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20)陳世忠教授:空

     木立 2014-04-24

    《大般若經》(註:《般若經》乃是般若波羅蜜經深理經典的總稱,包括《光讚般若》、《放光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道行般若》、《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佛母寶德藏般若》、《大明度無極經》、《摩訶般若鈔經》、《勝天王般若》、《文殊般若》、《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濡首般若》、《金剛般若》、《仁王般若經》、《般若心經》、《諸法無行經》及密部的《理趣般若經》等等,總有數十部之多。佛囑須菩提、舍利弗等聲聞弟子,對諸菩薩說空之理,稱為“轉發教付財”)記佛重點述空義,即緣起性空之諦理。而佛經中所說:空、幻、夢、假、影、泡、化、無、性、心、如、法、野、實相、虛空、大智、法界、空寂勝義、(無上)菩提、中道、無漏、性空、法性、不二、平等、般若、智慧、無相、無作、無愿、無我、無生、無常、無住、無念、正見、正念、了義、清凈、法忍、涅槃、不可得、無可得、無所得、無所住、第一義、勝義諦、薩婆若、真空義、真三昧、涅槃寂靜、一切種智、無修無證、安立假名、緣起性空、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真空妙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皆是異名同實。

    《大集經》卷十五記佛言:“一空句,總攝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同于空故,如佛法,一切法亦然。”“若人能觀第一空,是人能吸甘露味。”卷二十七:“若能觀凡夫法空,至佛法空是名正見。”《大般若經》卷二二七記佛說:“菩薩觀一切法都無自性,皆是虛空,乃得無上正等菩提。”“前際不與后際合,后際不與前際合,現在不與前際后際合,前際后際亦不與現在合,三際名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佛明緣起諸法,是無有自性的,如虛空一樣,過去、現在、未來是不連續的,故時間亦是空、幻、不可得的。通達此義,即是無上般若智慧。佛又詳述了十八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一切法空、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然般若波羅蜜”。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卷八十一解釋十八空義云:“一切法空,法無不盡”。為何又說十八空?答:“彼中分別一切法相空,一切空皆總入十八空。”卷八十九又說:“一切有,若法、若眾生,若言畢竟空,則破諸法;若言無始空,則破眾生,破此二法已,則一切法盡破。”“余空如火燒木,畢竟空無灰無燼。”卷六十五:“一切法不可得。”卷六十三:“畢竟空(念)六空。”“如佛告須菩提說:‘色,色自空;受想行識,識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摩訶衍空門者,一切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卷八十九:“從本已來常空。”三十七道品、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薩婆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自空。’”卷六十四:“是空法希有,與一切世間法相違。”然而我們如何領會、理解這么徹底的空法呢?古往今來確實引起不少佛弟子的惶恐、懷疑、迷惑,是否“徧空”、“落空”了呢?佛進一步開示“畢竟空但為破著心故說,非是實空。”

    《大智度論》卷九十二又引《大般若經》云:“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薩摩訶薩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龍樹菩薩《中論》釋云:“以空故,一切法得成。”此明世出世法,若無空義,則不能成立。故《宗鏡錄》佛言:“一切諸法畢竟空,凡愚迷倒,不聞空義,設有聞得,無智不了。”此明解脫生死必須通達空義,經論亦明,大小二圣,皆以空義而解脫者。但是若無有善根福德智慧,雖聞空義,亦不能徹了。《法華經》卷五:“一切諸見,以空得解脫者。”佛又告誡弟子:“觀一切諸法,空無所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對空義必須契入骨髓,毫不動搖!佛又進一步說:“我今喜無畏,但說無上道。”“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不僅僅自己體悟諸法“空性”,還要不做自了漢,要做“無畏正直人”,舍卻三學五道十地四諦等等八萬四千種種方便法門。為什么?佛說:“方便說法,斷佛道故。”說方便誘化道,使眾生死執有生有死,有煩惱可斷,有涅槃可入,有菩提可證。拼命心外求法,如渴鹿陽燄,不斃不息。把本不生,當下頓悟的無上佛道給斷除掉了。為鼓勵弘揚無上道的決心和勇氣,佛又開示:“我不愛生命,但惜無上道。”佛在無量劫來追求無上道,行菩薩道,舍身忘命,今弘揚無上道,豈惜此一期“遠殘果”?!

    佛弟子中為弘揚“無上道”“空”義而舍身忘命的實踐者,印度如龍樹、提婆菩薩,中土如達摩、慧可,使大乘佛法般若實相義得以復興,廣為弘揚,如日中天。

    日本佐佐月樵《龍樹的教學》中所描寫龍樹時代,印度佛界內外思想混亂到極點的現狀:“釋學正法滅,五百年而滅了,龍樹正當在外九十六術,在內五百異部,在內外混亂與人生的不安達到極點。所謂像法時代出現了。當時,非有即無,非無即有。這時,外非跪到于偶像,內則用自己的妄想之筆,任意畫如來像取樂。(按:《中論》評有十四種邪見佛)真佛因之沒影,真法隱于龍宮,萬人盡失所依,皆祈真佛救世。龍樹始終都以真摯、敬虔的智批判,借文殊的智劍,將七百年之間為有無的風雨所剝落破損的古靈像,拿來解體。《中論》卷首的歸敬,實在正是佛在修理靈像之前,始終要嚴修于尊前的‘拔魂’的供奉。佛魂已被拔了,文殊之劍唯微唯精,走到了‘一切諸法不可得’之上,從而如來也終于成空了(按:恢復了原來如來即真理的模樣),這正該如此,真實的如來之魂。由文殊之智劍,且借助了‘信’之手,把它修理完畢,于是龍樹跪伏在靈像前,十二禮讚,拇手稽首,而舉入佛‘還魂’之禮的狀態。”故由因緣建立的“空”義為佛法的全部根基,為佛的核心思想,佛的精神內核。故《十二門論疏卷一之一》云:“因緣(性空)義是佛法之大宗,迷因緣一切皆迷,悟因緣則無法不悟。”可以像佛陀一樣直下在菩提樹下徹悟生死無生死,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成為覺者。

    佛后五百年,南印度誕生繼佛陀“空王”的第二位“空王”小釋迦龍樹菩薩。揮起文殊之智劍,“造論破迷”,而正顯佛法中道,俾慧日自現。《中論》、《十二門論》是破小乘執有迷道,而說中道般若實相義。五百異部執諸法有決定相,小乘八見,以八不破之,以明無生,畢竟空。“依有明空”、“空依有顯”、“空有不二”、“畢竟空中有無戲論皆滅”。龍樹亦破大乘執空、墮空之邪、邊見,如方廣道人,不明緣起假有,“以成立世出世間法,明空有不二,不落二邊中觀實相諦理。”既不墮惡趣空的虛無主義,亦不墮于有實在性的有見。明因緣生法無自性故空,不同于兔角、龜毛之無。直顯佛陀般若無自性故空,而不廢世出世間法的中道實相義。故龍樹菩薩三論強調:“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為眾生故。”故知緣起性空中觀義,反能成立世間業果流轉及出世間四諦四寶(即所謂“一切法得成”)。佛不是沒有的,但不同于著有佛無佛二邊的有見的實有佛。亦不同于認為佛滅度后無佛的邪見(《中論》評當時有十四種邪見佛)。而直顯“無自性執佛”。真顯須菩提的無相佛,即般若之空相諦理。《中論》有名三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正是直顯佛陀般若空義,直顯無相佛的真諦。并勘破否定性空的實有(自性)論,否定緣起有邪空論,雙彈著有滯空,不落斷常兩邊,成中觀諸論。龍樹的內外皆掃,被稱為當時“思想戰線上的一次大掃蕩”。震驚內外,大乘性空義得以廣為傳播,因而復興了佛陀的真實義,于后世影響巨大,使佛弟子直登佛知見的殿堂,不致長劫在外流浪。

