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被偷換成“日軍投降” 日本在本土基本完整, 海外還有350 萬軍隊的情況下便表示降服,大出盟國多數人的意料,不過減少了犧牲和物質損失,還是令人興奮不已的。以中國戰場而論,日本大本營和“支那派遣軍”制定了決戰計劃,準備放棄廣州、武漢時進行徹底破壞,在上海等地進行巷戰不惜將城市夷為平地,并在北平、天津和山東進行毀滅性決戰,戰至最后一兵一卒也不許投降。若真照此實行,中國的精華地區和無數人的生命將為侵華日軍殉葬。按美國1945 年夏天制定的計劃,因有兩枚原子彈已投出,需再用幾個月生產出七八枚,方能在東京灣登陸。美軍還認為即使進行核攻擊,也會付出數十萬軍人傷亡才能征服日本。出于這一原因,當時盟國許多人的最大愿望是早點結束戰爭,不再關注對戰犯的追究。 8 月15 日天皇宣布接受盟國要求,卻未談具體方式,四天后日本大本營才要求海外部隊“莊嚴地放下武器”。戰后日本有一些看似可笑的用語,戰敗只稱“終戰”,投降被稱為“為保全國體停止戰斗”,對美軍占領軍稱為“進駐軍”。這樣說固然是為了保持面子,同時也隱含著內心不認輸,更談不上認罪。從8 月31 日起,有20 萬美軍陸續進駐日本。許多官兵因在島嶼戰中看到日軍瘋狂戰至最后一兵一卒,踏上這片“菊花和軍刀”交織的國度都心驚膽戰,時時擔心會有自殺式攻擊。然而他們所見日本人都鞠躬相迎,按“圣斷”行事全無抵抗。遠東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見此情景,更感嘆天皇有威望,聲稱若是廢除他便需增加1 倍占領軍。 9 月2 日, 在美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細心的記者在場發現,由美方準備的文件中并沒有“日本無條件投降”字樣,只有日本武裝力量繳械投降的規定。對美國的這一態度,盟國雖有不同意見,然而實力是最大的發言權。1945 年秋美國占領日本后,雖對政治經濟結構進行了有限的“民主改造”,解散了戰爭結束時為數達713 萬人的軍隊,不過日本原有政府繼續保留。日本的國家元首仍是天皇裕仁,只是將處理具體政務權交給內閣。了解這一情況的人便會明白,為什么戰后日本政府一貫不承認戰爭罪行, 為什么要一再美化過去的侵略行為了。 東條英機稱不上“三元兇之一” 美國占領日本后, 出于世界人民包括本國公眾對發動侵略者要給予追究的壓力, 同意對戰犯進行審判。 當時追究日本戰犯對美國是一個難事, 這既要履行對日本當權者的約定,又要對受害者有個交代。美方便將偷襲珍珠港時擔任了首相的東條英機列為第一號戰犯,有輿論稱他為“東方的希特勒”,列為“戰爭三元兇”之一,真正主宰日本的皇室和財閥則被描繪成任光頭軍人擺布的傀儡。了解日本情況的人都知道,東條英機只是戰時十幾任首相之一,作為侵略罪犯固然罪大惡極,然而他在全面侵華開始時不過是關東軍的中將參謀長,連決策層都未進入,太平洋戰局不利時又被免去首相。以他的地位,不過是一個天皇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臣仆,與德國的絕對獨裁者希特勒、意大利法西斯魁首墨索里尼的作用如何能比? 戰爭結束前日本實行的是天皇制軍國主義,天皇身兼陸海兩軍的統帥(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首相、陸相、海相都無統軍權,對外所有大的軍事行動乃至“終戰”都出于“圣斷”。當東條得知自己要受審時便想自殺,最后一任陸相下村定大將登門告誡說:“只有你能上法庭替陛下擔當責任。”東條不聽勸阻開槍自殺卻未打中心臟,結果被美國軍醫救活。在東京審判中,東條英機仍叫囂“大東亞戰爭是解放亞洲的正義戰爭”,不過他也說了實話,即戰時也沒有任何人能違抗天皇的意旨。 在東京審判中,經中國法官據理力爭,最后表決時以一票的微弱優勢,才最終得以判處東條、松井、板垣、土肥原等七名甲級戰犯以絞刑,使這伙昭和軍閥頭目受到懲罰,不過這種追究明顯是不徹底的。日本皇室成員無一人受追究,包括下達在南京“殺掉全部俘虜”命令的大屠殺罪魁皇叔朝香宮(時任上海派遣軍司令)。此人出庭作證都不來,后來還悠哉游哉地當上日本高爾夫球俱樂部主席。東京審判結束時,首席法官韋伯便公開申明:“天皇是有戰爭責任的,法庭在這方面掌握了不可辯駁的證據, 不對他起訴是出于盟國的利益。” |
|
來自: 橫渡大海的航船 > 《歷史.人物.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