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轉載】茯苓澤瀉湯方 轉貼:經方五苓散證的病機及其效用探討

     johnney908 2014-04-29

    【五苓散】豬苓(去皮)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上五味藥以3:5:3:3:2合搗為散,每服1克。酌增各藥量,亦可作煎劑。)

            著名經方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應手。他強調,熟悉和掌握仲景對五苓散證病機的分析和對水氣病的認識是應用好五苓散的基礎,在隨診的幾年中,劉老反復要求我們背誦和理解原文,觀老師用五苓散,大致分為以小便不利為主癥及兼癥兩種。 
    一、小便不利為主要癥狀的病癥 
        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為主要癥狀來就診,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證的首要癥狀,最初見于傷寒汗后損傷正氣,邪氣由太陽經表傳至經府,致膀胱氣化不利,癥見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劉老用五苓散關鍵是抓住膀胱氣化不利這一點最根本的病機,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氣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與原文中一樣的外感引起者可以應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師也同樣應用,實際上后一情況在臨床上更為多見,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陽氣會稍有不足而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這時僅是功能失調,不會有畏寒、肢冷等陽虛癥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滲藥中用一味辛溫的桂枝助膀胱氣化,僅輕輕溫通而已,藥后氣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這時,一般醫家往往用腎氣丸治療,而老師卻用五苓散,以病機分析來看,用五苓散要更為適宜,腎氣丸顯然過于滋膩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為兼癥的病癥 
        氣的運行直接影響水的運行,老師對仲景水氣病的學說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有論述,老師認為三焦為人之氣水通道,有出有入方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無出路,則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處為患,水濕之邪上冒清陽而為眩暈目蒙面腫;水飲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飲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腫,這時讓水有出路諸癥方能解決。老師用五苓散治療上中下諸多癥候意在于此,老師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記述過這樣一個病例:一個男青年,患癲癇,雖屢用苯妥英那等抗癲癇藥物不能控制發作,自述發病前感覺有一股氣從下往上沖逆,至胃則嘔,至心胸則煩亂不堪,至頭則暈厥,人事不知,少頃蘇醒,觀其舌淡胖苔白,又詳問知其小便頻數,排尿不暢尿量甚少,老師診為太陽膀胱蓄水,水氣上逆,蒙蔽清陽,老師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劑藥后病情大減,癲癇竟得以控制,《傷寒論》中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為水逆”,《金匱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條,此病例正是驗證,老師用五苓散通過利下竅而達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變的功能。 
        在門診中,老師很注意詢問病人的小便,問起來十分仔細,如次數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這一點十分重要。有的病人以眩暈來就診,雖然小便不利很長時間,但他或覺得習以為常,或覺得小便不利與眩暈關系不大,醫生不詳問,他不會自己講出來,老師曾針對一膝關節腫痛的患者對我們講述問診要詳盡透徹的道理,這位患者自述雙膝關節疼痛,詳問知既痛且腫,再詳問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氣化不利之證,老師選用五苓散,如果不詳問,是很難用到五苓散的,對于水氣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應見舌胖苔白水濕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師還用五苓散治療沒有小便不利癥狀的病癥,一個患者體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見效卻不能根治,痰總是綿綿不絕,老師以五苓散健脾通陽,滲利水濕,藥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顯減少,老師說胖人多濕,痰濕一家,用五苓散滲利水濕,濕去則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

