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芯茹璞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主義的締造者,西方心理學第二勢力的領導者。
精神分析是西方現代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產生于19世紀末葉,開始是關于探討神經癥的病因和治療的一種方法和理論。到了20世紀20年代,這個理論逐漸擴展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并由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學體系發展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哲學。
從廣義而言,通常人們把弗洛伊德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精神分析視為同義語。從狹義而言,三者還是有區別的:精神分析是指以心因性為機制的一種治療神經癥的方法、技術、理論和潛意識心理學理論體系,屬于精神醫學和深蘊心理學的范疇。弗洛伊德學說是指弗洛伊德本人的學說,包括他有關精神分析的理論及其社會文化學說。弗洛伊德主義則是指精神分析理論及其在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擴展和應用的總稱,即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義(弗洛伊德學說)、新弗洛伊德主義。新弗洛伊德主義以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為過渡,主要發展為四個分支:即社會文化學派,自我心理學派,對象關系學派,存在分析學派和結構分析學派。弗洛伊德主義,屬于心理哲學的范疇。這是西方現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是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支柱,也是當代西方的一種主要社會思潮。
弗洛伊德學說的主要內容
1.以潛意識為基礎的人格學說是弗洛伊德學說的核心。它涵蓋了弗洛伊德的整個思想內容,反映了弗洛伊德思想的主旨,潛意識和性欲的發展,表現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基點,本能與社會的動態關系。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地形學”,雖主張人的心靈“二部結構”,但實際上卻把它視為由潛意識(深層)、前意識(中層)和意識(表層)等三個層次所構成的。(1)潛意識,指人的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欲望和本能沖動的替代物(如夢、癔癥)。他反對把潛意識在邏輯方面解釋為一個正概念的反題,力圖證明潛意識是一個具有自身特征的能夠給予某種定義的正概念的存在。也就是說,潛意識是一種處于意識之外的有能量、有強度和有效率的心理系統。他認為,潛意識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原始沖動性)、非語言性、無道德性、反社會性、無時間性、不可知性。這些是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許的東西,是有強烈心理能量的負荷,總要按照“快樂原則”去尋找出路,追求滿足。潛意識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著人的全部有意識的生活,甚至個人和整個民族的命運。這是精神分析學派唯心主義的理論基礎。(2)前意識,指無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它是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介環節和過渡領域。弗洛伊德認為,從描述意義上說,有,兩種無意識,即潛在性無意識和動力性無意識;從動力意義上說,只有一種無意識,即被壓抑的動力性潛意識。他把潛在的而非動力意義上的無意識稱為前意識。潛意識很難或根本不能進入意識,前意識則可進入意識,所以從前意識到意識盡管也有界限,但二者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前意識處于潛意識和意識之間,擔負著“稽查者”的任務,嚴密把守,把住關口,不準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稽查者”喪失警惕時,有時被壓抑的本能或欲望也會通過偽裝而迂回地滲入意識。(3)意識,指心理的表層部分。是同外界接觸直接感知到的一縱即逝的心理現象。弗洛伊德反對把意識同心理等同起來的觀點,認為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中比較小而非主要的部分。他把意識比做同“大前房”(潛意識)相毗連的一個小的“接待室”。在他看來,意識服從于現實原則,調節著意識的各種印象,壓抑著心理中那種原始的本能沖動和欲望。但是意識同外部聯系,于其同機體內部環境的聯系相比,既要受較多條件的限制,又距離比較遠些,所以不僅潛意識系統,就是意識系統,歸根結底,還是由先天的本能、擬或未發的欲望和沖動所決定的。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1932)一書中對此做了修正,提出“人格三部結構”說。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1)本我,是指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騰的大鍋,具有強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他按照快樂原則,急切尋找出路、一味追求滿足。(2)自我,指人格中的意識結構部分,是來自本我經外部世界影響而形成的知覺系統。它代表理智與常識,處于本我與超我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適當滿足。它的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對本我非理性沖動的控制和壓抑上。