    亦因此而爆發了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空有之爭”。

    依無著、世親等的瑜伽學派,據《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演譯為“心有境空”之唯識學,被稱為有宗,與龍樹的中觀學派相對。瑜伽派立依他“自相有”,斥“勝義一切空”,世俗假有之性空論,認為沒有真實的離言自性,是惡趣空。評龍樹中觀性空論,不立勝義自性,是落空了。“一切法空”是不了義,不究竟的;應該是因空去遍計所執而顯真實性的圓成實性是不空的。雙方爭辯達幾十年,乃至分河飲水。

    實則,龍樹菩薩立緣起空性中道觀,求實性了不可得,合佛陀的般若空義。般若為“諸佛之母”、“諸佛之師”,欲解脫生死,必須依仗般若之智。而瑜伽唯識宗所立的“勝義自性有”,乃佛方便開示,為眾生畏無我,建立如來藏清凈體,為眾生認為空性不能成立流轉義而設立的方便誘化道。此義《楞伽經》等明示過。故不可執方便以為究竟了義。且《成唯識論》卷九有頌云:“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后觸無所得。”明能取所取“無所得”,與中觀畢竟空,顯然義無二致。顧師康年居士《驪珠集》有云:“《辯中邊論》首頌早已揭示,真妄一元,性相通訓。此實甚要,惜下士無智,各執互諍,乃至分河飲水,甚可憐矣(第五十六頁)(引拙稿“佛陀及其方便教化和真實義”)。”且《大般若經》卷五十七記佛言:“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以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何等顯淺。

    達摩大師為中士弘揚一乘了義,其思想內核自然是直承佛陀的般若之慧,龍樹的中觀空思想。又具有宗門特色,故而遭人毀謗為“魔說”。六度被毒,死于非命。二祖慧可弘揚大法,亦遭大戮。法難之慘,可見這獨到法門的不可思義性、超越性,與時流的“背反性”。佛所以說:“是空法稀有,與一切世間法相違。”

    宗門如果說不同于般若的話,指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當下一念本自解脫自在,亦不用觀空,乃至“空空”也多余。不剩一丁點,無不直指本來是佛。你要成佛,你就是佛,不是“夜夜抱佛眠”,“日日放光動地”嗎?全體是,要想不是,大難大難!!何等肯切,何等婆心!菩提涅槃之法,就在二六時日常生活中顯示,無須文字、語言去指月,直接、明白、曉暢開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春花冬雪、桃紅柳綠、溪聲山色、月光水影、拈花微笑、揚眉瞬目、嘻笑怒罵乃至運水搬柴、吹燭竹聲、搬石打架、聞艷詞、見出喪、睹水影、拈無情說法亦可開悟,且悟亦不立。更有甚者,“放火”、“揑尼”、“打”、“踢”、“喝”、“殺”、“斬蛇”、“斫手指”、“輾足軋腳”非常手段而悟者。此正宗門所謂“殺人劍,活人刀”是也。此《大涅槃經.文字品第十三》卷八:“野者,如來義。復次野者,如來進止屈伸舉動,無不利益一切眾生,是故名野。”此正是佛陀“分身六道息苦輪”在行菩薩道了。克實而論,般若亦是構建在“無智亦無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理念上。只是宗門在弘法方法、手段上,顯得攝機靈巧,放曠無霸,自由自在。

    印度自龍樹、提婆等弘揚佛陀空義,中土自達摩西來至慧能后,直至今日,不管教內教外,總有人問:“你們說空!空!空!落斷滅空了。你首先自己空不了,肚子餓了,冬天冷了,你吃不吃,穿不穿?有人罵你、打你、殺你,你痛不痛?苦不苦?”實質這是僧俗二界永遠要問的問題。因為這是迷與悟的二個世界的問題,迷者不自覺地自己站在“斷滅空”、“落空”位置上,自然而然的提出這樣的問題;然而悟者,如佛陀及開悟的弟子、中國宗門大匠,心中了了,自信得及,無一絲一毫猶豫。如六祖親炙弟子南陽忠國師與問者的對話頗具典型意義:

    問:“茫然都無,莫落斷見否?”

    師答:“本來無見,阿誰道斷?”

    問:“本來無見,莫落空否?”

    師答:“空既是無,墮從何生?”

    問:“能所俱無,忽有人持刀來取命,為是有為無?”

    師答:“是無。”

    問:“痛否?”

    師答:“痛也無。”

    問:“既痛也無,死后生何道?”

    師答:“無死無生亦無道。”

    問:“既得無物無主,饑寒所逼,若為用心?”

    師答:“饑即吃飯寒著衣。”

    問:“知饑知寒,應是有心。”

    師答 :“我問汝有心,心作何體段?”

    問:“心無體段。”

    師答:“汝既知心無體段,既是本來無心,何得言有?”

    全合慧能“本來無一物”般若畢竟空深義(引自拙稿“評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

    佛典亦早記有佛說此甚深空義,如《大涅槃經·圣行品第十六》佛言:“善男子!菩薩于是八苦,解苦無苦。”《瑜伽師利論》卷八十八:“又諸愚夫,吾身老病死,當知心定隨老死;其有志者,身雖老病,而心自在,不隨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別。”《大智度論》:“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無生死。”認為有生老病死者,則有生老病死苦;知(通達)生老病死苦,無生病死苦者,則無生老病死苦,是為愚智差別。

    《大般若經》卷五百二十六記佛言:“善現!何等是有?何等非有?”“色想乃至識想(五蘊即“我”)為二(執有我),色空乃至識想空(五蘊性空,當下悟無我)為不二。”“(佛圓滿功德)想為(實)有是二,(佛功德)想空(亦性空)是謂不二。諸不二者,皆是非有;諸非有者,皆無生死,無生死者,便能解脫生老病死、愁苦憂惱。”何等直捷!當下生死無生死,生老病死苦,無生老病死苦,愚癡人執著苦,不解生老病死無有體性,自性空故,故實無有生老病死之苦,關鍵點在徹悟不徹悟!徹悟即當下生死無生死,痛苦無痛苦!故六祖后宗門大匠南泉云:“死后作一頭‘水牯牛’。”趙州云:“娑婆永沉苦海”圓悟云:“入阿鼻地獄去”。為什么宗匠能具有“不計我苦,生滅苦”的膽識?因為他們都有通達“本來無一物”的實相正智正見,對緣起假我,性空無我,“離于二邊的中道”諦理“不疑不惑”。為什么教下三乘之徒怕下墮,求了生死,超凡入圣?一迷一悟,判若天壤之遙,故《六祖壇經》云:“一念悟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雖佛弟子中亦曾發過大菩提心,但一“見生死過,心生恐怖,便即退散”(《大涅槃經》卷十三)。故“菩薩摩訶薩住無畏地”(同上)。又如《大智度論》卷四:“菩薩久住生死,應受種種苦惱,若不明實智,云何能忍如是事?”“菩薩方便力,現入五道受五欲,引導眾生。”(此義拙稿《原始經典正本清源·宗門下客如何生死?》及《六道輪回痛與苦》《覺無恐怖》中有詳述)

