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元的生長發育 1.生長周期 土元完成一個世代,需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土元是不完全變態昆蟲。昆蟲由幼蟲轉變為成蟲狀態的現象稱為變態,不完全變態是說土元由卵孵化出的幼蟲(若蟲),與成蟲之間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都相似,只是若蟲的翅發育不完全,身體還未長大,生殖系統還未發育成熟,每經一次蛻皮,翅和生殖器官就逐漸發育生長,最后長大為成蟲。 土元生長受溫度影響很大,野生狀態下的土元完成一個世代需要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每年4月上旬氣溫回升至10℃以上時,陸續開始出土活動,5月中旬至10月下旬為活動高峰期。11月下旬氣溫降至10℃以下時進入休眠狀態。而人工養殖采取控溫、催熟不讓其休眠,再加之食料供應充分合理,7-8個月即可完成一個世代。 2.生殖方式 中華土元和冀土元均為兩性生殖、卵生,即必須經過雌雄兩性成蟲交配、受精后產生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幼蟲(若蟲),不經過雌、雄成蟲交配雌蟲也能產生卵鞘,但這種卵鞘不能發育產生新個體(若蟲)。 而金邊土元為兩性生殖、卵胎生,即卵鞘在將要排出的時候,又縮回到雌成蟲腹內,在雌成蟲的體內孵化成幼蟲后,將卵鞘排出一部分,這時小幼蟲爬出卵鞘,離開母體,然后雌成蟲才把空卵鞘排出體外。 3.交配產卵 雌雄成蟲性成熟后在繁殖季節會發情,這時雄蟲會常常撲動翅膀,來回飛跑尋找雌蟲交配,雌蟲發情時腹部會發出一股特殊的氣味, 即性誘激素來引誘雄蟲前來交配 。當雄蟲嗅到雌性誘激素后,會迅速爬過來向雌蟲求愛,雄蟲爭相與發情的雌蟲交配, 其中只有一只雄蟲爬到雌蟲背上, 不斷轉圈,確認無誤時便立即調頭與雌蟲尾部相對進行交配。這時其他雄蟲只好去尋找新的發情的雌蟲。雌雄交配時間一般持續半小時左右。一只雄蟲在60天的生命中可與5一10只發情雌蟲交配,雄蟲交尾后5—7天死亡。雌蟲交尾后一周即可產卵,雌蟲體內有數十個卵胎,一次交配后能全部受精,不需再次交配,即一次交尾終生產卵。雌蟲未經交尾的雖亦能產卵,但不能孵化。 土元產卵時,生殖道周圍的液體把卵子黏合在一起,在“拖炮”過程中逐漸凝固形成卵鞘。 卵鞘一般長2~15毫米,為棕褐色,呈豆莢狀,邊緣有鋸狀的突起。每個卵鞘內緊密排列兩排卵子,一個卵鞘內少的有5~6個卵粒,多的有30多個卵粒,平均15粒。雌成蟲產卵粒多少與雌成蟲的生殖年齡、營養狀況有關。 野生土元6—10月為交尾期,從4月下旬至11月下旬,均可產卵,6—9月是產卵盛期。 4.卵鞘孵化 土元的孵化適宜溫度為25—30℃,卵鞘外要保持溫潤。土元卵鞘孵化要求一定的積溫,在孵化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高的環境中,孵化時間短;在溫度低的環境中,孵化時間長。如在25℃,的條件下,卵的孵化期一般50~60天;在30℃的溫度下,孵化期35—50天,30~35℃時一個月左右即可孵化。剛孵化的土元幼蟲形狀都是橢圓形,微白色,形如臭蟲,無公母之分。 一般3—8月份中產的卵在當年陸續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產的卵,于第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開始孵化。這時的卵鞘要單獨放在盆內進行孵化,卵鞘呈豆莢形, 色澤紅黑發亮,飽滿的宜作種用,在種卵上加蓋濕紗布可防止失水,每天要翻動兩次,使濕度均勻防止霉變提高孵化率。工廠化立體恒溫養殖房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孵化,周而復始循環充分的利用養殖池,極大的提高了經濟效益。