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為子綱的封建思想在今天的許多家長頭腦中、仍占有主導地位,在家庭教育問題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無論是“學富五車”的讀書人,還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很多人都將自己擺在了家庭的絕對權威的地位。孩子一不小心弄壞了家里的一件小東西,家長會大發雷霍。一次考試失誤,家長會毫不留情,痛罵斥責。孩子如果在外闖了禍,那可更不得了,一頓臭罵自然少不了,拳腳相加也會接踵而至。 50%的家長都會憑借自己的家長“權威”,去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記等。在許多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只是自己的附屬品,殘留著“孩子是私有財產”的封建宗教法制觀念,他們不愿意或不善于讓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權利和人格。 在教育內容上,現在的孩子處在“重智”與“輕德”的矛盾中。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都對考試成績特別關心,將目光一直盯在學生的考試分數上。到學校,家長首先看的是學生考試的成績,問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績排名;子女放學回家,家長首先檢查的是學生的作業,輔導的是學生的課外練習;人們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品德問題似乎沒有什么問題,或者不需要像學習那樣值得重視。 “唯上大學才是人才”的人才觀,“重智輕德”的教育觀,讓年幼無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使許多孩子在“心理斷乳期”、“人格成長危險期”中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導致了許多惡性事件的發生。這些結我們的教訓難道還不夠多嗎? 在個性發展上,現在的孩子處在“發展”與“限制”的矛盾中。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切實感到人才的重要。家長渴望孩子成才,卻對成就什么樣的才及怎樣成才,缺少科學的把握。于是人們完全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或主觀的愿望,為子女制訂了“宏偉”的發展計劃,有的認為音樂時髦,就強迫孩子練習鋼琴,參加五花八門的音樂培訓班,有的認為美術市場看好,就為孩子購買畫板和顏料;有的認為跳舞對孩子有用,就陪孩子練功,有人認為理科前途好,就便逼著孩子去學理科……如果家長的這種選擇,符合孩子的志趣,那當然是好事。可事實卻是許多家長的“發展”計劃違背孩子志越,這種“發展”實際上是“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許多孩子為了家長的決定,有的放棄了心愛的體育而埋頭于書山題海,被迫“一心只讀圣賢書”;有的很愛好文學,卻被家長逼進了理科的海洋。他們都含淚告別了自己的興趣,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家長的過錯。因此,國家總督學柳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孩子為了觀察蚯蚓而挨家長一巴掌,我覺得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了一個未來的科學家。 矛盾的家教絕非僅僅上述幾種,還有許多。問題不僅如此,更可怕的是我們許多人還未真正認識到這種矛盾家教的嚴重后果。家庭教育作為教育雙翼中的一翼,其作用不可忽視。從小的方面講,矛盾的家教會影響孩子的學校教育效果;大的方面講,會影響孩子的人格成長,更嚴重的是關系到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制約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我們必須面對它,認真地思考它,從而尋找出解決它的辦法來。當然,說起來這又是一個工程,不是家庭教育本身的問題,要全社會都來重視它才行。可是,作為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主角,還是應該首先從自己做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