    對“痛(苦)亦無”。《禪林僧寶傳》卷十三有紹琦與侍者祖玠很顯淺的對話。一日玠疾革,作呻吟聲。琦問曰:“子平日得句,到此地還用的著么?”對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則叫,癢則笑。”琦曰:“叫與笑者,復是阿誰?”曰:“四大無我,叫者亦非真,寂體中實無受者。”

    古今中外的迷者,總認為對“空”體悟的覺者、智者,決定“不痛、不癢”,饑寒不吃不穿,神奇異樣。不能領會佛法的“色即空,空即色”不二法之深意。他們恒久被世間“常識空”所束縛,如蠶作繭,不能透出。

    何謂“常識空”?如老師在給學生上課。放學了,老師、學生離開教室,人說:“人去屋空”,或者說:“人去樓空”。空與有絕對二分。這是“常識空”。是妄想意識分別心產生的顛倒想,因為這不是事物的真相。而絕大部分人,從小到老都這么看、想、說,“約定俗成”,反覺得是正確了。

    而般若的緣起性空的“空義”,恰恰相反,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不用等放學,當下即是空。空與有二而一,一而二,絕對不分。上課是緣起(色),它的本質沒有自性,故說空(性空)。緣起與性空二而一,一而二,絕對不分。這是般若的“空”義。故我在某大學演講時開示說:我在演講,各位在聽講,即是全體空。這才是佛法所明般若諦理。

    佛陀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宇宙人生真相,即此二而一,一而二的緣起性空之諦理,迦葉尊者及后之開悟的達摩祖師等,中土的六代及后代宗門大匠也是徹悟世間宇宙萬有無不是緣起所有,無有實性可得,破印度傳統的婆羅門教說的宇宙萬有為大梵天所創造,也破了九十六種外道所立創造神、主宰說,包括各種宗教所立的萬能神,各派哲學所立宇宙有起端(第一因)各種名目。法華會上,佛陀明示,如來所以出現于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入佛慧”故。即此義也。

    “緣起性空”,由緣起通達無自性,我也是空的,即緣起以明無我,而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相)。就這么簡單,簡單得使人懷疑、不信。稍學(聽)些教理的人對“緣起性空”似耳熟能詳,但能說真通達者幾人?達摩大師對此問題,早已有言:“說理者眾,通理者稀。”說緣起性空理的人不少,真正通達人卻少之又少。哪個法師不講緣起性空?神秀大師、粱武帝輩,講般若經典,講緣起性空之常理,但正如六祖說的,“口念心不得”。嘴雖說緣起“空”義,但心不行(悟),是“說食不飽”輩,自然沒徹悟“空”義,還是一個迷執愚夫,此所以五祖不傳衣缽于神秀。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下卷六十稱作為:“相似般若”:“名詞語言同,而心義異,如以著心(執有)取相。(《金剛經》云:“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亦)說五眾無常,乃至無生無滅,是相似般若。”所謂“真實般若”者:“若不著心,不執相,說五眾無常,但為破常顛倒故,不著無常,是真實般若。”一迷一悟,隔似天壤。

    對“空”義真實義的深切領悟,娑婆世界佛陀為第一人,嗣后,弘法四十九年,弟子中有開悟者,有迷執者。佛涅槃后,佛教內部始分上座部及大眾部。佛滅度后五百年竟分為五百異部,小乘執有,有號為大乘者執空,互競互諍,各執一詞。龍樹菩薩以無畏的大悲愿,以佛陀文殊的智劍,摧邪顯正,不僅批判小乘執決定有,還批判了大乘的執空,蹈惡趣空者。《大智度論》卷一:“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如是等一切議論師輩,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實,余者妄語(如佛說,剛強眾生難化難調輩)”。《中觀論疏》卷三云:“《行品》云:‘大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此明第一義諦畢竟空,不明世諦畢竟空。而方廣之流,謬取佛意,謂世諦亦畢竟空故。不知說空因緣,如《大智度論》初卷云:‘明人等世諦故有(因緣果)有,第一義諦故無,如實際等(自性空)’”。《大智度論》卷一有偈云:“有業亦有果(業有)。無作業果者(我無),此第一甚深,是法佛所說。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所說。”此即經論廣明“我無業有”義。

    執空者為佛所呵:《大寶積經》記佛言:“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佛陀破有說空,皆是應病施藥,若舍一執一,還成藥病。《佛說摩訶衍繁嚴經》云:“不以無人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若有依空,依此空者,我說此人遠離此法。譬如良醫,應藥與藥,病去藥存……此人苦患,寧盡不邪?”畏空著有亦為佛所呵:《大寶積經》記佛言:“若畏空法,我說是人狂亂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于空。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相,見已恐怖,迷悶僻地,一切凡夫亦復如是……”執空畏空均為佛所呵。為“斷常二見,盡是邪見。”不著有無兩邊,緣起無自性,中道義空,方為正見。龍樹《中論》:“不能正觀空,鈍根還自害,如不善咒述,不善捉毒蛇。”若依緣起假名而通達無自性空,即是解脫,即是佛也。此即佛陀所以為上根人開示了義一乘法,當下頓悟佛陀知見也。后之祖師自印度而至中國的開悟達摩大師,為異鄉他國的眾生亦能悟入佛知見,舍身忘命,接引傳授衣法的二祖慧可大師,客死中華,為傳授佛陀無上深法、真實義的殉道者。二祖亦然,步師長之后塵,為道殉身。華夏佛弟子所以能有千年“宗門”頓超法門不絕于后,我們如何能忘懷二位大師大菩薩之行履呢?為眾生頓悟佛慧的一片赤子之心!我們應該珍惜在般若空義基石上建立的頓超法門,直下見自本性,領悟宇宙人生真相,不致于成為迷道上盲修瞎煉的愚癡眾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此生此世才不為虛生浪死漢,人生還有什么欠缺、憾事呢?!感恩啊,佛陀,頂禮!感恩啊,龍樹,歷代祖師,頂禮!感恩啊,達摩大師,頂禮!感恩啊,慧可及歷代大師,頂禮!感恩啊,六祖,頂禮!感恩啊,開示我的宗門大匠,頂禮!感恩啊,耳提面命熏陶我成長的恩師,頂禮!感恩啊,扶持、養育我的父母、眾生,頂禮!感恩啊,宇宙中的一切一切,頂禮!稽首頂禮!


    于瑞安隆山寺

    —如何修?修什么?