弗洛伊德打了這樣一個比喻:本我是一匹馬,自我是騎手,動力是馬,騎手能給馬指出方向。自我駕馭本我,但馬也許不聽話,這說明本我的潛力是很大的。他有一句名言:“本我過去在哪里,自我即應在哪里!”自我具有防御職能和中介職能。自我常常是“三個暴君”———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仆人。就是說,自我是外部東西與內部東西之間、本我與超我之間的過濾器。(3)超我,指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處于人格的最高層,即按照至善原則,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達到自我典范或理想的自我實現。在弗洛伊德看來,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會實現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被破壞,就會導致神經癥。
由上述可見,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的基本出發點,就是把人作為自然的人、生物學上的人,作為同社會的根本對立物,夸大了人性和獸性的聯系和潛意識生活的價值,否定了人的社會本質和有意識心理生活的主導意義,所以它是生物學化的,精神決定論的理論。
也應肯定,弗洛伊德人格學說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其一,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結構不是一個單維的構成物,而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復雜的組合體。人的心理活動畢竟是潛意識與意識的對立統一體。其二,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形成不是一個無沖突的徑直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矛盾斗爭的過程。弗洛伊德把人格視為潛意識與前意識、意識之間,本我與自我、超我之間的對抗與壓抑的過程雖不盡然,但是人格的形成總是充滿各種矛盾斗爭,這也是事實。其三,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發展不是一個平面的量的積累,而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自我完善的質的變化。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同意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發展視為一個本能的我、現實的我、理想的我的機械發展系列,但是個體社會話的自我完善畢竟是人格發展的總趨勢。
2.本能學說是弗洛伊德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的人格理論的動力學基礎。
弗洛伊德發現,人的去潛意識心理世界正是各種本能欲望、情緒所構成的非理性王國,歸根結底,它起源于人的先天的本能。他認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沖動和內驅力。
早期,他主張人有兩種本能:一是性本能,即生殖本能;二是自我本能,即自衛本能。晚期,他做了修改,提出人具有這樣兩種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即愛和建設性的能量。他認為,真正的生的本能就是性本能,但是,自衛本能也同樣指向于生命的生長和增進,所以他把兩者合并為生的本能。二是死的本能,即恨和破壞性的能量。他宣稱“一切生命的最終目標乃是死亡。”生和死這兩種本能的作用相反,又始終同時并存,似乎就是人的生命活動中一切矛盾斗爭的根源所在。
誠然,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從心理學角度證實了達爾文的觀點,即指出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基本要求,“已產生于人的肌體內部”,有其一定的生理基礎。特別是以新視角提出具有辯證成分的本能二分法,關注人性、關注人的本能與人的發展、關注人的本能的作用有其合理性。但總的來說,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是有局限的。其一,弗洛伊德的生死觀是一種性惡論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他認為,死的本能是生的歸宿,人們應當爭取達到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其二,他還用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諸如侵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他認為,死的本能主要表現為求殺的欲望。當它向外表現時,它是仇恨的動機,成為侵犯、破壞、征服的動力;當它向外侵犯受到挫折時,它往往返回到自我內部,成為自我譴責、自我懲罰、進行自殺、嫉妒敵手、反抗權威的動力。這樣一來,他除了用生的本能說明人的創造活動的起動因外,還用死的本能解釋侵略、破壞等社會現象的推動力。似乎這種生死搏斗就構成了人格發展的動因和一切侵略的根源。顯然,這種用生物學和心理主義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現象不僅犯了唯心史觀的錯誤,而且在客觀上只能為帝國主義侵略者開脫罪責。
3.以泛性論為基礎的人格發展階段說是弗洛伊德學說極端重要的內容,也是它區別與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標志。
關于性本能的作用問題,達爾文早就指出,在人類的起源中,自然選擇起了主導的作用,其中性選擇具有特殊的意義。弗洛伊德進一步發揮了進化論的生物學觀點,宣稱性本能被壓抑不僅是產生神經癥的主要原因,而且還是形成人格、創造社會文化和藝術的重要動力。