    茯苓澤瀉湯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k8u.html
    【方劑組成】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炙)二兩 桂枝(去皮)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切)四兩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功用】通陽化飲,健脾和胃。
    【主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霍亂,吐利后,煩渴欲飲水。
    【歌訣】 茯苓澤瀉湯方好 湯本于茯苓甘草
         加倍茯苓加澤術 嘔喝逐水效能保
    【仲景原書條文】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20條:胃反,吐而喝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按】胃反為發作性嘔吐,有一日發作者,亦有數日發作者,大都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差,停食或停水所致。常見于慢性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胃癌等病。本條所述偏于停水,水停不消,積至相當程度必吐。
    【各家論述】
    ①《金匱玉函經二注》: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飲水以潤之,更無小便不利,而用此湯何哉?蓋陽絕者,水雖入而不散于脈,何以滋潤表里,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澤瀉之威行其下,白術、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氣,用布水精于諸經,開陽存陰,而洽榮衛也。 
    ②《沈注金匱要略》:此外風乘胃,脾虛成飲之方也。風氣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氣郁而反上逆,則為胃反,然吐則痰飲去而風火熾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飲水,但木旺土衰,則水寡于畏,腎水反溢為飲,治當健脾,以除伏邪宿飲。故以姜、桂、術、草健脾和營衛,而驅邪外出,茯苓、澤瀉導胃腎之余飲也。
    【澤瀉】
       性味歸經: 甘,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利小便,清濕熱。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血脂

     苓桂五味子甘草湯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kil.html
    【方劑組成】茯苓四兩 桂枝(去皮)四兩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兩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
    【功用】溫陽化飲,平沖降逆。
    【主治】寒飲停肺氣沖證。癥見咳嗽,咯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頭眩心悸,氣從少腹時時上沖胸咽.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弦,尺部弱。
    【歌訣】 茯桂五味甘草湯 桂枝甘草味苓鑲
         咳逆上氣痰飲重 解表化飲是良方
    【仲景原書條文】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2條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常見本方證,不論是否服過小青龍湯,只要是外寒里飲氣上沖、眩暈明顯者,皆可考慮本方。
    本方可用于治療肺不張、肺氣腫、肺心病、過敏性哮喘等屬上述證機者。有報道用本方加訶子、車前子、檳榔治療呃逆獲得良好效果。
    唐宗海關于本方之論,文曰:仲景此方,原治水氣凌心,心下悸,沖氣上逆,奔豚,陰火上沖咽喉,頰赤等證。后人多不得其解,陳修園思力超越,謂此桂苓化膀胱之氣,以甘草補土,土以克水,以五味斂氣使歸于腎。此解已屬高妙,然猶解其所當然,而未解其所以然也。知桂枝之化氣,而不知乃肝經之藥,知五味之納氣,而不知五味亦肝經之藥也。蓋以五行之理言之,肝主疏泄,在上則能疏其土,使化水谷,在下則能泄其水,使消水谷,子瀉母之氣也。所以膀胱腎中之水,得桂而化,得五味其氣歸根。五味斂木,木不瀉母之氣,所以氣得歸根。此少理知者。吾今匯通中西之法,窺究內難之精,不惜千言萬語為之辯白,要使軒岐救世之書,彰明較著于天下,而不為眾惑所亂,斯大幸耳。
      唐宗海再論桂苓甘草五味湯
      唐氏之于此方可謂情有獨鐘.優倡用于水氣凌心之心下悸證,其曰:水氣凌心,火被水克,則心下悸,宜桂苓甘草五味湯.方后再次對本方作解,且較上解更暢曉.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并錄之如下:
      文曰:水氣凌心而為悸動,法當助心之火,利水之邪,桂枝色赤入心以助其火,茯苓味淡入脾以利其水,蓋治水者,莫如補土,故加甘草以補之. 罷?莫如肝,肝逆則挾腎氣上逆也,再用五味以斂之.肝不逆,土有權,心火宣明而不受克,腎水化氣而不泛上,則無水氣凌心之病.總之,火交于水則化為氣.論已詳總論中.
    腎氣丸,用桂,附,地黃,棗皮等以治其水,亦補其火.是以滋水者化其氣也.是方用桂.苓等利其水,以宣其火,是以化氣者,利其水也,一補一瀉,均得氣化之理,學者所宜參考.
      唐宗海三論桂苓五味甘草湯
      以上唐氏皆從水氣凌心釋方,而本方原出自<金匱>痰飲咳嗽病篇,與咳飲相關.對此唐氏有論及方解,一并錄之.
      其曰:腎者,水臟也,每一傷寒,則動水氣,逆則為飲,為咳,宜小青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其方解曰:寒侵于外,水動于內,外發寒熱.內有咳嗽,用桂枝以散寒,茯苓以利水,五味收之,甘草和之,而寒去內熱亦解矣.
    【五味子】
       性味歸經: 溫;酸、甘;歸肺、心、腎經。
       功效: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于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五苓散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ksr.html
    【方劑組成】豬苓(去皮)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去皮)半兩
    【用法】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3.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歌訣】 五苓散即豬茯苓 澤瀉白術桂枝行
         外寒內飲成水逆 解外利水表里寧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與二苓,
         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仲景原書條文】
    《傷寒論》第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傷寒論》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沬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外有太陽表邪,故頭痛發熱脈浮;內傳太陽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輸布,則煩渴引飲,飲入之水不得輸布則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醫案:

    一、 蓄水
        俞長榮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誠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理,但聞鄉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理半月復元。 (《傷寒論匯要分析b1964:57—58》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應宿醫案;一仆人,19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名醫類案1957;124》
    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于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內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飲水。然而內停之水飲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飲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則吐,而吐后仍然渴飲。于是飲水而渴不解,嘔吐而水飲不除,大論謂之“水逆”,乃蓄水之嚴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癥)
      李克紹醫案:王某,男,7歲,1975年7月13日就診。患兒多飲多尿,在當地醫院檢查尿比重為1、007,診斷為“尿崩癥”,治療無效。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于誘導性,能使不褐少飲,尿量自會減少。因與五苓散方:
    白術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s克,水煎(《傷寒解惑論》1978:126)
      按語: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停的一個主要特征。水氣內停,滓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劉渡舟醫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病失音四個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患者音啞無聲.咽喉憋塞,口渴欲飲,頭目眩暈。間其大便尚調,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切其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術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癥狀亦除。惟有鼻塞為甚,嗅覺不敏,于上方加麻黃o.5克,續服3劑,病愈。從此未見復發。(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B9;<3>:20=
    按語: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照,陰氣上蔽咽喉之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前醫不識,見有咽干口渴,以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苔散溫陽化氣,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國鈞醫案:范某某,男,46歲。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脹滿,小便不利曾在當地服中藥丁香柿蒂散數劑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來我院中醫門診求治。證見面白,精神疲倦乏力,頭暈,不喜言語,呃聲沉緩有力,時時欲吐,腹部脹大,煩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脈浮弦,證屆水飲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氣機逆亂。仿《傷寒論》:“傷寒,呃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劑,諸癥悉除。(湖南中醫雜志1989;(4);15)
      按語:中焦本寒,又加水飲停滯,胃氣失和,致發呃逆。故用五苓散溫化水飲,加良姜以溫胃散寒,寒飲一去,胃氣和降,呃逆自止。
    六、癲癇
      劉景棋醫案:陳某某,男,45歲,1979年7月20日初診。患癲癇已三年,為受驚后而起,最初每月數發,近半年來每天發作,發則不省人事,驚叫抽搐,項背強直,口吐涎沫,每次發作約持續八至十二分鐘,屢用西藥,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脈浮滑。辨證:氣化不行,水飲上沖。治則:化氣行水,怯風止痙。處方:
    茯苓18克,豬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澤瀉30克,鉆地風30克,千年健30 克,鉤藤30克,防風21克服6劑已控制發作。服24劑,臨床治愈。療后3年無復發。(《經方驗肥987:101—102》
      按語;五苓散治病痛,國內外均有報道,本方對水飲型癲癇,療效甚佳。
    七、解顱(腦積水)
      楊君醫案:李某某,男,9個月。患兒出生后至第7個月前一切正常,第7個月后,發現有手不靈活,有腿活動能力較差,之后患兒頭部明顯迅速增大,到8個月時雙眼已呈“落日”狀,頭部青筋顯露,顏面紫紅,頭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動,身體極度消瘦。頭圍56厘米,前后囪門擴大而飽滿,凸出于顱骨。先后經數個醫院診斷為腦積水。
    處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克,白術5克,桂枝2克。水煎頓服。服藥后尿量明顯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狀,至服完第6劑藥后,囪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紅潤。前后共服藥27劑,息兒四肢漸能活動,頸部亦有力,能抬頭活動,囪門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藥期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7年半后追訪,患兒已9歲,精神飽滿,智力良好,沒思過其它疾病,頭圍仍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發育欠佳,活動力較差。身高、體重均與同年齡健康兒童無異。(新醫藥學雜志1978)
     按語:腦積水癥類似中醫“解顱”。有虛實之別屬實者,每由水液內蓄、上泛顱腦而發;屬虛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囪門開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滲濕利尿作用,既可以減少腦脊液的產生,又增加了腦脊液的吸收,從而降低了顱內壓,對腦積水屬實者有效。此例腦積水兼見目腫、消瘦、四肢不能活動,顯系脾腎功能失調,水液內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劑即獲痊愈。
    八、頭痛
      嚴仲慶醫案:顧某某,女,24歲,1983年1月23日入院。發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反復發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療,發作期間漸趨縮短,多次腦電圖、腦血流圖及顱片檢查無異常發現。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兩側太陽穴及前額尤甚,經治療無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擬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待排。診見頭痛欲裂,入夜益劇,甚則四肢捶床,抱頭痛哭,口干,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予清熱平肝,祛風滌痰之劑不應。細詢之,知其雖口干渴飲,但小便卻不多。故撇開頭痛一癥,但從口干渴飲,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各l0克。
      是夜頭痛即未發作。7劑后痛止出院.囑續服一個月年余,末見復發。(新中醫1989;(5>;47)
      按語:水蓄膀胱,經脈不利,不通則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經脈之水氣,則經通竅暢而愈,足見經方之鬼斧神工。
    【豬苓】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滲濕。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苓桂棗甘湯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jkl.html
    【方劑組成】茯苓半斤 桂枝(去皮)四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五枚
    【用法】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功用】
    【主治】傷寒發汗后,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者。
    【歌訣】 苓桂棗甘治上沖 桂枝甘草加棗苓
         增桂加重治沖氣 欲作奔豚本方中
    【仲景原書條文】
    《傷寒論》第65條:
    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第5條:發汗后,臍悸下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按】本方適應證是小腹攣急、悸動而氣上沖者。多見于神經官能證。
    【各家論述】
      1.《注解傷寒論》:本方用茯苓以伐腎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水氣。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也。 
      2.《金鑒》:此方即苓桂術甘湯去白術加大棗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滿,氣上沖胸,此治臍下悸,欲作奔豚。蓋以水停中焦,故用白術,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臍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補陽氣,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專伐腎邪;用大棗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瀾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強自可制水,陽建則能御陰,欲作奔豚之病,自潛消而默化矣。