    依佛四十九年說法,權實了義、不了義相間,從大藏經中可知佛菩薩說的“修”義,內涵頗廣且深。并不是大眾認為的,“枯廟伴木魚,頌經念佛聲”之消極狀態。亦并不是一般佛徒認為的“修”只局限于早晚功課,頌經、打坐或參禪,吃素念佛云云。《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有云:“大乘中有十法行能令菩薩成熟有情。何等為十?謂于大乘相應菩薩藏攝契經等法書持、供養、惠施于他,若他正說,恭敬聽聞,或自習,或復領受,受已廣音而為諷誦,或復為他廣說開示,獨處空閑思量觀察,隨入修相。問:如是十種法行,幾是能產生廣大福德道?答:一切。”而一般修行人,無有福德因緣,不能深入經藏,不聞不見。又如佛在法華會上批評“五千退席者”為“著相驕慢”者,不自覺陷謗法、謗佛、謗僧之罪。為佛斥為:“當來世惡人,疑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近代高僧太虛法師,一生為佛教之振興,奔走呼號,實踐菩薩行履,卻遭“修行人”攻擊、污謾。星云和尚《演講錄·談禪》記太虛說:“‘仰止唯佛佗,完成在人格’。人批評太虛大師為洋和尚、政治和尚,即僅是學者意思;說,沒有修持。中國傳統的修持法,不是參禪、就是念佛,或朝暮時課誦。這是形式上的修持,大師修持從發心、智慧、講說、著作上去凈化自己”。且“發心”與“智慧”正是佛法最重要的核心理念。“講說”“著作”即是十法行中的“供養、惠施于他”。哪一個行履不符合十法行的修行準則?愚癡剛強眾生陷謗佛謗法謗僧地獄之罪,毫不覺察,悲哉哀哉!又如十法行中九之“思惟”為修行重要一法。《大涅槃經》卷三十二:“佛性即是‘內善思惟’,何以故?離善思惟,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聞法,則無思惟”,“聞不具足,則不解真實義”。惟有“多聞思惟、熏習、如理思惟,法隨法行”。《論》有云:“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念頃正思惟(頓悟)此法,過前功得不可喻。”《金剛經》記佛云:“乃至一念生凈(空)信者,如來悉知悉見。”可見正思惟(般若空性諦理)之重要。《大般若經》:“一念相應(頓悟),得一切種智。”《六祖壇經》有云:“一念悟,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一悟即至佛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六祖亦為斥神秀輩為:”口念心不行(悟),不識自性般若(向外馳求),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龍樹《大智度論》批之為“相似般若”。“名字語言同,而心義異,如以著心取相,(按:如佛在金剛經會上批判著三大阿僧祗劫修成圓滿相好報化佛等為:“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說五眾無常,乃至無生無滅,是相似般若”。龍樹又說“真實般若”:“若不著心,不取相”(按:唯有通達般若性空無我諦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本來無一物”宗門大匠,才“不著心,不取相。”余宗無不畏怖三惡道而著心,以離苦得樂往生凈域叨利天國等取相為歸宿,為逋逃藪,為有所求,有所得,我執、法執牢不可破。)唯通達“真實般若”,“畢竟空”之達摩乃至六祖大師門下,敢于能發“不厭生死苦”之大心,敢于死后“雖無眾生可度,隨緣六道度眾生。”發愿:“東家作驢,西家作馬”。“入阿鼻地獄去”。“愿我娑婆永沉苦海。”“百年后,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右脅書五字,曰:‘溈山僧某甲’”。曹溪兒孫,何以有如此作略?《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卷六十:“如來大慈悲出現于世,普為諸眾生轉無上法輪,如來無數劫,勤苦為眾生”。此明示佛為眾生亦苦,這才是真實佛,了義佛,不是方便權教所說的不痛不苦三身四智有相佛。前者為接上根人說,后者為接引中下跟人“黃葉止兒啼”說。《大涅槃經·梵行品第二十》卷十六:“菩薩摩訶薩,雖知生死過患無量,為眾生故,于中受苦不生厭離”。如何對待“苦”,是覺者與愚者的分水嶺。《華嚴論》卷六所以云:“《華嚴》說四諦與聲聞四諦不同,如四諦品中,廣明苦集本真(真理,即性空),原來是根本智,不同三乘有忻厭故”。三乘為迷者,故有忻厭,《華嚴》所明覺者知“苦集本真”,焉用忻厭!“聲聞四諦”乃不了義所攝;《華嚴》說四諦乃了義。又如《大涅槃經·圣行品第十九》卷十一記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是八苦,解苦無苦”。《思益經·四諦品第三》:“當知知苦無生,是名苦圣諦”。《瑜珈師地論》卷八十八:“又諸愚夫若生老病,當知其心,定隨老病。其有智者,身雖老病,而心自在,不隨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別”。何以大菩薩能“解苦無苦”、“知苦無生”?“明(徹悟)苦集本真”。《華嚴經·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卷五十八:“知生死苦,而不厭惡。佛所攝持”。“不厭生死苦,即是普賢行”。聲聞厭生死苦,忻涅槃之樂,此菩薩與聲聞所以不同也。何以大菩薩能不厭生死苦,發大弘愿,愿生生世世輪回六道?《大智度論·釋出品中三十七品》卷十九:“菩薩久住生死中,應受種種身心苦惱,若不得實智,云何能忍是事”?!《宗鏡錄》卷十三云:“若得自在智現前,即現身生五道入地獄、餓鬼、畜生等界救苦眾生”。何謂‘實智’?‘自在智’?覺“苦集本真”,苦集何以本真?《大智度論》卷十九:“三界生死(苦)從和合生,和合生者無有自性,無自性故則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識涅槃”。“復次,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諸法故。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深入諸法故。如佛告須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論》中亦說‘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中論述義·破苦品》卷二疏云:“五百異部雖識苦因,未窮其本,封執定性,則苦果不息,更造苦因,今示因緣之苦無定性,今苦果息,不起苦因也”。“欲拔眾生苦,與眾生樂,若實見有苦,則不能離,若解苦無苦,方能離苦”。《摩訶般若》卷一百十六:“觀痛癢,知痛本無,適起尋滅,曉了諸法不得久存,察于萬法焰生忽沒,視一切法所生如影,了本無痛,意止行消”。《增一阿含經·邪居品三十五》卷二十七:“痛(苦受)者無牢,亦不堅固,不可睹見,幻偽不真。故偈云:‘色如聚沫,痛如浮泡,行如芭蕉,識如幻法’,思維此己,盡觀此行,悉皆空寂,無有真正”。佛又說:“我在樹下成無上正覺,亦即今日所觀”。《華嚴經》記夜魔天宮無量菩薩云集,覺林菩薩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頌此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覺林菩薩明地獄心造,了心造地獄自空耳。故知若心觀此心,言下離苦。不唯破地獄界,乃至十法界一時破,以入真空一際法故,則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宗鏡錄》卷九)。又如六度萬行是一般修行人的基本內容,六度首言布施度,布施度有三:財施、無畏施、法施之分。較量功德,法施為最。《大智度論》卷六十:”若菩薩于無量劫行六度波羅蜜,以有所得故,不如解說般若波羅蜜”。法施者又分權實了義不了義法,如法舫法師《金剛經講話》第四十六頁所云:“行六度波羅蜜,以有所得故”。乃權教菩薩所修行,欲將來超凡入圣,入涅槃,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得三身四智相好莊嚴佛,此不了義教所攝故,何為‘不了義’?《大寶積經》:“若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所樂涅槃者,名不了義”。何為了義?《大集經》卷五:“一切諸行不為修行,是名為義,菩薩說是不為修行是為義。”“菩薩若說諸法無生是名為義”。“菩薩不可說者是名為義,真實之義名之義”。《大寶積經》:“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藏皆名為文,離諸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佛在涅槃前對弟子說“法四依”,其二曰:“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有云:“明示中道實相義為了義經,入道之人,當先曉之,則雍無不通,有疑皆決矣”。《大涅槃經》卷六云:“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無上大乘乃名了義”。《圓覺經略疏》:“大乘經中,明了說究竟真實之理,如煩惱即菩提,悉有佛性,是名了義”。“諸經中隱敝實義,而為方便之說。”“不明了開顯法性實義之經典,小乘及權大乘之諸經典”。《大寶集經》卷五十二記佛云:“若諸經中有所宣說生死涅槃兩無差別是名了義。”《大集經》卷二十九:“了義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且千百年來成為判斷依了義頓超法,不依不了義漸修法的準則。佛遺留下來的經綸中,也多述之,詮注此義,原始經典《雜阿含經》卷十六:亦記佛對四果阿羅漢弟子云:“四圣諦漸無間等,非頓無間”(“無間”,佛詮為:“明、慧、覺、悟)。“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明示四果羅漢是漸修所得,非頓悟故非究竟,應該勤求頓悟法門,方為究竟(拙著《文集·原始經典正本清源》中廣述之,此不贅述)。法是否有頓漸,了義不了義之分?佛祖經論亦多有開示,如《六祖壇經·頓漸品》記: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宗鏡錄》三十卷亦有云:“觀心明義(覺者),故知了義教不了義教皆是了義,以皆是心”。(按:心迷則執方便不了義有修有證,心悟則知不了義經乃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乃在當人之發心。法只是緣起性空法一宗,人有利鈍,見有遲疾故名頓漸。經記文殊師利云:“如來所悟,惟是一法”。)當徹悟后,悟也多余,則“一法”、“了義”、“不了義”亦多余。從大乘經典記佛說修約有五義:1.“修”詮用功次第修習善法,此教下依三學五道,“修”三大阿僧祇劫,究竟成佛道。此六祖評之為:“不向自性得”,“執外修”,“自迷不見自心”,“終不可得”,如神秀輩,“迷信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即是愚人”(《六祖壇經·般若品》)。此正是佛說的不得已“黃葉止兒啼”,羊鹿牛車輩。2.“修”詮惡法。如《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下:“若劍擊頭害殺斯人,乃修梵行”。“殺人”即修?“淫怒癡行,乃曰正行,游于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曰凈行。”“三毒”“三界”“是”凈行“?《凈名經》云:“菩薩行于非道,是名通達佛道”。何以故?一切法緣起性空,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明“佛法是不二之法”。《思益經》記問:“何等修行人能達彼岸?”佛答:“通達諸法平等(大智慧人)即達彼岸。”此六祖所云:“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心平(等)何勞持戒”。3.“修”詮行為,如《大寶積經》卷七十二云:“從餓鬼終生人間,餓鬼以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慳貪之法,是人修行慳貪之法,故堅持不舍,彼業力,故生餓鬼中”。4.“修 “詮”本來是”。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云:“不斷(舍)凡夫法,不修(取)如來法,是修般若波羅蜜多”。正是六祖說:“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修)舍(斷)”。六祖還說這個才叫“真實義”,真修!《大般若經》卷五百九十八云:“一切法無修(取)無遺(舍),名(了義)修般若波羅蜜多。”《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經》記佛曰:“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了法無所有,亦復無所學,是為修學。“如六祖云:”我不會佛法”(《機緣品七》),是真“修學”,乃不修之修。5.“修”詮悟性空。如《佛說如幻三昧經》中:“悉了諸法虛偽無實,是修行。”“虛空悉無所行,皆無眾生,是謂修行。”《一切佛界經》:“若得修正念者,彼無一法非是佛法,何以故?以覺一切法空。”此六祖謂:“修般若(空)行,即得見性。”“頓悟頓修,亦無漸次”,“若識自性(空),一悟即至佛地”。“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如是修行,定成佛道。”《楞伽經》佛所以云:“宗為修行者,言為化愚蒙。”可見,宗門頓法才是真正修行者,言(教下漸修)是為鈍根愚蒙眾生。