弗洛伊德是個泛性論者,他把人的一切行為動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均涂上了性的色彩。當然,他所謂的性是廣義的,在他看來,性后面有一種潛力,常驅使人去尋求快感,弗洛伊德把它叫做“力比多”。本來,力比多是心身的能,但在他的著作中常以“性力”代以“心能”。因此,泛性論是弗洛伊德思想體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支柱。
弗洛伊德按力比多的發展,把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口欲期、肛欲期、陽具欲期、性潛伏欲期、性器欲期。隨著性欲的發展,兒童由自戀(器官戀)發展到戀他(對象戀)。他用古希臘兩個神話構成的兩個情結,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來證明女孩依戀父親、男孩親近母親的結論.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實際上是對傳統的禁欲主義的一種反抗。同時,他把性的問題大膽的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注意研究性心理的自身規律,重視性心理對正常人的心理、神經癥的形成以及人類生活的影響,無疑具有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但是,由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局限,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在理論上是錯誤的。首先,他漠視了人的性心理的社會性,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自然性陷入了生物化的境地。其次,他忽視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文化背景等因素對性心理發展的重大作用,夸大了性心理自身發展的特殊性,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境地。最后,他忽視了社會物質生產方式對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決定作用,夸大了人的性欲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影響,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的境地。總之,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不僅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不良的。(本人認為,就是因為當時社會禁欲非常嚴重,對于生活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的性欲壓抑嚴重,所以心理疾病患者的性本能的動力才會更加突出。而弗洛伊德在大量的精神病患者面前,他所探討的人的潛意識里也充滿著各種原始的欲望和情緒,占據多數的是性本能欲望。這一點后人對弗洛伊德的評價應站在他所處的環境和社會背景下去思考。弗洛伊德是尊重客觀事實的。)
4.釋夢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重要方面 ,也是了解精神領域中潛意識活動的一條最重要的途徑。
弗洛伊德認為,夢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被壓抑的欲望偽裝的滿足。因為潛意識中的原始沖動或性欲難以直接見人,加上意識對潛意識具有檢查和控制的作用,所以必須通過偽裝的方式才能滿足自己的愿望。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夢境有兩種:(1)顯相,指夢的表面現象,即隱義的化裝,類似與假面具;(2)隱義,指夢的本質內容,即真實的意思,類似于假面具所掩蓋的欲望。做夢好比制作謎語,顯相是謎面,隱義是謎底。
弗洛伊德看來,夢的化裝主要方法有:(1)凝縮,即幾種隱義用一種象征或符號出現。他把夢看作簡略的譯本。弗洛伊德曾夢到著作中一種植物。據他分析,這植物一詞,可代表園丁、教授和他美麗的夫人及一名患者和他妻子所愛的花。(2)移置,即一個不重要的觀念或小事在夢中卻變成了大事或占據重要地位。以日常生活經驗為例,如一個客人已走出大門,又回來取手杖。據他分析,回過頭來取手杖是件不重要的顯相,而熱望再瞅一眼女主人則是隱義。(3)象征,即以具體的形象來代替抽象的欲望。如一位婦女夢見自己被馬踐踏,其實代表她內心順從了男性的要求。(4)潤濕,即把夢中無條理的材料醒后加以系統化來掩蓋真相等等。
5
社會文化觀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擴展和應用,也是弗洛伊德主義的有機構成部分。
在社會文明起源上,他主張社會契約論。認為社會的形成、文明的創建,都是人們為了克服自然狀態下所固有的各種困難而自愿締結的契約。誠然,社會文明產生的心理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否認它產生的物質生產根源,必然會犯唯心論的錯誤。他還認為,本能與文明永遠處于二律背反之中。就是說,文明的起源、發展始終是出自本能的沖動,又是對本能享樂的否定,所以文明在本質上是與本能欲望的滿足相對立的。這里,弗洛伊德片面強調了社會與人對立的一面,沒有看到社會與人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統一的一面,因而他陷入了形而上學和悲觀主義的境地。
在宗教的產生和功能上,他宣稱宗教是人的一種“心理幻覺”,“產生與人的希望”,是“人反對現實貧困生活的一種神秘化的抗議”,“逃避苦難和追求幸福的方式”,一種精神麻痹的典型代表。他認為,宗教產生于原始圖騰崇拜活動之中,它是人進化過程中所經歷的異常心理,是一種“強迫性神經官能癥”,屬于文化神經官能癥。由于他把宗教視為幼兒時期的愚笨心理的產物,因而宗教的衰亡必然同人類脫離少年期聯系在一起。他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必然要否定宗教,使人們“從宗教的奴役下解放出來”。這里,弗洛伊德雖然沒有闡述宗教的社會本質和階級根源,把宗教的產生心理學化是不對的。但是他對宗教起源的心理分析,指出宗教具有安慰、自我解脫和精神麻醉的功能是頗有見地的,并顯示出類似無神論的思想傾向。
