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是“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俗稱。據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我國做心臟支架的患者人數不足2萬;而2008年已超過18萬;2009年竟達到了24萬。 目前應用的介入治療,是將一個金屬支架植入冠狀動脈狹窄的部位,使之迅速再通,能很快改善病人的癥狀,但由于異物的植入,可引起血管保護性反應,病變血管會很快生長出過多的細胞來包繞、侵蝕金屬支架,尤其是支架的兩端,從而導致血管再狹窄的發生比例升高。 近年來研究者發明了藥物緩釋支架,即給金屬裸支架穿上一層防止形成再狹窄的“外衣”,緩慢釋放藥物,以降低再狹窄的發生率。但臨床觀察發現,藥物緩釋支架與金屬裸支架相比,只是可降低術后早期再狹窄的發生率,仍有6%~10%的患者會發生再狹窄(金屬裸支架約為30%),且遠期血栓發生率高于金屬裸支架。 雖然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不需要開刀縫針)、恢復快、可減少心絞痛發作、能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優點,但有相當一部分安放支架的患者被“過度醫療”了。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接受介入治療的患者中,有12%的患者靶血管狹窄程度不足50%;有6%的患者靶血管狹窄程度在50%~75%。一般來說,血管狹窄程度達到75%以上才考慮選用介入治療。 為了加強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管理和行為規范,除了規范醫生的行為外,對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來說,在治療上不能迷信心臟支架。雖然支架植入可以解決狹窄程度較重的病變,但整個冠狀動脈可能有多處粥樣硬化病變存在,一些輕度病變有時甚至連冠狀動脈造影也難以發現,常會導致急性冠脈綜合征。所以,對冠狀動脈的整體保護比局部治療更重要。目前冠心病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式,即藥物、支架介入及冠脈搭橋手術。一旦確診為冠心病,應首選藥物治療和消除危險因子(如吸煙、酗酒、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 有些患者認為吃藥打針麻煩,近期又看不到明顯療效,放支架可以解除病根、一勞永逸,殊不知心臟支架植入術后也要吃1年的抗血栓藥,阿司匹林更要長期服用。如果術后不改變以往的不良生活習慣、不按時吃藥,病情還會很快復發。 因此,冠心病患者的治療,要綜合考慮支架、搭橋、降脂抗凝中西藥應用的利弊,更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變,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