    《華嚴經·出離品》卷五十七亦廣述十種了義“無量修道”:“何等為十?所謂不來不去修,身,語,意業無動作(無我)故;不增不減修,知本性(空)故;非有非無修,無自性(空)故;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水中月修,離一切執著故;空,無相,無愿,無作修,明見(了)三界(空)而集福德(以般若經一句偈法施,福德遠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休息故;不可說、無言說、離言說修,遠離施設安立法故;不壞法界(如)修,智慧現知一切法(無取舍)故;不壞真如實際(空)修,普入真如實際虛空際故;廣大智慧修,諸有所作力無盡故,住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與如來一體,無分別故);一切智智平等修,現見一切法無疑惑故(如須彌山不為戲論風所動,絕纖疑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一切智無上善巧修。”《華嚴經》所明十種無量修,乃通達諸法緣起無我,空假幻影,此即無修之修也,乃了義真修也,“宗為修行者”也。

    由此可見,佛法以無所得,行菩薩道為究竟,“無修無證”乃佛法最高境界。故《四十二章經》記較量功德,最終說,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然則《壇經》何以記六祖說“依法修行”?六祖明示:“依法修行,又莫萬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定,反生邪念。”此六祖點明,你向人“直指人心”,“無一法可修,無一法可行”,“全體是”,“無修無證”,令被淺根劣機,“五千退席”輩“反生邪念”。故《壇經》記六祖云:“能修(般若)此行”、“真修道人”、“依此修”(《般若品第二》)。“不作此修,如何到彼?”(《疑問品》),“若修真不動者,動上有不動”(《坐禪品第五》)。“自修自行”、“依次修行”(《懺悔品第六》)。“雙修是正”(雙修即六祖云:定慧是一,不是二)。”頓修頓悟,亦不立漸次”(《頓漸品第八》)等等。此處修義,絕不是教下神秀、臥輪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住心觀靜,長生不臥”、“凝心入定”、“對境心不起”,亦不是天臺宗的止觀法門,(此等皆是不了義權教之漸修,)而是六祖明白開示:“頓修頓悟,亦無漸次”的“無修之修”之義。此方合《楞伽經》的“宗為修行者”之修義也。故頓悟并不是“漸修(后方)頓悟”的。《南陽和尚問答雜微義》亦記有神會和尚在滑臺無遮大會上回答志遠法師說:“事須理智兼釋,謂之頓悟,并不由階漸,自然是頓悟義”。“自心從本以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得者為頓悟,即心是道謂之頓悟,即心無所住為頓悟”。《倫敦本》作:“不由階漸,自然故,是頓悟義。存法悟心,心無所得是頓悟,知一切法,是一法,是頓悟。聞說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頓悟,聞說我不著(我)即不取無我,是頓悟,不捨生死而入涅槃,是頓悟”。又有經云:“有自然智、無師智,”又如《宗鏡錄》卷二十六引《唯識疏》云:“若頓教門,大不由小起,即無三時前后次第”。此明頓悟時間亦空,乃通達《金剛經》所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故“無前后次第”。故《華嚴論》亦有云:“計時立劫,非是佛乘。”

