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葉石楠是一種環境綠化、美化類特色植物,就植物非試管快繁調控系統環境下,紅葉石楠繁育圃地建設、采穗圃建立、快繁取材、誘根處理、扦插方法、系統調控、肥水管理、移植出圃等技術環節進行研究分析,并形成了操作規程。 關鍵詞紅葉石楠;種苗;快速繁殖;規程 1適用范圍 本規程適用對象為紅葉石楠種苗非試管快速繁殖和培育。 2繁育圃地選擇 2.1快繁基地 快繁基地選擇在交通便捷、水源充沛、電力暢通、地勢平坦、光照充足、利于排水的地域,附近無空氣和水體污染。 2.2育苗圃地 育苗圃地一般緊連快繁基地,但也可選擇在小氣候環境優越的周邊地域,要求交通、灌溉、用電方便,氣候溫涼,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地下水位低,土類為沙壤土或壤土。 3繁育圃地建設 3.1快繁基地建立 3.1.1搭建大棚。一般采用8m×30m的單體鋼架大棚,大棚過長不利于棚內空氣流通,同時,也不便于操作管理。棚膜采用長壽無滴膜,夏季外蓋75%遮光率的遮陽網。 3.1.2砌建苗床。苗床建設材料包括紅磚、水泥、河沙、石礫等,采用磚混式結構。邊壁高25cm、苗池長14m,中間縱橫主干道寬100cm,兩側操作道寬50cm,路面、苗池底部向兩端傾斜,斜面呈龜背形,坡降為3/1 000,以防積水。苗池底部先鋪設無紡布,再在其上鋪放8cm厚的石礫。 3.1.3選定基質。苗床基質以珍珠巖為佳?;|鋪放的厚度以15cm為宜。 3.1.4安裝管道。苗床管道由水管、支撐桿、電磁閥、手動閥及噴頭組成,水管由主管及支管組成,主管直徑一般以40~50mm為宜,支管直徑一般以25mm為宜,支管的支撐桿為普通塑料管,粗度為25mm,支管架設的高度從苗床底部開始計為80cm,每隔1m安裝1根,噴頭選用止滴漏式十字型微噴頭,于支管上每隔1m安裝1個,方向垂直朝上,電磁閥與手動閥并連安裝在支管上,電磁閥通過電線與控制室的調控系統相連。手動閥用于停電的情況下,臨時手工控制苗床彌霧。 3.1.5設置小拱棚。小拱棚設置于苗床上,用于構建苗床小環境,繁殖材料有一個溫度和濕度相對穩定的微域環境。拱架材料為20mm的阻燃塑料套管、扎帶、管卡,拱管長度為2.9m,在苗床上每隔1.2m安裝一個弧形拱架,各拱架的拱頂正中及兩側用3排統一規格的塑料套管固定。在苗床的床壁外沿,用水泥釘固定薄膜卡槽,卡槽間不留空隙,棚膜扣上后,邊緣再用卡簧卡緊密封,使苗池上空形成一個封閉小空間。 3.1.6安裝調控系統。在快繁基地控制室安裝快繁調控系統,實現苗床微域環境溫度和濕度等的優化控制。 3.2育苗圃地建設 3.2.1苗圃整地。要求及時耕耙、深耕細整、地平土碎、混拌肥料、清除石塊和草根。 3.2.2土壤改良。圃地土壤改良根據土壤理化特性而定,一般瘠薄的土壤要增施有機肥料。偏沙的土壤除增施有機肥外,還要混拌粘壤土;偏酸的土壤要增施石灰、草木灰;偏堿的土壤要增施酸性肥料或混加黃心土。 3.2.3圃地作畦。育苗圃地應作寬1.2m、高25cm、長15m的壟畦。壟畦長邊一般以東西向為宜,要求土粒細碎、表面平整、上實下松。 3.2.4設施調控。在育苗圃地建設鋼架薄膜單體大棚,用于快繁小苗首次移栽。在棚內苗畦中軸線安裝管道式間歇彌霧系統,采用管道微噴灌溉,噴霧參數依據小苗移栽季節、小苗生長期確定。同時,搭建大棚外遮陽框架,以便在高溫干旱季節覆蓋遮陽網降溫。 4采穗圃建設 4.1母本選擇 選用二至三年生優系紅葉石楠為母本,建立種苗快繁采穗圃。