在文藝的本質、起源和功用上,他堅持藝術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幻想的創造和性力作用的結果。他認為,藝術活動和白日夢相似,均以幻想為特征,并追溯到兒童時期富有想象力的游戲活動。但不同的是,游戲的內容兒童并不隱瞞,而作家的藝術品的真實內涵卻必須以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因為藝術是被壓抑的本能欲望的宣泄,作家總要經過一番“改動”“柔化”和“偽裝”,才能以一種使人得到美的快感的形式將這一幻想予以展示。他還用力比多(或性力)的轉移或升華來解釋藝術創作的主要機制,并把戀母情結視為藝術產生的根源。誠然,強調創造的想象力是藝術活動的本質特征很有意義,但是他否認理性和社會實踐活動對藝術創作的主導作用。
.對弗洛伊德學說的評價
主要貢獻:1打破了理性主義的傳統,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辟了潛意識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2.把需要、動機、人格的研究提到了首位,開創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的新領域。3.突出了心理治療的價值,創立了一套治療神經癥的方法和理論,成為當代生物-心理-社會新的醫學模式的先驅。
主要局限:1十足的非理性主義。忽視和貶低意識的地位和作用,極端夸大潛意識的意義;忽視人的理智的價值,極力鼓吹泛性論。2.弗洛伊德有三個著名公設:把人的東西自然化,把心理的東西生物學化,把社會的東西心理學化。因此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貶低了人的社會性,抹殺了生產方式特別是生產關系在人的精神活動中的決定作用,陷入了生物決定論和精神決定論的唯心主義境地。3,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對當時的社會中許多現象做了主觀片面的分析,把潛意識奉為神靈,其本事之大遠非意識、理性所能比。給他的學說蒙上一層神秘荒誕的面紗。
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主義)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從產生的條件看,精神分析不是學院心理學或傳統心理學,即不是在大學或學術研究機構中形成的,而是在神經癥的治療實踐中產生的。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多屬精神病學家,其成員也主要是在精神分析實踐中培養出來的。
第二《從研究對象來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療情緒失常的人,主要是成人神經癥者(尤其是癔癥、焦慮癥、強迫癥)。因此它所研究的東西正是傳統心理學比較忽視的變態行為、人格失常等問題。弗洛伊德把變態心理視為常態心理的對立面。在他看來,研究神經癥的反常心理,不僅可以提供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和理論,而且還可以提供某些在正常人身上無法發現的心理活動的線索,進而借此線索去尋求正常人的正常意識所封閉或有意掩蓋的心理本質。可見,弗洛伊德企圖透過對神經癥者反常心理的了解,去揭示正常人心理活動的奧秘,這既是心理分析的根本目的,也是這一學派的癥結所在。
第三,從研究內容來看,精神分析不是側重研究傳統心理學的課題,如注意、感知覺、思維等顯意識心理問題,而是注意探討潛意識、情欲、動機、人格等更深一層的內容。弗洛伊德強調,人的生命中最強有力的推動力是情欲和潛意識的動機,而不是理性和理智。他認為,潛意識心理生活遠比意識生活更為重要。因此,有人把精神分析稱為情緒心理學、深蘊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動力心理學。
第四,從研究方法來看,精神分析不是采用有控制的實驗室實驗法,而是運用臨床觀察法、個案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和文化人類學研究法。這種以“問題”為中心、不以“方法”為中心的心理學,也是不同于傳統心理學之處。
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的意義
研究弗洛伊德主義,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直接有助于人們擴大心理科學的視野,提高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素養。
弗洛伊德主義是西方心理學的三大勢力之一。它不同于格式塔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之處就是提出一套精神分析的力量能范式,注重深層心理(潛意識)、動力心理(情欲)、整體心理(人格)的研究,創立和發展了深蘊心理學、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因此我們研究弗洛伊德主義有助于了解西方現代心理學發展的一條線索,即由意識心理學向無意識心理學的發展,由心理靜力學向心理動力學的發展,由元素主義向整體主義的發展。不難看出,不了解弗洛伊德主義就難以認清潛意識學說的深刻內涵及其重要價值,就難以反映人的心理活動全貌和構建科學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框架,就難以理解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需要金字塔”“多元化自我”和“自我實現”的歷史淵源。