    但又有不少同修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也知曉,知后還是要行修行證,大做水月道場云云。此神秀法師輩,自以為理已悟,尚欠行事,故倡:“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重蹈 “理可頓悟,事必漸修”不了義巢臼(批理悟事修不了義說,拙著《無說之說文集·理與事》有詳述),被五祖斥之為:“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如何見性,覓無上菩提?五祖明白開示頓超法云:“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咎,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壇經·行由品第一》)。且倡有修有證之同修,不知既是幻人修成什么?不見《放光般若波羅蜜經》記佛問須菩提曰:“五蘊、三十七道品、十八法、空、無相、無愿及道與幻有異不”?須菩提道“無有異”。佛問:“幻人頗有著、有縛、有生、有死不?”對曰:“無”。《大般若經》記佛問:“諸響頗有真實修道,依彼修道有離雜染得清凈不?”善現答:“不也!世尊!深谷等響都無實事,非能所設所施設,修道尚無,況依修道有離雜染及得清凈”?!諸天子言:“幻人尚無住處,何況能從此住地至于余地?”文殊師利言:“諸天子!一切法如幻,無來無去,無過無出,無至無到”。此乃真實義、了義開示也。《燈錄》記:大慧普覺師答曾侍郎:“即曰虛幻,則作時亦幻,受時亦幻,知覺時亦幻,迷到時亦幻,過去現在未來心皆悉是幻。今日知非,則以幻藥復治幻病,病祛藥除,依然只是歸時人。若別有人有法,則是邪魔外道見解也。”此真可謂無縫塔里無一絲縫。真是幻得透徹!不知教下有修有證法師是否能突破權教樊籬,徹底擺脫我執,體悟緣起無生,空、假、幻乎?能體悟“幻人無住處”,能“從此住地至余地”乎?能認可“衣里明珠”、“額內珠”,不再“懷珠作丐”、“枉馳十方”乎?誠懇請問大德,能通體放下乎?!黃蘗《傳心法錄》有云:“一念(即思維,即頓悟)而得,與十地而得,功用恰齊,更無淺深,祇是歷劫枉受辛勤耳。”“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總是虛修,如力士得額內珠,祇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功’”。所謂彼生凈土,多劫修持,始至九品蓮花“花開見佛悟無生”。與娑婆世界“一念而得”是同是異?愿倡導歸極樂凈土大德思之答之,且佛出現世終極目的是娑婆世界“開示悟入佛知見”,還是西方極樂世界悟無生的?要知佛說西方凈土,乃化城、黃葉止兒啼,并無實義。且《傳心法要》有云:“造善造惡,皆是著相。”“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袖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所以佛法以般若無所得(智)行菩薩道(悲)為究竟,作為后世佛子,毫無疑擬的以佛悲智雙行為生命準則,負擔如來家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且以菩薩智仁勇不畏不懼膽識。如《法句經》有記佛云:“證悟者,無畏,尊貴、勇猛、智慧、清凈。”法華會上佛說:“我不愛生命,但惜無上道”(《法華經》)。又如唐從諫大師說:“老僧寧可墮地獄,不以佛法作人情”!若真實具此素養,如此履行佛之悲智雙運純利他的菩薩行,此大心凡夫,與佛又有什么不同?!故我們應領會“佛所以出,為佛慧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何為“佛知見”、“佛慧”?《楞伽經》云:“若了諸法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即名為佛”。《華嚴經》卷十六:“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議”。《大般若經》:“觀一切法皆本性空,而能證得一切智”。《大智度論》卷一百:“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名為佛,得法寶名為佛,法寶即是般若波羅密”。故佛者覺義,覺般若性空實相義,且二六時中,不知疲倦,為眾生開示佛知見,即名為佛,并不是方便法之三身四智之有相佛。

    同論又云:“一切法和合生,無有自性,故無有定法名佛,是故不生佛等想”。“得無所有性是佛”。“過去十方諸佛道性空,未來現在十方諸佛道亦性空。”“菩薩不為菩薩道故求阿耨三藐三菩提,但求性空故”。“諸佛賢圣,以大福德圣賢故,破眾生顛倒,令知性空。”“一切法性空,是諸佛真法,若得是法,(智)是名為佛,若說此法,(悲)名為救度眾生慧命。”《華嚴論》卷五十三記文殊師利云:“如來所悟,唯是一法。”此“唯是一法”即般若性空諦理,佛佗夜睹明星成大覺,覺此“緣起性空,”由迷而覺而成佛。《中阿含經》卷五十六“釋迦掩室于摩竭”后,決定向有緣眾生開示宇宙人生真實義。在途中,遇到第一位是耆那教的裸體苦行者。釋迦充滿自信告訴這位苦行者說自己是佛陀,我是世間圣者,我是最高導師,只有我才是圓滿無上佛陀。我證得了寂靜與涅槃,我前去波羅奈轉正義之輪,我將在此世間的黑暗中,打擊(大聲宣揚)永生(無生)之鼓(《中阿含經》卷五十六)。釋迦大徹大悟宇宙人生真理——此方為真修行,如六祖所云:“口念心(修)行。”“心(修)行”即悟者。又如《大寶積經》卷一百零一記文殊師利言:“若觀煩惱即是性空,是正修行。”《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中云:“悉了諸法虛偽無實(性空)是謂修行。”緣起性空。由般若空性,覺有我即無我之諦理,眾生即是佛了。《華嚴論》卷十二:“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何須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業能空業處(即智),任運接生即悲,即是佛也”。一念覺,一念佛,念念覺,即是念念佛,眾生覺,即是覺此諦理,釋迦為娑婆世界第一位覺者,第一位佛陀。此所以說三世諸佛皆以般若為師為母。故‘般若空性’為如來慧命,祖師眼目,眾生導師,若無般若實相之智慧,蕓蕓眾生,將生生世世,頭出頭沒于生死之大海里,不管你修什么各宗各派,信仰何種宗教,或多劫苦修行善,又是暫時得一些所謂有漏之境界,終將永遠沉沒在茫茫黑暗里,無有光明出頭之日。所以佛菩薩諄諄告誡,如《大集經》卷六記佛說:“若見三世悉平等是名正見,如來為一切眾生得如是平等正見(智)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維摩詰經》:“當為眾生說斯理,是即真實慧。”《華嚴經》卷二十二:“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謂知無性,佛性同故。”《大智度論》卷一百:“一切法性空,是佛真法,若得是法(智),是名為佛;若說是法(悲),是名為救度眾生”。《華嚴論》卷二十二:“以此理教化眾生,是名大悲。”此真悲智雙運之大菩薩也。與權教所云斷盡煩惱,三祇修得三身四智功德圓滿之有相佛大相徑庭(拙著《無說之說文集》中專題“有相佛于無相佛。”可參閱)。若一凡夫俗子,也通達此緣起性空理,即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包羅人生即宇宙中萬事萬物,無不是一個統一體,,差別中平等平等之般若智諦理,那末就與佛陀一樣,徹悟宇宙人生真相。并且“ 以此理教化眾生。” “當為眾生說斯理。”“說此法”即為“演說正法”就是“真實慧”,就是“大悲相續,救度眾生”,出生死苦海,且了無生死可出。這就是大心凡夫一生的行履、菩提心。人世間,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事了嗎?還有比這更大悲心嗎?!故《宗鏡錄》卷三十引《華嚴經頌》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無眾生諸苦惱,宜速發菩提心”,佛又云:“如是之理,見一切法,住如是理者,過三苦海。”發心二六時中,不知疲倦地為眾生開示此般若“緣起性空”之諦理,即是悲智雙運的大心菩薩也,與佛又有何異?!《華嚴論》卷十二:“佛果后,普賢行純利他,初發心后,普賢行是自利利他,今此初眾(大心凡夫),并佛所為。”