    茯苓甘草湯方(苓桂姜甘湯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jxp.html
    【方劑組成】茯苓二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切)三兩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功用】溫陽化飲,利濕滲水。
    【主治】水飲悸厥。
    【歌訣】 茯苓甘草為變方 仍出桂枝甘草湯
         苓姜治嘔和心悸 解表利水是其長
    【仲景原書條文】
    《傷寒論》第73條: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按】胡希恕弟子馮世綸先生認為73條有漏字,應為“傷寒,汗出而渴、脈浮數、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嘔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本方亦為桂枝甘草湯變方,茯苓伍生姜治嘔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則治表不解里有水氣之證,癥見嘔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本方證常見于失眠而心悸者。對神經官能癥出現本方證,增量茯苓加生龍牡有良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网站77777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乱子影视频上线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中国熟妇毛多多裸交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影视|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天堂区| 国产精品VA尤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另类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成人午夜在线观看日韩| 嫩草院一区二区乱码| 精品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的视频| 黄色A级国产免费大片视频|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2021AV在线无码最新| av色国产色拍| 12裸体自慰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综合成人av在线|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 疯狂做受XXXX高潮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中文 |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网站| 亚洲成色精品一二三区| 影音先锋人妻啪啪AV资源网站|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 亚洲卡1卡2卡新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