弗洛伊德主義是西方許多心理學分支,特別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柱。當代西方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主要有五種理論范式,即從五種不同的取向、觀點和方法的視角出發探討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過程。例如,對侵犯的研究,神經生物學家側重研究對行為起作用的大腦深部的機制,并尋找一種藥物或一些生物學方法(如做手術)來控制侵犯行為;行為主義者主要研究富于侵犯性的學習經驗的類型的判斷,以及特殊情況下激起敵對行為的特異刺激,力圖改變環境條件以提供新的學習經驗,并對非侵犯性行為給予獎勵;認知心理學家集中研究個人如何認知特定的事件(按照他們的激怒—喚醒的特征),以及給他們以不同類型的信息時其認知會被怎樣修改。盡管它同行為主義的研究有相似之處,但更多地注重引起憤怒的情境中的個體知覺與思維過程;精神分析學家主要探討個體的潛意識以發現為什么敵對性會指向某些人或情境,并力圖使它轉入更易于被人接受的渠道;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注重研究社會某些方面的問題,改善人際關系,并提供條件以促進其建設性和合作性潛能的發展。誠然,西方許多心理學家的觀點日趨折衷,但是,弗洛伊德主義卻不失為西方心理學的一種極為重要的理論基石。因此研究弗洛伊德主義對于我們了解西方心理學派的演化及其理論基礎,對于了解潛意識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對于創建具有我國特色的科學心理學體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研究弗洛伊德主義有助于人們了解和評論西方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的一些學派和學說。
弗洛伊德主義是西方現代哲學的流派之一。這一學派反對傳統哲學以認知對象(物質、自然)為本體或以然認識手段(感覺經驗或概念、觀念)為本位的文本論,主張以人的內心世界深層結構的潛意識的本能、欲望為本體的決定論,并以此來解釋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他們認為,以性欲為核心的本能沖動是人的一切行為的動力和基礎,科學和藝術創造是對人的性本能壓抑而得到升華的產物,社會歷史進步是以壓抑和抵抗人的本能欲望的滿足的結果。這是德國唯意志論和法國生命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是西方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的一種哲學形態。
法蘭克福是當代西方哲學流派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也是弗洛伊德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他們把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均視為“新人道主義”理論,用人本主義觀點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認為資本主義的矛盾就是人的本質與人的存在之間的矛盾,即“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的沖突,主張通過“心理的革命”以消除對人的本性的壓抑、解放愛欲、實現“心理健全”、“沒有沖突”、“互助互愛”、“共同協作”的“理想的”“人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這種試圖把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的理論,或者說用精神分析學補充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上是用弗洛伊德主義改造馬克思主義,即把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化。
弗洛伊德主義是當代西方一種主要社會思潮,并成為西方人文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思想支柱。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和西爾斯曾把弗洛伊德和杜克海姆、韋伯三個人并稱為“社會科學的偉大創立者”。因此,弗洛伊德主義早已經超出了心理學的狹小領域,成為當代西方不少社會科學家一種思考的模式和方法論的基礎。
最后,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直接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鑒別能力和批判能力。
一百多年來,對弗洛伊德主義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但總的發展趨勢是,對其態度日益客觀,評價也逐漸有所提升。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波林在他的巨著《實驗心理學史》1929年版中,根本沒有涉及弗洛伊德的篇章,但在1950年新版中卻在動力心理學一章專門論述了精神分析。他說:弗洛伊德是最大的創建者,時代精神的代言人,以潛意識歷程的原則完成了心理學的進軍。他推崇人類心理學上有四大偉人,即達爾文、赫爾姆霍茨、詹姆士和弗洛伊德,并說目前達爾文影響最大,50年后弗洛伊德的影響會更大。目前精神分析學已被公認為世界心理學五大理論模式之一。美國《普通心理學評論》在對20世紀100位著名心理學家的評比中,弗洛伊德排名第三。2000年英國BBC把弗洛伊德與阿奎那、笛卡爾、馬克斯韋爾、牛頓、達爾文、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愛因斯坦選為十大千年偉人。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預測與前提》一書中寫道:“弗洛伊德與牛頓、達爾文、馬克思一樣,都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塑造了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觀。”
在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分析的科學態度,重視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把弗洛伊德主義的歷史邏輯和思想邏輯有機統一起來,這是一個極好的理論思維的鍛煉,人們的分析能力、鑒別能力、批判能力也必然會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