    《大智度論》卷九十五問:“余處菩薩自利益,亦利益眾生,不說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答:“菩薩行善道為一切眾生,此是實義,余處說自利,與利益眾生,是為凡夫作是說,然后能行菩薩道。入道人有上中下,下者,但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為亦為他,上者但為他人故行善法。”“若能自舍已樂,但為一切眾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若自利,又為眾生,是雜行。求佛道有三種:一者,但愛念佛故,自為已身成佛;二者,為已身亦為眾生;三者,但為眾生,是人清凈行道,破我顛倒故。” “是菩薩自得無所著,亦令眾生得無所著,是第一名眾生。”真“通達無我法者”,“純利他”外還用自利嗎?!剩在來的是什么?除發大菩提心外還有什么?!此《華嚴》所以說:“發心即是佛。”此發心就是最上最要之修行!《宗鏡錄》卷三十有云:“菩提心是萬(修)行之本,即此發心,便名為(修)行。”《維摩詰經》:“發大菩提,即是出家,即是具足。”所以真正了義修行,如佛陀一生追求剖解千古生死之謎,徹悟生死無生死,不生不滅般若緣起性空之宇宙人生真相,完成般若智慧之圓滿,并且以覺者特有的悲愿,以這具假名而又活生生的個體我,生生死死而在假名六道中恒順眾生,以四攝法去喚醒尚在顛倒醉迷五欲眾生,去徹悟宇宙人生之大法。并且又去喚醒那些教內執權為實,執指為月,向外馳求的漸修行人,醒悟佛祖誨示,勿如力士迷額內珠,如懷珠作丐,如渴鹿陽燄輩,此乃“大似西行卻向東。”如黃蘗大師《傳心法要》所云:“三乘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并為化城。”“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全乖,歷劫枉受辛苦耳,等妙二覺,還是權立化城。”“縱使恒河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任你三劫修,亦得報化佛,與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楞伽經》記佛云:“三乘皆為方便,無有實性。”《大智度論》記佛說:“空拳誑小兒,以此度眾生。”《法華經》云:“隨宜說法,意趣難解,雖說種種之乘,皆是權立方便助道法。”《大般若經》卷八十六:“修四諦、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十地、乃至斷煩惱、成佛,皆是戲論。”《楞伽經》卷一:“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佛直示過去權教漸修法門,乃是不得意為下根愚人設的方便門,為“愚人”“發歡喜故。”“直斥漸修有所得的漸修的人為 “愚夫”!佛接著又開示說:“非實圣智在于言說,是故當依于義,莫著言說。”佛要我們“依義不依語。”莫執著佛言經論如何如何說(執指為月),應透過文字,見其諦理。所以《金剛經》:“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亦無有定法可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了義法頓悟法亦應該棄捨,《宗鏡錄》卷十九:“頓從漸立名,俱稱方便。”如宗門大匠所云:“心按了義還不是”。“無心猶隔千重山”。何況三劫漸修成佛道之“方便法”、“非法”、“戲論法”?懇請各位同修慎思惟佛菩薩了義頓超修義,勿再執于漸修“戲論”中圓轉,了無出期。慎思達摩大師《血脈論》所云:“若不見性(頓超),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明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見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要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它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壇經》亦記六祖在國恩寺臨終時悲心徹骨開示:“后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得”,)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凈”祈普天下人發大心,“一超直入如來地。”是為至禱!愿三界眾生同登法海,見性解真實義,是為至禱!愿一切見性人,二六時中不疲倦地隨緣六道為眾生開啟佛性(佛性即至真至善至美之性),點燃心燈,照亮眾生迷茫黑暗之娑婆之路,讓至真至善至美佛性充塞眾生心田、充塞三界,俾娑婆化為凈土,煩惱化為菩提,眾生當下是佛,度一切苦厄。此真覺無我眾生之菩薩行也,那才真可謂無上之修行也。


    一切法無我


    佛學的精髓在“無我”。三乘皆以無我為目的,小乘以人空為解脫道。大乘以“不動地前才舍藏”。凈土宗倡往生西方,“花開見佛悟無生”。世尊又說:“一切法無我。”

    我們怎么樣認識這“一切法無我”的真實相呢?現作如下剖析:

    我們每個人都感覺著自己的存在,感覺著快樂、憤怒、悲哀、憂傷、厭惡和種種欲望。我的一切感情和這具身軀的一切活動組成了這個活生生的“我”。那么,這個我和伴隨著我的感情、欲望以及一切活動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偶然產生的?還是有著必然(因果)聯系?如果是偶然產生的,就有我有主宰;如果是必然產生的,就無我無主宰。

    事實上,這個我和我的一切活動,都是無始以來的相續,又是無始以來萬事萬物活動的結果。 

    先從豎的(時間)來看。我是父母結合的產物,父母又是父母之父母結合的產物,父母之父母又是……推而上之,形成一條無始的不間斷的長鏈,而我只是這條長鏈上的一個環節而已,未來又靠我這一環節無限地延伸下去,這個我(包括每一代父母),就成為無始無終的鏈上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豎窮三世)。

    再從橫的(空間) 來看。我的存在不僅僅是無始以來父母長鏈延續的產物,而且還包含著與萬事萬物的結合。這萬事萬物包羅社會上所有人,乃至于動物、植物、陽光、空氣、山河大地、自然界的風雨晦明、陰陽寒暑的變化,直至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宇宙間的一切一切,相互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隔的聯系(橫遍十方)。它們的每一細小活動都與我有關連,都不知不覺地牽動著我,并牽動著宇宙間的一切。我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必然結果,又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開始,(無始以來父母長鏈上的每一個環節的形成,也與我一樣,是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必然結果,又是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開始)。

    從另一方面說,先看豎的,無始以來父母長鏈上有任何一環發生變動。那么我就不復存在,在當時來看,很可能發生變動,但時空一放長到無限,變動是絕對不可能的,長鏈上的每一環都是必然的了。

    再看橫的,無始以來,宇宙間萬事萬物任何一件事發生變動,那么,今日之我也將不復存在,似乎比豎的難以理解,但可以從奕棋中看每一步的變動對全局的影響,可明。

    無始以來,宇宙間任何一事一物的變動,即使是微小的,只要時間放長、空間放大,毫厘的差異將失之千里。不!將全部變換——整個人類歷史,乃至整個宇宙都將換成另一個式樣。

    由此可見,這個“我”(點)是“豎”(線)和“橫”(面)兩方面的必然結果,也是豎和橫不可少的一個點。宇宙間所有點與這個點(我)無異。宇宙就是由這無窮無盡(豎窮橫遍)的點、線、面組成的,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當時空一與無限相通,一切都是必然而決不是偶然的了,完全無主宰了。反之,時空愈縮短小,愈覺得一切皆是偶然的產物,愈覺得自身能主宰自己。

