南》、《浣溪沙》、《浪淘沙》、《少年游》音節流麗諧婉,用來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 豪放激壯類: 《永遇樂》激越情感。 《好事近》表達激越不平的情調。 《蘭陵王》表達拗怒激越聲情。 《水龍吟》激越,表達凄壯郁勃情感。 《清平樂》,上片感情拗怒,下片轉為和婉。 《南浦》高昂歡樂,不宜表達凄涼悲傷送別之情。 《破陣子》為軍樂,適合抒發激昂雄壯情緒。 《漁家傲》拗怒,表達兀傲凄壯、爽朗襟懷的情調。 《沁園春》、《風流子》壯闊豪邁,顯示寬宏器宇和雍容氣度。 《念奴嬌》多表達雄壯豪邁情感,不宜形容女性嬌弱婉曲心態。 《六州歌頭》音調蒼涼悲壯,適于表達慷慨悲壯的聲情,多言古興亡之事。 《賀新郎》調高昂,宜表達慷慨激昂、豪邁雄壯的英雄情感。不宜作催妝喜慶的祝賀曲詞。 《釵頭鳳》 、《更漏子》 、《調笑令》 、 《憾庭秋》、《鹽角兒》適宜表達激昂慷慨壯烈情感。 《水調歌頭》、《滿江紅》,調子較高 ,感情激烈,聲情俱壯 ,適宜于表達慷慨悲壯 、豪放雄渾激情的詞。一般不宜寫委婉柔情的思想情感。 其他: 《六么》歡快爽利。 《憶余杭》因描寫杭州而來,描寫風景最宜。 《八聲甘州》搖筋轉骨 ,剛柔相濟 ,最使人蕩氣回腸。 《霓裳中序第一》音節閑雅。 《江神子》為祀神之樂,宜于莊嚴。
一般短篇宜抒情,長篇宜舖敘。
一般上下句平仄相對的較和婉 , 如秦觀《八六子》“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上下句平仄凌犯著多拗怒,如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以近體五 、七言為主的詞牌大多適于舒緩雍容的感情 , 如 《浣溪沙》 、 《采桑子》 、 《蝶戀花》。 凡多轉韻之調皆屬于一種拗怒,如《減字木蘭花》、《虞美人》。
句法長短參差的詞牌宜于拗怒悲咽的感情。如《蘭陵王》、《六丑》、《浪淘沙慢》。
初學者宜用書寫精壯質樸之情的《八聲甘州》;從容和婉柔情的《滿庭芳》; 以及《驀山溪》、 《減字木蘭花》、《臨江仙》、《蝶戀花》、《菩薩蠻》,比較好掌握。
選詞牌
筆者認為,填詞是應該根據個人的好惡來決定的。我不主張大家都去寫豪放的詞作,因為各人的愛好不同,經歷不同,詞風自然也有所不同,但寫詩填詞必須符合時代特征,符合個人的年齡特征,符合個人的生活經歷,如果一味地愁緒滿懷、幽怨滿天 ,是不恰當的 。須知凄涼是美,清新也是美;婉約是美,豪放也是美。
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對如下詞牌的聲情特色做以概括的介紹。
1、漁歌子 ,又名《漁夫》 。唐教坊曲 ,入“黃鐘宮”。廿七字,四平韻。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此調聲情輕快,是多用來寫漁人和漁家生活的曲子。
詞譜: 中仄平平仄仄平(韻),中平平仄仄平平(葉)。 平仄仄,仄平平(葉),平平仄仄仄平平(葉)。
詞例:漁歌子 宋·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生查子,又名《楚云深》。雙調四十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此調多抒怨抑之情。
詞譜: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葉)。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葉)。(第一句不能犯孤平。)
詞例:生查子[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透!