也是目前土元養殖最先進﹑科學的模式。 5.蛻皮生長 土元的外部形態呈橢圓形,分頭、胸、腹三部分。身體的外表被一層堅硬的殼狀物包裹,稱為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護和支撐體內柔軟的組織和器官不受損傷,同時還可以防止體內水分散發,使土元能更好地適應陸地生活。外骨骼形成后不能伸長,所以土元不能隨著生長而逐漸增大。土元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靠不斷蛻去體表的角質層來完成生長發育的,這一過程稱蛻皮。每蛻皮一次,蟲齡增長一齡,體型、體重增長一個檔次,生殖腺前進一個階段。 在土元飼養過程中,用蛻皮次數來劃分蟲齡,可以做好分級飼養管理。剛孵化出的幼蟲為一齡若蟲,以后每蛻皮一次,增加一個蟲齡。 剛孵化出的幼小若蟲8~15天蛻第1次皮,脫皮時不食不動呈假死狀,經1~2天后恢復活動,以后蛻皮間隔期逐漸拉長,在土溫(25℃-36℃)、土壤濕度合適的情況下,一般15~20天蛻皮1次。蛻皮的間隔時間大小蟲有差異,幼小若蟲期間隔時間短些,大齡若蟲期間隔時間長一些;雌性若蟲短一些,雄性若蟲長一些。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同一時期孵出的若蟲長成成蟲的時間不一樣,雄蟲比雌蟲提前1個月左右。一般雄蟲一生脫皮7~9次,雌蟲一生脫皮9~11次,長大力成蟲。 土元蛻皮的過程是,蛻皮臨近時,先選擇較為安靜隱蔽的地方,3對胸足伸展,用爪抓緊物體,不食不動,此時為齡前預備期;經過10~12小時,先從胸部背板中央的蛻皮裂縫處開啟一道縫隙,并逐漸擴大,頭殼開始脫落,前足自舊皮中蛻出;用力抓住身體前面的物體,稍后再借助肌肉的收縮及不停的顫動,將全部身體蛻出舊皮。這時,如果飼養土或室內濕度小,則身體與舊皮發生粘連,無法脫掉舊皮而死亡。從胸背部開裂縫至全部蟲體蛻出,需要經過6~10小時。蛻皮時間長短與環境濕度有密切關系,濕度合適則蛻皮時間短,濕度小則蛻皮時間長甚至蛻不下來皮。剛蛻出皮的若蟲體色乳白,不食不動,約1 小時后開始活動,活動能力較差,此時容易受到傷害,約經過24小時后,才由淺變深,逐漸恢復到原來的的棕褐色,活動才轉入正常。 若蟲從卵鞘中孵出生長發育到成蟲,雌蟲連續生長要7~8個月(不包括冬眠停止生長期),雄蟲為6—7個月。由于若蟲體質強弱有差異,在同一環境中,生長也有快慢之分。 從孵出的幼齡若蟲到成蟲,體色逐漸變深,變化過程是:白色→米黃色→棕褐色→深色→黑褐色(雌蟲)、淡灰色(雄蟲)。當最后一次蛻皮完成后,若蟲老熟羽化為成蟲,雄成蟲長出翅,形態起了很大變化;雌成蟲沒有翅,其形態與老齡若蟲相比沒有變化。雄成蟲羽化后一星期性成熟,尋覓雌土元交配;雌成蟲最后一次蛻皮后性成熟,生殖器散發出特有的氣味,吸引雄土元交配。 雄性成蟲壽命較短,2個月內就死亡,所以沒有越冬的雄成蟲;雌成蟲的壽命較長,一般約26個月,最長的達30個月以上,超過這個時間失去生殖能力,衰老死亡。 在每次蛻皮過程中,由于部分若蟲身體虛弱、抗病力差以及溫、濕度不適宜等多種因素,都可能造成或多或少的傷亡。故而導致一般農民的土元養殖成活率不高,有的僅達到60 %左右,經濟效益不高。要提高土元養殖成活率,就必須掌握它蛻皮前后的規律性,給它提供適宜的環境和飼料。 土元若蟲在蛻皮前兩天,不食不動。在大批量若蟲蛻皮前,可看見有少量若蟲已經蛻皮,養土表面上有蛻掉的表皮,此時就要給營養豐富的食物,是若蟲身體強壯,順利完成蛻皮過程。并要注意保持養土適宜濕度,不能干燥。若蟲蛻皮后,身體白嫩,活動能力差,一般不要翻動養土,以免碰傷蟲體感染引起死亡。在投喂飼料時,要注意合理搭配精、粗、青飼料,促進它快速生長發育。適宜的飼料配比是:麥麩皮20%,玉米粉20%,粗料50%,蝦、魚(或蠶蛹粉)10%,蛻皮素適量。此時,還要給予一定量的青飼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