母本一般采用灌叢式定植,畦內株行距以30~50 cm×30~50cm為宜。引進母本株數依據母本植株大小、可采條穗數量、計劃快繁苗數等確定。 4.2三區配套 為確保周年快繁對穗條的持續需求,快繁采穗(條)圃應劃分為三個動態循環區:采集區、促長區、復壯區,三區循序遞近,周而復始,以利繁育材料積累較多的營養物質,保持旺盛的長勢及充足的內源激素,并加快當年生新梢的木質化進程。三區占地面積比為1∶1∶1。 5快繁取材 5.1穗條選擇 選取母樹上萌發的生長健壯、呈半木質化或未完全木質化的枝條,要求側枝留枝高度15cm左右,盡量開張的樹形,增加分枝密度。 5.2穗條制作 在早晨或傍晚剪材,材料端口為平剪,盡可能保留頂芽。做到切面平滑、不傷芽、不破皮、不開裂。繁材長度一般為5~10cm,保留繁材上部1~2張葉片,剪去基部第一個節位的葉片。 6誘根處理 繁殖材料扦插前采用IBA復配劑、誘根劑3號等有效藥劑對插穗進行誘根處理,處理液濃度為40~80 mg/kg,處理部位為繁材下切口及基部枝段,浸泡時間以2~4h為宜,浸泡的深度為2~3cm。 7扦插方法 繁殖材料扦插時應直插,不得倒插、斜插,在用小木棍在珍珠巖基質預置插孔后再將繁殖材料插入孔穴中,謹防插條切口與基質磨損受傷,繁殖材料扦插后壓實基質,勿使基質與插條密接,扦插深度以2~3cm為宜,扦插密度以繁殖材料枝葉不交叉重疊為準,一般為300~500株/m2。材料扦插完畢后,覆蓋微膜小拱棚,立即開啟微噴彌霧系統。 8系統調控 紅葉石楠從離體材料到長成一株新的完整植株,需要經歷五個階段,即細胞活化期、愈傷組織形成期、根原基產生期、根系形成期、煉苗適應期。一般來說,環境溫度在8~36℃范圍內繁殖材料均會生根,最適生根溫度為20~28℃;但植物繁殖材料對環境濕度要求較高,一般呈前期高后期低的規律。在細胞活化期、愈傷組織形成期、根原基產生期、根系形成期需要的空氣濕度分別為80%~85%、75%~80%、70%~75%、65%~70%。在煉苗適應期的空氣濕度應與大環境的空氣濕度相近。通過實施系統調控,可根據繁殖材料對濕度的需求變化而相應增減系統彌霧次數、彌霧時間,使苗床濕度保持在繁殖材料生根的適宜范圍內。 9苗床施肥 當紅葉石楠繁殖材料開始長出乳白色新根后,葉面噴施1次促長營養液,可促使其在快繁苗床萌發嫩梢。 10快繁苗移植 10.1技術要求 快繁小苗應根據繁殖材料類型、發根情況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快繁小苗實行分區栽植。從起苗至移植全過程,要銜接進行,嚴防苗根風吹日曬,做到栽直、壓實、不窩根,栽后及時澆(噴)灌“定根水”,使移栽苗根系與土壤密接。 10.2移植時間 在具備快繁小苗移栽過渡大棚的育苗圃地,可周年從快繁苗床移栽快繁小苗。在非設施調控育苗圃地,以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以及2月中旬至3月中旬移栽最佳。 10.3移植密度 根據培育不同規格的苗木確定相應的密度,一般快繁小苗首次移栽過渡區,栽植密度以40cm×40cm為宜,栽植4.5萬株/hm2;培育中上規格成苗圃地,栽植密度以80cm×80cm為宜,栽植1.125萬株/hm2。在生產上,為提高苗圃地利用率,可實行計劃密植栽植法,即采取一次定植、分批移植的辦法來建立成苗圃地。如對栽植4.5萬株/hm2的圃地進行2次減半稀掘移植后,即成為栽植1.125萬株/hm2的稀植圃地。這樣,在相同年限內,育苗圃地的苗木產出率遠比考慮了大規格成苗長大而預留空間的苗圃高。 |
|