3、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園》、《無夢令》。單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上去通押。此調甜庸,可作一般抒情用。
詞譜: (仄)仄(仄)平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平仄(韻),平仄(韻)(疊句),(仄)仄(仄)平平仄(韻)。
詞例:如夢令 宋-秦觀
遙夜月明如水,風緊驛亭深閉。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4、長相思,又名《長相思令》 《相思令》 《吳山青》。雙調三十六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平韻,一疊韻,一韻到底。此調名源于古樂府“上言長相思 ,下言久別離”句。故多用以寫男女相思之情,也可抒寫友情。
詞譜:
仄(仄)平(韻),仄(仄)平(韻)(疊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韻),仄(仄)平(韻)(疊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詞例:長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5、浣溪沙,雙調四十二字,前闋三平韻 ,后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后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此調音節和婉、明快,且句式整齊,易于上口,抒情、寫景均可,故填此詞者甚多,婉約、豪放兩派詞人都競相采用。
詞譜: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詞例: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何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6、訴衷情。雙調四十五字,前后闋各三平韻 ,一韻到底。又一體四十四字,將前闋四五句變為“ [平]仄仄平平”,如陸游“當年萬里覓封候”。此調本為情調,一般多作抒情之用。
詞譜: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韻)。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詞例: 訴衷情 [宋]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7、西江月,又名《步虛詞》、《白蘋香》、《江月令》。雙調五十字,前后闋各兩平韻,一仄韻 ,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闋起首兩句例用對仗 。此調聲情甜庸,宜抒一般之情。
詞譜: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韻)。
(第一句無韻,第二、三句押平聲韻,第四句押原韻的仄聲韻。這種平仄通押的調子,詞調中是很少見的。但是《西江月》卻是最流行的曲調 。 前后闋頭兩句要用對仗。)
詞例:西江月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8、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 、《賣花聲》(不同于《謝池春》的別名《賣花聲》)、《過龍門》。雙調五十四字,前后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此調聲調激越,懷古撫今,最為恰當。
詞譜: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詞例:浪淘沙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9、臨江仙。雙調六十字,前后闋各三平韻 ,一韻到底。此調最宜寫情,對句兩兩作結,更見挺拔。
詞譜: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詞例:臨江仙 [宋]秦觀
千里瀟湘挼藍浦,蘭橈昔日曾經。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勸,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樓情悄悄,遙聞妃瑟冷冷。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星。
10、鵲橋仙 。又名《鵲橋仙令》 、《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雙調五十六字,前后闋各兩仄韻,一 韻到底。前后句首兩句要求對仗。此調專詠七夕,宜抒男女戀情。
詞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詞例:鵲橋仙[宋]秦觀
織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1、小重山。又名《小沖山》、《小重山令》,雙調五十八字,前后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此調婉轉抽繹,能到人所不到之處。唐人常用以寫宮女幽怨。宜抒發幽怨之情。
詞譜:
⊙仄平平⊙仄平(韻)⊙平平仄仄(豆)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句)⊙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豆)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句)⊙仄仄平平(韻)
詞例:小重山 [宋]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街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箏,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12、人月圓。雙調 四十八字 平韻。此調多詠元宵節。
詞譜: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韻)。
詞例:宋-王 詵
小桃枝上春來早,初試薄羅衣。年年此夜,華燈盛照,人月圓時。
禁街簫鼓,寒輕夜永,纖手同攜。更闌人靜。千門笑語,聲在簾幃。
13、桃園遇故人,又名《虞美人影》。四十八字,八句,前后片各四仄韻。此調多用來詠友情。
詞譜:
⊙平⊙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韻) ⊙平⊙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韻)
詞例:宋-秦 觀(冬夜)
玉樓深鎖多情種,清夜悠悠誰共!羞見枕衾鴛風,悶則和衣擁。 無端畫角嚴城動,驚破一番新夢。窗外月華霜重,聽徹梅花弄。
14、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雙調六十字,前后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此調音節和婉,寫景抒情均可。
詞譜: ⊙仄⊙平平仄仄(韻)⊙仄平平(豆)⊙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韻)⊙平⊙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仄仄(韻)⊙仄平平(豆)⊙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韻)⊙平⊙仄平平仄(韻)
詞例:蝶戀花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5、漁家傲。雙調六十二字,前后闋各五仄韻,句句用韻,一韻到底。由兩首七言仄韻的絕句構成。唯前后兩片第三句下須添一三字句。此調高亢,宜于抒發悲涼感情,可以抒寫一般情感。
詞譜: ⊙仄⊙平平仄仄(韻)⊙平⊙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韻)平⊙仄(韻)⊙平⊙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仄仄(韻)⊙平⊙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韻)平⊙仄(韻)⊙平⊙仄平平仄(韻)
詞例:漁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6、祝英臺近,本調也可不帶近字,又名《月底修簫譜》。七十七字,十四句,前后片各四仄韻。此調音節頓挫得神,宜抒情;用以記事亦甚佳妙。
詞譜:
仄平平(句)平仄仄(韻)⊙仄仄平仄(韻)⊙仄平平(豆)⊙仄仄平仄(韻)⊙平⊙仄平平(句)⊙平⊙仄(句)仄⊙仄(豆)⊙平平仄(韻)
仄平仄(韻)⊙⊙平仄平平(句)⊙平仄平仄(韻)⊙仄平平(豆)⊙⊙仄平仄(韻)⊙平⊙仄平平(句)⊙平⊙仄(句)仄⊙仄(豆)⊙平平仄(韻)
詞例:宋-辛棄疾(晚春)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
都無人管,倩誰勸、流鶯聲住? 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17、洞仙歌,又名《洞仙歌令》、《羽仙歌》、《洞仙詞》、《洞中仙》、《洞仙歌慢》。本調八十三字,十五句,前后片各三仄韻,為東坡改作。第二句,句法上一下四,第四句九字,多數作上五下四,東坡作上三下六。第五句亦九字,句法上三下六。第六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第七句八字,實系仄起平收之七字句,句首以一去聲字領之。緊接又以一去聲字領以下兩四字句作結,語氣注意連貫,要一氣呵成。此調婉轉纏綿,可以寫情,也可以用作記事,一疊不足,聯章更好。
詞譜:
⊙平⊙仄(句)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平仄(韻)仄平平(句)
⊙仄⊙仄平平(句)平⊙仄(豆)⊙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句)⊙仄平平(句)⊙仄平平⊙平仄(韻)仄仄仄平平(句)
仄仄平平(句)平⊙仄(豆)⊙平⊙仄(韻)仄⊙仄平平仄平平(句)
仄仄仄平平(句)仄平⊙仄(韻)
詞例:宋-蘇 軾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18、滿江紅。雙調九十三字,前闋四仄韻,后句五仄韻,前闋五六句,后闋七八句要對仗。后闋三字四字也用對仗,此調例用入生字。第三第四句為四字兩句,前加三字豆。五、六兩句,宜用對偶。第七句八字,句法上三下五,實即平起平收之七字句上加一豆,所以語氣可不停頓。第八句三字,用平平仄,已成定格。后片起四句,均三字仄句,第二、四句葉韻分作兩排,各自對偶。為了避免呆滯,可以改為以上二句對下二句。第五、六句均四字,上加一豆。此調格調沉郁激昂,宜抒發激烈慷慨之情,此調用入聲韻者居多。入聲字主要表現的的清剛慷慨之氣,抑塞無聊之氣,深愁慘痛之氣。前人佳作甚多,也可以作賀辭。