    “我”(色法)是必然的產物。那么我的思想(心法)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我”是無始以來父母長鏈的一環,這一環也是由我這一生的無數思想、行動的長鏈組成的,我現在思考,我現在在活動,同樣是我這生長鏈的一環(豎的)與周圍的萬事萬物(橫的)結合的結果(無主宰)。哪怕最隨意的一舉手、一抬足,或無意義的一念,沒有我從出生到今的這條長鏈的延伸,就不會有現在的一念和一行這一環。我的一念一行是“我”一生這條長鏈的一個“點”,也是這條長鏈的必然結果。無疑的,我的一念一行這一環也是無始以來父母這條長鏈及萬事萬物的結果。如《華嚴疏》云:“一切因生一果”,可以這樣說,無始以來任何一個人的活動,任何一件事,都已決定著我的存在,決定著我的一念一行。這一念一行又是我一生長鏈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我的開始,又可以說是未來的父母這條長鏈及萬事萬物的開始。如《華嚴疏》云:“一果具一切因。”可以這樣有趣地說:“我(包括任何人)的一念、一舉手、一抬足,決定著歷史、決定著宇宙的一切;歷史和宇宙就在我(包括任何人)的一念、一舉手、一抬足之間。”僧肇《物不遷論》云:“會萬物為己者其唯圣人乎!”有位詩人說得好:“當我在茂草間閑步,天上的星星也在顫動。”即牽一發動全身,就像觸動蛛網的任何一點,都將牽動全網的抖動一樣,因為每一點都與蛛網每一條縱橫交叉的線條有牽連,而每一個點也都是無數線條延伸的結果。 

    蛛網有它的大小,宇宙的大網卻是無始無終的。這重重疊疊、縱橫交叉,包羅十方三際的宇宙之網,剎那剎那地生滅,剎那剎那地變動,剎那剎那地更新;一轉念、一舉手、一抬足之間,已變換了無數不同式樣的大網。

    “我”一生每一念一行,也不可逆轉地受著這無始以來無形的宇宙大網的牽動,《維摩詰經》云:“無我無受無作者”,就像木偶受線牽動一樣。《華嚴經》也曾說:“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音,彼無我非我。”但這個我又不失他的靈動活潑,如《維摩詰經》云:“善惡之業也不亡。” 即“我無業有”。

    “我”是宇宙大網中的一點,與宇宙大網息切相通相連;我的一念一行,也同樣是宇宙大網的一點,與宇宙大網息切相連。這一點受著宇宙大網的牽動,也牽動著宇宙的重重大網。我這一點也與宇宙大網的任何一點無異,這樣,這個我完全融和在宇宙大網之中了。同樣,宇宙的大網中每一點與我這一點一樣,受著宇宙大網的牽動,也牽動著宇宙大網。顯然,這個活生生的“我”和伴隨著我的快樂、憤怒、悲哀、憂傷、厭惡及種種欲望并不是我自身所能主宰的,就像銀幕上活生生的幻像所表現的悲歡離合,行善作惡并不是自身支配的一樣;也不像小孩說的,電影上的種種活動是放映機的產物,它是由無數部件、無數人、無數事物,即“豎窮橫遍”總和的產物。

    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善惡果報,社會國家的治亂分合,器世界的成住壞空,正如《法華經》所說的:“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猶如電影一樣剎那無止無息地延續著,組成了這個宛如萬花筒似的,瞬息萬變,森羅萬象,靈動活潑的妙有宇宙相,也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或曰:浩瀚無際之宇宙,孰主宰耶?孰維網耶?

    答曰:既非上帝,亦非釋迦,緣生緣滅,緣更從緣。法爾如此。如《宛陵集》云:“一切法性自爾,既不用愁他慮他。”

    或曰:然則吾儕何為?

    答曰:除“四攝”利他外,別無他事,如《華嚴經》云:“知一切法無我故,教化眾生無疲厭。”

    附:《愛因斯坦文集》第二百八十三頁說:“科學家一心一意相信普遍的因果關系,在他看來,未來同過去一樣,它的每一細節都是必然的和確定的。

    龍樹菩薩《中論》三是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樹樹菩薩《十二名門論》:“因緣法是佛法的大宗,悟因緣一切皆悟;迷因緣一切皆迷。”

    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果是說。” 當下省悟,即率領一百多弟子,都皈依了佛陀。成為佛陀十大弟子智慧第一的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生命之光


    匆匆人生,在百歲之間,猶如一支被點燃的蠟燭,剎那剎那地燃燒著,剎那剎那的發出光和熱,直至燭盡火熄。然而,人們各以不同的目的,點燃著這支生命之燭。有的小心翼翼唯恐耗損,有的為豪華大廳錦上添花,也有的為虎作倀,更有的用卑劣的手段,竊奪他人的燭光,作威作福,有的漫無目的,有的為人服務,有的在曠野里摸索、彷徨、尋求著人生的真諦,也有的在茅屋里給孤獨的老人送來溫暖的光亮,更有的在寒夜里照引著迷途的羔羊,不惜風耗火熄,有的給整個社會、人類帶來溫暖的光明。

    試想:我們將如何點燃這支生命之燭?

    每個人的生命之燭,所發出的光又截然不同:有的暗淡,有的光亮,有的卻發出萬丈光芒,照耀千古,人類歷史上的先哲,如釋迦牟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都發出了這樣的光芒,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溫暖和光明,影響所及,歷數千年而不衰(注一)。

    物質在一定條件下都能進行“核反應”,并放出巨大的能量(E=MC2)(注二),產生巨大的光和熱。我們的頭腦及我們的精神世界這個領域里是否也能來一個“核反應”,以釋放出巨大的光和熱,造福于人類社會?事實上,我們的精神領域,如果得到好的開發,也同樣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甚至還遠遠超過熱核爆炸,人類歷史上的先哲已證明了這一點,可嘆的是我們大多數的精神世界都沒有很好的“開發”,更沒有經過“核反應”,有的亂草叢生;有的只開發一部分(注三);也有的剛觸及,但因環境或畏難等重重原因而輟止了,真是人類最可怕和可悲的浪費(注四)。

    試問:我們是否也讓它隨便浪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來個“核反應”,讓生命之光釋放出更多的能量,給同類帶來盡可能多的光明和溫暖?

    要知道,在寒夜里迷惘、瑟縮、驚怕的人是多么渴望光明和溫暖啊!

    (注一):此幾位哲人所釋放的能量也不可同日而語,另一些中外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等,也會對人類社會作過不同程度的貢獻。

    (注二):原子核反應有正反二方面作用,一是原子核武器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二是供給社會巨大的能量,精神釋放出來的能量與物質釋放出來的能量一樣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反面的如桀、紂、秦始皇、希特勒等,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黑暗和災難。光明和黑暗,寒涼和溫暖也是相對的。

    (注三):從粗淺的量而論,有的學者說,如果一個人終生好學不倦,可在頭腦內存儲各種知識,相當于五億冊書籍的知識容量。

    (注四):對物質上的浪費,人們都易于產生反應,但人類頭腦的浪費卻很少過問,事實上人類精神上的浪費,可怕的程度遠遠過于物質上的浪費。

    附:科學家在宇宙中觀察到:

    (1)、太陽耀斑釋放能量相當于100億顆百萬噸級氫彈。

    (2)、M82星系爆炸能量相等于一億億億億顆百萬噸級氫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超碰97|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下载|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 |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亚洲一区成人av在线|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色无码AV试看|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 无码专区视频精品老司机|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 自在自线|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色狠狠色噜噜AV一区|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五月丁香合缴情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36|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国产精品SM捆绑调教视频|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 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破解版|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国产|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