詞譜: ⊙仄平平(句)⊙⊙仄(豆)⊙平⊙仄(韻)⊙⊙仄(豆)⊙平⊙仄(句)⊙平⊙仄(韻)⊙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仄(韻)⊙⊙⊙(豆)⊙仄仄平平(句)平平仄(韻)
⊙⊙仄(句)平⊙仄(韻)平⊙仄(句)平平仄(韻)仄⊙平⊙仄(句) 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仄(韻)⊙⊙⊙(豆) ⊙仄仄平平(句)平平仄(韻)
詞例:宋-岳 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9、水調歌頭,又名《花犯念奴》。雙調六十字,前后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前后句起二字也可用對仗。宋人在前后片兩六言句常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用韻者,對初學者束縛太多,不宜從。起二句各五字,首句下三字,詞家多喜用仄平仄。第三句十一字,寫作上六下五,亦可作上四下七,東坡此詞前片“不知天上”句為上六下五,而于后片“不應有恨”句則為上四下七,可以為證。第五句亦六字,可與上句對偶。后片第三句三字作仄平平,亦屬定格。
詞譜:
⊙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豆)⊙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句)⊙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韻)⊙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韻)
⊙ ⊙ ⊙(句)⊙ ⊙仄(句)仄平 平(韻)⊙平⊙仄(豆)平⊙⊙仄仄平平(韻)⊙仄⊙平⊙仄(句)⊙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韻)
詞例: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揚州慢,此系姜夔自度曲。九十八字,十九句,前后片各四平韻。第四、五句各五字,句法上一下四。九、十兩句,各家分法不一,《詞律》和鄭文焯等主張分九、十兩句為上五下六。后片第三、四、五句各四字,開頭以一字領之。第八句在句法上為上一下四,以一字領八九兩句。此調聲情悲涼,故后人多用以抒發懷古之幽情。
詞譜:
⊙仄平平(句)⊙平⊙仄(句)⊙平⊙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句)⊙⊙仄平平(韻)仄⊙仄(豆)平平⊙仄(句)⊙平⊙仄(句)⊙仄平平(韻)仄平平(豆)⊙仄⊙平(句)平仄平平(韻)
⊙平⊙仄(句)仄平平(豆)⊙仄平平(韻)仄⊙仄平平(句)⊙平⊙仄(句)⊙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豆)⊙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句)⊙平⊙仄平平(韻)
詞例:宋-姜 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21、念奴嬌,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雙調一百字,前后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本調不甚拘平仄,但常用入聲韻。上下闋后七句字數平仄相同。本調自東坡“赤壁懷古”問世,蜚聲海內,詞人多以此調抒發豪放之情。此調高亢,也是一個笛子曲,可用小鼓伴奏。宜抒發慷慨豪邁之情。
詞譜:
⊙平⊙仄(句)仄平⊙⊙仄(句)⊙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句)
⊙仄⊙平平仄(韻)⊙仄平平(句)⊙平⊙仄(句)⊙仄平平仄(韻)
⊙平⊙仄(句)⊙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句)⊙平⊙仄(句)⊙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仄(韻)⊙仄平平(句)⊙平⊙仄(句)⊙仄平平仄(韻)⊙平平仄(句)⊙平仄平仄(韻)
詞例: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22、解語花。解語花喻美人,后以此為詞牌名。一百字,十八句,前片六仄韻,后片七仄韻 。(2)起為四字對句。第五句九字,句法為上三下六,后片第二、三句即八字加豆 ,第一字必用仄(去聲) ,前句作---∣系順,后句作-∣-∣系拗 ,是定格 。除結句五字為上一下四外,其余與前片同。此調婉麗,宜抒情。
詞譜:
平平仄仄(句)仄仄平平(句)平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韻)平平仄(豆)仄仄仄平⊙仄(韻)平平仄仄(韻)⊙⊙仄(豆)⊙平⊙仄(韻)平仄平(豆)平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韻) 平仄⊙平仄仄(韻)仄平平平仄(句)平仄平仄(韻)仄平平仄(韻)平平仄(豆)⊙仄仄平平仄(韻)平平仄仄(韻)⊙⊙仄(豆)⊙平⊙仄(韻)⊙仄平(豆)平仄平平(句)⊙仄平平仄(韻)
詞例:宋-周邦彥(上元)
風銷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任舞休歌罷。
23、高陽臺,本調又名《慶春澤》。一百字 ,二十句,前后片各四平韻。起為四字對句。第七句七字,句法作上一下六,或上三下四,“如到薔薇、春已堪憐”(張炎),總之不可作上四下三之七言詩句。后片二、三句為加豆之四字對句。此調跌宕生姿,是寫情佳調。
詞譜:
⊙仄平平(句)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韻)⊙仄平平(句) ⊙平⊙仄平平(韻)⊙平⊙仄平平仄(句)仄⊙平(豆)⊙仄平平(韻) 仄平平(句)⊙仄平平(句)⊙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句)⊙仄平平(韻)⊙仄平平(句) ⊙平⊙仄平平(韻)⊙平⊙仄平平仄(句)仄⊙平(豆)⊙仄平平(韻)仄平平(豆)⊙仄平平(句)⊙仄平平(韻)
詞例:宋-張 炎(西湖春感)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凡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凄然,萬綠西冷,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 ,草暗斜川 。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 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 。莫開簾 、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24、水龍吟,又名《龍吟曲》、《小樓連苑》。雙調一百零二字,前闋四仄韻、后闋五仄韻,上去通押。后闋最后十三字也可以改成十二字,成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 ,全詞共是一百零一字 。第九句五字,上一字為豆。結句六字,于上三字分豆。后片次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九句五字,上一下四。結句本七字,而于第四字下加一襯字,成上一下三之句法。此調本為清徹嘹亮的笛子曲。故氣勢雄渾,宜寫慷慨激昂之情。
詞譜: ⊙平⊙仄平平(句)⊙平⊙仄平平仄(韻)⊙平仄仄(句)⊙平⊙仄(句)⊙平⊙仄(韻)⊙仄平平(句)⊙平⊙仄(句)⊙平⊙仄(韻)仄⊙平⊙仄(句)⊙平⊙仄(句)⊙平仄(豆)平平仄(韻)
⊙仄⊙平⊙仄(句或韻)仄平平(豆)⊙平平仄(韻)⊙平⊙仄(句)⊙平平仄(句)⊙平⊙仄(韻)⊙仄平平(句)⊙平⊙仄(句)⊙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句)仄平平仄(韻)
詞例: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 ,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25、齊天樂 ,又名《臺城路》 。一百二字,二十一句,前后片各六仄韻。(2)前片三、四兩句為四字對句。第七句和后片第八句均為上一下四之五字句,第一字例用去聲。末句五字,以上三下二為宜。此調音調高雋,最宜于寫秋景。
詞譜:
⊙平⊙仄平平仄(句或韻)平平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句)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平仄(韻)平平仄仄(韻)仄⊙仄平平(句)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句)仄平⊙仄仄平仄(韻)
平平⊙⊙仄仄(句或韻)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平仄(韻)仄仄平平(句)平平仄仄(句)⊙仄平平⊙仄(韻)平平仄仄(韻)仄⊙仄平平(句)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句)仄平平仄仄(韻)
詞例:宋-姜 夔 庾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26、雨霖鈴,又名《雨霖鈴慢》。雙調一百零三字,前后闋各五仄韻,本調常用入聲韻,且多用拗句。此調本為唐玄宗悼念楊貴妃而作,調子極為哀怨。
詞譜: 平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句)仄仄平仄(韻)平平仄仄平仄(句)平平仄仄(句)平平平仄(韻)仄仄平平仄仄(句)仄平仄平仄(韻)仄仄仄(豆)平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仄平平(豆)仄仄平平仄(韻)平平仄仄平仄(句)平仄仄(豆)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句)平仄(豆)平平仄仄平仄(韻)仄仄仄(豆)平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韻)
詞例:宋-柳 永(秋別)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7、望海潮。一百零七字,二十二句,雙調,上闕五平韻、下闕六平韻,一韻到底。開頭兩句和四、五兩句均為四字對。第八句應作上一下四,如作上二下三,前后當一律。此調深沉,宜作懷古詞。
詞譜:
⊙平平仄(句)平平⊙仄(句)⊙平⊙仄平平(韻)⊙仄仄平(句)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韻)⊙仄仄平平(韻)仄⊙⊙⊙仄(句)⊙仄平平(韻)⊙仄平平(句)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句)⊙仄平平(韻)⊙仄仄平(句)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韻)仄⊙平⊙仄(句)⊙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韻)
詞例:宋-柳 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28、沁園春,本調又名《壽星明》。雙調一百十四字,前闋四平韻,后闋五平韻,一韻到底,前闋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闋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對仗。四個五字句,都是上,下四句法。 第三句系拗句,重在第三字仄,應與上二句有別。接下來 ,以一字(宜用去聲)領以下四(四一七)。第四、五兩句,八、九兩句均為四字對 ,結處再以一字 (宜用去聲)領以下兩句。后片,次句八字,以一字領下七字。余同前片。此調聲甚清美,且多四字句,最適于詠物。也可以祝壽。
詞譜: ⊙仄平平(句)⊙仄平平(句)仄仄仄平(韻)仄⊙平⊙仄(句)⊙平⊙仄(句)⊙平⊙仄(句)⊙仄平平(韻)⊙仄平平(句)⊙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韻)平⊙仄(句)仄⊙平⊙仄(句)⊙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仄⊙平⊙仄(句)⊙平⊙仄(句)⊙平⊙仄(句)⊙仄平平(韻)⊙仄平平(句)⊙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韻)平平仄(句)仄⊙平⊙仄(句)⊙仄平平(韻)
詞例:宋-蘇軾(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鳴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樆錦,朝露團團。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樽前。
29、賀新郎,本調又名《乳燕飛》、《賀新涼》、《貂裘換酒》、《金縷歌》、《金縷曲》、《唱金縷》、《金縷詞》、《金縷衣》。一百十六字,二十句,前后片各六仄韻。豪放派詞人好填此調,用入聲韻,聲調激越(例一、二),用上、去聲韻,常帶悲涼氣氛(例三)。第二、三句各四字,兩句上加三字豆。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第八句八字,上三下五。按此調原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然句逗與諸家稍異。如前片末句第一字應仄作平,后片第四句第五字應平作仄,第五句第二字應仄作平。又第八句變八字為七字。此調音韻洪暢,歌時須浩唱然,多用寫抑郁之情;也可敘事;也可賦本意用以賀婚。
詞譜: ⊙仄平平仄(韻)仄平平(豆)⊙平⊙仄(句)仄平平仄(韻)⊙仄⊙平⊙⊙仄(句)⊙仄平平⊙仄(韻)⊙仄仄(豆)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句)仄⊙平⊙仄平平仄(韻)⊙仄仄(句)仄平仄(韻)
⊙平⊙仄平平仄(韻)仄平平(豆)⊙平⊙仄(句)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韻)⊙仄仄(豆)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句)仄⊙平(豆)⊙仄平平仄(韻)⊙仄仄(句)⊙平仄(韻)
詞例:宋-辛棄疾(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30、蘭陵王。本調原為唐為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一百三十字,二十九句,三段。第一段七仄韻,第二段五仄韻,第三段六仄韻,例用入聲韻為正格,用上去聲韻為變格。第五句為平起仄收之七字拗句。第二段第二、五、八句,第三段第三、六句,均作上一下四 。此調聲情渾厚,氣勢非凡,末段聲尤為激越,很適于寫壯烈場面,抒發激越情感。
詞譜: ⊙平仄(韻)⊙仄平平⊙仄(韻)平平仄(句)平仄⊙平(句)⊙仄平平仄平仄(韻)平平仄⊙仄(韻)平仄(韻)⊙平⊙仄(韻)⊙平仄(句)⊙仄⊙平(句)⊙仄平平仄平仄(韻)
平⊙仄平仄(韻)仄⊙仄平⊙(句)⊙仄平仄(韻)⊙平⊙仄平平仄(韻)⊙仄⊙平仄(句)⊙平⊙仄(句)平平⊙⊙仄⊙仄(韻)⊙⊙仄⊙仄(韻)
平仄(韻)仄平仄(韻)仄⊙仄⊙⊙(句)平⊙平仄(韻)平平仄仄平平仄(韻)仄⊙⊙⊙仄(句)⊙⊙平仄(韻)平平⊙仄(句)仄⊙仄(句)仄仄仄(韻)
詞例:宋-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 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 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 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以上三十個詞調的聲情特色及習慣用法,只是清秋根據有關記載、唐宋人詞作及近人研究成果歸納而成,是就一般情況而言,不具有權威性。
由于詞在宋代逐漸從歌坊中走上文人的案頭 ,成為“非音樂”性的抒情詩,所以,不少詞調的適應面漸次擴大,希望大家務必引起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